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际舒适心理学:如何摆脱人际交往中的受伤感读后感1000字

人际舒适心理学:如何摆脱人际交往中的受伤感读后感1000字

《人际舒适心理学:如何摆脱人际交往中的受伤感》是一本由加藤谛三著作,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际舒适心理学:如何摆脱人际交往中的受伤感》读后感(一):为什么受伤的人总是我?

你会不会发现,每当部门升职,我们会满怀信心认为自己升职的时候,发现升职的名单里没有自己的名字,会认为为什么领导不选择自己,认为自己很努力地对待工作,每天加班到凌晨,业绩也是全部门第一,为什么升职不是自己,而是其他人,因此,我们会产生“为什么受伤的人总是我”的这种心理,甚至郁郁寡欢。

那为什么有这种心理呢?

但对于担任日本家喻户晓的电台《人生问题咨询》的加藤谛三,对于这种“为什么受伤的人总是我”的心理其实是自我毁灭型人格的表现,只有重新认清自己,并自我反省。

加藤谛三,1938年出生在日本东京,日本知名心理学家、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哈佛大学赖肖尔研究所研究员、日本精神卫生顾问。他擅长用心理学的论据,用通俗易懂地解读现代人普通关心的问题。

他擅长写作,著有《告别不安》、《写给失眠者的心理学》、《情感暴力》、《与内心的冲突和解》等众多经典畅销的作品。而这次作者带来的新书《人际舒适心理学:如何摆脱人际交往中的受伤感》你会从书中获得:告别不痛快的关系,改善沟通,认识自己,看清错误的人,释放压抑,把握人际交往的距离,建立正向的朋友圈,离幸福更近了一步。

在职场中,你一直努力工作,加班到深夜,但没有任何回报。你也许会说有努力就会有回报,但是你忽略了与别人的联系。在你认为的努力,其实在别人那是一点都不相关的,并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又或者你做着让别人十分讨厌的事,自己却没有意识到,那么到最后你所做的努力都将得不到回报。

感觉“我没有错,但为什么受伤的人总是我”都是一些自恋的人,他们为了保护自己脆弱的心,如果他们一直采取这种自恋的方式表达对别人的爱,会出现心理上的疾病。

在爱情中,我们一直为自己努力而得不到的爱情,耿耿于怀。心想,我这么爱你,为什么你还是要离开我。

也许你并没有把对方的需求考虑在内,而是单方面的考虑自己的要求。

就比如:在大学里,小美是个人见人爱的小女生,有一个超爱她的男朋友小林,他们之间度过了几年甜蜜的时光。等大学毕业,小林也凭着自己的努力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想着给小美买大房子,于是,每天加班到很晚,但是,对于粘人的小美来说,每天早出晚归的,是不是外面有人了,经常性的查手机,甚至突然冲到小林单位,看他是否在上班,正是小美这种极端的方式给小林的工作带去了不好的影响。

但是小美却不以为然,对着小林说,大不了辞职好了!这样我们就可以永远在一起了。

这天,小林上了一天班回来,小美让小林去洗澡,却在这时,电话铃声响了,小美被铃声烦死了,于是,就删除了联系方式,等小林洗完澡出来,收到了他被辞退的通知。

这时,小林提出了与小美分手。

小美哭到我这么爱你,为什么你还要离开我。

小林什么也不想说,收拾完行李就离开了。

之所以他们会走到分手的地步,是小美的自恋害了他,认为他的男友是她的附属品,她不曾想男友他也是有思想的独立个体,一味的禁锢他,没有从他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采取极端方式,就算再相爱的人也会离去。,

在人格中还有一种人格,叫自我毁灭型人格。

你身边会有这样的人吗?

在泰剧里一些演反派的角色,他们一些中就有自我毁灭型人格,他们从小过着富足的生活,但是到最后被认为自己不是亲生的,而自己家的女佣的女儿才是小姐,于是心理产生了极大的不平衡,于是就有了我得不到,别人也休想得到。殊不知,到最后等到的悲剧收场。

你会发现有自我毁灭型人格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会做着努力,看似努力实际上是自欺欺人。自我毁灭型人格恐惧别人,又害怕被别人知道自己的恶行。

所以,他(她)们会自认为“自己没有错,错的不再自己,但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最后,你会发现世界上有多少人是通过牺牲获得幸福的?

