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内向一点儿,不好吗?》读后感1000字

《内向一点儿,不好吗?》读后感1000字

《内向一点儿,不好吗?》是一本由[美]帕特里克·金著作,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2022-3-10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内向一点儿,不好吗?》读后感(一):内向者也可以社交

很精炼的一本书,大概能在两三小时内就读完。 前面的几章讲了什么是内向、内向有什么优势、内向怎么应对社交等,提出了社交电池这个形象的概念,收获还是不小。另外文中还有不少扎心的句子完全戳中我的内向日常: “意识到自己基本永远不会无聊”——这一点我从小学就发现了; “尽管第一反应可能是绝不走出家门半步,但我们必须承认,等最终被拖到外面时,我们多半还是过得很开心的。我们讨厌的只是结束待在家那种状态的瞬间,但我们其实很喜欢见到人群,并进行有趣的活动。”——完全就是我出门参加活动前的心理写照; “即便你的密友什么都没做错,你也会想离开他们”——以前一些玩得熟的朋友玩着玩着就散了。 后面的几章讲的是组织派对和应对派对的方法,还提到发邮件啊什么的,国情不一样,时代可能也不一样,体验没那么深。我们中国成年内向社畜最应该担心的不是参加一些不想去又不得不去的工作交流会之类的玩意吗?!隔靴搔痒,未解燃眉之急,怒扣一分。

《内向一点儿,不好吗?》读后感(二):内向者行动建议总结

1、内向者往往更善于内省,在社交时习惯于花费大量精力在评判他人,评判自己,可以尝试减少这部分精力支出。在社交时,可以尝试更多使用非语言回复,多提问,少回答,压缩谈话时间,用深度谈话取代闲聊,让别人帮你说,用文字代替当面对话;

2、列清单明确想做和不想做的事并为活动进行分类,尽量只做自己感兴趣的;避免提前做出判断导致对社交活动的期盼的降低;可以为社交设立目标,从而能够更专注目标;可以预先了解活动内容并做好计划,甚至围绕自己兴趣策划活动;尽量集中完成多个社交活动,留下充电时间;提早到达,甚至可以尝试在该社交场景中为自己找个工作,这样可以随时有借口从谈话中离开;

3、锻炼社交能力增大电池容量;练习语气和身体语言,使其能准确传达实际意思;提前预备一些问题的答案;

4、撤退策略:假装去卫生间、有电话、有人找,或者为其他人互相介绍,表现得很迫切,寻求离开的允许,并说点改天再聚之类的。

《内向一点儿,不好吗?》读后感(三):我并不内向,只是无人如您这般懂我!

出见《内向一点不好吗?》就被文字吸引到了,因为我自认为自己属于亢奋的外向型。但是进几年里,尤其是现在,我会非常疲惫,特别不喜欢出门,不喜欢闹腾的人与事,非常喜欢渴望并且珍惜一个人宅在家安静的喝点茶,看看喜欢的书,别人都觉得我病了,经常好心劝我多出去走走,不要天天在家待着会待出毛病的,我知道他们说的毛病是精神上的,只是没明说我快精神病了。不过我自己知道我没病,我只是更喜欢做自己喜欢的事,不想浪费时间,不想精力被我不喜欢的人消耗。确实如书中所言,我也不是不可以外向,只是现在的我更倾向于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幸福感更强烈的事情上,不想为了满足别人而强迫自己做不喜欢的事以及无谓的社交应酬。也渴望有三两个比较喜欢比较默契的友人能偶尔自愿的小聚一下,聊聊天,吃点东西,该回家就回家,谁也不疲惫,这样才是我想要的生活。独处,简单又不单调,却是很难被周遭人理解,让别人觉得我孤傲不合群,现在自己懒得解释,还是一个人在家安静看书比较能刺激到我。远离外界干扰也未必是坏事,我可以集中精力学习自己不足之处,用更多时间思考问题,闲暇之余陪伴家人。无论内向还是外向,只要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就是最好的人生状态!

