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友谊的辩证法读后感精选

友谊的辩证法读后感精选

《友谊的辩证法》是一本由[德] 西奥多·阿多诺 / [德] 瓦尔特·本雅明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4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友谊的辩证法》读后感(一):男人的友谊

男人的友谊 ——读《友谊的辩证法:阿多诺、本雅明通信集1928—1940》 男人之间的友谊,有时候有点说不太清楚。这种友谊既不同和女人之间的友谊,也和女人与女人之间的友谊不同。男人和女人之间,当然会有异性的吸引,这完全是一种荷尔蒙与激素的催化在起作用。女人和女人呢,虽然是同性,但是由于其天生的某些特性,也有其不同于男人之间友谊的特征。这样一说,男人和男人之间的友谊就有点朦胧和迷幻色彩了。不好说。 通常的情形,男人之间的友谊都是比较刚性的。这是一种性格的吸引,或者说是才华的比肩与欣赏。男人之间普通的友谊可以因为各种情况产生,比如一个玩伴,一个酒友,某些特性的相类者,也会产生吸引。但是,如果说到长久的友谊,能够令人欣赏和叹羡的友谊,那就不多。而且,非常肯定的是双方一定才华卓著,旗鼓相当,如同金石之盟约,钟鼓之齐鸣。就是说,在思想和才华上的争鸣与共进,令男人之间的友谊有了不同凡响的质地。 拿中国最著名的友谊例子为证,伯牙与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最能说明问题。这就是一种欣赏,一种承认,一种由衷地赞美。在互相欣赏的同时产生巨大的信任,并且将这种融合了复杂的感情升华凝聚,成为了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存在。这还比较文艺,还有一个二桃杀三士的典故,与智慧与阴谋之外,却更可见三士的兄弟情,刎颈交,那是可以拿出生命来践行友谊的伟大壮举。可惜的是,从古至今,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中国的情况比较分化,比较壮怀激烈,有点理想色彩和悲壮情怀。外国男人呢,他们之间的情况可能就更加细腻并且复杂了。比如最近看到的这本《友谊的辩证法:阿多诺、本雅明通信集1928—1940》,这两位著名的人文学者、作家、社会学家、音乐理论家,诸多头衔加持下的友谊,可以让后人一探究竟。可以说,这两位的因缘比较特殊,在学术探讨和人文研究中有许多交集之处,并且两个人的思想互为输出,互相影响。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都结出了不同凡响的硕果。 事情当然不会这样简单,当我们深入到两人的细微的生活细节之中时,才深刻体味到其中的琐屑和庸俗,这都是为了生活而奔忙的人。尤其是本雅明,他的经济状况如此糟糕,以至于居无定所,四处流浪般地各处寻找机会,以便于将思想的光辉化为物质的财富,以解决迫在眉睫的生计问题。而阿多诺情况就好了很多,所以他成为本雅明生活里的一个“救世主”,这种状况对原本平等的学术探讨的关系伤害性非常大。形成了一种依赖关系。 很多时候,本雅明像一个乞讨者,而阿多诺就是他的赐福者。物质基础的不对等,必然造成了学术探讨上的偏颇。阿多诺经常对本雅明的学术研究予以规划,并且吸取了本雅明大量的思想在自己著作中。这是一种借鉴,也可以视作“抄袭”,可是他们之间也有更多的相互促进、启发和探讨。阿多诺也是真诚帮助本雅明的,这是男人之间的承诺和友谊,不过不对等的友谊注定不会长久,因为两个轮子不能并驾齐驱,就只会分道扬镳。 后来,阿多诺去了美国,本雅明没有去。除了现实和理想的原因,不能说本雅明对这种关系没有一点看法。但是。本雅明也不能否认阿多诺对他的帮助之大,他多少次衷心称赞这种友谊啊!最后本雅明却因为走投无路,自杀身亡,结束了自己奔波劳碌的一生。应该说这是悲剧,不是人和人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也是宿命的悲剧。文人的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是存在巨大的鸿沟,现实压力让文人的风骨变得脆弱不值一提。由此想到了巴尔扎克,那么卓绝的才华,是文学世界的王者,生活中却是不断寻求富豪遗孀赞助的懦弱者。 看看这本书很有意思,里面有高雅的学术探讨,有生活写真的柴米油盐,当然更多的是体现了男人之间的欣赏、仰慕和赞同的友谊。那的确非常奇妙并且感人。不可否认,这是人见真情。虽然,它也那么复杂。 2022年8月18日

