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幸得诸君慰平生读后感锦集

幸得诸君慰平生读后感锦集

《幸得诸君慰平生》是一本由故园风雨前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4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幸得诸君慰平生》读后感(一):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这本书治愈了我的心灵

这本书是她的代表作,她也曾在央视担任过纪录片的导演,作为70后的她是一位在北京生活的成都人。她将生活写进了文字里,用文字来表达她的经历。 50个小故事组成了这样的一本将近400页的书,金线珍就占据了83页,而我也是最喜欢这一篇文章。金线珍一个上了岁数的上海交际花,她与丈夫一生无儿无女,却幸福相伴。他天性热爱社交与姨奶奶的性格大不相同,在丈夫走后也有不少追求者,但她仿佛经历了许多,到心里又很知轻重,给我一种,你可以喜欢我,我也可以跟你玩,但仅此而已。 令我最觉得搞笑的是姨奶奶性格的孤僻,姨奶奶不擅社交,会把所有的值钱的东西卖掉,为了是不让亲戚朋友来打那些主意,这是我见过避免亲戚最极致的方法。她时常与金线真作对,两人不合,但真的遇到事情的时候还是会出手相助。 文章中描写三个男人去买菜,三个男人各显春秋,但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买菜也可以写出一篇文章,都说文章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我看到了作者笔下生活的烟火气息,那些在平常不过的点点滴滴都被作者用文字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我们这一家子:之前虽也有争吵,也有打闹但每当出去玩的时候还是会聚到,一年聚个五六次,当坐在一起的时候也会出现冷场的状况一句话也不说,显得很陌生但只有家人知道那不是陌生而是亲情到达一定程度才不觉得安静是一种尴尬。 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这本书却治愈了我整个心灵,让我作为北方人了解了南方的生活,也让我在这个浮躁的夏天获得一丝清凉。 一杯茶,一本书,一个下午,午后的阳光撒在书上,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书中的人间烟火。

《幸得诸君慰平生》读后感(二):字里行间都是烟火气~

给人快乐是需要才华的,也是值得人间答谢的。

这本书我放在床头,每天翻几页再睡觉,已经快一个月了。和我小姐妹聊天的时候,她说你怎么像个老干部似的,喜欢看散文这种酸不拉几黏不拉几的文字呀?我笑了笑没有回答。

散文的其实蕞能体现文字的魅力,一字一句里面,看似伤春悲秋看似散漫无序,但它可叙事、可描写、可议论、可抒情。看似随意地表达,其实形散而神不散。

幸得诸君慰平生,顾名思义,这本书中记录了作者人生中遇到的那些值得感恩、怀念的人,这些人这些事,让杨老师的人生有了具体的、有温度的幸福。

[金线珍]——一个上袖善舞的金线珍,一个喜欢独处的姨奶奶,两人“结仇”二十二年,平日里总是不对付,可在金线珍危难之际,姨奶奶却挺身而出,做了二十几年的邻居,这中间的纠纠缠缠、疙疙瘩瘩的谁也说不清。邻里间的家长里短、柴米油盐,在杨老师的笔下却有一种别样的景色。

[四个买菜的男人]——这篇着实有趣得紧,能从买菜这件细小的事情窥见一个人的性格,是我没预料到的。大多数男人买菜应该如杨老师的父亲一般,不耐烦与菜贩子周旋,也不多言,拿起菜也不看好坏,称重付钱就走。而如杨老师大伯这般能让奸商走上正道的,是凤毛麟角了!如姨夫这般能对蔬菜一往情深的人,还能与菜唠嗑聊家常实属罕见。如丹叔叔这般,不爱美人爱芹菜,我也如杨老师一般,希望芹菜被丹叔叔所感动,来世投胎成人嫁给他。

这书里的每一篇每一件事,看似琐碎但都是烟火气,能让人瞬间被这些具体的事儿拉回现实,让浮躁的心归于平静。

“我需要生活给予我饱胀感。我需要体内蕞空旷的地方逐渐被瓷瓷实实地填满。”

看完才体会到杨老师说的这句话,家人朋友、猫猫狗狗、花草树木,这些无非是平日里寻常可见的细枝末节,却因为作者“内心的放荡”而被捕捉、被记录。抚慰了正在读书的我!