原来,幸福就在你身边。

《人际舒适心理学:如何摆脱人际交往中的受伤感》读后感(二):婚姻生活中,女人付出那么多,为什么还会受伤?

谁都希望拥有高质量的婚姻,可往往婚姻生活中,我们那么努力,付出良多,却不被对方了解,结果却大打折扣,不禁感叹:家里有一个猪队友,根本不理解我。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亲密关系中,为什么得不到伴侣的理解?

我们常常会因此感到痛苦。

张德芬女士在《遇见未知的知己》一书中告诉我们:亲爱的,外面没有人,只有你自己。

而日本心理学家、早稻田大学教授更是争对如何摆脱人际交往中的受伤感,出了本《人际舒适心理学》的书。

这本书专门教会我们如何摆脱人际关系烦恼,如何在亲密关系中获得幸福。

01对伴侣的不满,也是对当下状态的不满

对伴侣或周围人的不满,甚至讨厌伴侣,是自身欲求没有得到满足的表现。

我们总觉得这件事情应该是这样,必须是那样,作者认为被“应该”支配的人,是丧失了生活的能量、被心灵奴役的人。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自己喜欢上自己,了解自己,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也就是说,只有我们学会爱自己的时候,才会更好的爱人。

只有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并实现了或满足了自我,人际关系的不满也会消失。

接受自己的人生,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我们才会看见周围人对自己的付出、帮助。

02眼中只有自己

当亲密关系产生矛盾时,如果双方总认为:我没错、我是受伤害的一方。

那么亲密关系就不可能和谐,坚持没错的一方,是看不到对方的痛苦、烦恼,看不到伴侣的烦恼。

这是因为在狭隘的视角中,只看见自己,而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或者说,这时候在我们眼中看到的只是自己的付出。

比如文中妻子希望丈夫多陪自己逛街购物,而丈夫正被公司通知即将在公司的会议室做报告。

丈夫认为这个时候妻子还要他陪着逛街,是不重视自己,一点也不理解他, 一句:“辛苦了,好难吧”都没有,心里很是生气。

妻子这一方并不理解丈夫的恐惧,一直以来,我把丈夫放在第一位,而他连周末逛街也不陪我,可是她从来没有感受到丈夫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可见影响人心情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人们看待事物的态度。

或者说这件事对我来说很恐惧,很重要,对别人却未必能够体会到。

03受伤害者心态

亲密关系出现问题时,总觉得伴侣没有考虑到自己,而感到愤怒,愤怒的背后其实是悲伤。

“我没错,都是你的责任”,这大概是夫妻或情侣们经常说的话了。

“这个人真的无法原谅,以后和这个人也不会合得来”。不管是离婚还是失恋,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我们总是容易单方面指责对方,或伤心,或咬牙切齿的恨着对方。

其实这就是受伤害的心态,把所有的责任推到了对方身上,事实上自己也有缺点。

如果不去思考“为什么会失恋或结束婚姻”,下次的感情大概率也会失败。

只有面对现实,执着于我没错,受伤的总是我这种被害意识的话,一辈子也不会收获幸福。

事实上,受伤的总是我这种心态的人,往往现实生活中,都有很多诉求,对周围人要求很多。

而人生得自己个成全自己,好好爱自己,强大自己,多去了解自己的欲求,尽可能去满足它,只有做到自我实现时,这才是亲密关系的良药。

总是怀有受伤者意识的人,无论到什么时候都没办法感受到自己内心的强大,也永远不能消除自己内心的恐惧感,因为眼中只有自己更别提去关心伴侣,共情伴侣。

《人际舒适心理学:如何摆脱人际交往中的受伤感》读后感(三):如何摆脱人际交往中的受伤感?日本知名心理学家教你专治人际烦恼

自从我获得心理咨询专业技能资格证书以来,再经过广泛阅读中外心理学书籍,从中得出3个观点,不知读者认同否,或者有同感?