《友谊的辩证法》读后感(二):【转】谢俊:“瞪大眼睛去呈现纯粹事实”——从本雅明、阿多诺的一次通信看本雅明的唯物主义文艺批评观

1938年10月,本雅明将《波德莱尔笔下的第二帝国的巴黎》一文投给《社会研究杂志》,遭到阿多诺退稿。阿多诺写了一封长信说明了退稿理由,本雅明也回信作自辩。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内部视角看,这次"退稿"事件呈现出一个重要的理论分歧。阿多诺的主要指控是本雅明将文化表征和经济基础直接关联,这一做法缺少对"中介"和社会总体过程的认识。但本雅明"瞪大眼睛去呈现纯粹事实"的方法受到"静止状态里的辩证法"的支持,这一辩证法对各元素的呈现以空间上并置而不以过程中的扬弃为特点,这一方法在保护物的不可消融性的同时,依然以"星座"闪现的方式在捕捉整体意义,这呈现出一种远离观念论的更激进的唯物主义方法。

原文载于《文艺理论与批评》. 2021,(03)

《友谊的辩证法》读后感(三):《友谊的辩证法》解读:情比金坚的不止是爱情

(马克思&恩格斯的友谊)

“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是不容易的。友谊需要真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德国思想家、政治家马克思说这段话时,一定是有感而发,因为他有一位终其一生陪伴他的挚友--恩格斯。

从1851年至1869年,马克思总共收到了恩格斯的汇款3121镑。正因为恩格斯的倾囊相助,使马克思能安心地做学术研究,写下著名的《资本论》。

列宁说:“如果不是恩格斯牺牲自己而不断给予资助,马克思不但不能写成《资本论》,而且势必会死于贫困。”

对恩格斯的无私奉献,马克思非常感动,他在1867年致恩格斯的信中写道:“坦白地向你说,我的良心经常像被梦魔压着一样感到沉重,因为你的卓越才能主要是为了我才浪费在经商上,才让它们荒废,而且还要分担我的一切琐碎的忧患。”这是马克思的肺腑之言。

说恩格斯是马克思宁静的港湾一点也不为过。

人的一生,有一位如恩格斯这样的知己,已是极大的幸运。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本雅明和阿诺多的故事,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如出一辙。

作为德国20世纪举足轻重的两位大思想家,本雅明和阿多诺之间的友谊一直被学界津津乐道。

《友谊辩证法》这本书收录了两人留存至今的全部121封信件,记录了两人非同寻常的深挚友谊和思想碰撞。

(《友谊的辩证法》)

《友谊的辩证法》译者是德国美因茨大学毕业的博士刘楠楠。

刘博士在本书的开头称,本着“信达雅”的原则,自己尽可能还原当时他们通信时的语言气质,让读者能更好地理解这两位大思想的思想精髓。

本书的作者之一瓦尔特•本雅明,是20世纪前半期最具影响力的思想者和作者之一。主要著作有《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单向街》等。

另一位作者西奥多•阿多诺,是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音乐理论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启蒙的辩证法》(与霍克海默合著)、《否定的辩证法》《美学理论》《音乐社会学导论》等。

走入这本阿多诺和本雅明的通信集,仿佛穿越到20世纪初的欧洲,带我们来一场思想之旅。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信体文集大概莫过于《曾国藩家书》吧。

这本家书收录了曾国藩1500封书信,是曾国藩长达30年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

从流传下来的墨迹来看,曾氏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再现了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

作为清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他对书信格式极为讲究,显示了他恭肃、严谨的作风。

(曾氏手写体)

所谓见字如面,意思是看到他写的字写的文,好象就看到这个人站在自己面前一样,他的风范、人格都透由行文写字表达得细节入致。

在《友谊的辩证法》中,译者刘楠楠在前言里说到,在阿多诺和本雅明那生活的那个年代,电话、电报等交流方式也挺多的,但是本雅明坚持使用这样“传统”交流方式,并且他终生保持写信的习惯。

阿多诺称他为,“一位伟大、狂热的写信人”。

那个时代,打印机也很流行了,很多作家都靠打印机来写作。可是本雅明仍然坚持手写自己的信件。写作对他而言,应该是件很有仪式感的事情。

不仅如此,他可以在一页纸上密密麻麻地写上一百行字。

本雅明虽然英年早逝,但他的才气被世人公认,有“欧洲最后一名知识分子”的美誉。他喜爱收藏旧玩具、邮票、明信片和仿真缩微景观,最大的嗜好则是收藏各种各样的书。还热衷于犹太教的神秘主义、星象、占 卜之类。这些奇奇怪怪的个人小爱好,构成了他独特的学术气质与文本风格。

他的著名的《单向街》《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在21世纪的今天,仍受读者追捧。

书信体,是一种记录个人生活和思想轨迹,流传下来的书信让读者觉得写信人的立体鲜活,有血有肉。书信体可以勾勒一个人的形象。

见字如面,文字在书信中如一股暖流缓缓流入心田。

书信体,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功能。走进各大档案馆、博物馆,看彼年彼时留存下来的书信,是一种对时代的见证,具体强烈的时代色彩。

