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的读后感大全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的读后感大全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是一本由李守奎 / 王永昌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软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5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读后感(一):汉字的故事,也就是我们的故事

文明产生的一大标志就是文字的产生,古代四大文明古国都创立的各自的古文字,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以及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可是这些文字都失传了,成为了文明长河中的活化石,只有古代中国所创造的汉字,经过了历史的冲刷,保留了下了,成为了世界文明史中一个奇迹。

相对于表音文字的高度传播性,西方早期学者非常困惑与汉字使用的广度和稳定性,汉字之所以能够留存推广,从根本上来说汉字和中国文化的本质特性有着非常深厚的联系。首先看民族地理方面,中国处在一个有高山、沙漠、高原、大海所包围的地理围墙之中,由此具备了与外部文明的地理阻隔,同时以农耕为基础的中原文化,非常注意祖先崇拜和稳定,最早的汉字还具有了某种占卜记事的神秘性质,就中国内部而言,虽然地理上切分的细碎,语音非常的不同,可是各地的学生,都在学一种文字,都在学一套儒家思想体系的经典,由此汉字能够使中国屡次完成大一统的先决条件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汉字也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有了多重的含义,很多汉字已经脱离了很多原始的表达,可是如果我们无法从汉字本来的含义中,吸取养分的话,那么对于根本上的文化内涵也无从理解了。因此,非常有必要通过语言学来理解汉字,这本《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是李守奎和王永昌教授,两位语言学家的力作,他们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把汉字的来龙去脉都讲解的非常清楚。

每一个文字都是一段关于变化的故事,比如笼罩的罩,上面的四字头,所表示的意思其实是网的意思,而且我们从象形的方向去观察,四字头的样貌确实与网非常的相似,方方正正、边边角角都非常规整的一大片网,有了这一张网就可以网住一些东西,而且这张网也引申出来许多关于网的意思表达:罡、罗等等,由此可见汉字的发展起初是借助象形来表达具体事物的,随着文明实践和人的思维实践的发展,渐渐的原本简单的文字表达有了新的含义。

这本书与其它解说汉字的书籍所不同的是,本书非常注重关于汉字的文化发生学上的考证,尸体的尸在两位教授的考证中,被认为是并非是现在的死人之身体的意识,而是在重大的祭奠中由活人扮成死尸的演员,类似巫术的表演是祖先崇拜的一种表现方式,随着时代的演进,原来的巫术化表演,被儒家精神崇拜所取代,因此尸也就失去了原有的作用。

本书的可读性非常强,一个个有关汉字的小故事,读起来也不枯燥,想了解汉字的千年发展史,本书是不错的选择。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读后感(二):未完待续

初学汉字时,老师要求我们:会读会写会用。于是,我们开始练习听写、造句,努力阅读、用心写作。但与其他文字不同,汉字不只是记录语言的一种文字。汉字以文化符号系统身份,记载和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历史和社会情状。学好汉字文化,探寻汉字与中华文化深层关系,我们才有可能进一步触摸中华文化的奥秘,领略传统文化之美。于是,抱着对汉字敬畏之心,我直面这位最熟悉的陌生人,开始「说文解字」。

有文才有字。文是独体,不能分解,只能说,比如山字;字是合体,由文生出来,能分解,比如字=宀+子。东汉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解读了10516个汉字。其实,如果将这些字再三分解,实际只有300多个「文」。《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就从这些最基础的「文」开始,透过对汉字形体构造的分析、发展演变的考察,结合汉字阐释的实践,领着我们深入认识汉字:

汉字是如何演变的

一撇一捺就是人。但你可知道:何为撇何为捺? 甲骨文的「人」字,撇和捺分别是胳膊和腿,代表着人站立起来了; 金文的「人」字,像侧面站立的驼背者; 汉隶书的「人」字则均称稳当,是我们认识的模样。 有侧面的「人」,当然也有正面站立的人呀。那就是「大」字:一个伸胳膊伸腿的正面人形。

有了一,就有二。当两个人方向的一致时,就成了「从」字。如夏师败绩,汤逐从之,就是说:汤从后面(同方向)追赶败亡的夏军。而两个人相背而行时,就是「北」字。如:详(佯)北不胜;就是说:假装着失败了。

古人以三表示多,三人就成了众。但《说文解字》里的「众」字,有些类似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徽,只是它从乑yín取声;之后到「衆」字再到「众」字。

