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地址的故事读后感锦集

地址的故事读后感锦集

《地址的故事》是一本由[美]戴尔德丽·马斯克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址的故事》读后感(一):地址是人的命名和标识

《地址的故事》地址也是对每个人的命名和标识

每个人,自母体降生之时,便被授与名字。老子曾言道: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无名之时,天地一派混沌,万物无名无相,无感知、无秩序,更没有任何称谓,更不用思考存在之意义;混混沌沌,你说祂是有的状态也可,说祂是无的状态也行。 在《创世记》中说,命名就是存在的显现和万物的出场。从上帝为世界命名到人为万物命名,显示了人的自由意志的确立和主体创造的开始。这种自由意志和主体创造,又让人们又开始陷入了探索万物存在之区别与意义的深思当中了。 人被赋予了名字后,仅仅是一个存在的显现而已,名字仅是一个存在的“生命之轻”,假如一个人只有一个名字,而没有一个标识的地址,那么仅拥有一个明智的人,仿佛一个无根的浮萍似的,飘飘无所适。当一个人被定下了籍贯,有了住址,这才是一个人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所,这个人才有了一个确定的坐标,而非只是一个空泛意义上的名字而已,这样的人才能称之为一个社会意义上的人。

《地址的故事》读后感(二):你家在哪,地址知道

文:书侠麦克元

你是谁?你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经典的哲学三问。

当我们去往远方的时候,我们会知道我们想要去的目的地叫什么名字,但是谁能想到这地名有什么故事。当我们想要给亲人邮递包裹的时候,我们清晰的知道该发往哪里,但是我们却并不晓得这个地址有什么故事。

当我读完马斯克《地址的故事》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关于地址的故事,居然如此的具有吸引力。地址是一种隐藏有身份、种族,以及财富与权力密码的。

街道为什么会有人名

谁拥有给街道命名的权力?当我们知道某条大街的时候,会惊奇的发现,这条路好像是某个人的名字命名的道路。为什么他们的名字可以被命名到大街上?这是一种权力还是一种魔力呢?这本书介绍东方和西方,但是却没有中国。书里最引起我好奇的事,居然因为一条大街的命名而引起一场很大的骚乱。我对这种事不作评论,而这背后的故事却是我比较好奇的。一条街道的命名竟然能够因此如此大的骚动。这足以说明一条街道上的命名,跟这个人的贡献或者权力有关,同时这种事情如果没有处置好居然会引起人们如此大的反应。然而有的国家却没有名字,这就是书中说到的日韩。

街道非得命名吗?

日韩一章的介绍反而是没有命名的。我在想,街道没有名字,怎么走路呢?怎么找到地方呢?读了之后才发现,习惯了就好了。因为没有给很多街道命名,日本除了有很多有特色的警察岗亭外,还在使用一个叫做传真机的设备,这在很多国家都没有了。这个设备的功能就是发送地图。没有命名的街道,不仅难倒了导航,也难倒了当地人,但是当地人有当地人方法方式。韩国因为历史的原因,也有很多街道尚未命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韩国已经开始实行类似西方那种编码式的新方式,但是因为习惯的原因,很多人还在暗地里使用旧的寻找方式。但是随着新生一代的成长,会越来越的引起新生代的使用。你可以想一想,如果没有地址你能顺利的找到地方吗?

谁的名字可以出现在路牌上?

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在给街道命名或者给城市命名的时候,无一例外的都是选择那些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有过贡献的人。我们不仅给这些人立像,还会把他们的名字放在街道上。我们走在这条路上,或许已经忘却那背后的原因,但是因为街道的存在,名字也就跟着街道一起存在。

地址的故事还在继续,每个国家的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故事,一起在《地址的故事》中来探索。

《地址的故事》读后感(三):那些隐藏在地址里的历史

世界上有许多的地名至今或许还在被人误解,那些隐藏在地址里的历史与文化其实都与一个城市的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它背后的意义让看似平凡的街道有了历史沉淀下的故事,而那些带有编号的建筑又将带我们见证这一历史的脉络。

为什么我们会有地址?那些看似简单的地名隐藏着什么样的历史?地址只是用来邮寄物品的一种联系方式吗?为什么从来没有人想过街道地址有什么用?

