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先生说经典读后感有感

先生说经典读后感有感

《先生说》是一本由杨虎 / 严敏杰 / 周婧著作,海峡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5.00元,页数:4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先生说》读后感(一):数民国至今文人 名师还看此书!

近代或者说 民国风流人物、文人 的世说新语。非常有意思!北大开创以来文人逸事,各领风骚!好书!2022年应该能上豆瓣榜单! 有一段讲刘文典上课 上到兴头忽然说“今天提前下课,改下星期三晚饭后七点半继续上课”原来,下周三阴历五月十五日,他是要在月光下讲《月赋》 届时,校园里摆下一圈座位,刘文典坐中间,当着一轮皓月大讲,生动形象,见解精辟,让听着沈醉其中,流连忘返…… 这才是真正老师,真正的讲师! 才能真正叫 师!!

《先生说》读后感(二):坐好了,听先生说。。。。。。

《先生说》是一本编自北京大学诸多教授言传身教的书,以他们的德行为基准,给我们后世展示出一整套先生们的课堂。让无缘京师大讲堂的芸芸众生们也有幸如那些天之骄子一般可以领略先生们的风采。

大学之职,重在教书育人。

开篇中,我看到辜鸿铭先生经典的身影——在沈从文的记忆中,辜先生背后拖了条细小焦黄辫子,对嘲笑他的学子们从容不迫的说,你们不要笑我这条小尾巴,我留下这并不重要,剪下它也极为容易。之于你们精神上那根辫子,据我看,想去掉可很不容易!辜鸿铭以自身做警醒,敲打彼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学子们要从真正的内心出发,去改变自己,改变中国。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蔡元培校长对京师大学堂内学子的奢靡之风深恶痛绝,组织【进德会】以约束学子清正廉明的求学生涯,更是得到多方响应。胡适游学美国之时,做“吾日三省吾身”的计划,对【卫生】【进德】【勤学】多加勉励。更是对游学的林语堂出资相助。足见大师德高典范。

气节者,骨气与节操也。

陈独秀晚年穷困,却不肯接受嗟来之食,多次拒绝朱家华所赠,足见为人之气节也。李大钊被捕后,虽受尽酷刑,却也始终不曾屈服fan动势力,最终从容就yi。风雨飘摇之际,亦需要士大夫挺立的风骨相撑。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腹有诗书气自华。

辜鸿铭先生混血之姿,中式衣着,古今中外之绝学都不在话下。是他吸引莘莘学子的个人魅力。放到今天来看,应该会成为一名【网红老师】吧。季羡林先生衣着却极为平常,常年中山装,黑色布鞋。却不惧他人以貌取人,自身风貌气度已然盖过一切。

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

蔡元培说,我自十余岁起,就开始读书。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黄侃论读书曰:读书人当以四海为量,以千载为心。众位大师们或孜孜不倦,或手不释卷。都是在言传身教,以期我辈愤而读书,做国之栋梁。

《先生说》收录一千五百多条趣闻轶事,将1898年建校百余年以来北大校园流传的小故事和人物的精彩言行汇录成书。 成就了新时代的《世说新语》。

《先生说》读后感(三):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北大版的世说新语

书中有位王竹溪先生指导学生翻译海森伯的《量子论的物理原理》,译作出版之际受出版社邀请为书写序,他断然回绝道“海森伯是大科学家,我没资格给他的书写序”。而我则只是敬仰先生们铮铮风骨的一介普通学生,按理更是没资格为这本《先生说》来写书评,只是阅毕情之所至,不书不快,就像书中吴国盛先生所说的“即使讲台下只有一个人我也讲”,只要有一个人因看到这篇书评而好奇翻开这本书,就是这些文字的意义了。

本书仿照《世说新语》以小故事的形式来记录魏晋名士的轶事奇闻,通过整理记录北京大学校园中自1898年以来的各位学者教授们的言行故事,共分为二十三类别,“受教第一”、“懿行第二”、“气节第三”等等,仅通过细微之处窥得先生们的风骨品性,全书不着一句评述,却漫卷尽览北大风流。同时,正因这种碎片化的故事语录体,使得本书非常适合节奏紧凑的现代人的碎片化阅读需求。乏味的通勤路程中花一分钟翻开一页漫览,便能穿越时代,仿佛置身于北大的教室中,听着讲台上长衫美髯、满腹经纶的先生们阔谈古今。

