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霍普的读后感大全

霍普的读后感大全

《霍普》是一本由[德] 罗尔夫·G.伦纳著作,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霍普》读后感(一):这位画家的画直击心灵!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很多年前看过一部影片,名叫《现实的愿景》,影片《13 个雪莉:现实的幻象》用美国画家爱德华•霍普的 13 幅绝世名画构成了美国社会历史的现实风景,而历史正是由无数的个人故事所书写的——雪莉,一个美国女性的缩影,她走进霍普的画作,走过美国 20 世纪的重大历史时刻,见证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各层面的剧变。

《霍普》读后感(二):《霍普》为什么会出现那么苦闷的《夜游者》?

读完全书,非常惊讶,原来霍普的每幅画都装下了那段时间自己的内心啊。

书上说霍普是一次又一次地从事物在想象中的变幻过程中留下他自己的观点,他的画是去细节的,宛如记忆中的片段一样,努力复制后,努力想再现的场景即为霍普思考后的画笔之下。他的画是不同与印象派的记忆的,霍普的记忆再现后的物体直接没有那种紧密的联系,事物与人物,与周遭的一切都保持了距离,雀枝寒影化,彼此就是独立的,解放开来的。

书上有点引起了我的注意,布莱恩-奥尔多蒂说:霍普的视角、取景和布光采用电影和剧场的规则。这可能就是霍普自身的聪明,能将这么时代性的东西揉进自己的创作里,而且是区别于之前的印象派的大师们的风格,也是有别近代诸多现代大师的视角,霍普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独有性。

书中说霍普言道从概念转变为实体的质变过程,描述为“衰败”的一部分。我的理解这是一种情绪的走向,一种走向苦闷的情绪,也是与《夜游者》的情绪所能够接应得上的。就整体而言,霍普采取一种私人的,自嘲的方式对付苦闷。霍普要想让艺术成为自己抗拒苦闷的慰藉,借以逃脱在人类存在中陈词滥调,他的办法就是创造一个自己的世界-《夜游者》。

霍普最令我吃惊的地方在于,他对于现代艺术的根本是有着强烈的异议的,他认为当代绘画都是虚伪的,因为没有亲切感。虽然众人都认为这种评判是过于猛烈了,但确实能够反应出当代绘画的脱缰,脱离了人性的情感,也开始不关注人类面对“上帝已死”之后的种种复杂情绪畸变。要知道,绘画的兴盛就是因为基督教的出现,而基督教势弱后,绘画却离开了更迫切的后现代基督教下人类看待世界的视角与看待自己存在的意义这个主题。其实这个阶段的人类更需要艺术提供情感的引导与支撑。

霍普画的世界,有时候好像一个巨大的内心世界,一件一件事物独立着,可以消失,可以替换,边界好像不重要了,因为这个范围就是世界的全部。霍普的绘画也给普通人一个示范,将心理学揉进自己熟悉的领域里,可能会出现亮光。

《霍普》读后感(三):一起看书|光之大师爱德华•霍普

提到爱德华•霍普(Edward Hopper, 1882年7月22日–1967年5月15日) ,可能会有人觉得陌生,毕竟这个名字不如达芬奇、莫奈、梵高、毕加索般如雷贯耳,但绝大部分人都会不经意地看过他的画,或者通过其他意想不到的方式与他的画相遇。

如果要让电影从业人士评选出对他们影响最深的画家,我相信霍普一定是毫无悬念的第一名。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数不清的电影都深受霍普的启发:

用光与影的对比来突出轮廓、人物和纹理;以霍普的画作为布景灵感,无论是乡村的——比如孤零零的房屋或海边的灯塔,还是城市的——天际线、屋顶、中产阶级公寓、餐厅和酒吧;尤其是霍普所描绘的人物,人们往往是孤独且彼此疏远的——酒吧打烊时也未离去的顾客、在夜间办公室工作的职员、晚餐后无所事事的夫妇、由于等待而困在时间里的女人……

霍普的画不仅是对美国生活的近距离描绘,更是现成的电影情景。

尽管霍普极少对他的作品进行内容解释,但他的画就是有一种魔力,在二维画布上创造出可以被无限延展的诠释空间。

每一幅画都可以拍成一部电影,画中人等待着他们的故事被讲述,等待着他们的公寓被拍摄,等待着他们孤独的生活被记录下来,等待着他们失落的原因被探索。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起,电影从业者就开始从霍普的画汲取灵感,为画中人赋予生命,模仿他的光影技巧、色彩运用和构图,比如希区柯克、大卫•林奇、安东尼奥尼、雷德利•斯科特、罗伯特•西奥德马克、大卫•伯恩、诺兰等等,几乎所有大导演都曾追随过这位光之大师。

那么,霍普的画究竟好在哪里,才会让如此多的电影工作者都心甘情愿做他的信徒呢?

