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动物与人》读后感1000字

《动物与人》读后感1000字

《动物与人》是一本由[英] 肯尼斯·克拉克著作,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48.00,页数:2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动物与人》读后感(一):饱览古典而又浪漫的动物艺术画作

①内容

本书主要通过西方的绘画艺术来探讨“动物与人的关系”,包括了“神圣的和象征的动物”、“观察到的动物”、“动物之美与活力”以及“被毁灭的动物”四部分,其中画作主要来源于20世纪之前,尤其是包含文艺复兴在内的中世纪——是一本古典而又浪漫的动物艺术画作!(印刷质量真的可,清晰华丽)

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作者克拉克解释说:(人类)逐渐认识到他所发出的声音可以如此清晰地描述他的经验。即普遍认为的“智慧”,人类不再平等地与动物和谐相处,转而以高姿态的视角来审视,甚至作为——一如文中的画作所展:如崇尚公牛、狮子般的力量,象征着权力与政治;如欣赏马、独角兽般的优美与活力,象征着优雅与纯洁;如彰示猫、狗般的神秘与宠爱,象征着教养与驯化;如炫耀猪、鹿般的猎杀与愉悦,象征着崇拜与征服——对应了时代的变迁,也对应了思想的转变。

人类对自然的态度一直是敬畏与恐惧,对动物也不例外,而古代尤甚。但正如作者所言,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欲是逐渐提升的,而捕杀、甚至滥杀的生命及方式也是多样渐增;从热爱到利用,再到毁灭的无需混合,其结果是不可逆的,“真正需要的,不是简单的动物避难所或者面积广阔的动物园,而是我们观念的彻底改变”,重塑万物统一、和谐的感觉——因为这是我们共同的信仰。

在书的结尾,译者还补充了对植物生命的尊重。归根结底,我们所尊重的应当是自然法则之下的每一寸土地,及其土地上的生命,而不是傲慢地满足私欲。

相比于探讨哲学向的“动物与人”,作者克拉克更多的是展示,或是对动物艺术史的客观陈列,而对照与深思则是留与读者自己参透。之前,大·雅有出过《动物与人二讲》,这本则倾向动物与人之间的自我意识差别、尊重的责任与认知等理性陈述,可以做相辅性阅读。

《动物与人》读后感(二):《动物与人》:从动物艺术,窥探人类历史

这是一本西方艺术中有关动物与人关系的简史。相比动物,显然人类的出现实在太晚,否则作者肯尼斯·克拉克也不会先从虚无缥缈的神话开始下笔。

希腊神话中,人听命于神,而克罗诺斯统治的黄金时代是人类生活最无忧的时候。人不会衰老,也无疾病,幸福地等待死亡降临便可。这个时期,动物与人间的关系和谐,但在艺术作品里出现的动物有时并非真实的存在,比如对音乐天才俄尔浦斯的表现依然十分普遍,即便他降伏的是一条龙。除此之外,伊甸园和大洪水中的诺亚方舟依旧是很好的素材来源。

古埃及人和荷马时期的希腊人是热爱动物的,但当原始人在石头上刻下最古老的动物图画时,心中更多是带着崇敬还是畏惧?法国拉斯科洞窟、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和非洲南部的布须曼洞窟上的壁画,都证明彼时动物与人之间紧密的关系,人对动物的崇拜多于恐惧。天文学中的黄道十二宫图像最早就发现于古埃及的神庙和墓室中,至今保存比较完整的是丹德拉神庙中的浮雕。在希腊人眼里,星座是不同的动物组成的,“黄道十二宫”英文Zodiac一词就来自希腊语Zodiakos,意思是动物园。十二星座的代表都是希腊人崇拜的羊、公牛、狮子等动物,这也是十二星座名称的由来。这种崇拜让一些动物获得和保持了神圣的地位,图腾便产生了。

图腾文化在非洲最强大,尤其是尼罗河畔的埃及。在埃及赫里奥波利斯神系中,大部分神都是半神半人,原始神努恩(纳乌涅特)是雌雄同体,当他是男性时,他的头是蛙头形象;当她是女性时,她的头是蛇头形象。三位太阳神中,凯布利的形象是圣甲虫(现推测为屎壳郎)、拉的形象是隼、亚图姆的形象是公牛。阿图姆的孩子泰芙努特则是狮面人身神,地神的形象是鹅头,天神努特的形象是母牛等等。这都说明了埃及人拥有神圣的动物观念,那这时的动物为何是神圣的呢?作者推测的原因有三:动物有生命力、没有言语能力有神秘性以及埃及人爱动物。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就说过:“当一所房子着火时,埃及人首先想到的是救他的猫”。除埃及外,希腊也有半人马和鹰神女妖。

