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制造弗兰肯斯坦读后感摘抄

制造弗兰肯斯坦读后感摘抄

《制造弗兰肯斯坦》是一本由[英] 凯瑟琳·哈卡普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72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制造弗兰肯斯坦》读后感(一):无夏之年迸发的女性之光

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玛丽·雪莱创作《弗兰肯斯坦》的背景,即弗兰肯斯坦是一个怎样的作者在经过了怎样的人生后,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出来的小说。第二部分是彼时社会的科学发展切片,即那个年代的人们对科学认识到什么程度,人们怎样判断科学与玄学(炼金术),如何理解生命、解剖、电学、化学等学科,作者对这些学科的理解如何影响了她的创作。第三部分则是《弗兰肯斯坦》创作后,玛丽·雪莱的生命历程。

可能是因为已经对科学史有一定了解,作为篇幅大头的第二部分我反倒没什么感觉,甚至觉得冗长,但对玛丽·雪莱创作背景的介绍却着实感兴趣,并觉得颇有收获。

很多人不知道史上第一个科幻小说作者是女性,玛丽雪莱凭这一点就足以名留青史,可在世时,却也还是不得不忍受各种痛苦。贫穷、丧子、紧张的家庭关系,让她一辈子都如履薄冰。之前读《长安客》的时候,我看到那些伟大的人在生时都也只是和普通人一样,过平凡的日子,承受和每个人一样的烦恼和痛苦。玛丽雪莱也一样。

当她、珀西雪莱、她的妹妹克莱尔、拜伦勋爵,还有医生波利多里聚在迪奥达蒂别墅玩他们的文学创作接龙的时候,没有人知道这是个在文学史上多么重要的关键时刻,而就算他们知道,他们可能也猜不到最终创造出不朽作品的人,会是他们当中的玛丽。我想象那个因为汤加火山爆发而出现的无夏之年里,年轻人瑟缩地聚在阴暗的别墅房间里,轮流讲他们所知的阴森故事。而在某个瞬间,终于,在玛丽前半生中听到、看到、读到的一切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汇聚成了那个注定不朽的伟大灵感。

我相信玛丽的身上是有一些阴暗的,类似于诅咒的东西的,但是我无法确定,究竟是这些东西促成她创作出了弗兰肯斯坦,还是弗兰肯斯坦把这些东西固定了下来。在之后的岁月里,厄运始终没有离开玛丽。她不断地失去孩子,最后失去了丈夫。她始终生活在困厄、紧张与斗争之中,没有一刻停息,如同文谶。

读完这本书我对玛丽的丈夫,著名诗人雪莱的印象十分不佳,因为他显得冲动、莽撞,并且丝毫没有担负家庭的意识,有几次孩子的死我觉得他都要负很大责任。然而我对另一位大诗人拜伦的印象就更差了,雪莱好歹让人感到一丝天真的味道,但拜伦就只是单纯的傲慢和攻击性了。然而,拜伦却“养”(事实上并没有养,Ada 从未见过她父亲)了一个好女儿。他的女儿 Ada (创作弗兰肯斯坦的那年 3 岁)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程序员(为巴贝奇的差分机打纸带孔)。我想,当初在迪奥达蒂别墅里的雪莱和拜伦,这两位大诗人不会意识到,他们友谊的最大的意义,是见证了两位女性之光——世界上第一位科幻小说作者和第一位程序员。

《制造弗兰肯斯坦》读后感(二):如影随形的科学怪人

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伴随它的成名,孕育弗兰肯斯坦的故事也为人乐道:在与诗人雪莱、拜伦的围炉夜话中,三人以“灵异故事”为主题进行PK,不让须眉的玛丽成为了最后的赢家。这令时人惊讶,以至于一度讹传为雪莱所作,或是夸大雪莱的参与程度。科学加幻想,一位19世纪的女性,真能有如此科学储备和想象力吗?英国科普作家凯瑟琳·哈卡普的《制造弗兰肯斯坦:玛丽·雪莱背后的科学》一书,替读者解开疑惑。 作者从玛丽的童年写起,介绍她生活时代的社会环境,尤其是大众对科学的认知;她的家庭环境,她父母的观念及交游;她自身的性格和爱好,以及认识雪莱后,后者的兴趣对她的影响。18世纪,实验科学大力发展,科学逐渐从富人的兴趣变成一项专业活动。在一些学者和社会活动家的鼓励下,大众接触科学的渠道多样。伊拉斯谟斯·达尔文(查尔斯·达尔文的祖父)开设的女子学校就有化学、植物学等科学课程;当时流行家庭沙龙,展开各种科学实验;诗人雪莱也在看科学家的演示和演讲中迷上了科学,私下鼓捣实验,得了“疯狂雪莱”的绰号。玛丽的父亲是激进的作家,家里经常有知识分子访客;早逝的母亲不仅是作家,也是女权主义者,提前给女儿写好了教程;加之近水楼台的图书馆,玛丽可谓是赢在了起跑线。 在构思《弗兰肯斯坦》时,玛丽从当时的科学环境中汲取灵感。小说中,创造弗兰肯斯坦的维克多带有雪莱的影子,对炼金术和神秘学产生兴趣,尔后被电吸引——当时人们对电一知半解,电学实验往往充满表演性,如产生光亮的等离子球灯、能熔断金属的莱顿瓶、用生物导电等等——探索数学和自然哲学的世界。维克多还自学了解剖和生理学,与当时盗尸解剖的现实不无关联。对科学现实的痴迷使得维克多做了这件石破天惊的事,但他很快又被自己创造的怪物吓坏了。 没有庇护的弗兰肯斯坦孤零零流落野外,玛丽可能借鉴了当时流行的“野人”传说。弗兰肯斯坦如饥似渴地学习人类的文化,成长为一个“超人”,回头去找他的“造物主”提要求:给他制造一个女性同类,他将携伴侣隐居偏僻无人区,不再找麻烦。玛丽已经认识到,弗兰肯斯坦将会孕育一个超人种族,因此,维克多断然拒绝了他。这也衍生出当代一个有趣的思想实验:在一片没有食物竞争的土地上,仅凭一对夫妻的生育,能在4000年内消灭人类。 从1818年初版到1831年再版,玛丽根据十几年间的科学发展,对小说中涉及的科学内容做出过完善。而今,又是近200年过去了,以现在的生物化学、基因工程、人工智能等学科的发展,我们又能“创造”出截然不同的弗兰肯斯坦3.0、4.0版本。但玛丽笔下的科学怪人并未失去魅力,不仅被多次搬上舞台、指引了后来的科幻小说创作,也对科学事实产生影响。譬如转基因作物被称作“弗兰肯食物”、电休克疗法、ECT成像、传感器、起搏器等人体植入物都有弗兰肯斯坦的影子。小说主人公的命运是个悲剧,却带给读者无限的财富:不局限于一个对男性和女性同样友好的时代,不局限于跨群体、跨学科的宽容氛围,如影随形的科学怪人也代表了人类探索未知的强烈好奇、自由不羁的想象与大胆尝试的实践精神。