一个是,我们取消了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只能从两三个途径获得心理咨询专业技能证书,将来从来怎么办?如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第二个是,既然国外有成型的心理经验可循,我们为什么不“拿来主义”?,结合实际去粗取精,抓紧引入,并且发扬光大? 第三个是,心理学既然有各类分支,国内的大中院校和医疗机构,是否抓紧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心理咨询师成长体系,以利我们国家、社会、政府和学校,以及团队的健康成长? 作为一个心理学爱好者,我们只能从这一篇小文和推荐《人际舒适心理学》做起,下面我们一同来分享,解决人生难题。

01人的一切痛苦和快乐都源于人际交往,向阿德勒致敬!

加藤教授所著的《人际舒适心理学》,其核心要义是将人际交往放在舒适区间,让人们减少痛苦,增加快乐。 这本身就是利他,有益于社会的一种壮举。 说到人的痛苦和快乐,古往今来多少人钻研,形成多少理论和实践?恐怕一时难以说尽。 我们用阿德勒心理学的观点来说,人的一切痛苦和快乐都源于人际交往。 大师的意思很明确,只要两个人以上,就会产生人际交往,就会产生痛苦和快乐。 不信,我们看两个人最基本的组合:婚姻。 简单的一男一女,竟然可以产生无数的问题和矛盾,也会产生无数的痛苦和快乐。 拿古人来讲,两个人一起分工合作,男主外,女主内,解决生存和生活问题。 然而,两个人在一起,情感上的交流,会出现诸多问题和矛盾。 男的说,我喜欢吃肉,女的喜欢吃素。吃不到一起,发生矛盾。这个问题如何一方不做出让步,一日三餐会天天吵架,甚至动手。

加藤教授的观点是“不会沟通产生的痛苦”。 比如说,了解自己的心声,与感觉舒服的人沟通,怎样找到值得信任的人,不了解自己就无法了解别人,“为人”即是“为己”,不要试图把鳉鱼变成鲸鱼,和身边百分之七八十的人找好交道就好。等等。 他最擅长用心理学的论据,通俗易懂地解读现代人普遍关心的问题。 他曾担任日本家喻户晓的电台栏目《人生问题咨询》的主持人,长达半个世纪,并被授予“瑞宝中绶章”大赏。 所以说,人生的问题,就是人际关系问题,就是心理问题,在这一点上,日本的加藤向奥地利的阿德勒致敬。 我呢,向他们两位致敬,读者看到此时,也会心生仰慕,向他们致敬。 02为什么一直努力却没有结果?原因竟然是……

今早听“冯站长之家”,发现新一轮新冠疫情在国内外四处开花,有预测说今年要结束,有预测说还要再群体免疫。总之,疫情这两年改变了世界,改变了我们。 到目前为止,人类用疫苗抗击取得了成效,但结果还没有显现。 人类战胜疫情是早晚的事,朝着一个方向精准努力,团结一致,成功一定不会遥远,我们乐观其成。 但从个体角度看,确实有人一直努力却没有结果,大家看看身边每天很忙,却碌碌无为者是不是常见?

加藤说,自恋的人会因为鳗鱼对身体好,就一定要请讨厌吃鳗鱼的人吃鳗鱼,还觉得为对方做了一件特别棒的事。 在自恋的人眼里完全没有对方,没有考虑过自己与对方的关系。 所以,我们时常好心干坏事,会错对方的意。 比如,明明丈夫早晨起得很早,精心给妻子和孩子做一顿丰盛营养的大餐,结果因为不懂搭配,将不该搭在一起的两种食材放在一起,妻子和孩子不理解的,会责怪他: 你怎么这么笨呢? 你不能提前问一问吗? 一大早就吃这样的烂东西,一天的心情都让你给毁了!

这个常见的家庭问题,加藤教授给出了答案: 一直自我陶醉的自恋的人,会不断重复自己的失败。其实,并非他们没有能力,而是他们看不清现实。 你说不是呢? 假如你是丈夫,你怎么办?假如你是妻子或者是孩子呢,你会怎么办?

03通过关系,我们认识自己,通过认识自己,我们重塑关系

看了本书,你将告别不痛快的关系,改善沟通,认识自己,看清错误的人,从而释放压力,把握人际交往的距离,建立正向的朋友圈,离幸福更近些。 因此,作者加藤教授在后记中说道: 人的自我救赎不是通过他在社会上取得的成绩,而是通过内心的成熟以及沟通能力来实现的。 如果明白这一点,我们就会幡然醒悟,原来“我没错”“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这些话,其实本质上是一样的。 “我没错”这种固执的态度,最终会被讨厌,导致人际关系不顺。 这里,固执和认真不是一回事儿。 还有,因为只关注自己,看不到别人的艰辛,所以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中,感慨“受伤的总是我”。 回顾痛苦的过程和结果,越发觉得“受伤的总是我”了。 我们常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是不是这个意味?