生活的美好和生活的磨难本就是骨肉难离,幸好我还有书籍。

《幸得诸君慰平生》读后感(三):她用文字当特写镜头,读完感叹自己活得太粗燥了

这本散文集里讲的明明都是身边的事情,谁家没有个古怪的亲戚,谁家没有熟悉的邻居,谁没去过菜市场。可是这些稀松平常的事情被作者讲出来,却活色生香有意思极了。

读完到一半我就疯狂问自己,怎么以前我都没留意?

作者以前是拍纪录片的,这次她完全是文字给生活拍了个纪录片。她用文字当镜头,当特写镜头,带着我走近一些,再近一些,放大一些,再放大一些。她又像个导游,讲的却不是什么名胜古迹,而是解说生活。

她的书里有很多时候写到吃,各种吃食的做法,做吃食的各种人。我能够感受到她对美食这件事的热情,不是吃货,而是生活家,她写吃的就是让人又觉得馋又觉得有趣。这不是美食节目的那种讲解,就是用文字带你到饭桌到厨房去看看的那种。热爱美食只是她热爱生活的冰山一角而已。

读的时候有几次我笑出了声,她写到舅舅带她去看电影《茜茜公主》,她听到让她学习学习就来气,说不知道是因为向她学习努力长成那样还是发奋当上皇后;《舀蝌蚪》那篇亲戚好心劝她喝完饭盒的最后一点燕麦,“这样就可以用它来舀蝌蚪”,一个老顽童的样子跃然纸上;也有几次我流了眼泪,提到智力还停留在儿童时期的邻居漾漾,她穿着大码的童装,作者只写一句话“这包含着父母对整个世界的恳求,给我的孩子多一点怜悯吧,他们用超大版的童装说”,道尽了养育非常正孩子的心酸。

再版的新书里她加了一篇《金线珍》,于是我又买了一本,就为了这一个故事。买完之后的感受只有一个字:值。她说有的人好像只是在独居,有的人才是真正的孤老。都是一个人过的日子竟然有这样的天壤之别,一个老人的房间空空荡荡,一个老人的房间满满当当,想必房间越满心里越空。我以前常想我会有一个怎样的老年,现在我知道,这取决于我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我的年老时光。

读完整本书之后我有点明白过来,也不怪我以前没有留意。要对生活一直保有这样的热情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要有一颗敏感的心,还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最后还要有能力把它讲述的有意思。要又细致又幽默,要对生活有多少热爱才能集齐这些呢,我呢,只是稀里糊涂活着罢了。

书名叫做《幸得诸君慰平生》,其实我也想模仿一句,幸得此书慰平生。不然都不知道自己人到中年竟然活得这么粗糙。当然,这里粗糙的反义词不是精致,更不是那种化全妆的精致。我是说,我要活得用心一点,对我的生活多上点儿心,多用点心,而不是囫囵吞枣式的活着。写了这么多,还是想再次说一句,谢谢故园老师。

(本文首发于公号“芮起”)

《幸得诸君慰平生》读后感(四):她让我看到平常生活中简单通透又有品质的美

成都疫情尾声,关疯了的我一个人去了趟浙江放风,在一个不知名的小岛有了一次非常放松的旅行。

回到成都一切生活琐碎铺面而来,极度不适应有些恍惚的拿起出发前到的新书《幸得诸君慰平生》拆开坐着翻看静心。

谁知道一发不可收拾,一口气读完第一篇4万字的催泪长文《金线珍》,终于感觉和成都的日常时空接了轨。

第一次读她的文字,成都籍的才女,文字间的洒脱和有趣让人过目不忘,那些生活中琐碎的人、事、物,在她极具风情却又入木三分的文字刻画中,生动异常让人忍俊不禁。我捧着书哈哈大笑,儿子不解的望着我,觉得妈妈就像个傻瓜,其实他哪里懂得我是躲在她的文字里疗愈我自己。

这世间有无数的人,有人活得有趣,有人活得无趣。有趣的人往往擅长在冗长繁复的生活中寻找专属于自己的那份乐子,再有趣一点的还擅长于把自己的这份乐子分享出来。

杨云苏明显就是一个极度有趣的妇人——所以在序言里我就读到了一种“乐”,一种能够视周围环境为无物沉浸于自己小世界的“乐”,她的“乐”极富感染力,让做序的王开岭说“以后不再许诺给人做序”——因为做序是天下最倒霉的活之一。

这样的可爱这样的有趣,这样的人,怎能不让人期待后续?

