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文学的日常 第二季》经典观后感1000字

《文学的日常 第二季》经典观后感1000字

《文学的日常 第二季》是一部由王圣志执导,刘亮程 / 洪启 / 于坚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学的日常 第二季》观后感(一):生活需要细节

诗人于坚指着建水老宅的一道木门,撞击的凹痕永远的留在门框上,时光毫不留情的展示着刀光剑影的塑造力。于坚以此为例,讲述细节之于文学创作的影响力。散文家看到此处会浮想联翩,调皮的孩儿奔跑的撞向门框,撞出流血的口子,母亲忙不迭捂住伤口,门上那道撞痕和血迹从此无人理会,只被时光记住,只待后人联想。而城市的钢筋水泥缺乏细节,没有感情,散文家自然不能做出有关时光的然后联想。

这是许久不见的朋友分享给我的纪录片,片子里于坚行走在建水老城,走过哺育着城市的水井,承载着信仰的古桥,寒冷吵闹的市集,最终回归朋友温暖的家中。

文学家总是唯心的,于坚即是如此。他排斥着高楼大厦高铁手机,固执的守候着落后的时光,在慢调的街头发一些生活的牢骚。古老的桥在他的意识中幻化为村民每日路过的信仰,守护着这片土地。这套理论在坚定唯物主义的世界中很难行得通。不过,这也正是静止中的人们迷茫憋屈愤怒的原因,生活失去了细节,仿佛灵魂失去轮廓,再无道理。

《文学的日常 第二季》观后感(二):作家的电视“观看之道”

想看这档节目的人,可能不少都是冲着作家。作家常常是隐匿在作品文字背后的,是其文学作品世界的造物主。以电视的方式“示人”,还原到日常中,作家是作为一个“人”在被观看。

电视镜头可以展示作家所处的外部世界,如刘亮程自己建造的木垒书院,于坚念念不忘的建水,激发陈彦写作灵感的城中村、回民街。看节目时,经常会被摄影机捕捉到的生活日常所吸引,如同文学作品中的闲笔,也在提醒我们,其实我们和作家身处在同一个外部世界。在作家的眼里,这个世界是怎样的?他或她是如何通过文字描述身处的世界,作家创作的世界与这个外部世界的重合和割裂又在哪里?

而要撬开作家的内部世界,靠一个与作家有交集的人,或交谈,或观察,或争论,或体验,作家不再是孤身一人,情绪和思绪随之流动起来。

被推到幕前,终于与想象的读者见面,作家想把怎样的一面呈现给我们?我们看到的作家和作家认为的自己是否相同?作家的所言所感与其文字是否有联系或不同?这些答案只有作家知道。

关上电视,作家的形象散去,找出作家的作品阅读,循着文字的印迹,重新与作家及其笔下的世界达成连接。

如果有下一季,能否多拍些女作家?王安忆、李娟、迟子建等等,女作家应该拥有一席之地,让更多人看到女性作家书写的空间和世界。

《文学的日常 第二季》观后感(三):生活有了文学,就不再空空荡荡

大学虽然有四年时间,但是只有两位老师得了两句话时常萦绕心间。

一句是,“一部好的纪录片就像是一本好书,需要做笔记,反复看,才能理解其中丰富的内涵。”

另外一句是,“大学里开了多少课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在大学里学会自学,提高了自学的能力才能更好地过以后的生活。”

《文学的日常》是一部让人心情舒缓的纪录片。和以往看纪录片的出发点不同,不是因为画面,不是因为解锁更多地图,只是因为其中涉及的作家有这两年总是萦绕耳边的,也有不是很熟悉的纯文学作家,但是不同的以文字表达自我的人,无论在旷野里,在闹市中,都依然在用文字表达内心的世界和自我的情感。所以真实,所以动人。

文学在以往的认知中并不日常。它像是我们中的一些聪明人把俯拾即是的东西打磨,加工,让普通的对话变得字字珠玑,甚至于你路过某个场景,都能引起共鸣。

但当你打开《文学的日常》第二季你会发现,作家在生活中也是有烟火气的一群人,他们的喜怒哀乐经由文字变得绵长,从自己的心头延展到读者的案头,从而变成一条闪光的灵魂之路。

