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读后感1000字

《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读后感1000字

《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是一本由宋杰著作,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38,页数:7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读后感(一):经典好书,值得推荐。

《孙子兵法》有《地形篇》《九地篇》,已论述到军事地理的重要性。其中“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说的就是战略枢纽地区,亦即“自古以来兵家必争之地”。而这“自古以来”也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改变。边境战争的枢纽地区往往存在时间不长,随着汉族与周边民族的矛盾激化而转移。内地的战略枢纽则相对稳定,一旦掌握了“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就可以“扼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

那么,古人所谓的“九州咽喉”“四战之地”“天下腰膂”都是指些地方?“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千古襄阳,天岂肯、付之荆棘”,“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长刀大弓,坐拥江东”,“关西归战马,海内卖耕牛”……古代诗文中这些军事要地在历史上有着怎样的战略意义?从三代的甘之战、鸣条之战、牧野之战,战国的长平之战、王翦灭楚,新莽围攻昆阳,北魏围攻彭城、盱眙,唐太宗征高丽等等,历朝历代战争枢纽又经历了怎样由点到面,转移发展,盛极而衰的过程?

是书的研究和发表历经二十年之久,探讨了三代的甘、管,春秋之郑,战国之韩魏、函谷关和豫西通道,秦汉的荥阳、敖仓,三国的合肥、濡须和汉中,东晋南朝的寿春,两魏周齐的河东,北朝至唐中叶的河阳三城,隋末唐初的洛阳,南宋末年的襄阳等枢纽重地在战争中的作用。

全书条分缕析,鞭辟入里,详尽赅博,娓娓道来。修订版进一步完善内容,请专家重新绘制了地图,同时启发后人继续未尽的课题。对我而言,如能结合一些考古资料的实证,则更完美,当然也是吹毛求疵求全责备的看法了。

《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读后感(二):论地理环境对战争的重要性

“天时地利人和”,在古代战争中,这三个因素可以说是很重要的胜仗先决条件了!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地理因素在古代战争中到底有多重要呢?

孙武在《兵法》中说道:“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天与地,环境因素位列前三,在我们反观古人的战争中,就可以验证这一理论知识的合理性。

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

8.9

宋杰 / 2022 /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地理枢纽的形成,不仅和军队兵员、物资的交通运输线路有关,还和封建帝国的漕运渠道有密切关系。

我国古代战争频发,主要是因为连绵不断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战争在次数上远大于其他国家。我国面积广大,地质环境复杂;我国的山、高原、丘陵、盆地、岛屿等,地形分布在各个分散的地貌,这些都决定着决定了中国地理环境结构的复杂性。再说气候方面 ,自南而北,因为太阳和气温的变化,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多样气候。地理环境的复杂的差异导致各个地区发展的极度不平衡,因为这些不平衡的巨大落差导致战争爆发。

比如蜀中的地理环境就有诸多优势。汉中收到蜀魏的重视的一大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汉中盆地山环水绕,气候温润,土地肥绕,多有利于农业根植河川平原和丘陵、平坝。汉中盆地恰恰是川岭之间的理想屯兵养殖场所,蜀国夺取汉中后,诸葛亮和后人们都曾在那里大兴屯田,并设立督农官职,也缓解了前方军粮供应不足等矛盾。

古代人们根据地理优势修长城也是为了抵御战争导致的兵民伤害,因为地理环境的原因而选择修建地址,所以,多处都可以看出来地理枢纽对于古代战争的影响有多大。地理环境是人类各项社会活动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它总是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的社会活动。军事活动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组成部分,必然也要以地理环境为基础,也要收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我们熟知的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就曾经指出为将者须“上至天文,中察人事,下知地理。”可见地理环境对战争的重要性有多大。

《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读后感(三):爱历史的人不能错过这本书

战争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展开的,其胜负在很大程度上受地理形势的影响,在大规模战争里,某个或某几个地区由于位置重要,成为交战双方争斗的热点,它的得失对战局常常具有决定性作用,这种战略要地在军事地理学中被称作“枢纽地区”。

本书上起三代,下迄南宋,对三代之甘、管,秦汉之荥阳及敖仓,三国的合肥、濡须和汉中,北朝至唐中叶的河阳三城,南宋末年的襄阳等枢纽地区做了细致探讨,并由此出发,对战争的策略,部署、路线等做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作者以及历史地理学家之卓识洞见,论述历代将领之得失,探究战争胜负背后的成因,同时,书中还探索了枢纽地区的分布和变化问题,以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研讨各个时期兵家要地的战役情况,分析其中的社会背景与原因。

让爱读历史的人无法抗拒的一本书!

著名历史军事地理学者宋杰的历史巨著

与内容密切相关的22幅地图

纵论古今形式之演进

通过对地理的分析来总结王朝的兴衰荣辱,这本书也教会我们一个道理,看待问题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还要多学习一些技能。

我们普通人看历史就主观的猜想是领导人的问题,实际上内在问题错综复杂需要一点一点去分析整理,爱历史的人都不要错过这本书。

《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读后感(四):要了解古代战争的枢纽这一本书就够了

要了解古代战争的枢纽这一本书就够了

历史是一门枯燥的学科,而我们学习历史,不单单是为了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思考能力是比具体的技能更重要的能力,而历史学作为比较冷门的专业更擅长培养人的思考能力。周总理说过:“历史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像记忆对于个人一样,一个人丧失了记忆就会成为白痴,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历史,就会成为一个愚昧的民族。而一个愚昧的民族是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的”。

读历史就是要结合国家的制度、经济、地理、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而《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正是对我国古代军事地理展开,综合分析不同时期重要地区的战略枢纽。战争作为古代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文明的一种成长,也是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的一种成长。

