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不想上学了读后感100字

我不想上学了读后感100字

《我不想上学了》是一本由[瑞典]玛丽娅·格里佩/著 / 郑雅文/绘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不想上学了》读后感(一):被屏忆的时光

《我不想上学了》是瑞典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玛丽娅·格里佩“埃尔维斯成长记”中的其中一部,之前读过另一部《被爷爷原谅的那天》。如果说后者探讨的是亲情关系,那么前者在这一主题之外,又增加了对教育问题的探讨。

这是一本读来感到十分轻松愉快的书籍,大概读一本童书,就好像与淳朴厚道的人打交道,不必有什么心理负担,更不会有勾心斗角,只需要愉快地享受阅读的过程便可。

埃尔维斯的经历也让我想起来自己的求学时光,那时也有想要辍学的时候,所以这本书也奇妙地勾起了埋藏在光阴深处的遥远记忆。

我所在的乡镇中学,辍学率是非常之高的,比如说我刚上初一时,有十个班级,每个班级大概有70个人。但到了初三,只剩下三个班级,并且每个班级只有45人左右。某种程度上说,你只需要在班级上一直老老实实地坐下去,便可以胜过大部分的同学。但是,剩下来的也没有几个赢家,因为中考和高考后,真正步入大学的也没有几个人。

记得刚上初一的时候,十分不适应,习惯了村子附近的乡村小学,每天走路十来分钟就可以到学校,但是乡镇上的中学仿佛是地球两端的距离,总觉得很远。学校的教室、食堂十分简陋,铁制的学校大门门口,一到放学时间,经常有打架斗殴,而且,学校教室也会不定时地被小偷光顾,把同学们桌子里的东西翻个底朝天。总之,那是一种十分不安全的感觉,放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倒成了奢侈。

初一上学期,刚考完期中考试,成绩还没有出来,学校放假了两天。回到家的时候,不知是怎样一种情绪,来由也记不太清楚了,或许是初中生活实在艰苦,我就哭着闹着不要上学,态度也颇为坚决。但幸好爸妈没有答应,这股情绪过后,我又回到了学校。期中考试成绩出来的时候,我考了班级第一,全校第六。

想想真是幸运,如果爸妈那时一时心软,或是考虑到村里几十年也没有考出来几个大学生,答应了我的辍学请求,那么,此时此刻,我会在哪里,又在做着什么。但我知道,农村的男性,一旦步入中年,几乎都是一个模子里的样品,全指向一种归宿,我大概也不会例外。

现在回老家的时候,有时会没事去初中看一看,变化不大,将近二十年的时光仿佛在这儿停止了。原模原样,仅仅提供给我怀旧的情绪,却无法提供给乡村孩子一个美好的学习环境和充满希望的未来。

《我不想上学了》读后感(二):孩子总是很单纯,而我们则想的太复杂

《我不想上学了》是瑞典儿童文学大师马丽娅·格里佩的作品,她以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出儿童的内心世界。在本书中,她通过描写一个名为埃尔维斯的孩子的活动,讲述了单纯的孩子与成年人之间存在的沟通障碍。

在埃尔维斯的母亲眼中,埃尔维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怪孩子,他总是不听大人的话,还做出许多让母亲生气的事情。然而在埃尔维斯眼中,自己做的事并不是有意为之,因为搞不清楚母亲生气的原因,所以母子之间总是难以理解对方的行为。

其实埃尔维斯和母亲之间最大的问题便是沟通障碍,母亲有着强势的态度,总是试图掌控埃尔维斯的一切。比方说埃尔维斯是否应该去上学,在学校应该跟谁交朋友,回到家中也必须要回答母亲关于学校的事情。最主要的是,母亲灌输给埃尔维斯一个“自我保护意识”的概念,提早的将成人社会的规则教给了埃尔维斯。