美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前总统林肯曾说,越是渴望让所有人满意,越会导致自己的力量衰退。要知道,林肯曾长时间患有抑郁症。 因为你不懂得人际交往的分寸感,过于完美主义。 相反,《乐观主义的力量》作者艾伦·洛伊·麦金尼斯说,只要自己下决心去幸福,就能够幸福。 这个正能量的关系定位准确而实用。 处理不好人际关系的人,会有找不到自己的感觉,人生的幸福感也会大打折扣。 请记住:通过关系,我们认识自己,通过认识自己,我们重塑关系。 如此,人生美好。

《人际舒适心理学:如何摆脱人际交往中的受伤感》读后感(四):心理学:要一个人懂你,需要具备这两种能力

心理学有一个所谓的“没人理解我”症候群。这样人群比较孤独,不愿意交流,独来独往,他们虽然也很渴望跟别人交流,但发现,很难有人理解自己,干脆就关闭心门,既然不能理解,那就不用这么累,自已独处好了。

理解是一个关系词,相互才能构成理解,通常所说,我说的你懂,我做的你也明白。但要一个人懂你,其实并不容易。现实生活中,你会发现,围在你身边的人很多,比如父母,你的兄弟姐妹,舍友,看起来关系还不错的同事,但你依然感觉到自已没有朋友,感到孤独,为什么?因为没有一个人懂你,或者说没人理解你。其实就是,你的内心没有被人看见。而流于表面的交往,交流,那都叫应酬。

的确,被人看见是一种幸福。要一个人懂你,首先这个人需要具备懂你的能力,还有有回应你的能力。这两种能力:一种看见力,另一个是表达的能力。比如,小静的好朋友请吃饭,结果只请了另外两个圈中好友,没请她一个人。她很难过,妈妈知道了,安慰小静说,别难过,我请你到外面去吃大餐。在妈妈看来,小静难过点在于,没能吃上好吃。妈妈的话并没有让静情绪缓和下来。

为什么?因为妈妈没有看到小静的情绪点在哪里。小静情绪点在于,自已被朋友被忽略,心里感到难过。看到了情绪点。并能准确地表达出来,也就是表达力,那就算是理解。比如,如果妈妈看到了小静难过,这样表达:“朋友没叫你,你感 到很难过,因为你觉得她们不重视你,你在她们心理位置并不重要,是这样吗?”妈妈准确地把小静的情绪点表达出来,“很难过”“不被重视”并没有表达出来。小静感觉情绪被看见,也就认为你理解了她

当然,有多时候,光靠别人去看见你的情绪点,是不容易的,因为每个人的价值体系和经历注定在很多事情的判定上跟你不一样,判定不一样,就决定他认为的情绪点不一样,就有可能会出现误判,就像妈妈最初的认知是认为小静觉得没能吃上一顿。所以,想要别人理解我们,就需要我们,要学会去表达和呈现自已,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别人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入手:

编辑搜图

一、首先,你需要做的就是先理解自己,只有你理解自已的你才能被别人理解。

日本知名心理学家加藤谛三在他的书中《心理学人际舒适》这本书中讲到,要别人理解你,你先得理解自已。

尼采说过: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自己。要懂自已需要了解自已,了解自已的需求,了解我们行为背后的情绪点。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常常会结一些人感到愤怒,而这些愤怒的点就是我们觉察的部分,比如,大一的小清,看到别人在她面前炫富时候,特别难受,也特别讨厌类似的人。炫富的人的确不好,但是小清反应如此的激烈,那就得反思自已为什么对这类人群这么敏感。

《心理学人际舒适》书中说到:凡是在人际关系里,愤怒对方,一定是对方没有满足到你的需求,而这个需求或许是你小时候,一直被忽视的。当我们去觉察到这些,或许是我们本身的问题,别人可能并没有炫富,而是我们太敏感。人对自己的认识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经过刻意的训练。这种刻意的训练需要将注意力放在对自我的关注上。