获得写作硕士学位的美国作者戴尔德丽·马斯克在其著作《地址的故事:地址薄里隐藏的身份、种族、财富与权力密码》一书中曾提到在某些贫困地区的居民曾抗拒为居住地命名:地址不仅仅是为了提供紧急服务。由于地址的存在,人们就可以找到你,监视你,向你征税,并试图通过邮件向你推销你不需要的东西。

在我们看来拥有地址会给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不仅仅体现在需要紧急救助时,像购物、出行或是为他人指路时我们都会用到地址,但我们从未想过地址的存在会与身份、种族、财富、权力有任何联系,阅读本书你将发现这些街道地址与门牌编号的由来、演变、存在的意义与社会的联系,而那些隐藏在地址里的历史也将随着作者多地探访研究呈现在读者面前。

街道地址为什么这么重要?加尔各答的旧贫民窟切特拉的居民因为没有地址而失去了离开那里的机会,同样是因为没有地址,他们无法在银行开启自己的账户存钱;一旦这里有人失去了代表着身份的“阿达哈尔卡”,便会因为没有地址而无法补办,也将无法获得怀孕福利、养老金发放甚至儿童教育等服务。

仅仅由此我们便不难看出街道地址的重要性,但地址最初在历史上扮演的角色却令人感到震惊,18世纪的维也纳为单个房屋编号只是为了征税和征兵;19世纪的伦敦房屋编号让一场霍乱流行查明了来源与传播路线;英国人将加尔各答分为黑人城区和白人城区以方便时不时地将贫民窟夷为平地,以缓解修路压力或是为殖民者开辟更多的土地。

地址在执政者的手中可以变成造福于民的快捷途径,同样也是他们用以征服和剥削贫民的利器,而那些赋予街道名称、房屋编号的人也会将身份、阶层、种族考虑进去,这无疑是一种权力的体现,也是一种阶级差异的体现。

《地址的故事》读后感(四):故事的发生,总有一个地址:地址的演变,也有它自己的故事

1.街道命名的历史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长长的斗争史。鲜活的历史,让我们知道,斗争的伟大意义。而今的疫情,让世界重新认识了我们的祖国。倍感骄傲之余,身为一个中国人,我更是以我们选择的道路而自豪。

资本主义,毕竟只能照顾到极少数人的利益,而社会主义,却能够兼顾大多数群体。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的国家,人民当家做主。随着祖国经济和社会地位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因此显现。

我从来没想过,就连街道的地址这么微小的事情,都能成为人们争执的焦点。阅读戴尔德丽·马斯克的《地址的故事:地址簿里隐藏的身份、种族、财富与权力密码》,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西方体制。在了解的同时,我们也通过对比,更加确认了当前社会政治体制的优越。这一切,都要从这本《地址的故事》说起。

美国作家戴尔德丽·马斯克的《地址的故事》,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角度,让我们得以通过地址名称的变迁,来了解历史细节的演变。这对于一个只有200多年历史的新兴国家,确实是一种必要。

本书集结了很多和“地址”有关的故事,作者不仅仅探察美国,同时也走向世界。《地址的故事》它讲述了横跨美、欧、非、亚十多个国家的地址故事,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了解和地址有关的各种因素,我们会看到,地址原来和政治,有着如此深厚的渊源。

这些故事的讲述非常地生动,它们往往具有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地址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用,也启发着我们,它们不仅仅是一个门牌号那么简单。整个城市的规划,都有赖于地址的明晰,它是一个重要的前提。

戴尔德丽·马斯克是一个很关注社会现象的写作者。他的这本《地址的故事》,从“街道的地址为什么这么重要”这一问题开始,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作者在10多个有代表性的世界城市的走访结果。这些研究,很能说明一些问题,比如,我们如何描述自己生活的地方,比如,我们如何通过街道的名称来了解它们与权利的隐秘联系。

作者论证问题的视角,给我们读者很多的启迪。对生活的思考,它永远有着生动的意义。再没有谁比我们自己要更了解自己的生活了。地址只是生活的一个外向表达,通过这一相对固定的形式,我们能发现很多以前没有发现过的奥秘。

尽管《地址的故事》这本书写得很有社会学意义,但我还是要说,它和我们祖国的关系不大。因为社会体制存在着差异,我们的社会矛盾不太会体现在地址上。经济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我们也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到我们曾经斗争的可贵。

再没有什么,比自由更可贵。再没有什么,比民主,更重要。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民主团结的国家,就应该守护好我们的家园。社会不公的现象,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途径解决。相信这些问题,不会累及地址。五千年的文明,优势渐渐显露。中华的崛起,是我们每一位中国人的骄傲。此生,愿不负华夏。

《地址的故事》读后感(五):地址的故事:条条大路通罗马,那罗马的路通向哪里呢?