写作不是靠天才,而是命运。

命运像是宿命论的一种表达方式,但是却又在此处有了别样的含义。天才和命运都像是合理之外的产物,但在文学面前却又显得顺理成章。文学并非是臆想中的产物,而是来源于真实的记录。

恐惧是写作的一个重要来源。

或者说遗忘也可以理解。我们的一生有时短暂又漫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增加厚度。然而厚度的维持需要文字的支撑--否则一些微小却重要的事总难逃脱被后来事替代的命运。虽然我不是一个写作者,但我同样恐惧遗忘--遗忘亲情的温情时刻,遗忘爱情中曾经心动的瞬间,遗忘和挚友携手度过的岁月。对抗遗忘的最佳方式就是记录。作家的记录由于灵感的迸发往往就变成了文学作品。可能此刻,恐惧就不再是个灰色的词汇,而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宝藏。

我们品味生活,我们阅读文学。《文学的日常》第二季通过悠扬的,给予人们反思时间的节奏与充满哲思的对话,把文学重新纳入我们的生活。期待下一季的到来。

《文学的日常 第二季》观后感(四):是文学还是日常?

离开学校之后,甚至可以说离开课本之后,直到去年,我没仔细看过现代文学类的书籍。所以,刘亮程、于坚这些大作家的作品,之前,我从未拜读过。看《文学的日常》这部纪录片,完全是因为好奇,好奇身为作家,离开书本、远离摄影棚,他们会聊些什么内容?他们聊的内容会更文学还是更日常呢?带着这些好奇,我登陆视频网站,打开《文学的日常》听听他们说些什么......

文学

小时候,语文课堂上,老师总会喋喋不休地告诉我们:文学源自生活。《文学的日常》第二季第一季,开篇刘亮程就点明了这个点 「作家是一个他生活之地的一个全知者,天气、动物、植物、民间知识」 ,他们都是在 「书写视若平常的事物」 。但作家笔下呈现的生活之地,却也不一定就是原汁原味的原始状态,比如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

村庄是刘亮程日常生活的地方,无论是麦地、树木还是村屋;而他也将这个朝夕相处的村庄写成了畅销书《一个人的村庄》。但书里的村庄又不是他所生活的村庄,他用写作成功地修改了他的童年,看到了很多曾经被忘淡的东西,重新理解生活,然后放下了那些苦难,拿起了他认为的那些更重要的东西。或许,这就是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所在吧!

日常

《文学的日常》第二季继续选取朋友间走访、对谈的形式,来到作家们日常生活的环境之中,在他们最自如的状态之下,敞开聊。以第一集为例,歌手、诗人洪启来到新疆木垒书院,来到乡土文学作者刘亮程的家中,拜访劳作中的刘亮程——他的好友与兄长。在这里,刘亮程与我们分享了很多荒野生存小知识,比如哪些野草可以吃,比如实在不知道该吃什么的时候,可以跟着猪吃;在这里,他们一路走随意停留,然后跟牧民闲聊,直到羊跑了牧民追着羊走了.......

村庄里的生活,很慢;也可以说,慢其实就是这里的生活态度,日常生活的态度。因为,陪伴我们生长的都是缓慢生长的万物,是大自然独有的慢节奏!这就是作家刘亮程的日常,也是滋养了刘亮程文学的日常!

挺意外遇到一部这么特别的纪录片,遇到一位这么乡土的作家。在洪启与刘亮程的闲聊中,透过刘亮程生活的村庄的一草一木,我仿佛看到文学从纸面上走下来,走到日常生活之中。或许,这就是这部纪录片想跟我们说的话吧!

