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怡红快绿读后感1000字

怡红快绿读后感1000字

《怡红快绿》是一本由蓝紫青灰著作,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23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怡红快绿》读后感(一):谷雨读红楼,与花共锦城(代友人发)

年轻时看《红楼》,遇到大段的植物花卉、绫罗绸缎、饮食餐具等等描写都会跳过去,感觉十分繁复、琐屑、遥远,特别是那些花团锦簇的词汇。近日得了一本蓝紫青灰专门写红楼植物的书《怡红快绿》,竟然看进去了,还很引人入胜。经过作者的抽丝剥茧,旁征博引,突然发现红楼里的奇花异草其实就是生活中的平凡花木,并不很玄乎。

如其中的章节“芸香草”,贾芸为什么是宝玉的干儿子,因为芸草是香草可以驱书中的小虫,可以辟邪,可以死复生。如在“蓼汀花溆”章节中谈到为什么去蓼汀留花溆,因为在中国文化中红蓼象征着离愁。读来十分有趣,让人恍然大悟。

如果有人帮你指认这些花草,你会发现其实它们就是田间地头水边的普通植物,小小的身躯,开着并不艳丽的花,但你凝视它时,它又如此的精致,让人爱不释手,心疼不已。

花有荣枯,人有命运,生命如此美好短暂,不禁引得人唏嘘长叹。

《怡红快绿》读后感(二):再读已是书中人

文图 / 左叔

我总觉得一本书有了序之后,最好再有一个跋,特别是“零零碎碎”的散文集。读蓝紫青灰的《怡红快绿》时,这样的想法更为强烈一些。读到“蓼烟苇风总断肠”处,人的情绪还在书里,可是再往后翻,书中就只剩下从古画中翻印出来的图集了。

这就好比坐在台下,看一个人登台表演讲故事,开了一个好头,其中的故事也足够精彩,只是谢幕草草,话音未落,台下的观众还未来得及鼓掌,台上的人已经不见了,总让人觉得意犹未尽,缺了点什么。不过话又说回来,若是头没有开好,故事也够烂,身为读者耐下性子,怀抱期待,捱到最后一页,若是再遇上还没有扯完的一些废话,怕不是也要翻脸的。后面的这个问题,在我看来,《怡红快绿》身上不存在。

“红学”,浩瀚如海。《怡红快绿》,以“人间草木”来切入,应该也算不得是什么“独特的视角”。毕竟《红楼梦》成书至今,历代专家学者、众多读者都在拼命往里面钻研,能够找到的“剖面”大概率已经耗尽了。印象之中,我有读过从器物视角来剖析《红楼梦》的、还有从衣饰相关来琢磨《红楼梦》的,甚至还有一些从色彩学的角度提及与《红楼梦》相关内容的作品。

每每读到这些作品,都会觉得自己前前后后读了三遍《红楼梦》,终究还是太粗了一些。读如此“包罗万象”的作品,就像把读者给扔进了大观园里。偌大的一个园子,不熟悉其中的状况,往往过于纠缠细节,容易在曲曲折折之中迷失,找不到令人心驰的主旨;可是过于“轻车熟路”,往往又会直奔主题而去,沿途的山石池藻、花草树木往往会被忽略掉,那就更不可能看到作者匠心独具,深埋在其中的寓意。

于是就需要像《怡红快绿》这样的作品,来及时补白那些在阅读之中被忽略掉的部分。

比如宝玉屋里那么多的丫头,可能大部分读者跟我差不多,只知道“袭人”名字的出处,是因为她姓花,又借了陆游的“花气袭人知昼暖”中的两个字。那么晴雯、麝月、秋纹等等名字的来历呢?《怡红快绿》会慢慢讲给你听,晴雯的雯字是有花纹的云,麝月借了南朝徐陵的“麝月与嫦娥竞爽”,秋纹是秋风吹过水面时的波纹。这四个“大丫头”的名字,暗示了风、花、云、月,都有“如梦似幻一场空”的意蕴。

还有,书名的“怡红快绿”是荣归省亲的元春改的,原先宝玉取的是“红香绿玉”。描述的都是两种植物,红的海棠,绿的芭蕉。只不过,宝玉的“红香绿玉”基本上就只是描述了事物的基本特征,而元春则在描述这两种植物的同时,掺入了当下的心境。“海棠花红怡春心,芭蕉叶绿快人意”。同样是四个字的限度,人在面对同一事物,心情上的爽快,却有极大的差异。