对于文人而言,书信体更是形成一个思想体系不可或缺的连续记录。而本雅明之所以这样喜欢写书信,有可能是很早就意识到书信在创作上的重要作用吧。

他曾经写道,伟大的书信能够散发“史诗般的甜蜜”,在语言和意义上不逊色于其他类型的文本。

尝试给你的朋友写封信吧,手写那种,一定让他感动不已。

所谓文如其人,大概就是指通过人的语言表达可以看到对方的性格。

“虽为处暑,已显秋凉,女子伤春,男子悲秋,此节当防范情绪波动,不要草率离职、离婚、离家出走,凡事要感念恩重,计划长远”。

(截自曲老师的公众号)

这段文字来自曲黎敏老师,一位既懂《黄帝内经》,又通晓《诗经》《道德经》的女副教授。

每次听她的课,她最能打动我的就是那句:谢~谢~大~家。

读一读这段话的韵律,再想想曲老师每次说的“谢谢大家”,

就真的能体会一位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前辈,她的循循善诱、谆谆教导以及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还有那种想努力传承国学文化的使命感,全都透由一句谦逊的声音,缓缓道出“谢谢大家”。

在《友谊的辩证法》中,读者可以通过两位作者的书信感受到鲜明的性格差异。

无论是长信还是短笺,本雅明的措词总是显得小心翼翼,温良恭逊。要么表达出收到信的激动心情,要么写出许久未回信的歉意,温和而内敛,就算遇到很急迫的经济问题需要朋友帮忙,他也是表达得“万般不好意思”。

并且总在信的最后会写上一句:最诚挚的问候。

拿荣格的人格理论来推断,本雅明表现出低调含蓄,超然世外,甚至会有些冷漠,擅长感知理解。

阿诺多却是截然不同的性格,写信文笔是直抒胸臆,干脆直接,从不迂回,不经常表达情感,说干就干,雷厉风行。

他总在信的最后会写上一句:你忠诚的泰迪。

再拿荣格的人格理论来推断,阿诺多是外倾型,且目标明确,注重规则。

两位作者的性格差异巨大,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真正的朋友。相互的包容与理解,在信中也多有体现。

尽管性格迥异,但他们彼此的心心相印,和相互珍惜都由每一次的“诚挚的问候”和“忠诚的泰迪”来加温。我们敬佩他们的惺惺相惜,彼此的扶携。

但同时也得感慨,性格决定命运。

本雅明磨难的一生,与他的性格有极大的关系,他对凡事的不知所措以及冷漠,让他无法适应环境,成为一位流浪文人。但也正是他忧郁、空灵的气质让他给世间留下很多不朽的著作。幸好他有阿诺多这样处事完全不同的朋友。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意思是,君子可以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但对待任何事情他都必须独立思考,从来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而小人呢,则没有自己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

(君子论道,和而不同)

我们从两位作者的书信中看到,他们的相互赞赏, 相互的鼓励和贡献,但也有和而不同的地方。

特别是阿诺多,他主张唯物辩证法,总在批评本雅明的辩证法“缺乏中介”、“不够辩证”,还有更多的批评,甚至对本雅明一些作品还表达出失望的态度。

无论他们在通信往来中有多少的争执,但都并没有影响在本雅明经济最困难的时候,阿诺多的出手相救。

在欧洲的学术界,每每谈论起他们之间的友谊时,有很多人会去诟病阿诺多的“剽窃”,认为阿诺多借用对本雅明的帮助来控制他。

但在《阿多诺的文集》中,阿诺多这样写到,记忆里的本雅明拥有无穷的思想力,“没有任何一个讨论对象——即使是与哲学最不相干的话题——能逃过他的思想力”。

阿多诺认为,本雅明的哲学力量源于对所谓传统哲学对象的超越,他把哲学延伸到了“非哲学”的领域,即那些看似盲目和不经意的材料中。

阿多诺觉得自己是本雅明的粉丝,每次本雅明讲话时,他都很痴迷地倾听,听完以后偶然会提些问题。

其实无论当时阿诺多是怎么样的动机,我们可以看到的两点:

一是《友谊的辩证法》这份书信集,展示了两个人的性格、学术思想,也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一份贡献;

二是,他们的友谊是永恒的,是迷人的。没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叹,有的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人生大幸。

从当事人来讲,他们当初通信往来时,并不一定想着以后要集结出版。书信里透出的个人真实、自然的态度一览无余,

作为读者可以细品写信人的性格修养、语言风格和为人处世态度。再结合他们出版的个人作品和文集,可以勾勒出较为完整的人物写真。

虽然不懂哲学,也觉得辩证法比较理论,但羡慕他们和而不同的人生态度,还有友情比金坚的患难之交。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