《文学的日常 第二季》观后感(五):闲适的田园作家和不得志的浪漫诗人

本来只是随手打开的片子,但它开头美丽的景色、纯粹质朴的歌声和悠远缓慢的节奏,一下子就让我平静了下来,有种治愈的感觉。 三人两狗的闲适生活 刘亮程在新疆的小村庄里生活得悠然自得,远离城市的喧嚣,和家人一起,在庄子里种果树、赏杏花、给院子除除杂草、有的草还可以直接生吃、另外养着两条小狗,一条叫星星,一条叫月亮。我觉得这是很多在大城市忙碌打拼的人内心里非常向往的生活。 刘亮程和洪启一起去逛牧场,和牧羊犬交流,刘亮程甚至还会把自己的文字读给管理羊群的小狗听,因为他确实相信万物有灵,人类对动物说的话它们可能听不懂,但话里的情绪它们可以感受。这个情景真的让我体会到了片中所说的陪伴我们成长的是缓慢生长的万物这句话。

断舍离的智慧 回忆、故乡、死亡,这每一个词都包含着让人觉得孤独难过的事,但刘亮程对这些表现出一种淡然与从容。关于回忆,他说:“在回忆中,回到过去的时间,会看到很多被忘掉的东西,会重新理解生活。理解那些苦难和那些可以放下的东西。”放下一些执念,生活自然会轻松许多。 关于家乡,他认为“当一个人远离家乡或者失去家乡后,他自己就活成了家乡。”每个人的感情与精神都深植于他生活过的厚土中。 他说:“葬礼是最隆重的,此生终结,来世开始。”对于人生的纠结,我们可以看淡一点,因为“断了、舍了,也准备离了。”

要迎合市场受众吗 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洪启乘车去看望老友刘亮程。天上漂浮的云,耳畔吹过的风连带着茫茫的土地,好像都在勾勒着这个远游诗人、名谣歌手难言的心绪。 与朋友见面后,他们一起聊天、喝酒、去亲近大自然。洪启对着蓝天、群山和小羊高歌,开着独一无二的大自然演唱会,一首《谁的羊》会让风声为他鼓掌,羊群为他陶醉。这样特别的体验是城市演唱会、酒吧驻唱无法感受的。可惜即便歌写得越来越好,但在这个时代、这个市场之中,却不怎么受欢迎,现在几乎没有几个人可以坐下来听他唱一首慢慢的抒情歌,这让洪启觉得自己快要消失在自己的行业中,这是一件很无奈难过的事。

不迎合受众会消失在大众视野中,但是迎合市场与受众又是某种意义上的自我消失。这大概就是洪启、刘亮程对放羊人所说的,“我们也受苦,我们受另外的苦。” 《文学的日常》给人感觉是文艺挂的,但这种文艺是落地的、并不高深难理解。刘亮程种瓜点豆、放羊发呆、喝酒侃大山这些琐碎里也可以有浪漫诗意,我们可能说不出来文艺的话,但沉浸其中一定可以体会到。

《文学的日常 第二季》观后感(六):生活的文学是一场亲近自然的约会

偏僻静谧的小屋,一杯美式咖啡,一台笔记本电脑,键盘的噼啪声连绵不绝,蔓延了整整一天,想象里,这就是作家的日常。但在纪录片《文学的日常》第二季中,我窥见了与想象中完全不同的作家的日常生活。 万物有灵,作家是他生活的这片区域的全知者。如果不是字幕介绍,我很难把眼前这个专注于农活的老人和知名作家刘亮程联系在一起。不同于想象中作家生活的沉闷枯燥,刘亮程的一天充实而生动。在他一手创办的木垒书院里,随处可见各类树木,凡是能在新疆存活的果树,你都能在这间院落里找到,他的身上没有成功人士的精致市侩,有的是对山野生活的熟稔热爱。面对镜头,他毫不避讳,将刚刚摘下的苜蓿和蒲公英塞进嘴里,一边品尝一边介绍它们的味道和功效,“在山野里,你要学会吃”,这是刘亮程在片中给我们上的第一课。

在刘亮程的认知里,自然万物皆有灵性,杏树辛苦结果,给人们带来累累果实,却也让自己被压弯了腰,劳苦一年,它也要休息,所以第二年,杏树的收成通常不会太好;他从不清理角落的蛛网,因为那也是一只蜘蛛的家;偶尔路过手背的飞虫,其实也和我们一样,在过着属于它的四季。面对自然界的生灵,他愿意同它们交流,也愿意潜入它们的世界,了解它们的故事,再把这些故事当做是自然给予他的知识。于是,他悲悯胡杨在绝境中的生长,能读懂它身上每一道纹路所承受的风霜;也知道如何根据虚土上的废弃建筑辨别方向,甚至能想象出当年住在这里的牧民是蹲在哪里吃饭。他像这片区域行走的百科全书,无论山川树木,还是风土民俗,他都如数家珍,了如指掌。