《幸得诸君慰平生》全书分为“有情”、“无情”、“滋味尝尽”和“人间日常”四个章节,每个章节寥寥数篇散文,从家人亲戚到身边朋友,甚至萍水相逢的陌生人,猫猫狗狗、花花草草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杨云苏都有记录,在这些记录里,让我读到一个充沛的灵魂,灵气十足、充满热爱的在这世间生活着。

她写《金线珍》,两个上海老妇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她夹在这两个视作仇敌的老妇人之间,有好奇、有怜爱、有理解、有感叹。那些豁达,那些通透,那些简单,在两位老人的处世间一一展现。

她写她姨父,一个哲学系的教授,出位的言谈举止,貌似很科学实际很迂夫子,我是真的想着她甩着膀子去捉蝴蝶的样子忍不住爆笑!这个自己生病后格外享受生活的姨父,这个买菜恨不得把菜市场搬回家的姨父,这个腊肉被鸟吃了听鸟叫异想天开学习鸟语的姨父,实在是太可爱!谁家有这样一个可爱迂夫子亲戚不好玩呢?

世间艰难,可是只要你有一颗善于发现美的心,这些日间琐碎也可以成为美。美,是不知生活艰辛,或佯作不知生活艰辛。

我想,我们都需要一点这样的智慧。

《幸得诸君慰平生》读后感(五):“非必需品”里,才有生活的情致与味道

周末两天,窝在窗边沙发上看故园风雨前的《幸得诸君慰平生》。

书里第一篇叫《金线珍》,4万字,是这个版本新收录的。看篇名看不出是啥意思,打开才知道,金线珍是一个老太太的名字,作者说,如果她还活着,现在应该有97岁了。

我没想到会在这篇文章里看到那一代已消失的上海老人,我外公外婆那一辈人。他们住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修建的弄堂房子里,走惯了一步一响、陡峭难行的木头楼梯,在仅容一人通过的昏暗过道里停下脚步为年轻人让路,在公用的厨房里热热闹闹地烧菜,一边烧一边品评着谁家今天买的油带鱼和本地蚕豆更新鲜。虽然房子逼仄老旧,他们却总能把自己收拾得干净体面。如今的弄堂早就成片成片消失,即使有残存的,也不再有他们的身影,他们已经消失在往日的烟尘里。

文章里的金线珍和作者的姨奶奶是邻居,两个老太太都住在马当路的老弄堂里,认识二十多年,却谁也看不惯谁。姨奶奶为人清高独立,喜静,家里不留一丝多余的东西;金线珍却爱热闹,爱囤东西,家里堆满了各种箱子和老物件,还总有一群人进进出出,闹哄哄的不知搞什么名堂。金线珍说姨奶奶话不会说、事不会办、人不会做,是个“寿头”;姨奶奶说金线珍“不讲尊严”“虚荣心最强”“冒牌货”,叫作者“伐要睬伊”。两人针锋相对、互不搭理,却用一种特别的方式遥遥守护着彼此。也许她们虽然看不惯对方的外表,却看懂了、并且尊重着对方真正的人性。而作者也在无意中发现,在金线珍的“冒牌货”这三个字背后,其实藏着一个令人怅惘的故事……

这篇文章后劲很大,看完了让人叹息很久。叹息,是因为故事里“有情”。

“有情”是这本书第一辑文章的目录名,记录了作者身边各种各样的人和他们的故事。作者的笔触异常生动细腻,看得出一个高超的写作者把玩文字的节奏感和幽默感,但比这更珍贵的是面对生活的纯真热烈和敏锐感受。她说,“虽然人到中年,但生活对我来说依旧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不得不战战兢兢尽量地记载下来。”

这样的书其实很难给别人推荐,因为它不是米面油那样的必需品,也不能许诺你什么功能和疗效。文学本就是非必需品,但是,(经历了封控的上海市民应该最知道),生活的情致、生活的味道、“生活”而非“生存”的快乐,不就在那些“非必需品”里吗?

如果要推荐,我想说:这本书的豆瓣评分是惊人的9.7分,我看完了之后也心悦诚服地打了五星。不是非看不可,但打开书你会知道,它值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