我们都在说具有同理和共情的能力是高情商的表现。同理和共情指的是你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理解别人,感受到别人的感受,可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感受都无法觉察,有何从谈起对别人的感受的理解。

生活中确实有不少人是无法做到同理别人的,他们与自己的感受隔离,用理性的判断指引自己的生活。当你跟他们谈到自己的感受的时候时,他们永远在告诉你正确的做法是什么,这让你感到自己的情感没有空间可以安放。你的情感被看成是多余的,甚至是软弱的表现。

这不是简单的说你只有经历过失恋,感受到失恋带来的痛苦,你才可能了解别人失恋的感受是什么。而是说你只有进入自己的真实的内心感受,给自己一个空间去理解自己的感受,去接纳自己的感受,你才会有这个空间去理解和接纳别人的感受。

人们常说要爱人如己,推己及人。爱人如己是像爱自己一样的爱别人,推己及人,说的是要用自己的感受去理解别人的感受,用自己的想法去了解别人的想法。如果一个人做不到爱自

己,就不可能爱别人,做不到推己,就不能及人。

二、你学会精准的学会表达自已的情绪。

编辑搜图

要做到精准,首先我们要知道有哪些情绪词,比如难过、沮丧、无助、悲伤等了解了更多的情绪词,我们就能更精准地去表达处自已内心感 受,别人有时候会去误判,我们可以直接精准表达自已的情绪,而不需要别人去猜。比如小静可以向妈妈表达,我难过点在于,她们没有邀请我参加聚会,被忽略了,我很难受。”当我们这样表达后,别人就知道情绪点在哪里,也知道如何去回应我们的情绪,我们也能更好地被理解到。

三、内外一致。

什么叫内外一致,就是我们内心想的和呈现出来的一致的。而往往,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看到这样的例子:一个女孩很想让在节日时候,男朋友给自已送礼物。嘴上又说,无所谓。等男朋友不送礼物时候,又心生怨气。这就是内外不一致的表现。心里想的和做得不一致,很多个心里想的和做出来是相反的。当我们做到内外一致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让别人了解我们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喜好,价值体系等等,在与你相处的时候,就懂得如何与我们相处,也更好地理解我们。

四、多与同频道的人沟通。相同的人,有类似的价值体系,那么在观点上是一致的,也就更能理解你说的,理解情绪点,比如老师可能更能理解老师的职业,内向的人,也更能理解内向人的孤单,总之同频的人,更容易理解到你。

五、不理解是一种常态。

本来能被理解是不容易的事,能碰到理解的人,我们好好珍惜,碰到不到,也正常,如果愿意多说几句,不愿意不说也没关系,这本来就是一个常态,随缘,对于理解,我们抱持心态是,“有则惜之,无则随之”

《人际舒适心理学:如何摆脱人际交往中的受伤感》读后感(五):心理学:为何女人越是对一个男人好,越是不容易被爱?

女人通常在深夜里悲叹:没有人理解我。明明自己对家庭,对男人付出了所有,但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

但女人的这种悲叹虽然很令人同情,但却是情商最低的一句话,对于女人来说指望别人来理解,是最愚蠢的想法。

心理学上认为:一个人只有先了解自己,才能了解对方。具体来说就是如果女人仅仅只是责怪别人不理解自己,而意识不到自身的问题,那么即便经过多次的沟通,也仅仅只是在恶性循环。

那些总在感慨没有人理解的人,倒需要多扪心自问:我做到理解别人了吗?我有没有足够的了解自己?

在日本知名心理学家加藤谛三的《人际舒适心理学》中,他提到这样一个观点:无法真正接受自己的人,也无法接受他人,无法认可真正自己的人,也不会被别人认可。

也就是说,有自卑之心的女人,通常会通过不断讨好男人,拿对男人的好来获得被爱,然而扎心的是,当女人付出越多的爱时,男人越无视女人的需求,最终无法拥有和谐的亲密关系。

很多女人都会有一种感觉,自己辛辛苦苦起早贪黑地忙碌,却得不到想要的感恩,反而回馈的是很多的抱怨,就像小玉一样。

小玉是个职场妈妈,还要在下班后带着两个孩子,所以经常忙到飞起。忙碌也让小玉很烦躁,尤其是看到丈夫一天到晚不回家,即便是回家也是翘着二郎腿,要么刷手机,要么在打电话。

这让小玉十分愤怒,于是对丈夫的甩手掌柜行为特别不满,但丈夫被唠叨急了,也会反驳她:你忙我也忙啊,再说孩子这么大了也不用你管,你辛苦到哪了?