书中有当着一轮皓月,围坐于学生中间畅讲《月赋》的先生;有“长于文而拙于口”,每逢上课随一言不发却疾写两三小时板书的先生;有面对课堂的“偷听生”,包容地说“希望你给我一个名字,听我的课就是我班上的学生”的先生;有因过度埋头学问积劳成疾,却笑称生病是纳税,愿以数日之病换一年之工作的先生;有不论地位年纪均平易待人,至耄耋垂暮之年仍事必躬亲、亲自接待所有来客的先生;有期间虽遭受种种非人迫害,丧失视力仍摩挲着在废稿纸上写教材,在家开办免费英语学习班,即使在生命尽头也一刻不忘教书育人的本职的先生;有闭门谢绝各路名流官员邀请,宁清苦度日也“一不发财,二不做官”的先生。

就像书中一位先生说,即使有生之年实现不了共产主义,我仍旧秉持信仰。也许乌托邦只存在于柏拉图的书中,但正是通过这些先生们点滴言行,堪称为民族脊梁的自律研学、高山景行、事必躬亲、立德树人等等近乎完美的品德,才是能让我一窥理想国之愿景的透镜。让我即便曳尾于涂中,入目皆是现实中的精致利己和物欲横流,也能了解中国曾有这样的堪配民族脊梁、国之大者的先生们。虽未能有幸亲受其教,但耳闻所知便是人生一大幸事了。

最后多说几句,我求学至今在985高校待了7年,虽未接触非常多老师,但个人体感目前高校的教授更多是一个谋生的工作,而非都像韩愈所说那般“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久而久之“学者”“教授”头衔在我心中的光环也慢慢淡去。虽然本书中不是为正史所载、可供严格考据的历史故事,即使再褪去一层或许存在的夸张成分,但却是真正让我感受到了“先生”两字的万钧之重。原来真的会有教授指导完学生后,拒绝署名称“这是老师应该做的”;也真的会有教授一字一句帮学生修改论文,临终之时还在和学生说“你的论文我给你修改一半了,我家里人会给你寄过去”;也真的会有教授因新生随口一句“能帮我看会行李吗”,在烈日的街道旁等了他一个小时。

非常推荐每一位曾经是学生的读者们,通过书卷来重新认识到师者之风骨与责任,“你说我是你的老师,老师就要处处给学生做样子。”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先生说》读后感(四):外未名而内博雅

又一年高考结束了,在高考出分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报志愿。无数高三学子即将步入大学校门。在中国,有两所大学有着独特的地位,一所是成立于1898年的北京大学,而另外一所是1911年成立的清华大学。从综合性和历史性而言,无疑北大更胜一筹。在这一百多年的时光里,无数北大人为这个国家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而他们的言行,包含着历史的趣味,也展现着学识和风采。百年的精神传承,尽在《先生说:1898年以来的北大话语》中有所体现。

《先生说:1898年以来的北大话语》由后浪出版公司出版于2022年,由杨虎、严敏杰、周婧联合编著而成。他们都曾在北大求学,经其事而叙其文,当然,这本书并不是第一次出版,其最早来自于严敏杰、杨虎2007年编著的《北大新语——百年北大的经典话语》,其后经过一番增订,形成了杨虎、严敏杰著的《微说北大》,出版于2015年。最后形成了这本《先生说:1898年以来的北大话语》。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梅贻琦校长1931年在清华的就职演说也同样可以拿来形容北大。北大无疑是群星璀璨的。严复、辜鸿铭、胡适、傅斯年、丁文江、李四光、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鲁迅、马寅初、钱玄同等等,这些大师,深刻地影响了北大的精神内核。而本书的体例也是仿《世说新语》而作,共分为二十五章,从授教、懿行、气节、神采、宽和等等角度分门别类地记述了大师们的一言一行。从而了解到北大的独特魅力。在这些广泛流传的轶事中,蕴含着北大的“真精神”。

第一章是授教,正是因为北京大学的本质是大学,其重点和核心任务就在于教书育人。老师的本职也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北大的课堂就是名师们展现风采的舞台。值得一提的就是辜鸿铭的授课装扮,穿绸袍、戴瓜皮帽、系蓝腰带,尤其是留了一根细小焦黄辫子。当有人问及,他便从容不迫地讲,他的辫子留在外面,然而学生们精神上的那根辫子想要去掉却很难。这真可谓珠玑之言。时光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但从最近的热门剧集和热门事件来看,很多人心里的那根精神辫子非但没有剪掉,反而是更长了。