埃尔维斯还是单纯的孩子,他并不认为把自己心爱的玩具分给别人有什么错误,在他看来小猪存钱罐里的硬币也并不比小猪存钱罐本身更有价值。虽然母亲回来时会大发雷霆,可是埃尔维斯还是不知道母亲因为什么而发火。其实孩子这种行为很常见,如果成年人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与孩子沟通,很容易激化矛盾,最终适得其反。

尽管孩子们很单纯,却并不代表他们不懂,他们通过观察成年人,可以学习到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规律。埃尔维斯每次都知道在母亲抱怨时,父亲实际上并不赞同母亲,却装出一副认真聆听的样子;埃尔维斯也知道自己装萌装幼稚会讨母亲欢心,但是他也并不想改变,因为那样就不是自己了;他喜欢和安娜罗萨一起交朋友,母亲反对时他也能找到同样的理由进行反驳,让母亲暴跳如雷。

不过并不能说明埃尔维斯和母亲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当埃尔维斯从安娜罗萨外婆那里听到关于圣诞节照镜子的传说之后,一直感到忧心忡忡。他担心自己平时对母亲的抱怨,会让母亲消失不见,结局虽然是一个理所当然的误会,但是却能够体现出埃尔维斯与母亲之间深厚的感情。

或许想要了解孩子,不需要那么复杂的想法,只需要打开心门,让最纯真的你走近他们,你会看到了一个无比纯洁的灵魂。

《我不想上学了》读后感(三):我需要思考、等待和朋友

果然,全世界的妈妈都一样,都喜欢从自己的角度,揣测孩子,以为生养了孩子就一定了解他,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区。犹太教中就说过:“孩子是上帝存放在父母那里的礼物”,他不属于任何人,他只是他自己。

本书《我不想上学了》描述了小男孩埃尔维斯的烦恼。

作者:玛丽娅·格里佩是与林格伦齐名的瑞典儿童文学大师,曾获得国际安徒生文学奖、瑞典林格伦奖、美国刘易斯·卡罗尔书架奖和西班牙国家文化奖等多项国际大奖。她一生创作了38部作品,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在本书中,我们看到了真实的埃尔维斯和他稀奇古怪的想法。

1、我需要思考 埃尔维斯总是做错事儿,不是打碎了杯子就是弄丢了东西而惹妈妈生气,被妈妈称作“扫把星”。这次,埃尔维斯被妈妈送到了学校,他能变成小学生吗?那可不一定。 第一天上学就出了丑,懵懂的埃尔维斯不喜欢这里,也不喜欢妈妈整天的唠叨,他需要自己思考。像极了成年人的模样,又有谁说小孩子不会思考呢?没有人解答小孩子的疑问,以为是浪费时间,其实孩子的世界也充满挑战。 在做出决定之前,请听听当事孩子的意见,他需要自己做出决定。那么到底该不该去上学呢?老师还在等埃尔维斯的回答,他需要思考一下,而老师可以等待。 2、我需要等待 和94岁的太婆婆讨论生活,埃尔维斯也毫不逊色,他说:“有些事情吗,还是要等等再看,至少可以留个念想。”不是所有问题都会有答案,留下些悬念会让人更加期待。埃尔维斯的回答,立刻得到了太婆婆的赞赏。 或许习惯了一问一答,所有的疑问都需要回答来结束,然而在现实中,等待后的答案或许更客观。放松心态后,重新看待曾经困扰自己的难题,你或许会豁然开朗,脑洞大开。所以啊,还是稍微留下些悬念吧,不用事事强求!

