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燕食记》经典读后感有感

《燕食记》经典读后感有感

《燕食记》是一本由葛亮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5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燕食记》读后感(一):人物的悲观,大历史的悲悯

俞老师推荐,故事非常吸引人,两天看完。

先说优点,文字和故事都很好,又把近代岭南史融入进去,看完第一部分五举山伯都看哭了,但个人觉得写的更好的是上阕,下阕有一些可以去把大时代融合的感觉,有些故事情节就读起来生硬刻意一些。但上阕反而读起来还意犹未尽,如果上阕再充实厚实一些,单独成书都可以。有些情节感觉可以删掉或者没有太大必要,有些刻意和生硬,举几个例子,比如和“越秀俚搜”博客的作者见面,这个有点刻意,本来以为后面还会有写这个“越秀俚搜”老头的故事,也没有;还有云重后面有个混血孩子,也不知道出现这个孩子的用意是什么,可能是想提到香港当时因时代背景有很多混血儿,但其实也没必要把所有的时代背景全部融入这个故事,就略有生硬了。比如露露和五举有好感后立马剧情反转,读到这儿快看不下去了,这些狗血剧情其实都可以删掉不要的。

总体而言,是本引人入胜的好书。但有些情节宁可删掉,本也不会破坏故事的完整性的,但加上反而读起来生硬又刻意。

我还是会给五分,为这语言以及作者将大历史写进去的悲悯。

《燕食记》读后感(二):人间烟火味

读葛亮《燕食记》,很有感触。小说写得很有味,是已经消失的老电影的那种味道。像香港电影《玻璃之城》,有着两代人两条叙事线;又像大陆电影《霸王别姬》,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感和个人的情感兴衰史;还有点台湾电影《饮食男女》的感觉,从饮食中看出人生的态度和况味;而小说中的两次厨神大战,更有点像周星驰喜剧电影《食神》的戏剧化场面,充满了趣味性和观赏性。

主角是两位大厨师徒,从学艺到出走到重逢,是时间,是恩怨,更是人之为人的真心与真情。书分上下,上阕写师傅,荣贻生荣师傅;下阕写徒弟,五举山伯。写师傅,重在突出厨艺之神;而写徒弟,重在突出感恩之情。但师傅,何尝没有他对感情的浓烈追求,包括他对儿时玩伴堃少爷的终身难以舍弃的情感;而徒弟,何尝没有他对厨艺的精益求精的毕生追求,尽管他为了爱情放弃了师傅的技艺。师门的背叛,是两种情感之间的冲突和张力,这一张力贯穿文本始终,并最终在最后一次厨神大赛中得以和解。感情和厨艺,本就可以二合一的。

葛亮让人惊骇之处在于,写荣师傅,他竟能将其身世、经历,牵扯到晚清的翰林学士、民国的政坛大佬、山间的绿林好汉、名庵的绝妙女尼等等。一时间,康有为、孙中山、陈炯明等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竟不知不觉地成为了小说背后的“隐藏人物”。而诸多小人物,与大人物擦肩而过;个体命运与历史大势,不经意间牵扯在一起;厨房美味、人生滋味、历史况味,不知不觉间捆绑在一起。

小说写的是粤港饮食文化,折射出的是每个定居点人们生活样态的变迁,从广州到香港,从城市中心到街头巷尾,无论是荣华富贵,还是穷困潦倒,都散出一股浓浓的人间烟火味。民以食为天,无论是飞黄腾达时,还是落魄漂泊时,对于更美味食物的追求,始终是中国人不变的主题。这是中国人追求生活品质的最典型的特征。

葛亮让最人佩服的是,他对各种粤菜、上海菜、粤式茶点,不论是做法、手艺、味道,都如数家珍,仿佛自己就是一个厨艺大师,又让人疑心他身旁放了几十本菜谱,而他本人,也将所有的菜都炒了个遍,尝了个遍。

书的内容非常宏富,像一道道精美的菜品,不只是主角,每个人物,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精彩故事,就像一桌盛宴,每一道菜,都在适当的位置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但是,如果一定要从中索隐出一个关键词的话,我以为是:熬。熬,是小说中最著名的点心“莲蓉月饼”的重要工艺,也是中国人生存的最深刻秘密。勤劳而又饱受苦难的中国人,谁这一辈子不是熬过来的!

小说中除了写吃,还有另一个颇为重要的元素,那就是戏。从粤曲、昆曲直到后来酒吧夜总会港式歌舞的流行,同样是时代的变迁在艺术形式上打下的深深烙印。都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无论是吃,还是娱乐,做到极致,都具有一种艺术性,给人以安慰,之于胃,之于精神。

纵观小说的发展,有一条隐隐的线,那就是:厨艺的传承。这种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所以,名师选徒,都不是随随便便的,而是要经过一番无比细致的人品考察和人性考验的。小说最后,厨艺传到了舞女露露身上,不但从男性传到了女性,而且包容性也变得更大,从广州菜,慢慢融入上海菜,最后还融入了东南亚的菜系。这似乎是一种不可逆的过程,厨艺或许是人类最古老的技艺:要活着,总得吃饭;要吃饭,总是有厨艺。厨艺伴随着人的一生,也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而变迁。这变化,难说有好坏之分,只是顺应时局之道也。

小说题为《燕食记》。葛亮引汉代经学大师郑玄之解:“燕食,谓日中与夕食。”讲的是午饭和晚餐。粤港人讲究喝下午茶,大概就是这日中之后的事了。

从小说的名,到每一章前所引的古文,再到文本的叙事风格,可以看出葛亮是一个很古典很传统的人。小说中没有欧式句式,完全是中式的汉语传统语言,简洁、隽永。这种语言本身,也恰如书中的厨艺、情感一样,是一种传统,是一种文化品位和继承。

品读《燕食记》,既口齿留香,也精神愉悦。人生百味,回味无穷!