作为是国家语委十三五科研规划2019年度重点项目,汉字阐释的理论构建与汉字文化普及类成果,这本《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李守奎教授,吉林大学获汉语言文字学博士、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研究与保护中心博士后、山西大学文学院讲师王永昌先生共同完成。

这本十六开本的大部头,是我近期读到格外厚重的一册。全书共684页,以近60万字150讲篇幅,解读了超600个汉字。虽说,作者将目标读者定义为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普通读者。但在追溯每个字的前世今生时、在分析字与字之间的关系时、解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时,作者都非常严谨。我非常佩服他们,并赞同作者所说:这本书是以普及的形式,讲述学术研究的事,做研究的工作!

书中内容严谨且有趣,带我们从相同的字形看不同、从不同的部件看出相同、由知到不知,由不知而知。好久没享受到如此酣畅的阅读之趣!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读后感(三):从汉字中找回民族认同感

小时候,学习语文,老师会从最基本的写字开始教起,组词、连句、成段,最后谋篇布局,形成一篇结构完整、逻辑通顺的文章。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加和知识的积累,成年以后,对于写文章,我们逐渐驾轻就熟,习惯成自然。

对于母语为汉语的国人来说,学习掌握汉语,是通过潜移默化地习得,因为从小接受的教育和不断的训练告诉我们汉字是这样写,所以就是这样写,很少人会去追根究底、求根溯源,了解每一个字写法的来源和演变,探知汉字的前世今生。

对于非母语学习者来说,汉字给人的普遍印象是难学难写难记,这是正常的。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相比表音文字来说,汉字复杂多变,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记忆,而且读音与写法没有关联,所以才会让人形成难的刻板印象。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汉字的追根溯源,从中发掘我们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使其得以传承,不至于没落。古有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著《说文解字》,今有大陆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李守奎和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研究与保护中心博士后王永昌合著《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以常用的三千汉字为基础,选取了其中与人及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字进行解构,尤其对于《说文解字》中有争议、有疑问、不明确的地方进行了论证,提出作者自己的观点和考证依据。

从大众普及的角度来说,《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是基于“李守奎说解汉字”在喜马拉雅平台上的讲座节目,目标听众是对汉字溯源有一定兴趣的普通民众。

就像作者说的,学术研究和大众普及,在很多时候是相互矛盾的,学术要求严谨细致、有理有据,对象是具备专业知识的学者和研究者,但是普及要求通俗易懂、便于传播记忆,对象是普罗大众。总的来说,两者的目的不同,受众也不同,很难实现有机统一和协调。要同时实现两个目标,殊为不易。好在作者也并没有这样期望。

全书共一百五十讲,采用总分总的结构,第一至第六讲从理论、宏观层面对汉字的形式、规则、使用等作介绍,让读者有一个大致的、粗略的、相对系统的了解;第七至第一百四十七讲则从微观层面,把常用汉字进行追根溯源的解析,尤其是通过展示汉字在不同朝代、不同时期的演变过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读懂汉字;第一百四十八至第一百五十讲则对汉字的发展进行总结和展望。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我们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就蕴藏在一个个方方正正的汉字之中,经历了时间的涤荡,留下了精华。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我国方言众多,通过口语交流有时会出现障碍和误解,但是通过文字则不会,因为文字是统一的,是相通的,所以,汉字是我们民族认同的符号,是我们这个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所共有的文化遗产。

一旦明白了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人与人之间,能够通过汉字这种媒介进行交流沟通,汉字看起来就会变得亲切、自然和安心。作为国人,作为文化传承的一份子,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学好汉字,了解汉字的前世今生,并将这种文化传给我们的下一代。从这一点来说,《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的出版及时且必要。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读后感(四):汉字的故事,是文明的故事!