3、我需要朋友 埃尔维斯在朋友的帮助下,重燃回到学校的渴望,并努力成为了一名“好孩子”。同成年人一样,孩子也需要朋友的存在,能成为朋友的人,都是有着相同爱好、相近性格、彼此爱护的人。 当孩子有些朋友并不符合成年人眼中的标准时,父母们就开始了横加干涉,结果呢?收效甚微。其实你只要用满满的爱保护着孩子,你就相信孩子自己的选择吧!时间会把爱好、性格上的差异无限放大,大到无法再做朋友。 就像两个相对运动的球,总会有碰撞的时候,不同的力道决定了球碰撞后的运行轨迹,而家人满满的爱,就是决定球运动轨迹的“力道”。 4、写在后面的话 这是一本写给孩子的书,可我却在书中看到了所有母亲的模样:忙碌家务、照顾子女,盲目判断孩子想法,没有耐心听孩子说话……,全世界的妈妈都是一个样儿吗? 还好在《我不想上学了》这本书中,我也看到了孩子原来的模样:需要思考、需要等待、需要朋友。蹲下身来,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静静地听孩子讲述他的喜怒哀乐,人生其实不长,转眼就会白霜染头,何不慢下来同孩子一起成长……

《我不想上学了》读后感(四):成长故事:埃尔维斯就是埃尔维斯

奥尔罕·帕慕克曾说“我不想去上学了,因为我太困、太冷了。学校里也没有人喜欢我。”《我不想上学了》不仅是送给孩子的治愈小说,也是让父母改变教育方法的引导手册。 埃尔维斯在妈妈眼里是个爱闯祸的调皮小孩,生活中毛手毛脚的埃尔维斯总是难以逃脱妈妈的训斥和责骂,“扫帚星”这种话无疑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而埃尔维斯能做的只是木木地答应,没有丝毫反抗,只有冤枉、悲伤和长时间的沉默。 根据妈妈的话来说,学校是个令人生畏又令人期待的地方,开学第一天,埃尔维斯的意志力变得和干巴巴的葡萄干那么小,他心情低落,感受不到周围的任何。令人尴尬的事情发生了,埃尔维斯上学第一天就尿裤子了。埃尔维斯觉得学校对自己没有那么重要。 埃尔维斯的生活似乎被妈妈一手掌着,妈妈觉得好像自己上了学就会变得更好,但埃尔维斯潜意识里觉得他就是本来的自己,至于要变成什么样子,全靠自己作主。埃尔维斯安安静静地上了三天学,这三天里天空都是阴阴沉沉的,埃尔维斯想和安娜罗萨一起玩,男孩们不带他玩,安娜罗萨也不知道埃尔维斯心里想什么。 很多家长也许和埃尔维斯的妈妈一样,送自己的孩子去上学只是为了自己图个清静,只是为了给孩子找个安置他们的地方。她会大声冲埃尔维斯喊叫,会偷窥埃尔维斯的隐私,会把自己想要的强加在埃尔维斯身上,会拆开埃尔维斯写给老师的信件,会误解埃尔维斯的朋友,总之,妈妈很不尊重埃尔维斯。 埃尔维斯需要朋友,需要好的友谊治愈自己受伤的心灵。所以埃尔维斯有时也会捣乱,扰乱老师的课堂秩序,其实这并不是他自己心里的真实想法,他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捣乱,这明明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 关于重新上学的决定,埃尔维斯一点也不后悔,无论如何他都想要坚持下去,但这又意味着要遵守学校的规定。埃尔维斯又是幸运的,老师知道埃尔维斯捣乱一定有自己的原因,并不是纯粹想惹麻烦,老师愿意打开埃尔维斯的心扉,想让埃尔维斯振作起来。 “没必要因为孤单而觉得悲伤,因为一个人悲伤的时候,会感到自己在世界上是不存在的。而一个人快乐的时候,比如现在,就会感觉自己变大了变成了原来的两倍。”埃尔维斯的世界开始变得纯白辽阔,童年也将慢慢褪去阴影,自在快乐……

《我不想上学了》读后感(五):《我不想上学了》:一个6岁男孩的心灵蜕变过程

上学,对于小孩子来说,既期待又恐惧!记得我家宝宝两岁的时候,看到其他小朋友上学,羡慕的非要背着书包去上学,可真的到他上幼儿园的时候,刚开始还好,不到两天就怎么也不愿意上了,问其原因,无非就是小朋友欺负他了,见不到妈妈了……。可不到一周时间,他就又爱上幼儿园了,再问他,他会说:“幼儿园里有很多小朋友可以一起玩,幼儿园里有很多很多的玩具,幼儿园里的老师唱歌可好听了……。”