街道不是城市的血管,而是它的神经系统,它积累的智慧。从这个角度来看,街道地址不仅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地理环境,还反映了它的思想,甚至是它的思维方式。

这段话是《地址的故事》这本书带给我最震撼的认知,我也跟着作者,从一个又一个地址的背后,去了解“地址的故事”。

以罗马为例,我们都知道俗语“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和罗马帝国当时的繁盛密切相关。

罗马帝国时期,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以罗马城为中心展开,各个方向的交通要道皆汇集于帝国之都,形成了“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壮景。

“条条大路通罗马”主要体现在罗马帝国境内的各条大道都以罗马城为中心向四周辐射。

在这个辐射圈内,道路几乎遍及整个意大利地区,而在这些道路之中,七条是主要道路,它们都延伸至罗马在本土以外的其他地区设立的行省。

就罗马的陆路而言,它也以罗马城为起点,从此沿着陆路径直行走,可到达爱琴海沿岸、小亚细亚以及比利牛斯山这些遥远的地方。

到2世纪时,罗马帝国境内已经修建了372条大道,这些大道总长度为8万公里。

其中,意大利本土的大道长度就达两万多公里。

那么,古罗马人是如何找路的?

古罗马人网格化的行省城镇很出名,罗马城大部分地区的布局本身更为生动,胡同、小巷和街道混杂在一起,有些地方非常狭窄,对面的邻居甚至能够碰到彼此的手。

上层阶级住在豪华的别墅里,但大多数罗马人住在只能睡觉的公寓里。因为火灾的危险,在屋里做饭有被鞭打的危险,所以劳动阶级主要是在外面吃饭,可能是在街上的小贩那里。

普通人不得不使用街道作为他们的厨房、客厅、工作地点,通常也作为他们的浴室和垃圾站。

古罗马几乎没有什么有意义的分区:商店、房屋、花园和作坊都挤在一起,极为嘈杂。

因此,对很多罗马人来说,出行并不是街道最重要的功能。尽管如此,在鼎盛时期,罗马大约有100万人口,大多数都住在离市中心两英里以内的地方。

他们需要以某种方式来确定自己的方向,但如何能够做到这一点呢?

构成观察者对城市心理形象的五个组成部分:路径、节点、边缘、地标、区域。

当我们在城市里走来走去时,我们会画出思维地图,上面有路径(街道、人行道)、节点(交叉路口或十字路口)、边缘(河流、铁轨)、地标(墨西哥玉米卷店、一座远处的山)和区域(苏豪区、市中心)。

人类真的有“寻路本能”吗?尽管从研究结果来看不太可能存在,但人们会不断使用和整理来自外部环境的明确的感官线索。

罗马在其历史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其道路、节点、边缘、地标和分区布局一直保持不变:城墙、拱门、十字路口和广场;喷泉和室内运动场;山丘和河流。

分区也很清晰。罗马的Vici可能是最接近社区的区划,每个Vici中间都有一个十字路口,中间竖着神龛,里面供奉着两位家庭守护神——拉列斯。每个Vici还有警察、消防部门和一个类似于社区改善俱乐部的机构。人们喜爱他们的Vici,一些居民的棺材上刻着他们邻居的名字。

古典研究学者戴安*法夫罗写道:“古代的开发者通过使用每一种结构来传达一种想要表达的意义,并服务于一种特定的功能,从而寻求最大的投资回报。“

“建筑是自抬身份、政治竞争和提升国家荣耀的工具。”

《地址的故事》这本书还讲到了“为什么美国人不能停止关于南部联盟街道名称的争论”、“伦敦的街道名称从何而来”、“维也纳的门牌号码能顾透露哪些权力信息”等等,打开了我们对地址背后的故事这个世界的大门。

正如《时代周刊》评论道:这本书对世界各地街名起源进行了令人深刻的研究。作者通过自己引人入胜而又深思熟虑的表达,将地点、权力和身份联系起来,对三者的内在关系进行了严格的审视。

总结一句话:五星级推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