而战争能决定一国的存亡,尤其古代战争,从某种角度来说,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人类的战争史。历史本身具有专业性,著名历史军事地理学者宋杰老师从一而终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博士期间师从宁可教授研习秦汉史及古代军事地理。能看出术业有专攻,从他的著作中能看出对学术的追求。这本《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更是中国古代政治格局、国家战略的里程碑巨作。

我们知道枢纽地区的形成,不仅和军队兵员、物资的交通运输线路有关,也和封建帝国的漕运渠道有密切联系。秦朝、西汉、隋唐等王朝建都关中,尽管那里农业发达,物产丰富,但因为事京师所在,人口集中,皇宫贵族地方豪绅导致当地供不应求,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渭水、黄河转运关东、江南等粮食来补充。而在关中以外的粮食产区华北平原、山东、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漕粮由黄河、济水、鸿沟诸渠等溯流而上,汇于荥阳(河阴)沿黄河西行,转至关中。所以要确保豫西、淮南等漕运路线的安全。某个地区的重要程度都与人口、政治、经济、环境等等因素密不可分。

枢纽区域对战争的重要影响,在于控制它的一方能够把当地有利的地形、水文、交通条件和城垒防御工事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难以摧毁的阵地。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铁制冷兵器的性能及其作战技术的局限性而决定的。

我想不管是夏商周时期的甘、管还是春秋时期的郑国,秦汉时期的敖仓,东晋时期的寿春。隋唐的洛阳,还是南宋的襄阳,地理枢纽的演变发展,都具有其作用,宋老师正是对其作用、分布和变化问题来说明不同朝代的兴衰。

《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就像一部研究史学著作,时间跨度横跨春秋战国到元朝,讲述我国古代的不同时期,战争地理枢纽的状况,通过详尽的资料注解帮助我们了解出处,对我们了解战争进程以及对战争影响因素都是大有裨益的,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唯一的缺憾我想就是配图,过少的地形图,给人们空间上的距离感,另外如果能将中国近现代历史都涉及到,那么它的价值不言而喻。

《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读后感(五):从地理枢纽窥探历史发展脉络

战争,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的,其胜负在很大程度上受地理形势的影响。在大规模战争里,某个或某几个地区由于位置的重要,成为交战双方争夺的热点,它的得失对战局常常具有决定性作用,这种战略要地在军事地理学中被称作“枢纽地区”。简而言之,本书就是介绍有关古代战争中非常关键的地理位置,枢纽地区的重要性。 作者从“时间”概念出发来探索军事枢纽的分布和变化,即以我国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研讨各个王朝兵家要地发生转移的情况,再剖析其社会背景和转移的原因。这就是本书的写作宗旨。其次,在地理空间上,大致以历史上华夏族、汉族的居住区域边界为界线,将夏朝至清代数千年的战事分为边境战争和内地战争。再次,关于这一课题研究对象在“时间”方面的上限和下限问题,由于已经确定的思路是探讨中国东西对立和南北对峙期间军事枢纽的转移,故作者认为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时代。南宋末年最终结束的。

本书探讨了三代的甘、管,春秋之郑,战国之韩魏、丽谷关和豫西通道,秦汉的荥阳及敖仓,三国的合肥、濡须和汉中,东晋南朝的寿春,两魏周齐的河东,北朝至唐中叶的河阳三城,隋末唐初的洛阳,南宋末年的襄阳等枢纽重地在战争中的作用。通过对这些地理枢纽的介绍及其在战争中的作用,对战争战略和布局的影响各方面来阐述。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战争背后胜负的原因。书中还探索了枢纽地区的分布和变化问题,以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研讨各个时期兵家要地的转移情况,剖析其中的社会背景与原因。可惜本书只是从三代到宋,没有介绍到明清,并且其中还有很多的有名战略枢纽没有介绍。 其实第一版的《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在12年前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发行初版,受到读者和业内人士的好评。新版中,作者对初版著作中的文字和注释做了订正,并修改了一些错误。如初版中《合肥与曹魏的御吴战争》一章,未能吸取近年对三国合肥新城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这次修订版做了相应的补充。另外,正始二年(241 )吴军曾绕开合肥,自皖城北进,经舒县西北越过江淮丘陵抵达六安,再北上到寿春以南的芍陂作战,这段史实笔者没有注意,致使在文中出现了认为当时曹魏弃守合肥的错误判断,此次也一并予以修正。当然,本书是介绍各个朝代的地理枢纽,地图是并不可少,只可惜地图还是较少,但毕竟现在出版需要审图,很困难,所以可以理解。就像我们现在大学里的历史教科书,几乎没有地图。

我们可以知道战略枢纽的形成与基本经济区域、地形和水文等自然条件、水路交通干线、军事装备技术、作战方式的发展有关。我国古代枢纽地区地位价值也在不断演变:三代是我国军事史上枢纽地区初步形成的时期;春秋是枢纽地区由点到面的扩展时期;战国到东汉,是枢纽地区由平原转移到山险的时期;魏晋南北朝是枢纽地区转移、发展的时期;隋唐是枢纽地区对战争影响极盛的时期;两宋是枢纽地区再次转移、作用开始衰落的时期;元朝到清中叶是枢纽地区作用明显衰落的时期。 战争枢纽地区可谓是“扼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本书深入研究我国古代战争中的枢纽地区,探讨其形成和演变的背景,以及在历史上不同时期发挥的作用,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课题。同时,作者通过自己博学的史识、扎实的史学功底以及详实的史料运用,让我们对古代战争地理枢纽有了深刻的了解,也可从中窥探历史发展的脉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