绿林网

问米读后感100字

问米读后感100字

《问米》是一本由葛亮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6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问米》读后感(一):问米:人世幽深,当局者迷

第一次读葛亮的小说,《问米》包含了七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诡谲怪诞,多了些悬疑和恐怖色彩,看到扉页标明了“致莫迪里阿尼”,他是巴黎画派的代表人物,他短暂的一生如同灿烂的彗星一般一闪而过。最喜欢《朱鹮》这一篇,而且画面非常有电影感:母亲韩英安静地躺在浴缸里,成为第一具冰冷的尸体,在血腥气味包围的房间内,小孩像受伤的小兽般一样眼神空洞,茫然不知所措。路小童是个自闭症儿童,警察了解到死者韩英平时不让小童见自己的父母,她在生前正准备小童的画展。 语言交流是童童的弱项,他可能自己心里明白什么,或者压抑着痛苦,无法说出口,但是在案发现场的客厅,有张画着朱鹮的画。朱鹮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小童的画笔之下有时是血淋淋的面孔,有时是抽象但线条又十分优美的,有的舒展自在,有的蜷缩成了一团,每一只的形态都不一样。(第一次了解朱鹮是读《朱鹮的遗言》,朱鹮曾经是日本的国鸟,后来已经绝迹。) 故事线索有个插曲,作为警察的“我”身上,通过“我”与妻子的对话,能够得知夫妻关系并不和谐,甚至到了要分手的地步。了解到日本、昆曲和朱鹮的联系,找到了日方艺术总监中村哲也这个人,中村哲也的身份已经水落石出,他成立的所谓基金会,是一个国际艺术品的走私平台。几次传统文化交流的项目,成功地促成了三百多件文物的地下交易。而与以“朱鹦”为名的中日传统戏曲项目有关的,是七幅初唐时期的金箔画。 中村哲也利用孩子做他们不想做的事情,利用自闭症孩子的母亲偏执的性格,在自闭症孩童身上强加过于繁重的理想,母亲去世后又想利用孩子父亲争取监护权……一切的一切都令作为警察的“我”愤怒,不禁扣动了扳机…… 此时线索也明晰了,一个哀伤绝望、失落惶然的父亲,从自己作为父亲的独特的视角,深入了解并且试图接近自己患了自闭症的孩子,其实“我”一直都明白童童画的画里真正的含义,在自己作案之后,童童画下了白色羽翅,青灰色的颈项,还有血红的头部。当画呈现在幕布上的时候,血淋淋的叠加,羽毛的线条错综复杂,交叠堆积之后呈现了一个人像——那是一张完整而又写实的男人的脸,也就是“我”的脸。

顿时起鸡皮疙瘩了,不过迷失的父亲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对自己的一次救赎。

《问米》读后感(二):偏悬疑灵异类小说

问米这本书一共有七个故事,整体来说七个故事的风格都偏向于悬疑推理类型,在作品中也提到过横沟正史、布洛克•劳伦斯,可见葛亮本人应该还是看过不少推理作品的。

孤陋寡闻的我一开始看书名“问米”还以为整体是偏向文艺风的一本书,看完第一个故事之后才知晓原来问米是这个意思。 问米,起源于中国,是将亡故的亲友灵与家人相互配合的法术。通过神婆把阴间的鬼魂带到阳间来,附身于神婆,与阳间的人对话,因做此仪式时都放一碗白米在旁,当地人称之为问米,其实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通灵。

在故事中的“问米”进行的场所在越南,而进行问米的人则叫阿让,“我”是机缘巧合认识阿让的。跟着作者的视角一开始去看阿让进行问米时,真的会误以为问米这个行为是来真的,结果到最后通过言语发现,果然还是我想太多。故事中阿让也说出了自己来越南的原委,为了一个女人。初来越南啥都不会,就有人问他愿不愿意做“问米”,问米这个行为就是没什么技术含量了,都是靠人演。那么为什么故事真的阿让表现的那么真呢?就好像真的通灵一般。

其实都是事先调查好的,在进行问米之前,阿让这个问米团队肯定会先通过走访或者电话之类的对希望进行问米的家庭进行一个调查,这样可以使得问米进行的更加顺利。也就是说其实问米是假的,问米这个行为感觉有和阿让这个角色对应。问米代表着生者对应死者的念想,阿让也想念着那个自己来越南后死去的女人,然而问米却是虚假的东西,再怎么样也不可能让死去的人复活,又或者是死者与生者进行对话。阿让就是放不下这个心结,所以他也就一直留在了越南没有回国。