之后,动物神圣的光环逐渐暗淡,人类对动物的态度就到了象征主义的阶段:图腾动物成为献祭品。在宗教里成为了神的象征,欧洲的动物献祭终结于基督教的确立。早期的基督徒为了躲避罗马帝国宗教的迫害,使用鱼形符号作为暗号,以确认彼此的身份。当基督教终于确立之后,代表清白、温顺和驯服的羔羊和绵羊就取代了鱼的地位,同时代表圣灵的鸽子取代了隼和鹰。

除了尼罗河畔,美索不达米亚发展的城市和文明,也带动了艺术的发展。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对动物的喜爱度不高,他们认为动物是力量和残暴的象征,先前对动物的亲切感已被敬畏取代,守卫宫殿和大门的狮子成了执政者权力的象征。除狮子外,在中东和希腊克里特岛,公牛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动物形象。密特拉教里,公牛的献祭是救赎与新生的象征,这也揭示了古代世界晚期深刻的精神需求。那么说到底,献祭有什么用呢?作者认为这起到了安抚、赎罪以及维持良好关系的需要。“诸神渴了”之后,动物便成了人满足遐想神胃口的工具。

在中世纪的早期和晚期,表现动物与人关系的作品除了罗马式雕塑中的怪物外还有手抄本,我们最熟知的大概就是根据传奇和民间传说写成的《伊索寓言》。在扬·阿瑟兰画完愤怒的天鹅、兰西尔画完《幽谷之王》后,动物作为象征的艺术便结束了,人们对待动物开始由崇敬转变为好奇。“这是人类想象力的损失。”

自然,“尽可能精确地描绘动物”的现实主义出现了,一些不同往常的动物开始出现在艺术家笔下。13世纪中叶马修·帕里斯(Mathhew Paris)素描大象时,他还没有精确再现的能力。14世纪晚期,日益精确的表现方法则被主要用在鸟类和手抄本上,乔万尼诺·德·格拉西的速写本绘制了大量的动物像。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动物观察者皮萨内诺带着毫无偏见的态度,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动物和人。15世纪末,阿尔布雷希特·丢勒把注意力放在螃蟹、犀牛、海象、野兔等身上,列奥纳多·达·芬奇则更钟情于马。16世纪,巴萨诺家族的风景画中,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之后,尼德兰艺术、荷兰绘画和洛可可艺术中也不乏动物的身影。19世纪中期,以动物为主题的绘画开始流行,代表人物就有兰西尔、罗莎·博纳尔、特罗荣以及创作了很多跟动物有关的石版画的后印象主义代表蒙克。

原始人喜爱动物还因为对动物有美和力量的崇拜。公元前1500年起雕塑家们就在动物身上发现了“美”,早期埃及艺术中就有表现优雅和平衡的动物。德尔菲的斯菲尼亚宝库和帕特农神庙饰带上的马,证明其已成为希腊表现美感的工具。中世纪晚期出现的独角兽,更是满足了人们对想象力的需求,但这则寓言在16世纪后梅尼基诺的作品中了结了。同期,达芬奇科学严谨地研究着充满力量和运动感的马,如此对马如痴如醉的还有籍里柯和德加。十九世纪的法国画家欧仁·德拉克洛瓦对人和动物的看法锁定在冲突上,认为动物的活力和力量可能会屈服于人类的武器。确实,在“动物之美与活力”这篇出现的动物,大都表现为处于身体压力的极限状态,包括奔跑、逃离、负伤、搏斗和死亡。

作者还将有的动物按观看方式分为“观察到的动物”和“被宠爱的动物”,这些动物包括了马、奶牛、鸟类、公牛和狗等,亚述的雕塑家、哥特挂毯的织工、列奥纳多、籍里柯和德拉克洛瓦的作品中都表现了这些。狗大概是人类最早开始驯养的动物之一,当它们打猎和看家的功能逐渐弱化后,就出现在了“被宠爱的动物”行列。动物与人的关系中包含着游戏成分,在玩耍的过程,我们忘记彼此之间的区别——语言能力。19世纪多愁善感泛滥成灾,作品中的动物也被强行加上人的特性,当然,最大的牺牲者还是狗。