《内向一点儿,不好吗?》读后感(四):一本内向“患者”的群居指南

在这70几亿人群居的地球上,我们每天都不可避免地社交。而大家对于交流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你要开朗,你要健谈,你要有趣,你要接的住话,所以“内向”是一个贬义词,你一定是有病,不正常,才会不同于大家,所以我称之为“患者”。

内向“患者”其实是该被高捧的群体,他,们善于自我反省、理性思考;他们倾向于深度工作,更加高效和高产;他们善于深度联结。在现在的快节奏时代,他们善于独处、静下来深思的秉性,反而弥足珍贵,这不是所有人都具备的能力。可到底我们是群居动物,社交是必须的。

这就是一本针对内向“患者”的群居指南,一本口袋小书。书中将社交精力值比喻为“社交电池”,每个人都有一块社交电池,而且都会在某个点上消耗殆尽。但每个人的电池都不一样,外向者和内向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充电方式不同。正如赫本说的:“我不是想独自一人,我只是不想被打扰。”因为她需要独自充电的时间。一方面,书中有详细说明内向者的特征,客观地分析内向者的不积极表现带来的一些误解;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实用的技巧传达,内向者可以如何在社交中保持电量,比如适当的沉默,或者主动提问,去把控社交时间等。我特别认同的一点是“增加主动性”,这大概是比所有被动地应付更有效地方法,内向者的思考优势完全可以先发制人,主动地去控场,然后优雅地结束。嗯,这样想着都觉得帅气!

PS:看了半天,我发现自己居然不是如此高贵的内向者,毕竟是沉不住气的人呢!高攀了

《内向一点儿,不好吗?》读后感(五):内向者自救指南,5个技巧化解沟通难题,从此活得酣畅淋漓

有次梁朝伟和刘嘉玲出席活动,刘嘉玲身体各种疼想再来几轮拍多些照片。不曾想有社交恐惧症的梁朝伟已经摆摆手,表示自己不想玩了。同样内向的你是否也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 问个路都纠结半天,遇到不熟悉的人不会聊天。大家可能会觉得你是不是有心事,还会有人过来问你:你是不是在想什么事情?其实你只是在安静的倾听。 很多事情不能看表面,有的表面看起来很安静的人,在另一种环境下变得健谈外向。 有个网友也是这样,看似不合群但不影响他在校园当主持人参加辩论赛,并且越是重要场合发挥越好。 有人羡慕说如果我也能变得如此健谈就好了。 别急,办法总比困难多,美国作家帕特里克·金本是个性格十分内向、不合群的人,在多年的焦虑、暴食、懈怠与挣扎后,终于发现内向与不合群 也是自己的一种优势,经过反复研磨与总结,他提出“社交电池”的概念,针对日常生活、亲友聚会、假日派对等不同场景,给出不同的应对策略,让自己的“社交电池”巧妙充电、存电、省电和放电,抵御外界的社交洪流,真正做到“按需社交,社交升级。” 我自己去参加好友的聚会,经常是说着话就觉得精神疲惫想回家睡觉了,你是不是也有过这种想法? 如果你也有这种想法,不妨看看《内向一点儿,不好吗?》这本书。 它是一本比巴掌大点只有190页的小书,书小但内容不少,它为性格内向者提供各种驾驭社交的5个技巧: Tip1:提问 不管别人如何回应,你都要问4个问题,然后再分享与自己有关系的事情。 Tip2:闪电战对话 告别60分钟不温不火的社交,集中精力进行20分钟爆发性谈话。 Tip3:二十问游戏 决定参加社交前,尽可能多地了解信息,能帮助你预测这场活动的价值。 Tip4:两个清单 列好“我不应该做”和“我可以做”两个清单,帮你确定自身需要的优先顺序。 Tip5:精力支出行程表 围绕精力支出进行日程规划,有效减轻你的社交疲惫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