俗话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底蕴丰厚,种类多范围广而且极有深度,汉字就是其中最鲜明代表。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每个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事物。对于每一个汉字,我们都可以追溯其造字时的社会状况、思维方式,讲出有趣的汉字故事。

从古至今,虽然汉字的形态、音调和内涵都发生了变化,但在那独特的笔画字形中,仍然蕴含着中国人丰富的想象和内涵,而历代的学者们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而对于我们来说,识字就是透过汉字,看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我一直认为,中国的汉字是最美的也是最复杂的,那么有没有一本书可以带我们了解汉字呢?带我们了解汉字是如何演变的,以及为何历经千年汉字仍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这本《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就是这样一本好书,他用学术研究的方式,来讲述汉字故事。

汉字的历史悠久,可考据的能追溯至3300多年前。然而传承表意文字系统的古典文字,幸存至今的也惟有汉字而已。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这本书是“清华李守奎说解汉字”的实体书,他从常用汉字入手,深入探讨文字背后的文化含义。

汉字从来都不是凝固的,它如此鲜活。从商周时代的陶土龟甲,到秦汉时期的竹简绢帛,再到造纸术快速发展,让汉字得以流传在更轻便柔软的纸张上。

书的内容讲文学研究与故事的趣味性结合得很很好,这本书更是告诉我们如何避开认识古文字的诸多误区? 每个字的构形理据分析,成组释字,彼此印证,简要精当地描述其形体演变的来龙去脉和规律,演绎出若干理论问题和思考题,将古文字释读、汉字阐释、汉字理论和汉字文化普及融会贯通。并且每一讲篇首都会列出“本解要点”和“解说汉字”,普通读者也可以完全理解,科普性非常强。

这本《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可以让我们沉浸式的进入汉字文化的世界,了解汉字的前世今生,找寻中华文化的演变与起源,真的是非常优秀的一本文化科普书籍。真心推荐给每一个国人都要看看这本书!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读后感(五):倾听汉字背后的故事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每个字背后都有它独特的故事。研究透彻这些汉字,也就是还原了中国灿烂的文化史。

李守奎教授说解汉字整整一百五十讲,原本只是音频,换作文字稿则是厚厚一大本讲义。前六讲和最后三讲简单介绍了一些汉字基础理论和作者对于汉字的理解和展望。在专门讲解汉字的章节里,他通过拆解字形,结合许慎《说文解字》中的内容,讲解了汉字蕴含的文化背景。他还综合了其他学者,如段玉裁的观点,从汉字演化的角度,对一些存在谬误的地方进行了修正。在“可、哥、歌”这一讲他也大方承认自己的观点可能不太靠谱,非常谦虚。

在前面这六讲里,印象最深刻的是“爨”这个字。最早认识它还是因为学校里有一位老师姓爨,然后便是在课本里的一篇文言文中见到了这个字,不过也仅仅只是见到认得,知道什么意思罢了。重新拆解分析这个字,才知道原来这么形象。

在每一讲的开头都有讲解要点和涉及汉字,提纲挈领。结尾有阐发与思考,加强互动感,不仅仅有知识的输入,还要求读者在汲取知识之后能有自己的体悟和输出。涉及到古文字的字形图片用红色来印刷,突出重点。正文侧边有注释,多为推荐阅读文献,空白处也可以边读边写批注。这种设计我很喜欢,感觉读书是双向的,可以交流的。书末将书里讲解时涉及的汉字做了一份检索表,按拼音排序,很方便。浮雕烫金和裸脊锁线一直是我心头好,不多夸了。

作者讲解汉字的主要思路是以“人”为核心。侧面的、正面的、站着的、蹲着的、妇女、儿童、身体各个部位……这么多字放在一起,看似杂乱无章,实则井然有序:正面的人是“大”;拄着拐杖的老人是“长”;倒写的“子”和生育有关;“歺”是表示死亡的字。

走在路上,还是经常会看到 “禁止仃车”的标识。家里老一辈少数会写字的把“餐厅”写成“歺厅”。以为是错别字,其实是汉字二简的产物。以前,我一直认为繁体字都比简体字出现得早,看了这本书,才知道不是这样。比如“从”比“從”出现的时间更早,许多简体字也不是凭空生造出来,而是用俗体字来代替复杂的繁体字。

书中,让我最有感触的一句话是李守奎教授对汉字科普现状的描述:“能者不为,为者不能”。这让我想起了在理科领域,大佬难得做科普被民科怒怼,愤而离去。而很多愿意做科普的人又水平不高,科普内容经常出现一些知识性错误,有逻辑上的硬伤,容易误人子弟。因而深知科普之不易,任重而道远。系统科学、有理有据、严谨认真地讲述汉字,李守奎教授做的就是这样一件意义重大的事,心生佩服。

学校校徽和最近刚学的专业课ppt上都出现了篆书,想起书里的讲解,突然就感到很高兴,这本书果然没有白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