中国古代文学的高峰是诗歌,极度凝练且意象丰富,看似写了两个植物,可两个植物本身还有历代文人在创作过程之中,为它们重塑的“寓意”金身。宝玉为怡红院所题的诗句“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绿蜡是芭蕉,“蕉叶覆鹿”的典故与“庄周梦蝶”有异曲同工之妙,默默地隐含了梦的意思;红妆是海棠,海棠春睡同样也是梦。而《红楼梦》从一开始便架设在“列日炎炎、芭蕉冉冉”的虚空与眠梦之中。越往深里究,《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丝丝入扣、精妙绝佳的地方就会越来越多的拍案叫绝。

读这本《怡红快绿》,会再度勾起人想要重读一遍《红楼梦》的念想。“初闻不知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读《红楼梦》大概也会如此吧。都说像《红楼梦》这样的作品,在不同的年纪来读,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不知道每隔十年重读一次,这样的频率安排会不会合适。

《怡红快绿》读后感(三):草木皆兵

这篇是天涯大神@SAUCE沙司(新浪微博@光头风月 )太太给本书写的序。

《怡红快绿:〈红楼梦〉花木图鉴》

我一直觉得他很像一个园丁。

自己修起花园,自己培育花草,服侍得无微不至,然后亲手掘墓,装殓掩埋。

常言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可大观园里的草木也都有情。晴雯去世之日,怡红院的一棵海棠先死了半边。

——“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

写花木终究还是为了写人,当身边的知己离开,我们的一部分会跟着死去。

二十四番花信相继开放,映照着书中人的悲欢离合。那些欢乐、悲哀、心动、嫉恨、才华、和欲望,最后全都埋葬在大观园的花冢里。

一抔净土掩风流

所以这本书中的花不只是花,草不只是草,一花一草无不深藏寓意,背后全是几千年积攒下来的故事。

今月曾经照古人。屈原的芳草生长在蘅芜苑,苏轼的葫芦又被拿来饮茶,它们跟媚娘的宝镜和飞燕的金盘一样,承载着死亡也无法销解的欲念和美,供作者借他人热酒浇胸中块垒。

在《红楼梦》以前,那些植物花卉的梦幻隐喻,流传在士大夫的诗词骈文里。在《石头记》以后,花花草草们占领了更广袤的通俗文学领地。

全书一共写到237种植物,作者不但对植物的自然属性了如指掌,庭园花木配置信手拈来,对植物的文学意蕴也运用自如,笔下诗词隐喻千变万化,堪称是一位博物学家。

曹楝亭一生喜花重草,笔下植物意象繁多,在《楝亭集》中亦反复吟诵薜荔芳杜,自称是一个有“草魂”的人。

而三百年前确实也有过另一个人,一生格物致知,爱好研究各种植物的名称来历和用途。

无论如何,《石头记》是一本精神上的自传小说,不是死板的人生纪实片。作者下笔操纵花草树木,犹如良将指挥千兵万马,运筹帷幄之间,决胜千里之外。

然而就算它真的是无字天书,想一窥内里乾坤也并非不可能之举。

读《石头记》浅尝辄止没有难度,深度阅读更加深不见底。而读者越深挖,才越见识到作者的强大。

前人俱已成灰,今天的读者应该怎么深入,又能深入到什么程度,蓝紫青灰这本书是一个很好的示范。

忘记那些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低下头,一切都刻在代代相传的文脉上。

不会变。

丁酉年十二月,光头风月

清 孙温绘 《全本〈红楼梦〉》

《怡红快绿》读后感(四):三生石畔 一缕精魄

为《怡红快绿:〈红楼梦〉花木图鉴》写的稿子里有相当多的关于“红学”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与本书的植物主题不相干,出版时没有收进去,现在书出版了,这部分内容便贴在书评里,与读者分享。这是第一章第二篇。

绛珠草的生境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西方、灵河、三生石,三个词都是佛教词汇。作者在女娲补天的华夏族神话上,揉和了鹊衔朱果仙女生子的女真族创世传说,觉得不够,再添上一笔佛教印迹,可见是如何兼收并蓄。