《燕食记》读后感(三):入乎食中 出乎食外——读《燕食记》

饮食是生活必须,与人生,有着莫大关联。电影《饮食男女》对此有很好的展示。

葛亮的《燕食记》,把广式点心、上海本帮菜描写得细致入微,称得上“入乎食中”。但食毕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在人生和情感的餐桌上,食仍是陪衬。在葛亮笔下,荣贻生、陈五举师徒二人的悲喜人生,方是正传,《燕食记》以舒缓从容的笔触,写尽了时代的沧桑,品出了人情冷暖,又称得上“出乎食外”了。

一、入乎食中,美食之美靠的是功夫

莲蓉月饼,算得上《燕食记》的一个主角,叶七、荣贻生、陈五举三代厨神的人生,都缠绕在这个月饼上。

而在这条主线的舒缓律动中,葛亮在美食的制作和内涵挖掘方面,可谓下足了功夫。单说粤沪两大菜系的经典菜谱,就让作者如数家珍,仿佛给读者来了段贯口《报菜名》。光说名字肯定还不算高水平,关键是用文字写出诱人的色香味来,这很难,但葛亮的努力确有成果。无论是广式点心的炒莲蓉,还是上海菜的红烧肉,都写得活色生香,而荣慧生在太史第不动声色做出的一桌素斋,更是惊艳饭桌,甚至改变了母子的命运。

书中人物以厨艺为生,以执著为命,以“入乎食中”的痴迷与投入,成就了各自的传奇。美食之美,食材固然重要,但根本还在疱厨的功夫,这包括心功、刀功、钻功,苦功。当然,还需要一定的天赋,功到自然成的俗语,也是需要天赋来支撑的。

书中的主人公们“入乎食中”成圣封神,作家葛亮也因“入乎食中”写出了独特的味道。写美食的作家不少,汪曾祺、蔡澜、焦桐,写得都不错。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更是借光影的技术,把美食提到了超乎现实的地步。《燕食记》把对美食的理解融入故事中,美食是故事的调料,故事也成了美食的张本,作者以“入乎食中”的角度,将美食的人文属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出乎食外,人生之美靠的是历练

世情小说,毕竟还是要说人的。

在“入乎食中”的热闹之下,作者把更多的功夫用到了“出乎食外”上,借三代名厨的经历,串起了粤港地区近百年的历史风云,让小说中的人物在历史的变幻中载浮载沉,青山依旧,几度夕阳,一蓑烟雨任平生。

三代主人公各有各的传奇,叶七因战争而致残,因爱情而戒毒,把炒莲蓉的绝技写在无字纸上,让荣贻生在学中悟,悟中学。荣贻生是尼姑和军人的私生子,由同为尼姑出身的养母荣慧生辛苦带大,成为叶七的亲传弟子,成为同钦楼的招牌。荣贻生一心把手艺传给孤儿陈五举,陈五举为了爱情离开师门,誓言终生不用师父传的手艺,传承了岳父的上海本帮菜。但世道轮回,人心思归,在最终的食神电视大赛中,荣贻生故意卖个破绽,陈五举重抄旧艺,共圆了师徒在莲蓉月饼上的一世情缘。三代人的经历各有各的传奇,而莲蓉月饼的一脉单传,也由三个人的传奇凝聚成了更大的传奇。

三代莲蓉教主之外的各色人物,也在葛亮的笔下活龙活现,尽展人生的沧桑与波折。太史第的兴衰如金陵秋草,七少爷锡堃神龙首尾,慧生坚忍育孤成就大德,大少奶奶勇敢走出藩篱,都形象鲜明,呼之欲出。而三代主人公的爱情,也在草蛇灰线的收敛描写中,有着丰富的展现。

人生之美靠的是历练,如同炒莲蓉,火候、功夫恰到好处,香味就出来了。

三、时空交错,小说之美靠的是风格

《燕食记》以现实的寻找和历史的回顾相交错,作者和荣贻生、陈五举如同说书人,在现实的背景下,沉入历史的回忆,钩沉出一段段如腊味一般的岁月陈迹。

小说有节奏从容舒缓,于不疾不徐的叙述中,把岁月的沧桑变化与人生的悲欢离合一一展现。

方言运用得体,会提升作品的魅力,带给读者独特的阅读体验。比如金宇澄的《繁花》,让我记住了“不响”;看葛亮的《燕食记》,则知道了“细路”;王文兴的《家变》、张贵兴的《猴杯》,则提供了汉语特异方式的表达。

结构、节奏、语言融合在一起,成就了《燕食记》独特的味道,形成了一种圆融通透的风格,美,油然而生。

四、结语

每个人都曾是细路,细路仔终会长大。

人生大道,就是在长大的过程中,一步步走出来的。

人生本没有路,你走过来,就成了路。

饮食男女,百味人生。

读《燕食记》,如是我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