《制造弗兰肯斯坦》读后感(三):如何创造生命

一具尸体通电后动了起来,胸口起伏,手指滑动。这书一开头,把我吓一跳。

接着这兴趣,去查了弗兰肯斯坦到底是什么,原来是十八世纪写就的科幻小说之祖宗,讲了一个制造人却造出个怪物的故事。这本小说经久不衰,并改编为话剧电影等多种形式,几百年间不断上演。

知乎的采铜曾写过一篇《深度思考的艺术》,提及思考有三个层面,并用一个会说话的小黄鸭做例子,孩子会关心它说了什么,大人看到的是玩具,工程师会琢磨这是怎么做出来的。

那么对于这样一本科幻小说鼻祖,除了大家沉浸的故事本身,还有很多评论从怪物的寓意层面予以了解析,本书作者哈卡普,则以科普作家的身份,对这个故事的形成做了探究,看看是什么经历和见识,塑造了这样一部作品。

小说作者玛丽·雪莱,竟然跟拜伦和雪莱都有渊源。对,就是只要略了解英国文学,就都知道的那个拜伦和雪莱。想想这个拜伦可真够神奇的,一次与雪莱和玛丽他们的湖边休假期,促成了这样的一部科幻小说,而拜伦的女儿,则是计算机的鼻祖。诗人、科幻、科技鼻祖,这真是梦幻家族。

言归正传,制造一个人,一个生命,这是多少科学家梦寐以求的事情。尤其在基督教文化圈,想想看,当个造物主,这是多么荣耀的事情,这是要名垂青史的呀。

正是这种对生命的执著,人们研究炼金术、长生不老丸,研究解剖,研究电学,随着启蒙运动和地理大发现造成的财富爆炸,这些研究从贵族转向平民,并发展为化学、医学、物理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现代科学。

创造一个人,至少有三步——找到骨头、肉和血并保存好,把原材料弄到一起,通电给予生命。这每一步都有着重重难关。

了解人的构造,弄清楚每一部分的作用并获取所需部件,就需要对死人进行解剖,死人又从哪里来?哈卡普为我们简述了围绕解剖学校、死尸、在当时的条件下如何开展解剖等发生的种种趣事,谁能想到,死刑犯竟然可以把自己死后的躯体卖个好价钱,随着解剖学校日益增多,学生竟然可以用尸体充抵学费,中世纪后启蒙时代,竟然如此刺激。

为了保存好尸体或人体部件,人们还研究了各种保存方法,其中一些到现在还耳熟能详,例如福尔马林浸泡。但当时条件下,较好的保存条件是把死尸浸泡到烈酒里,一桶上好白兰地呀!拿破仑死后就是这样保存运输到墓地的。

有了部件还得整合到一起,哈卡普又向我们介绍了排异反应,对于不了解医学外科的人,总算能稍稍缓解小说带来的恐惧,直接捏合起不同物种不同人的部件,并不能让它们顺利地在一起无缝工作。这些排异反应的实现,是体内白细胞,T细胞通过判断异体细胞表面的蛋白质来决定是否屠杀它们。解决好排异反应,是现代医学更换人体部件的先决条件。

到了最刺激的用电给予生命部分,哈卡普先介绍了人类怎样认识电,储存电,应用电,然后介绍了生物体跟电之间的种种联系,至少人体死亡后的衰败,并不会因为通电而停止,生命并不能再次启动。读完不由长舒一口气,本书开头描述的那噩梦一般的情景,在有生之年是不会发生的。不过反过来一想,企图冷冻后复生,也是个不知道哪年哪月才能实现的空中楼阁了。

哈卡普以科学原理,为科学和幻想,划出了一道清晰的界限。让读者知道,在创造生命的这个征途上,还有哪些艰难险阻等着人们去解决,读来挺有趣味的。但是,本书结尾写道:“其中描述的事情虽然仍是虚构,但也许它已越来越接近科学事实。”又令我打了个寒颤。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