三生石故事出自唐昭宗时翰林学士袁郊所著《甘泽谣》。《甘泽谣》是一本传奇小说集,里面最有名的一篇名《红线》,红线盗盒的故事便是由袁郊所写。《三生石》这篇讲的僧人圆观三世轮回之事。

天竺/宋乐天摄

灵隐寺/宋乐天摄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原,到唐代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三生石的故事不是源自西来佛经,是本土原创。三生这个概念原本是从佛教循环轮回之说而来,《甘泽谣》中称循环,后世多写作轮回,这个词的梵语为Samsara,音译为森萨拉或森莎拉。

佛祖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中心学说就是涅槃,要让人从无休止的轮回中解脱出来。寻求解脱的前提是要相信轮回,佛教对生命的一个独特的理解就是生死轮回:死了再来,死了再来,无有穷尽;只要不解脱就永远轮回。也许今世为人,但如果修为不够,来世变鸡变狗呢?想想都是一件可怕的事。为免下一世变鸡变狗,这一世就要多做善事,多结善缘,多念佛经,多刻佛像,宣佛礼佛,方能不堕轮回之道。

法喜寺/宋乐天摄

故事中圆观对李源叙述自己的今生和来世,今生是个和尚,来世是个放牛娃。轮回的可怕他是知道的,他只想过好今生,一点不想堕入轮回之中,在这个过程中他又接受了道教的世界观。道教讲究无为,顺其自然,并不强求。圆观先是不想去三峡,不想投胎转世,不想堕入轮回,只因李源一心要去,他也就去了,知道一去就是永别。李源游蜀,是去青城峨眉访道求药,求药是道家的修行之法。李源姓李,果然是好道之人。

故事里的圆观贪生怕死,留恋现世,不肯去见下一世的母亲,忍心让她妊娠三年而不娩,锦裆负瓮,孕身汲水,何其不孝。本来孝乃儒家之义,僧人身入空门,断七情绝六欲,孝不孝与他没有关系,但他又恋世入俗,情义守信,心如石坚。很难说他究竟在追求什么,也许是友情?在后世看来,这种坚守,更像是爱情的力量。后世把三生石作为信守爱情的象征,缘定三生也就成了爱情典故。

法喜寺/宋乐天摄

三生石成为流行至今典故,是因苏轼之力。苏轼去杭州当知府,老师欧阳修让他去拜访当地高僧惠勤上人,苏轼到任第三天就去了,和惠勤结为至交。第二年欧阳修病逝,十八年后苏轼再贬杭州,惠勤也已圆寂,恰好此时惠勤讲堂后面冒出了一眼新泉,苏轼修整泉亭,用欧阳修的号给泉取名“六一泉”,以纪念老师。和惠勤的友情让苏轼对三生石的故事产生了共鸣,他两番重来杭州,等于是一个轮回,于是稍加修改,换了两个字,把圆观改为圆泽,写了《僧圆泽传》。

净寺/宋乐天摄

也许苏轼觉得圆泽让下一世的生母负孕三年太不孝,李源修道无后绝嗣同样不孝,便在故事最后把李源封为了孝子,再寿考八十,得享遐龄。用李源受朝廷旌表为孝子这一官方态度来弥补世俗社会规定的个体责任,这样一来,儒释道三教都融入这个故事中,变成了一锅腊八粥,不分彼此。

这个故事一经苏轼题咏,变成多数人都熟悉的典故,两宋金元时期用三生石典入诗的多达上百首,段成己有一首诗概括了这个故事:“儿自嬉游牛自眠,葛洪矶畔旧因缘。三生石上精魂在,一梦回头又几年。”曾丰有一首《题盘古山》,诗里有两句颇有意思:“女娲石带补天色,三生元是一精魂。”两句话几乎活画出《红楼梦》第一章的故事来,读完会觉得,是不是作者看了这句诗,引发了他的灵感。

法喜寺的雨链/宋乐天摄

所谓三生,是前生、今生、来生。《红楼梦》中那块石头的三生,一世为瑕,女娲所炼的红色石头;二世通灵,化为太虚幻境中的神瑛侍者,和绛珠草结下了夙缘;三生投胎为人,成了贾宝玉,与绛珠草托生的林黛玉情缘纠葛,至死方休。