人类早期大规模的献祭是动物被毁灭的方式之一,这与我们将动物作为自身神圣的或象征的对应物密不可分。除此之外,竞技场中的屠杀和狩猎是另外两种毁灭动物的方式。狩猎最开始是为获取食物,后成为精力和勇气仪式化的展示,埃及贵族乌瑟哈特的陵墓、埃及阿比多斯王室陵墓地的浮雕、美索不达米亚上宁录的宫殿和亚述王亚述纳西尔帕浮雕都有围猎的艺术。这个主题直到13世纪之后才被比萨人重新采用,13世纪欧洲骑士教育的“七艺”中就有狩猎。另一种残害动物的方式是公开残忍地对待动物,比如西班牙的斗牛,这种对公牛的崇拜也出现在了西班牙画家戈雅和毕加索的画作中,毕加索觉得能在古希腊神话中的“牛头人”弥诺陶洛斯身上看到自己。

整本书里,作者所述的作品都来源于西方和近东艺术,同时建立在它们之上的论点也仅与西方文化有关,之所以不讨论他国的艺术,大概是为了去西方中心论。本书篇幅虽短,但鉴于作者知识渊博,涉猎范围广,很多自己信手拈来的东西就能给读者造成阅读挑战,但这也说明我们可以挖掘的东西还很多。如作者所说,人与动物的关系大概是热爱、利用和毁灭的无序混合,以提供某种自然的平衡。现如今,人类的贪婪和对自然强大的控制力导致这种平衡逐渐被打破,现在和未来如何与其它生物和谐共存依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大挑战。

《动物与人》读后感(三):书影实拍 | 一本复古又华丽的动物艺术史

编辑的话:说到动物与人的这个主题,艺术史大师肯尼斯·克拉克最先想到的,是古代神话中的黄金时代和伊甸园——那个时候,人与动物还是和谐共处的。然而,究竟是什么让人类逐渐占了上风呢?这个问题非常复杂,但并非无迹可寻。历史上无数艺术家都用自己的方式,为我们留下了线索。在这本聚焦于的动物艺术史中,你将看到不同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开启一段复古又华丽的旅程。先带来一组书影实拍,希望你喜欢~

封面的白鹿,曾被用于理查二世的徽章,出自威尔顿双联画

封底部分,肯尼斯·克拉克阐释了他对艺术中的动物的理解

这次我们有幸请到清华美院史论系的张敢教授作为译者,他主编的不少学术专著,被用作艺术史专业的考研资料

整本书分为文字介绍和图版两大部分

内页实拍:尼德兰的天鹅

内页实拍:《圣罗马诺的溃败》

内页实拍:《被囚禁的独角兽》

内页实拍:提香笔下不同的狗狗形象

内页实拍:古希腊雕塑中的荷犊者

附录一:插图信息(标明了书中选取的艺术作品的名称、创作时间与收藏地等)

附录二:译名对照表

《动物与人》读后感(四):动物不言之时,人在大声讲话|《动物与人》书评

动物与人

9.0

[英] 肯尼斯·克拉克 / 2022 / 湖南美术出版社

图 1|【英】肯尼斯·克拉克:《动物与人》,张敢 译,2022年

一颗或大或小的头颅、矫健或纤弱的四肢、彩色绒毛或滑腻皮肤覆盖的躯干便能组合成为多彩的生命——在地球上不止人类一种存在形态。幽暗洞窟中的生动壁画足以佐证,自诩具备智能的人类自进化前就在懵懂中意识到这一现实;同时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类无时无刻不处于对自己和动物之间关系的再认识中,艺术中的动物便是这种动态调整的一抹证词般的痕迹。

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ldlife Fund,简称WWF)应该是对动物与人关系的认知最为理想主义的人类群体。在他们的委托下,艺术史家肯尼斯·克拉克以他的视角和阅历,在西方和近东艺术的限定框架内完成本书的写作,试图从和谐和残酷的两极情感和双重关系出发,给予人们更多思考的灵感和余地。

图 2|《动物与人》目录页书影

作为一本面向大众的艺术史读本,《动物与人》选择了文本和图版1:4的比例划分,正文中提及的图像几乎都有收录,为无法到场亲眼目睹原作风采的读者提供便捷,尤其在疫情的大背景下,自由来往世界各地的艺术馆并不现实。此外,国家地理图书还提供了高清细腻的图片、合理的空间编排以及插图的详细信息,因此读者可以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还有助于其进一步探索感兴趣的主题和作品。