这就是每个小孩子的成长历程,以前觉得他有点小题大作,可自从看了玛丽娅·格里佩的《我不想上学了》这本书后,我突然觉得是自己还不够了解孩子,是自己太想当然了。

作者玛丽娅·格里佩是与林格伦齐名的瑞典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开辟瑞典心理现实主义儿童文学的先河,曾获国际安徒生文学奖、瑞典林格伦奖、美国刘易斯·卡罗尔书架奖等20余项国际大奖。她一生创作38部作品,被译成英、法、德、西等30余种语言,受到全世界孩子的喜欢。她用八年时间写下了这部“埃尔维斯成长记”,将儿童心灵与成人世界的相遇探索到了从未有过的深度。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埃尔维斯是如何从不想上学到愿意上学的蜕变吧!我们从大家眼中的“上学”来一步步揭示埃尔维斯的变化。

书中描述埃尔维斯第一天上学的场景时写道:“今天妈妈必须打扮得漂亮一点儿,因为今天是埃尔维斯去学习的第一天,妈妈也要跟着去。”于是,妈妈开始梳洗打扮,穿上价值不菲的新大衣,系上漂亮的围巾,戴上白手套。从这里可以看出,妈妈非常重视上学这件事,她觉得上学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可真的是这样吗?

当妈妈得知埃尔维斯不想上学的时候,她说:“她希望能找个地方安置埃尔维斯,哪怕每天只有一小段时间也好。至少埃尔维斯在学校的时候,妈妈是放心的,不必站在窗前冲他大吼大叫。”如果埃尔维斯不上学,她需要每天不停地收拾屋子,这个我想每一个宝妈都深有体会,只有宝宝在家,每天都需要不停地收拾屋子。因此,妈妈非常希望埃尔维斯上学,这就是所谓的大人的想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亲人、好朋友,在遇到问题时都会去找自己的亲人、好朋友进行咨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埃尔维斯的亲人、好朋友,他们是如何看待上学这件事呢?

朋友之——彼得,他认为上不上学不要匆忙决定,要想清楚再决定,然后他以他自己为例子,虽然一开始想退学,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渐渐喜欢上了上学。

朋友之——安娜罗萨,她认为他应该上学,而且为了帮助他上学,甚至偷偷拿妈的假发贴片给埃尔维斯。

爷爷、奶奶、阿姨们,他们认为他年纪还小,去上学的话,心智还不够成熟,他还不到七岁,所以不用着急上学。

在他还没有弄明白上学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妈妈隆重的仪式感及学校里闹哄哄又无所事事的氛围,给他带来了精神的压力和内心的不适。第一天上学就尿裤子,让他很丢面子,他想逃避,不想上学。后来在学校里没有人给他玩,他不想唱歌等等都让他不想上学。

可后来发生的事情,如安娜罗萨听说他因为头发被剪坏所以不想上学,偷偷拿妈妈的假发片给埃尔维斯粘上,让他看起来头发比较正常,让他找到了面对上学挑战的信心和能量,解决了他的入学焦虑;彼得的闹钟让他在学校里获得了老师和同学的喜欢,让他喜欢上了上学,他开始觉得上学挺有意思的。再到后来他开始捣乱,老师认真地跟他谈话,帮他找到想捣乱的原因,他终于真正地适应了学校的生活。

由不想上学到愿意上学,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变化?这是一个内心不断冲击的过程,是一个心灵逐步蜕变的过程。正如作者在本书最前面所说的:“儿童也需要思考,可大人往往会忽略这一点。”是的,正因为埃尔维斯的思考,让他适应了上学的生活,而不是父母的逼迫。

作为父母,有的时候我也会强迫我家宝宝去做他不想做的事,总认为这是对他好,看了这本书后,我开始反思,让孩子思考,让孩子自己决定也许效果会大不相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