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叔》的读后感大全

《大叔》的读后感大全

《大叔》是一本由马家辉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叔》读后感(一):品荐《大叔》

认识马家辉是综艺节目《锵锵三人行 》。 同时著有《龙头凤尾》《鸳鸯六七四 》有名著作。 《大叔》这本书是马家辉在中年之际写下的散文集,亦是关于家与行的漫漫记忆。生活、爱情、旅行……马家辉将所思所感所悟尽书于此,既是对人生百态的体悟与评述,亦是阶段性回望岁月的心情写照。从少年到大叔,是一段肉眼可见的成长与成熟。很多人期待成熟又惧怕成长,在这本书中,你可以模糊看到一个中年男人的成熟与成长。轻快犀利,幽默生动,全是日常的动人动情之处。 从少年变成大叔,仿佛瞬间之事,岁月堂堂,步履跄跄,百般滋味上心头。半生已过,岁月于此铭印,而我们跨步走过去,偶尔回望,却仍不忘继续前行。跟这位大叔行一次灵魂的碰撞,用大叔的睿智看少年热烈。世间万象,大叔自有话说。 总的来说,这本书就是一个中年大叔的絮絮叨叨、生活日常以及他的成长。如果你正在成长或是渴望成熟,这就是你的书。

《大叔》读后感(二):一本和马叔穿越时间空间把酒闲聊的书 实现暂时的“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

上周六上午收到,当晚回来翻看了半本,随即下单几本强行送人,并扬言“这本 按头也要给我看”。 最开始看马叔的介绍,以为会是一本时光机式的书,能看到马叔这几年的“朋友圈”,用另一种形式参与并弥补现实生活中很难实现的“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但翻开后却大喜。 这哪里是“朋友圈” 这是在和不同年纪、遭遇不同生活细碎下的马叔把酒闲聊。大概喝的是香槟吧,不腻、各种层次的香气和味道,起泡的叮咛、舒舒服服的清爽之中,遇到简单事件(八卦)里,最难道出来的精粹话语,微醺。 这本无需按照顺序阅读,随手翻看,内容和心情像四季变换,遇到冬雪里的孩童、遇到春露滋润过的花、遇到秋夜里的月,遇到夏天烧烤摊旁边的风。 其实一开始还有点儿担心,很怕那些所谓道理,最后是以mansplaining呈现出来,但真的是想多了。 马叔还是马叔,文字里老老实实展现自己,不自恋,也不轻看读者。既是“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也是让我想到放浪形骸是出自《兰亭集序》的内种不羁。 看完了,又下单了两本,留着未来送人用。 做不到悟性自足,不假外求。那就带本《大叔》在身边吧 至少阅读的片刻是可以实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

《大叔》读后感(三):【推荐一本书】《大叔:我们终于可以聊聊走过的路》,作者马家辉。

头一回见作者,是在窦文涛的《圆桌派》。此后每次见,都在《圆桌派》。其实我和作者的交集,就在《圆桌派》。只不过,每次都隔着手机屏幕,还得是买了优酷会员。

估计受疫情影响,《圆桌派》不再上新,新瓶装旧酒,搞了个《圆桌什锦派》。这可好,要不就是很久见不到作者,要不就是一集里反复见他。

对作者的第一印象很一般。普通话不好、自恋自大、玩世不恭的中年香港男人,不如黑胖亲切,不如老六内敛,不如马爷超脱。末了,对作者的刻板印象依然没变。

我知道,对这个世界存在偏见,主要是因为自己的无知。正好偶遇作者这本书散文集,就给自己一个机会,重新认识作者。

散文的好处,就是读的时候,随时可以拿起,随时可以放下。但我是一口气翻完了本书。谈不上惊世骇俗的才华,但确实是个有思想的正统文人。热爱生活,观察入微,文笔细腻,是那种应该在“一人暮”画面里出现,或在街角小酒馆里会遇到的那种中年男人。

援引作者一段话作结尾吧:“会过去的。如斯或如彼的生活,都会过去。机长老兄,别急,我们都老了,很快你便飞不动,甚至走不动,跟我一样,坐在地上,仰头细数天上繁星。”

推荐中年男人、居家办公的朋友翻翻。

《大叔》读后感(四):致所有陪我胡闹的大叔们

今天无意中看到了《木心读木心》这个视频节目,接着读了这本书,然后一切恍然大悟,此时实在是满脑门子的汗。作为晚辈竟然在各位前辈面前大放厥词,实在是让我十分尴尬,从前不懂事还望你们不要和我这种人一般见识。

我书实在是读得很少,但是马家辉老师的作品实在在我心中有很高的位置。正如梁文道先生说得那样,您是香港第一才子。您的文字给我第一印象是非常性感,实在是不像香港人惯用的写字习惯。香港人的中文实在是好辨认,他们的文章读起来常常让我想起我所认识的ABC说的英文,满口的花腔。在我的印象里,华人在国外要到第三代才能真正嵌入到西方社会里面去。所以ABC 们最苦,因为哪边都靠不上。他们的口音就说明了这种苦,因为两边都靠不上,最后这份虚荣和不甘心就从口音里面长出来,来成全可怜的一点点自我。

香港人的中文我觉得也有点这个意思,他们和台湾还不大一样,台湾的文化里有那份继承正统宗源的自信,香港却没有,因为他们的官方语是英文,说得又是粤语。罗大佑说,台湾是亚细亚孤儿,在我浅薄的理解里,香港更是如此。因为他们的归属感其实不如台湾,因为连官方语言都是不同的,所以由此可见,秦始皇统一先拿文字做文章,这是政治家们多大的智慧啊。

马家辉老师,您的文章里的好我无法用语言一一尽述。现在这个情况,就算有什么想法现在也不敢造次了,以前有什么得罪的地方,还盼着别和我这种人一般见识。我给你赔不是了。

《大叔》读后感(五):人到中年,也依然马家辉。

时间很短,时间很长,时间如同滔滔流水,总在不停向前。在阅读马家辉的新书《我们终于可以聊聊走过的路》时,这是2022年,突然就想起10年前,2012年时,当时马家辉、杨照、胡洪侠三个男人一起共著的一本书《对照记@ 1963》。

那是他来重庆做活动,也是我第一次见到了马家辉本人。清瘦,有力,有些幽默,但港味十足。这是我见到马家辉的第一印象。后来,几年后他和他太太一起的出现。还记得上一次和马家辉“见面”,大概是在小红书里吧。

总之这个男人给我的印象,似乎一直都没变过,包括他那张容易识别的脸,但几乎在这么多年里,也一点都没变化过。

读《我们终于可以聊聊走过的路》,依旧看着这位大叔,用文字以调侃生活,看他这些年来的点滴和人生境界的改变。

不过,好像读完,什么又没变。他只是用文字记录了时间,并为此去保护着自己的完整性。时间没有成为他的“杀猪刀”,却成为了他的宝藏框,一点一点被与之调侃而幽默的,过了这么多年。

书中有篇他记录关于隔离的文章,他记录了,知道有疫情后,心里的紧张。他如何为家人直播点餐。他如何赞扬酒店前台的工作人员,又如何为他们担心?以及他通过一些在酒店的细枝末节里,透露出的人们处于隔离之中的某种不安和惶恐,都被大叔通过一种特别的方式,进行了写作和表达。

很港味,很大叔,很马家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