我觉得阿让这个人是属于又勇敢又可怜的这么一个角色。勇敢是他为了这么一个女人只身来到越南去看她,他至少还敢为了自己心里的这么一个念想去行动。可怜是因为阿让被心里这么一个念想也束缚了,总感觉他一直放不下了无法向前走。

其他几个故事都属于会被透底的类型,就是到故事的尾声时突然给你来个反转。“不见”这则故事的结尾就略有点离谱,“朱鹮”那篇则安排的刚刚好,“罐子”这篇中间的性描写很突兀,故事情节虽然有点偏幽灵系的感觉,但是当故事来看还可以。整体来说当故事会看还不错。

《问米》读后感(三):灰色的《问米》

葛亮的文字很神奇,这本《问米》如果要给它设定一个颜色基调的话,那一定是灰色,还记得曾经在课上老师讲灰色是唯一一个没有感情色彩的色系,它不像红色系热烈、不像蓝色系深邃,在ps里它的数值介于黑白之间,除去0与255,剩下254个颜色都是灰色,既冷漠又沉默。

这就是这本书给我的感觉。

先说与本书同名的《问米》篇吧,其实葛亮的文风我觉得很神奇的一点是,在令人读起来无限贴近真实感的《七声》与《戏年》中,作者给故事塑造了昏黄甚至有点偏暖色调的背景,但猝不及防地他会亲手打破他营造出来的一切幻象,温柔地扔给你一个最破碎不堪的现实。

《问米》却截然相反,故事的开场就是在殡仪馆,不论故事中的主人公还是后续开展,所有的一切都透露着一丝让人脊背发凉的阴冷,主人公在殡仪馆认识了老凯,老凯个风水师,“我”被老凯到越南去拍一个通灵人物的纪录片,阿让就是那个通灵师。

两场法事下来,不论是身处局内还是局外的看客都已经心生疑窦、似信非信了起来。

但故事远远没有讲完,通灵师阿让还有一个身份,他曾经是名越剧演员,他因何跑到越南?又为什么转行做了通灵师?

在那个我与“阿让”一同喝酒的晚上,故事早已为此埋下了伏笔——“说到底,是为了一个女人。”

这个故事带着一丝苍凉与看不透的虚无感。

几经波澜后,结局处葛亮再次亲手打破了他营造出的幻象,只是这次却是带着温柔又病态的爱意的,阿让亲口告诉你,通灵师的通灵是假的,他对一个女人的爱意却是真的。

在某种程度上,通灵师在用着他们的方式方法帮助已逝之人的亲属解脱着,但阿让把自己困进了那具黑色棺材里,不愿走出。

《问米》中所收入的七个故事,在简介中说,他们是带有悬疑感的,除了通灵师的故事,也有奇怪邻居的故事,也有路人甲乙丙的故事,他们是一些普通人,他们平凡甚至平庸,他们平淡的生活着,却被世事卷入了无法逃脱的漩涡。

“当事者,不可言说;旁观者,抱憾无言。”

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这些文字,在悬疑的外壳下,表达的也许人是那一点儿人之常情。”

相对于其他作品来说,葛亮这本《问米》的题材并不是我个人所喜爱的,因为我胆子比较小,喜欢看志怪故事,但不敢看悬疑推理,正如那句话所说比贵怪更可怕的是人心,我们或许在鬼怪之中还能看到令人心生美好之处,但如果剖开人心来看的话,现实往往是血淋淋的残忍,我太怂了。

用故事照见现实,现实往往比虚构更加残忍。

毕竟我悬疑类看得少,也不敢说这本书在悬疑方面究竟写得如何,但从叙事手法与文风来说,他依旧是我喜爱的那位葛亮,

《问米》读后感(四):在悬疑的外壳下,直指人性的灰暗

隐秘的人性深不见底,夜色骀荡,真相落定后一场惘惘。

葛亮,一个被贴上民国、历史标签的75后作家,一改过往文风,借用悬疑之笔,直面当下,拷问内心。到底是什么样的作品能够让其改变了过往的习惯,寻求突破,用另一种角度的作品给读者带来人性温暖的慰藉呢?

