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好手艺读后感100字

好手艺读后感100字

《好手艺》是一本由侯印国 / [清]佚名 绘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8,页数:2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好手艺》读后感(一):掌握一门好手艺容易,掌握许多就需要多看看书

外销画顾名思义,是销售往海外供国际友人了解传统工艺的,但时间流转,对于现代的我们来说许多工艺也已经成了博物馆中的场景,课本里的示意图--过于遥远了。

《好手艺》将散落在瑞典,英国,瑞士,美国馆藏的外销画集结成册,分别介绍了耕,纸,茶,布,漆,瓷,玻璃等几种工艺,从制作到贸易细节无不展示,让我们回溯历史的长河去看过往能工巧匠的精湛手艺,实在是收获颇多。

提到茶叶,不喝茶的人可能也能说出几种。“明前龙井”就是我总和朋友提起的品种之一。这里的“明”指的是清明节,由此可见采茶这一工序与节气有着极大的关系。而除了春茶之外,我们是否还有其他的时节进行采茶呢?这就需要看一看《好手艺》来一探究竟了。

《好手艺》读后感(二):风俗画,看看动物!

面对一部反映清代农耕、纺织、造纸等工艺的风俗画集,我的注意力无法抑制地偏移了……

一只中国传统黑猪。众所周知,现代大白猪品种来自英国,由于养殖方面的经济优势而几乎一统天下。不过,在我的家乡云南山区里,还能见到在野外自由奔跑的中国黑猪,大概因为挂肉慢、体重小,所以跑得很快!

也许右下角出现了一只狸奴?

一幅活泼的筛米图,公鸡十分霸道。

《好手艺》读后感(三):了解传统好手艺,领略千年劳动智慧

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生产工艺,以文字与图册的方式向读者呈现了各种工艺制作的过程,并且结合了各种学术文献,直观生动地了解传统文化与劳动人民的智慧。 主要讲述了关于“农耕”“造纸”“制茶”“纺织”“制漆”“制瓷”“玻璃”等各项工艺 中国使用铁犁牛耕的历史十分悠久,耕翻土地使得土壤变得更加肥沃,根据不同的土地使用不同的工具,提高生产的效率。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施肥耕作都讲究合理利用,因地制宜。哪怕是在最为繁忙的季节,也能够巧妙利用时间和工具,得到很好的收成。而且民间也举行祭祀活动,农业技术中最重要的就是社稷祭祀,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后来社稷祭祀逐渐合二为一,组织祭祀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成为民间重要的娱乐活动。 制作茶叶的工序也十分有讲究,采茶,晒茶,炒茶,称茶,各种工艺都不断演化。而且茶在不同的季节也有不同的炒制方法,对于温度和工具也有很高的要求。 瓷器是中国人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在世界文化史、科技史和艺术史上都有不可磨灭的地位,直到今日,瓷器依然活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古代的时候,瓷器被视为是中国的象征,并且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媒介。瓷器虽然是在陶器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成,但是瓷器和陶器两者有很大的区别,烧制瓷器往往需要在1200℃以上的高温。在东汉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瓷器才诞生,后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北方战乱频繁,瓷器业开始向南转移,虽然这个时候依然以青瓷为主流,但是偶尔也会点缀一些褐色的装饰,北方则一白瓷为主。在清代中期以后,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加上日本瓷器的竞争以及欧洲各个国家瓷器烧制的成功,中国瓷器的外销渐渐减少了。 据考古专家发现,世界上最早的玻璃制品来自于古埃及,但是中国的玻璃制作工艺也有很悠久的历史。中国的玻璃制作技术可能是从原始瓷釉技术演变而来的,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采用模铸法制作比较大件的玻璃物品,而且在许多大型墓穴里也能够看到随葬品有玻璃制品。清代是我国古代玻璃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而且清代玻璃生产的主要地区分布在北京广州和山东博山三个地方。 好手艺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人传统工艺的彩绘图志,生动形象地带领我们领略过去传统文化的制作过程,对于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生产工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好手艺》读后感(四):《好手艺》-传承千年的茶文化

还记得,刚刚大结局不久的《梦华录》中赵盼儿一手出神入化的泡茶技术,让喜茶之人都闻风而来。电视剧中的朝代是宋朝时期,而在明代黄龙德的《茶说》记载:茶事之兴,始于唐而盛于宋。说明,宋朝时期的茶文化十分盛行。 那你知道,茶到底有什么用吗?各个朝代都喜欢喝什么样的茶?到底怎么制茶?