《动物与人》正文共五个章节,即“神圣和象征的动物”“观察到的动物”“动物之美与活力”“被宠爱的动物”“被毁灭的动物”,图版按照对应章节的主题整理并附加相关信息。克拉克的章节划分显然存在内容上的交叉,但所讨论的不出乎和谐和残酷这两极所涵盖的范畴。同时,动物与人的种种关系绝无时间上的先后和过渡,不论是喜爱和崇拜,还是恐惧和残忍,都具有各自的历时性并共存于不同时空的人类情感和人类行为中。

猫狗、公牛、雄狮、骏马、羊羔和禽鸟是克拉克最常选作案例的动物,大抵也是古往今来的艺术家们最熟悉的创作对象。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人类的日常生活和意识世界,常常被施以截然相反的多种情感而凝结成某种约定俗成的象征符号,譬如在动物与人关系的跨文化语境中很少缺席的公牛。

图 3|两头野牛,旧石器时代洞窟壁画,约公元前2000年,多尔多涅拉斯科洞穴

图 4|巴比伦伊什塔尔门上的公牛,约公元前580年,彩色釉砖浮雕,高约100cm,藏于柏林德国国家博物馆

公牛很早就出现在了旧石器时代的洞窟壁画,早期社会以牛头牛角为祭的情况更是不胜枚举,克拉克认为这是人类钦佩之情的流露,其所蕴含的生命活力即为契机,因而它们自文明之初便是权力的象征。古埃及法老的头衔之一便是“强壮的公牛”,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公牛与雄狮皆指向了绝对力量。

而地中海世界的斗牛在娱乐之外,还掩藏着组织者的目光投射和斗兽场上凝固的血汗,这亦是权力的一种表现。与之并行的是狩猎、屠宰和供奉。诸神献祭和群体圣餐的需求使得它们一朝跌落神坛、化为血肉,因为人们相信神明喜爱献祭,“据说当年帕特农神庙里的味道就像屠宰场一样”。基督教的图像体系则将公牛与狮子、鹰、人看作四福音书的象征,其中公牛代表圣路加。

图 5|《凯尔经》中圣路加的公牛(左下),8世纪晚期或9世纪早期,羊皮纸,33cm*25.4cm,藏于都柏林三一学院董事会

到了不再以万神殿为信仰的时代,西班牙画家戈雅和毕加索仍在以他们的双眼和画笔,狂热地记录斗牛传统中因悲剧性而显得悲壮的公牛。或许,从为动物赋予象征到抛弃累赘的象征,并为动物注入人的同情和关怀,未曾缺席于任何时代,但艺术作品忠实地记录了其中一些转变。

如果人类以“动物等同于大自然”为由,自觉地将自己与其他生命存在形态割裂开来,那么贪婪和残酷便会愈演愈烈,亲密和谐的伊甸园无从寻觅,“万物之灵”的自称显得格外单薄,正如米勒否认《牛犊降生》具有象征意图,熄灭了人类试图赋予动物以情感投射的自大。那只卧在干草上的牛犊正在透过画布看向观者,仿佛在说冷静和呵护可能才是动物与人真正的理想关系。

图 6|让-弗朗索瓦·米勒,《牛犊降生》,约1864年,布面油画,81.6cm*100cm,藏于芝加哥艺术学院亨利·菲尔德纪念馆

克拉克早在正文的第一页便明确告知读者这一点:各种载体上的动物形象承载着人类的美学之眼又交织着人类的无限情感,阐释和赏味艺术中的动物可谓千人千面。然而,常被轻易遗忘的是,艺术史完全由人类书写——正如人类创造语言、脱离动物群体、最终跻身食物链顶端一样——动物不言之时,人在大声讲话。

从本质上看,“动物与人的关系”是人类想象中的相互关系,从观察描摹到将象征强加于动物躯体和行为,人类都在单向地看向动物,却从不知晓自己在动物眼中的形象,是可怖的猎杀者?是天使般的拯救者?抑或仅仅是让它们感到好奇的“动物”?幸好,还有像WWF这样的机构和克拉克这样的艺术史家,以及许许多多关心热爱动物的个人和组织,能够拿出人类的赤诚和谦卑,从哪怕最低的限度发掘人类深藏的温情并缓和动物恒久的失声。

图 7|喷泉边的独角兽,15世纪晚期,壁毯,368.3cm*358cm,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隐修院分馆

2022/05/15

微博|@煎鱼古典工作室

文|@野生人文博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