听到丈夫说这些话,小玉的情绪瞬间爆发了,难道她辛辛苦苦给孩子做饭,辅导作业,为孩子操碎了心,丈夫眼睛都瞎了吗?

于是两人越吵越凶,在小玉看来,她一个人既要工作,还要回家照顾一家人,伺候着丈夫的吃和喝,而他竟然没有一点关心和体谅,反而觉得她并没有做什么。

其实这里就存在着小玉的意识盲区。所谓意识盲区是自身的盲区,也就是说,小玉只是陷入了自己的情绪中,而没有站在丈夫的视角去看待问题。

对于小玉来说,她最应该做的不是生气和发火,而是自己不要一味对丈夫照顾那么好,才让丈夫觉得享受妻子所有的好,都是轻而易举能得到的。

换句话说,女人不要少想没人理解我,多想一想,我该怎么办。拿小玉来说,她完全可以把带孩子,辅导交给丈夫来分担一部分,而不是自己大包大揽后,委屈到抱怨。

心理学上认为,遇到问题时,一个人无法解决自己烦恼的人,通常看不到别人的辛苦。与其不断说“为什么没人理解我”,不如先从学会自我解压和放松开始。

讨好永远都不是爱,而是失望和失去自己。

就像《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一样,为了获得男人的认可,她不断做着讨好男人的事,为了满足对方的期待,拼命地想要变成一个不是自己的人。

然而她越对男人好,越用力去爱一个人的时候,反而是那些男人都离开了她,这时女人付出的一切感情,都是无用功,不仅会越来越讨厌自己,而且会越来越低自尊,甚至没办法再尊重自己。

所以就有了用尽了全身力气去爱一个男人,最终不被善待的凄凉,只剩下那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其实,该抱歉的不是女人不够好,而是千万不要为了得到爱而去讨好。就像在《人际关系舒适心理学》中讲到的抱怨的实质,其实是因为欲求没有得到满足。

很多女人对男人抱怨:我对你足够好了。可事实上她们自认为的好和男人都是不相干的努力,并没有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并行动。

比如女人喜欢一个人,不仅仅用自己的方式去对男人好,而且还要多了解对方讨厌什么,清楚做什么事对方会不喜欢,这样的努力才能得到共情。

换句话说,如果女人的好只是自嗨,或者只是讨好,不仅会让对方憎恶,还会产生逃跑的念头,那么不管女人如何对一个男人好,都无济于事。

而女人想要得到男人的爱,靠得不是对他好,而是不盲目的好,要投其所好,这才是爱的正确表达方式。

女人想要得到男人的爱,靠的不是对他好,而是不盲目的好,要投其所好,这才是爱的正确表达方式。

对于女人来说,求而不得是最痛苦的,付出了没有得到回应是最委屈的。

这样看来,让女人在感情上觉得痛苦,归根结底是因为内心有未被满足的欲求,这时女人为之付出青春和感情的对象,比如男人或者孩子,便成了不满的对象。

心理学中认为,女人气愤伴侣无能,就是气愤自己无能,只不过对方替你受过而已,如果想要解决问题,就要发现自身根本的欲求,然后去满足它。

马斯洛说过:出于成长性动机行动的人不会依赖别人,不安引起的敌对意识就会减少。

不依赖别人,意味着独立和学会自我实现,也可以说一个人拥有成长性动机或匮乏性动机,这时拥有成长性动机的人,看待一件事的会更客观和乐观。

而女人固执认为“我没错”,都是对方的错时,其实已经失去了自我,而想要得到爱与舒适,要学会慢慢找到真正的自己,前提是要有认知自己错误的意识。

要知道,女人不是不够好,而是爱的方法错了,并不是所有的好都可以为自己带来幸福,所以女人不妨从思维觉醒开始。

不要试图用对男人好来获得爱,更不要抱怨“没人理解我”,女人只需要成为自己,按自己的意愿去做自己,自然能得到爱与幸福,这才是通向幸福的舒适路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