按三生之说,前世在蒙昧之中,非力所能及,是天地之为;今世可努力,或哭或笑,或痴或怨,或爱或恨,七情六欲,尽倾于此;来世不可期,如牧童牛背横笛,赏月吟风不要论,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

什么前世因、后世缘,不过是自欺欺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只对某个人情有独钟,那一定是有前因。是什么样的前因注定了这一生的心苦情累,如果真的是前世欠了他的甘霖,那么情愿用这一生的眼泪去还,至于下一世,不知道究竟有还是没有,能不能再续前缘,那就真的无能为力了。

法喜寺 佛诞日/宋乐天摄

化在《红楼梦》里,就是一段惊心动魄的奇幻文字:

乾坤名转盛,千秋独此心。自觉吾曹外,宁别有知音。——康熙《行书五古诗》轴

《红楼梦》一部奇书,用远古神话为底,乃是前生;化用佛教元素,讲述今生之情;末了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寄望来生。

法镜寺 三生石(网图)

《怡红快绿:〈红楼梦〉花木图鉴》

《怡红快绿》读后感(五):李纨和“随侯珠”

为《怡红快绿:〈红楼梦〉花木图鉴》写的稿子里有相当多的关于“红学”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与本书的植物主题不相干,出版时没有收进去,现在书出版了,这部分内容便贴在书评里。这是第三章第四篇,是红书片段中一点零星联想。

对李纨的介绍在第四回,说这李氏亦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也就是国立南京大学校长,书中写金陵李氏族中,不论男女,无有不诵诗读书者,这是为后来的李纹、李绮联句写诗留余步。李纨父亲的名字叫李守中,中是中华之中。李纨的丈夫名贾珠,珠谐音朱,是朱明之朱。

李纨养性

珠还是随侯之珠。随珠和璧,并称春秋二宝。传说随侯出行,救了一条白蛇,白蛇伤愈后衔珠以献。珠径盈寸,纯白而夜光,可以烛室。楚伐随,得珠。秦欲攻楚,派使者言看楚之宝器。楚王问大臣,吾有和氏之璧、随侯之珠,可以给他看吗?大臣说这是秦国借口窥宝图谋我国。国之宝在贤臣,珠宝不重要。秦灭六国,随珠和璧并归了始皇。后始皇欲逐六国之客,李斯上《谏逐客书》言:“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始皇遂罢,命李斯用和璧治玺,刻“受命于天,既寿且昌”八字于其上。秦亡后玉玺成为正统象征,为世人争抢,随珠则随葬秦始皇陵,以代膏烛。

在《红楼梦》中,秦氏“家住江南本姓秦”,化用的是“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的咏传国玺之诗句,秦氏死,两个丫头一个名叫瑞珠的触柱而死,一个丫头名叫宝珠的愿为义女,以未嫁女身份守灵。瑞珠宝珠,皆言随珠。以珠殉玉,曲笔可恐。

后仿传国玺

当日元妃省亲,众姐妹应制写诗,李纨写的匾额是“文采风流”:

“绿裁歌扇”扣李纨的字“宫裁”,“落梅”扣老梅,“珠玉”扣“随珠和璧”,一首诗明里是称颂贺圣,暗里是曲径通幽,眼前大观。

李纨是宫裁,“江南甄家”甄应嘉是“金陵省体仁院总裁”,体仁院是“体仁阁”的变体,体仁阁是清代各朝皇帝容像的收藏处。“总裁”之职起于元朝,元朝修宋辽金三国国史,宰相脱脱是都总裁官,手下人是总裁,到了清代,国史馆总裁掌修国史。李纨李宫裁修宫史,甄家甄总裁修国史,你道可怕不可怕。

此书既然写了和氏之璧,自然少不了随侯之珠。随珠已随葬,贾珠便夭亡。李纨志继父业,身承夫亡,名义上守的是寡、守的是贞,实际守的是中、守的是朱。李纹、李绮代表的金陵李氏族中男女,便是南明一干读书之人。

李纣养性

李纨的判词是“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判词简单,曲子就复杂多了:

问古来将相可还存,这不是问的李纨,而是问的那些明末文人,守还不是守?守了,博得个贤名,让后人钦敬,但对誓守的人来说,守的也许只是镜里恩情和梦里功名,一切都是虚的。年华易去,什么也抵不过无常性命。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李纨掣出的是一枝老梅,写着“霜晓寒姿”四字,另一面旧诗是“竹篱茅舍自甘心”。李纨笑说这东西有些意思,我只自吃一杯,不问你们的废与兴。出世之人,自然不问红尘兴废。

87版《红楼梦》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李纨身上,有尤侗的影子。尤侗少年时便有神童之名,顺治三年中副榜,六入考场名落孙山,后任永平推官,依律办事反被降级,愤然辞官,归隐老家苏州,自号悔庵,晚年又号西堂老人、梅花道人。尤侗曾参与编修《明史》,是曹寅的好朋友,比曹寅大许多,后来做过他的客卿。

曹寅的诗集《楝亭集》前有尤侗的序,两人关系非浅,多有唱和之作。尤侗有咏秋海棠词:“空谷佳人,淡红衫子天然艳。风清露浅,脉脉凝啼眼。 恰似伤秋,倚徙湖山遍。怜谁伴,重帘不卷,有个人肠断。”

秋海棠

尤侗形容秋海棠是“脉脉凝啼眼”,湘云的判词是“展眼吊斜晖”,像是从这一句化出。依曹尤二人之熟稔,尤侗的诗词曹寅多半看过,词里说淡红衫子,那就是开粉色花的秋海棠了。曹寅受他启发,由此写出咏白海棠诗六首来,不无可能。尤桐有秋海棠词,金陵的今无和尚有白海棠诗,一僧一道齐至,《红楼梦》第一回警幻时空里的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红尘俗世里的癞头和尚、跛足道人一齐都到眼前。

白海棠

曹寅受尤侗启发很多,尤侗曾想写《补天石传奇》,以弥天地之憾。他还写过一出戏叫《吊琵琶》,写昭君和亲,鬼魂见到百多年后的文姬沉湖,一鬼一人相遇,各道胡地苦辛;曹寅便写了《续琵琶》回应他,写蔡文姬被掳入番,种种苦难羞辱,实难忍耻含恨,欲投水自尽,恍惚中梦见昭君,劝她暂忍,自有好结果,后来便有曹操赎救、文姬归汉的千古佳话。劝其暂忍,以待结果这个情节,后来移植到了妙玉身上。

曹寅这部《续琵琶》曾出现在贾母口里,第五十四回元宵夜听戏,贾母指着湘云说:“我象他这么大的时节,他爷爷有一班小戏……《续琵琶》的《胡笳十八拍》,竟成了真的了。”《续琵琶》署名曹寅,有剧本传世。读者看《红楼梦》,一看见贾母说他爷爷,自然把时间线放在曹寅的孙辈去,于是又被他瞒过。

昭君也好,文姬也好,都是身入异族,忍辱偷生,情形和明末鼎革后一班明末遗民在异族统治下艰难生存相似。所以尤侗有《吊琵琶》表露心迹,曹寅就有《续琵琶》安慰朋友。

李纨像尤侗等一干南明文人,一是寡妇失业,需要守节养子,以保血脉;二来李纨的父亲是国子监祭酒,有文脉要传。这种心情,有点类似赵孟頫入仕元朝,做为赵宋王室,自不屑去做异族之官,但若没有文学之士保存汉族文化,只怕百余年后,无人识得四书五经,千余年无数前人积淀下的文明难道看着它在这一代人身上断绝?这和昭君文姬的情形颇似,是受辱忍耻活下来以图将来,还是自沉江湖留个干净之身?《吊琵琶》和《续琵琶》的意义便在这里。

李纨课子

尤侗对曹寅的影响,可见于他写的一支曲子:

这就是一个空空道人,对比《好了歌》和甄士隐的注解,意境相似,互为表里。尤侗晚号“西堂老人”,曹寅自号“西堂扫花行者”;尤侗有《吊琵琶》,曹寅有《续琵琶》;尤侗有《十空曲》,曹寅有《好了歌》;尤侗有《补天石传奇》,曹寅有“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许多年”的顽石;尤侗自号梅花道人,大观园就有李纨这枝老梅。

李纨 《晚韶华》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