将懿行作为第二章,是因为通过言传身教才能示范做人准则。“德高学德”“德才兼备”,这就是对老师的基本要求。尤其是老校长蔡元培先生,他对所有北大人都一视同仁,还曾发起成立了提倡培养个人道德的组织进德会。他对立德树人的重视和对学生的关心,永远值得北大人铭记。

其余二十三章,类似经典比比皆是,不再赘述。北大之精神,在于“外未名而内博雅”,这就是北大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愿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书写属于青春的绚烂篇章。

《先生说》读后感(五):那是我们的黄金时代

打开《先生说》这本书之前,没想到会这么好笑,笑到累要揉脸颊。

当然这本书还是个大型书单现场,以后不用四处看别处的书单了,这里面全是大家,列的那是八角俱全。不赘叙。且说先生们那些可爱又好笑的事。

时值倡导白话文,明清史专家孟森在课堂上从不反对白话文,但考试时用文言答卷的他就默默给了高分,用白话答题的得低分。笑,于无声处听惊雷。

刘师培先生是学问渊博的旧派学者,他在北大教“中国中古文学史”。但他的字写的极难看,还不讲笔顺,捡方便处就随便连起来。周作人说北大的文人里,“以恶札而论”,刘当属第一。就这,刘先生还觉得自己的字甚美,一度打算卖字赚钱。

说到字丑,还有大名鼎鼎的辜鸿铭先生,“张中行也曾见到辜在《春秋大义》一书扉页上的题字,‘十几个汉字,古怪丑陋且不说,笔画不对的竟多到五个。’”“初看时,我不相信是他写的,他自己署名的那个‘辜’字中,‘十’字和‘口’字相离约莫有二三公分阔,谁相信这是鼎鼎大名的辜鸿铭先生写的呢?”

历史学家邓之诚“为人为学,颇有古名士之风”。到了课堂,摘帽向众学生鞠躬,脑门要顶到桌面的,嘴里说着:“同学们,我来看看你们。”看到这段时,我内心“使不得,使不得。”

刘半农在北大讲古声律学,极难懂,他考试出题便尽量出的简单些,学生还不会,他还在旁边现场教教。最后是,高分不甚多,太低分也不曾有。师生尽欢。(这是什么样的神仙老师)

沈从文26岁时,初次登台讲课。望着台下乌压压的学生,他足足沉默着站了10分钟,然后开始念自己的稿子,10分钟又念完了。他和台下的学生互相对视,又陷入沉默。最后他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话:“今天是我第一次登台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了。”台下轰然大笑。

胡适任北大校长时,为人亲随,无半点官威。他的办公室车水马龙,谁都进得去,有次邓嗣禹去校长室,“一进室内,工友照例倒茶,其中已有数人在坐,彼此随便谈天,开玩笑,胡适亦参加闲谈,并略言及徐志摩跟陆小曼的恋爱故事。”哈哈哈哈哈,徐志摩:“你们礼貌吗?”

“西南联大时期,陈岱孙任经济学系系主任。一次,陈在审批学生选课单时,有个学生填了一门’国济贸易’,他用铅笔指一指’济’字,说’改一改’,学生马上改为‘暨’字。陈便用红笔把这门功课从学生的选课单上画掉,替该生填上一门三学分的‘大一国文’课程。”哈哈哈哈,想起另一件事,以前香港科技大换了个新校长,他上任后就加强国学教育,记者采访他为何在科技大要搞国学,校长说:“我就职后,随机拦住学生叫他们背句古诗给我听,拦住十几个人,我就听了十几遍‘床前明月光’这样不行了。”

西南联大时,警报一响,师生们纷纷躲避叫“跑警报”。其中有次“跑警报”时,刘文典与沈从文擦肩而过。刘不悦,对沈说:“我跑是为了保存国粹,学生跑是为了保留下一代的希望,可是该死的,你干吗跑啊?”哈哈哈,这都些什么人啊。

但还是这个刘文典,他拼命跑却不是自己逃命,他领着学生去救眼神、身子骨都不怎么便利的陈寅恪,他要保护“国粹”。还叫学生不要管他,搀扶好陈寅恪就好。笑死,大师们的世界的参差。

熊十力与废名是老乡,经常坐而论佛,还谁也不服谁。两人经常大吵起来,再吵厉害了便打作一团。某日再次吵起来了,吵得越来越响,突然就没声音了。天地间寂然无声。众人好奇去寻他俩,发现他两互相卡住对方的脖子,都发不出声音了。

这本书太好笑了,笑的捧腹。

但阖上书了,几要哭了,那是我们思想上的黄金年代啊。

那是我们的黄金年代。是我们的黄金年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