在《好手艺》一书中就详细记载了我们传统文化的发展。 在陆羽的《茶经》中说,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全球中有关于“茶”的词汇、读音都是来自我国的北方发音或者是闽南语发音。茶叶,我国很早就开始使用了,早期的茶叶时作为一种药来食用,后来又作为一种食物,和芝麻、核桃等煮成粥食用。但是,也被作为茶饮,我们所熟知的司马相如斗都已经开始饮茶。在唐朝时,受到佛教禅宗的影响,饮茶成为了当时的一种风潮。甚至还出现人人带着茶具,到处煮饮。这时的茶叶也传入外国,连日本的茶叶,也是当时来唐朝求学的僧侣带回日本的。 在宋代时,饮茶方式有了变化。由唐朝的煎茶法,逐渐演变成了点茶法。看过《梦华录》的一定会对赵盼儿的点茶手法熟悉,会觉得和日本的茶道十分相似。其实日本茶道和宋朝点茶法息息相关,日本的荣西禅师得知宋朝的禅道十分盛行,两次来宋学习,回去时也把宋朝的点茶法也带了回去,为以后日本茶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在明代时,饮茶方式出现了变化,散场饮开始成为了主流。而且随着茶技术的不断发展,昔日的碾茶,现在有炒茶为主。而且明代出现了九十多种茶名,大多数属于散茶,甚至茶壶成为了泡茶的重要茶具,著名的宜兴紫砂壶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 清代时,乾隆皇帝还发了三清茶,而茶饮的风气再一次在民间进行了普及,茶馆随处可见。当时在欧洲贵族兴起的红茶,也是由我国销往欧洲的。 那茶到底要如何制作?在宋朝时,茶多以蒸碾为主。就是需要把刚采摘的茶叶先蒸,然后碾成茶末。而明代则是以炒茶为主,将采摘的叶放入釡中,用手不停拨动,将熟时用手在釜内揉卷,等冷了之后。再次翻炒,十余次后才会得到成品。在清代,炒茶技术又一次改变,炒茶的技巧也更佳精细巧妙。 在《茶经》中记载,茶发现于神农氏。几千年的改变、发展,流传至今,深受世界各国的喜爱,让茶文化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以后让更多的中国文化发扬下去,让世界刮起狂热的“中国潮”,去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好手艺》读后感(五):一本书读懂古人千年的生产智慧

在介绍这本书之前,先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外销画的历史。 被现代年轻人忽视的中国文化,早在17—18世纪就在欧洲形成一股潮流,叫“中国热”,当时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漆器、家具、壁纸和其他各种中国制品,被欧洲商人运回欧洲,引发了收藏“中国风情”物品的风潮。 欧洲人对中国人、中国社会、中国传统工艺的了解需求日渐旺盛,催生出了大量以此为主题的外销画。 外销画由广州十三行画师根据来华的西方商人和中国行商的定制要求进行绘制,形式包括纸本水粉、线描画、通草水彩画、布本油画、象牙画、玻璃画等,题材类型极其广泛,堪称是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的“全景图”。 中国产品的外销,西方人对中国传统生产工艺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外销画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媒介。 曾担任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的范罢兰,在1795年曾专门定购关于中国生产工艺的画册,包括水稻生产、棉花种植加工、桑蚕养殖、瓷器制造、陶器制造、茶叶制造、玻璃制造、印刷技术等等。 这些外销画以图册的方式呈现,详细记录一种工艺的全过程,对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生产工艺无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范罢兰在离华回国时,携带这类外销画册多达一千八百多幅。这些作品至今大都收藏于国外博物馆、图书馆和私人藏家手中,数量之多,然而这些珍贵的外销画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却比较陌生。 《好手艺:中国古人传统工艺彩绘图志》一书,作者侯印国,选择了中国传统工艺相关的外销画图谱,结合传世文献进行解读,将画册次序进行调整修订,重新命名,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古代的传统手艺,传承中国文化。 本书内容广泛而全面,涉及古代中国独有的好手艺,耕、纸、茶、布、漆、瓷、玻璃七大类,每一个类目下面都有详细的图片来介绍。 比如农耕图二十三幅,种水稻前的准备工作,就有浸种、耕地、耙地、耖地、碌碡这6项,接下来才开始种,布秧、初秧、拔秧、插秧等,在生长的过程中,还要进行几轮的除草,在等稻谷收获的过程,准备储放翻晒稻谷的场地,场地要大平整,从稻谷成熟到成为大米入仓,都是在这个场地完成的。 这些过程都被详细画了出来,画面真实详细,在看这一系列画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不断地闪现着小时候麦收的情景,怀念童年,更心疼农民耕种的辛苦,时刻谨记不要浪费粮食。 在这里还要夸奖一句康熙皇帝,农耕图二十三幅,每一幅上都留有康熙写的诗。他这一生勤政爱民,写的诗也大多跟老百姓有关。 想要了解古人各种生产工艺的,推荐看这本书,图文并茂,值得一观。 我是花满蹊,愿你在文字的世界里找到温暖和勇气。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