写作只是很小的一件事,更多时候要体验生活。如果不是看过《文学的日常》,我很难相信一位作家每天居然只写作两小时。对于现在的刘亮程来说,写作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每天在写作上花费两小时甚至有些多,在一天中剩下的22小时里,他更愿意让自己多干活,消耗精力。于是我们看到,他亲自上阵移植洋葱,做篱笆,如果不当作家,他觉得就这样牧羊种地,也挺好。

而相应的,对生活的感知和体验造就了他敏锐的洞察力,一处废弃建筑,一撮羊毛和一个废酒瓶,就让他做出了“一个人守一群羊,可能还有一瓶酒夜夜相伴”的推断,他对菜籽沟村的熟悉源于他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敏锐的感知。 在打开《文学的日常》第二季之前,我对作家的生活有无数的想象,那是一个个编织在华丽城堡中的梦境,而直到我看到作家刘亮程的日常生活,我忽然醒悟:真正的作家从来不是高居城堡俯视人间,而是尽自己所能地融入一方离自然最近的天地之中,用最原始和朴实的方式感知自然,观察社会。

《文学的日常 第二季》观后感(七):于坚的诗意和他的灵魂栖息地

关于于坚老师,我没有太多的了解,只知道他是一个诗人。《文学的日常》第二季则带着我了解了这个诗人的日常和他居住的那座诗意栖息地。

01建水不是一个未来主义的城市,而是一个过去的城市 “我来建水不是为了写这本书来的,我三十多年前就来了。”片子开始于坚老师这样说到。那么建水这座城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呢? 在建水,随处可见都是悠闲乐观生活着的人。在阳光不错的时候,约几个朋友去街边下棋的、晃晃悠悠逛市场逗鸟的、还有各种跳舞的、睡觉的,这些都是建水人的日常生活。远离内卷与竞争,是生活在快节奏城市中的很多人触不可及的。这里的生活速度是慢的,但这种慢不是落后,是一种坦然——有时是在西门下吃热腾腾的烤豆腐话家常,有时是在店里耐心地做手工搞艺术,有时是踏上城楼敲一下钟静静地聆听时间的声音。

02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快乐 在听紫云里,于坚老师聊到了庄子的思想和现代的教育,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他认为,现在的大多数人都过于注重结果和胜利了。我想确实是这样的,参加歌唱比赛没几个人会在乎你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更多关注的是你有没有拿冠军;读书十几年的酸甜苦辣没人会去了解,别人在意的是你读书有没有考上一个好大学……这会让我们很累,我们要学会欣赏沿途的风景,感受过程当中的美好,能够进行得如鱼得水更重要,怀着这样的心情去做每一件事或许会让自己收获更多吧。

03生活需要细节 现代社会,智能产品各式各样,手机几乎成为人们的一个器官。忙的时候想玩手机放松一下,闲的时候会玩手机娱乐一下,玩得久了,我们会渐渐地少了思考,生活缺少了有滋有味的细节变得空虚。用于坚老师的话来说,空虚会让人想死。我第一遍听的时候直接“噗嗤”地笑了出来,觉得于坚老师说得有些偏激了吧。但深想一下,好像真的有可能是这样。如果每天都有很多有意义地事要去做,我们哪有时间胡思乱想呢?不胡思乱想的话,又怎么会困在死胡同里出不来,越来越压抑呢? 关掉网络,放下手机,去大自然里走走看看吧,那样心情会开阔不少。如果你有这个想法的话,我推荐去建水城走一遭,西门底下的烤豆腐要去尝一尝,大板井的水要去喝一口,城楼上的钟撞一下会听到时间的声音。还可以去新疆玩一玩,那里有蓝天白云,还有绿地小羊,风轻轻地一吹,说不定什么烦恼都散了。