在揭晓答案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幅名为《夜游者》的画:

霍普说他受到了纽约格林威治大道交叉路口一家餐厅的启发,才有了这幅作品。尽管霍普所画的餐厅是特定的、独一无二的,但这幅画却有着永恒的、普适的、超越时间和地点的艺术语言。

有没有觉得霍普的画有一种让人失语的孤独感?

没错,霍普特别擅长利用光影来制造强烈而又忧郁的氛围,这使得他的画有一种独特的电影美学。

霍普画中的人物即使是多个人聚在一起,看起来也像是彼此一语不发,仿佛正在从世界中抽离出来——他的画宛如一小块凝固了的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霍普本人也特别喜欢看电影,每当他没心情画画的时候,他就去看电影,有时能连着看一周。

在这幅画中,霍普运用了他最擅长的电影视角,餐厅坐落于两条街相遇的拐角,周遭的店家早已打烊,街上也是阒无一人,观看画作的我们仿佛就站在这个餐厅的不远处,向画中的人物走去,万籁俱静的人行路响起了脚步声。

这幅画是美国艺术里程碑式的代表作,它给人一种暗示——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全然的孤独者。尽管霍普否认了他将人类的孤立和城市的空虚嵌入到自己的画中,但他确实感受到了这些,而且,在不知不觉中,他已经画出了大都市的孤独。

霍普是个内向、安静、坚忍、坦荡的人,他不太愿意过多谈论自己,对于他的作品,他也只是简单地说:“画布上有我对于所有问题的答案。”

绘画,也可以被看做是视觉上做加法或者做减法的艺术。比如克里姆特Gustav Climt的画就是做加法,而霍普的画则是做减法,也是一种极简主义的体现。

在我的理解中,极简主义就是忽略掉一切与主题无关的琐碎,将全部笔墨和色彩都用在想要描绘的事物身上。听起来简单,但是想要运用得当却不大容易,而霍普正是深谙此道。

霍普被一种反叙事的象征主义所吸引,用画笔描绘出了人类社会中短暂、孤立、疏远的一瞬。

他的画有着抽象的感性,像是一本充满了隐喻的城市寓言,也像是一小块凝固了时间的琥珀。尽管他所绘的细节不多,当我们观看他的画的时候,却能感受到格外丰富的、想说出口却又不知如何表达的情绪。

正因如此,才有如此多的人喜爱他的画。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会见到越来越多的霍普的作品——因为他的画特别适合作为装饰画,尽管买不起真迹,但是买一幅装饰画挂在墙上,也不是不可以。

霍普对于光影的专注和痴迷贯穿了他艺术生涯的始终,他晚期的绘画纯粹是对光线的研究。

霍普还是个纯粹的画家,对于色彩有着格外的敏感,他笔下的画色块搭配微妙又和谐。

霍普也是一个慢条斯理的艺术家,在动笔之前他往往要构思很久,尤其专注于几何构图。他到过几百处剧院、餐厅、街景进行采风,仔细整理草图,这份看不见的辛苦正是他能将每幅画的人物与环境布置得适当又平衡的秘密。在霍普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经过精细考量的构思之下,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恰到好处。

梵高曾说过:“I want to do in paint what Dickens has done in words.”

霍普说:“If you could say it in words, there would be no reason to paint.”

以上两句话是我最爱的两个画家对于绘画的不同理解。

梵高认为绘画应该像作家狄更斯写作一样,画出文字的意蕴;霍普则认为绘画是为了表达文字所不能表达之事。

他们都画出了那些渴望被理解,却无法被表达出来的东西。

也许不远的未来,霍普会成为最受世人欢迎的画家之一,因为他画出了每个现代人的孤独。

霍普的画就像光之岛屿,既是海上漂泊的尤利西斯的救赎,画中梦幻般空寂、孤绝的等待也是一种禁锢。

画中人被时空定格,画外人凝视着这一小块黑暗城市中的光明,感受着被永恒放逐的失落。

总有一天,我们会在他的画中相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