其实《问米》的出版让熟悉葛亮的人都挺惊讶的,曾经那个善于用民国故事、历史故事将人文情怀推至顶点,在命运浮沉中展现时代记忆的葛亮为何会改写悬疑故事成了所有读者心中的疑问。他在采访中称:“一个作者身上有不同的纬度,我希望自己写作的可能性不停开掘,对读者有不一样的意义,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作家。不能老是停留在民国,要往前走了。”

或许这便是葛亮一直在寻求突破的原因,他想让自己的作品以多种风格呈现在读者面前,而非一成不变的模式,禁锢住自己的思维。而《问米》的出版巧合给了葛亮另一个平台的展示,7篇当代背景下的故事,揭示人心的苦厄与围困,照出心中隐秘的自己。

虽然《问米》在悬疑的外壳下表述命运中的无常,让故事略带灰色情绪,却依然让我们在故事中感受到不同人生故事中所散发出的人性光辉。7个庸常故事下的意外结局,道出了社会中的众生相,同时也带领我们穿越现实与非现实的虚幻,追溯生命的无常。

对于风格转变,葛亮称:“《问米》有点不同于传统的现实主义态度,有实验的成分。”相比葛亮以往的作品,《问米》中的故事叙事风格偏向口语化,在阅读的过程中给人以散文叙事的感觉,但在悬疑的加持下,又让故事充满了残酷而真实的迷离感。

葛亮所营造的悬疑氛围并不在于破案,而是将这种怪异感带入到故事中,增强故事情绪的提升,突出人物内心的灰暗,以此来引入更多的思考。例如7篇故事中的《龙舟》,“这海水,像是在洗澡盆里的。安静得让人想。”在散文式的叙事中透着主人公无比灰暗的心情,在唯美而温暖的故事中却隐藏着宿命般的结局。

葛亮在故事中运用感官的刺激带动人性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映射人心的卑劣,用大海的声音与人性产生强烈的共鸣之声。就像书封上写的那样:他们试图挣扎,却发现生活原力之强大,将他们抛入了未知的漩涡。

《问米》读后感(五):人生没有NG,只有离奇的无知旋涡与黑洞

“人生在世,富贵在天,问鬼能问出什么来?”

这本书在悬疑、惊悚的外壳下,以七个令我脊背发凉的诡异故事,揭示人心的困顿与人性中隐晦的黑暗面,感觉还行吧~

尤其是阅读《不见》这一篇故事的时候,中年败顶琴师男主聂传庆与女主杜雨洁,总让我联想到张爱玲《茉莉香片》中的男主聂传庆与言丹朱,有些出戏,不知道作者葛亮是不是借鉴了张爱玲这一篇故事的灵感而作?

《不见》主要讲述了丧父未婚的中年女子杜雨洁与其退休的母亲居住在一起,其母有一个热烈、贴心的追求者、曾经的同窗好友老陈。

女主杜雨洁在图书馆上班,有一天下班后偶遇中年、败顶、离异、与前妻争夺儿子抚养权的琴师聂传庆。在一来二去之中,两人渐渐地走到一起,进展到亲密关系。其中穿插着年轻有为的副市长失踪的女儿的新闻报道和杜雨洁母亲与老陈的情感进展故事,其中副市长与聂传庆的前妻为再婚夫妻。

在杜雨洁与聂传庆发生第一次亲密关系,她见过聂传庆的儿子之后,她想将聂传庆介绍给她母亲认识一下。

出于对聂传庆私生活的好奇,她跟踪过聂传庆。除去琴师的光环与滤镜,发现私下里的聂传庆不止穿着打扮邋里邋遢,还抽烟,举止怪异。

杜雨洁在聂传庆的出租屋里,与其发生第二次粗暴的亲密关系后,她发现了聂传庆变得陌生而可疑。杜雨洁在他的房间衣橱后面,发现了一个半人高的洞和副市长失踪的女儿。

聂传庆花了整整一年挖了这个洞,将副市长的女儿囚禁在里面两个月。当杜雨洁伸出手臂,想要搂住这个女孩时,却由此跌入人生的“黑洞”里……“只一刹那,女孩迅速用胳膊环住了她的颈子,手铐的铁链,深而狠地勒进了她的皮肤。她动弹不得。男人爬过来,将一只注射器,扎进了她的静脉。迷离中,她听见男人以十分温存的口吻,对女孩说:这下你满意了?”

说实话,这个故事的结局,看得我有些一头雾水。也许是副市长女儿出于憎恶聂传庆的前妻作为继母,而聂传庆憎恶副市长娶了他的前妻做老婆,养着他的儿子。所以这二人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仇恨,滋生出恶念,联手起来,将无辜、善良、慈悲的杜雨洁作为泄愤的报复对象?就像《茉莉香片》里的言丹朱差点被有精神残疾的聂传庆打得半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