《文学的日常 第二季》观后感(八):文学也可以接地气,综艺也可以有意义

根据内容,这个节目也可以称作《我的文人朋友》、《作家的日常》、《文学的来源》、《文人的自述》等等,但是《文学的日常》确实是反应了这个综艺的精髓,一般人以为的模棱两可、难以理解的文学,其实就源自于日常生活之中,那些知名的作家,可能也就是身边随处可见的普通人,刘亮程可能就是种地的农民,于坚可能就是遛弯的大爷,双雪涛可能就是碴子味的老东北。

综艺与文学

其实我一直对现在的综艺有所偏见,尽管我也看过不少,总以为中医是用来娱乐的是用来追星的、是用来下饭的、是用来博眼球的、是用来恰流量的、是用来消遣时间的,但其实,综艺加文学也可以让节目变得更有意义,引人思考,更好地普及国内文人和文学作品。

故土、自然与文学 这些作家的年纪也已至少中年,全都选择了沉浸在传统文化和大自然之中,只不过有的是回归故土,有的是一直坚守,有的是过路然后爱上。新疆的刘亮程,云南的于坚,甘肃的韩松落,东北的双雪涛。特别是在建水古城里晃悠的于坚,寄情于老宅、城墙和古桥,对城市和现代性提出了很深的质疑,但是不管是乡土还是故土文学,文字都是从日常和土地上缓慢的长出,可能这也是网络文学和文学作品的区别,前者可以日更几万字,后者可以积淀十年而诞生。

文人与文学 在节目里听作家的唠叨,知识的密度很大,时间也就过的很快。很喜欢里面的一些观点,作家一部分功能就是代表自己和其他人,发出一些别人无法发出的声音,所以文学就是属于普罗大众的。很多作家都是生于苦难之中,成长于贫困之家,写作给他们一个修改童年、重塑世界的机会,也会让他们重新理解苦难,理解生活,理解命运,而他们全新的理解,就是文学的诞生,就是作品的完成,就是思想的传递。

刘亮程最新的《虚土》、《凿空》,最近读过的于坚的《密西西比河某处》,双雪涛知名的《平原上的摩西》,韩松落的《致江东父老》,光是名字,都透露出浓浓的土地感和虚无感,我们在钢筋水泥的禁锢之中,拿着科技凝结的电子产品,看着千里之外的文人念叨,未尝不是一种空虚的填补,内心的丰富,文学的洗礼。希望节目可以再出新的一季,节目可以普及更多更多的人。

《文学的日常 第二季》观后感(九):文学的落地,综艺的升华,这样的节目太珍贵!

业余时间都在看书的我,其实有很久没看综艺节目了。五一在家的几天,突然想换换口味调剂一下,不曾想被我发现了一档难得合胃口的好节目——《文学的日常第2季》。

也不能说是附庸风雅吧,本身自己也是喜爱文学之人,凑巧前面两期的作家,又都是自己前段时间刚刚看过他们作品的人,也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文人,就饶有兴致地看了起来。结果,看到停不下来……

还是想先聊聊刘亮程这一期吧。他的《一个人的村庄》和《本巴》就在前一阵被我接连分享过,也收获了许多朋友的喜爱和赞藏。我知道,大家和我一样,喜爱的是刘亮程的文字和他这个人。

单从书面上就能很自然地感受到他对家乡新疆那一片荒漠的热爱和执着。为什么他能把什么都写活?什么东西在他笔下,都能写成一片长长的抒情散文!在这个节目里,我们真的就走进近了作家的生活,走进了文学的日常。

第一感觉,新疆真的好美!在摄影师的各种角度下,它美得无以复加,也许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如此辽远而万物皆自然的虚土之上,刘亮程的深沉和豁达有迹可循。看到不断跃入镜头的牲畜和草木,眼前仿佛就闪现出他写过的那些与之一一对应的文字。

作家的日常,不乏脱口而出的哲思金句,可在刘亮程的身上显得如此自然真情流露。

1)天上飞的都叫鸟,地上长的都是草(对久居城市人的一种玩笑)

2)越写越好,越没人看(音乐也好,文学也罢,当达到自我水平峰值的时候,却并不见得更受欢迎)

3)科学是知识,感受是智慧

4)一个人守一群羊,一瓶酒默默相伴

5)梦和醒一样在消磨你的一生

6)一群一群的生命,就像一阵一阵的浮土,从大地上飘扬起来,最后又落回原地。

第二期的主角是诗人于坚。第一次听到他的声音和口音,感觉跟其形象有点出入,正如我看他的文字和他的外形不甚相称一样。看着匪气的于坚,却总是不经意间显露出他与年龄也不太搭的可爱和坚持,也许矛盾性就是他展示给他人的特色。

同样是故乡,云南建水的烟火气和新疆的广袤虚无有了显著的差异,也由此让于坚和刘亮程有了明显的不同,但各有各的特点,无所谓对比即伤害。作为诗人,于坚骨子里对于诗性有着近乎于信仰的执着,也渗透进他生活和观念的方方面面。

1)在疯狂地对“有”的追求里面,我们失去了更重要的东西,就是“无”

2)生活就是写作

3)诗性,是对不确定的尊重

难得有自己喜爱的节目,我想我会追下去。

《文学的日常 第二季》观后感(十):见过了凌晨4点钟的太阳,也别忘了停下来看看西斜的夕阳

在一片茫茫的大草原上,走来一群悠闲吃草的羊群,牧羊犬在旁边左右兢兢业业地干着本职工作;夕阳西斜,高大的树木和走过的羊群的影子被拉得老长,从云缝中漏出来的阳光渐渐从金黄色变成了暖黄色,放羊的牧民看见羊群走远了,急急忙忙收拾好东西追了上去……

这是纪录片《文学的日常 第二季》中的一幕,节奏缓慢,镜头里的人和景浑然一体,呈现出一派岁月静好的意味。

优酷截图,侵删

《文学的日常》纪录片的导演王圣志说这部片子的拍摄灵感来源于一次饭局,马家辉说作家跟作品之间的关系有点像母鸡和鸡蛋的关系,你吃这个鸡蛋觉得很好,就有可能想见见这只母鸡。

片如其名,文学的日常,主角是一群徜徉在文学海洋里的妙人,不过这档片子最出色的点,不在于他们请到了多少名人、这些人有多出名、又有多少获过奖的作品,而在于通过节目,我们能真正从这些名人身上学到一些道理,或者说,看到一种我们从未体味过的人生旅途。

我们这个时代太过浮躁了,或许因为信息的得到太方便,所以我们丧失了挖掘和细细品味的乐趣,内卷也就因此而产生了。

换句话来说,我们太过看重结果了,而总是忽略过程。

作家刘亮程在节目中说了一段很有意味的话:

老年人的好就好在一生所有的事情都做完了,坐在墙根,满脑子都是往事和想法,空空荡荡的,这就轻松了。

优酷截图,侵删

我们虽正当壮年,但或许可以偶尔学学老年人,弦一直绷着,总有一天会断掉的。

很多人说大城市节奏快,往往来不及坐下思考问题,结果就已经出来了,但最近这三年却让我们不得不停下来思考生命的意义,就像老年人一样,在停摆的时间面前,我们能做的,就是放下焦虑和内卷,看看过去,再看看未来。

记得看过这样一句话:所谓的人生困境,不过是你胡思乱想,自我设置的枷锁。在生死面前,其他的都是生活的附属品。

我们拼成绩、拼爹妈、拼孩子、拼车拼房......,拼到最后这个结果有一微点瑕疵,我们也许就会陷入恐慌之中,倒不如一开始就要的少一点,然后快乐一点。

日新月异的世界让我们感受到了危机,所以我们只顾着往前赶,行动、执行,却渐渐淡忘了一日三餐、一步一路的平凡可贵,但平凡本身也是一种普世答案,它也拥有无上的力量。

优酷截图,侵删

正如《文学的日常》所表达的那样:人这一生都是在时间之中漂泊和流浪。

我们能做的,大概就是在时间的流淌中,尽可能地找到最舒服的那种活法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