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体地图读后感锦集

人体地图读后感锦集

《人体地图》是一本由[日]坂井建雄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1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体地图》读后感(一):人体真是一个宇宙

0岁骨头最多(300多块),成年后成长为骨骼(206块) 人体打开以后没有颜色上的区分,非常难以理解,再加上每个个体都存在差异,完全不像教科书上写的那样 病态建筑综合征(空调病)——专指在一个封闭的办公环境里产生的困倦、头晕、胸闷等不适症状 对于解剖者来说极其重要的,是在解剖每一个重要部位时都下意识地提醒自己,自己解剖的是一个人 细细的脖子支撑着沉重的大脑,特别容易疲惫,也是人们容易产生肩膀酸痛的原因 解剖书上的肺呈肌肤色,实际看到的肺差不多是黑色的,这是多年吸入肺中的灰尘造成的。所有人的肺都是偏黑色的,那些生活在新鲜空气环境下的人也不例外 大肠和小肠完全不像解剖图那样排列得那么整齐,它们有些杂乱地堆积在腹腔里,根本无法分清 女性由于尿道短,常常憋不住尿,而且尿道被细菌感染后,容易引发膀胱炎,这是尿道短的弱点。男性没有这种情况,男性可以站立着小便,但是由于尿道长,容易在中途堵塞,造成前列腺压迫 人体中没有一处多余的结构

《人体地图》读后感(二):《人体地图》:读完这本书,我更加爱惜自己的这副皮囊了!

我关注的一个普及中医的公众号,经常会刊登一些读者的医案。公众号主人对这些医案的分析,对我来说可能就是看个热闹,但是传达出来的主旨却非常明了,即人的身体是一个相当复杂精密的仪器,每一个器官都是精心设计的零件,即使是一根毛,都有自己的用处,千万不要轻易地割掉任何一个器官。

说是这么说,但是人的身体究竟如何不可思议,我也只是停留在概念层面。直到看了坂井建雄的《人体地图:人体解剖是怎么一回事》,我似乎茅塞顿开,大到头胸腹部的箱体结构,小到鼻腔空洞,都不得不让我们对人类的这副躯壳发出无与伦比的赞叹。

比如人体主干头、胸、腹三个部分的连接处。因为主干部分的三个箱体无法活动,所以箱体之间的结构恰到好处地满足了人类日常生活的各项需求。首先脖子作为连接头部和胸部的“功臣”,虽然特别容易疲惫,但是一旦被固定,人想要观察背后的事情就要来个180°的向后转,那是相当不方便。其次柔软灵活的腹部有助于我们身体的转向变化,比如我们习以为常的翻身,就依靠上半身和下半身的力量作用,如果将腹部固定住,我们甚至可能躺下去就起不来了。

为什么我们可以听音辨人?这是因为鼻窦没有固定的形状,它是根据周围器官留给它的空间来决定的,所以每个人的鼻窦都不一样,鼻腔与声音产生共鸣时就会产生音质的差异,我们就能分清谁在讲话。

不过即使作者非常详细清晰地讲解和介绍每一部分的解剖结果以及在人体中的作用,但是我们竟然还是有很多没有参透的人体器官之谜。比如腹直肌中间为什么要掺杂着肌腱呢?为什么第11根和12根肋骨是悬浮着的呢?人类的肺分为左右两部分,但是右肺有三叶,左肺却只有两叶……

但是也正是这些神奇的存在造就了我们每一个生命的独一无二,让解剖成为一件严肃的事情。人体充满着神秘,如何揭开这重重谜团,离不开为医学发展而捐献了遗体的人们。从曾经的不理解,到现在人数的逐年增加,遗体捐献不仅为医学教育做贡献,也为人体解剖赋予了新的意义。每一位参与解剖实习课的学生,都要秉持着一丝不苟地科学精神,尊重这一具具充满丰富人生经历的遗体,也深刻感受到作为医生应该持有的伦理道德观念和神圣的使命感。解剖课也是实实在在的生命教育课。

《人体地图》读后感(三):宇宙旅行的地图

每一个人体都像是一个微小的宇宙,我们对其中的奥秘知之甚少,但是解剖科学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身体,我们可以跟着前人的研究成果,拿着人体地图穿行在这个神奇的宇宙之中。而解剖学也不是想当然的上来就直接解剖,每个学生都需要先学习解剖学、生理学或者生化学,只有熟练掌握了相关的人体知识,才能通过捐献的遗体进行临床医学的学习。

人体解剖总共可以分为三类:1)正常解剖2)病理解剖3)法医解剖。而在学习解剖时候经常做的部分属于正常解剖和病理解剖,遗体在被实验室收纳前,会进行相应的保存处理,比如剃光全部头发以及通过福尔马林溶液进行储存。而在实施解剖的过程中,也会遮住遗体的面部,让学生学会尊重遗体。而在最后解剖完毕之后,学生也会向遗体鞠躬,感谢逝者的奉献帮助了医学的进步。

通过对遗体的解剖学习,人们可以了解到逝者生前的生命状态。工作人员需根据遗体的实际情况,将其划分为供学生实习使用的遗体、供临床解剖研究用的遗体、供解剖学教室教员和研究使用的遗体。学生在前几次进行解剖学习的时候,也许会害怕,也许也会犯错,但是解剖课就是这样,让学生们从不断的失败中理解人体的结构,在此过程中记住各个组织的软硬薄厚以及每个部位的具体操作方法。

人体解剖的第一步是剥离皮肤,下刀的力度要根据每一具遗体的情况而定,这些都是书本教不了的知识,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双手才能够掌握不同的力度。在皮肤之下的就是肌肉和骨骼,除去骨骼会随着年龄和性别出现不同,肌肉是大体相似的。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虽然人类是从黑猩猩进化而来的,但是我们之间已经有了太多不同。与大黑猩猩相比,人类的特点是上半身瘦小、臀部丰满。

虽然我们不是每一个人都由这样的机会可以身临其境地去解剖一个人,但是通过阅读类似的书籍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体的奥秘,我们可以对自己的身体产生更多的认知。本书中用一些浅显易懂的知识和配图,让我们不用血淋淋地面对人体就能带着这份地图游走在人体的宇宙之中。

《人体地图》读后感(四):请珍惜你的身体

生命中的前十几年,我常常对自己身体的某些部位不满意,与人交流之后才发现,我不是唯一有类似想法的人,我们总是会对造物主的设计心存不满,诸如,觉得自己眼睛不够大,单眼皮不好看,脸型不够显瘦,发际线太高,腿不够细长等等。

可是,我们从来没有意识到,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奇迹,是历经千难万险胜出的精子与卵子的奇妙结合,是几千年来进化的结果。我们虽然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塑造自己的身体,但是我们拥有聪明的大脑、灵活的四肢和多种感觉器官。作为高级动物,我们人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主宰自己的命运,这一点比起大多数生物要强得多。

最近,看了日本医学专家坂井建雄著的《人体地图:人体解剖是怎么一回事》,对神奇的人体多了一份敬畏之情。坂井建雄是大学医学部的教授,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解剖实践经验。

与当今市面上流行的法医学书籍不同的是,《人体地图》更侧重于从理论角度解析人体构造,而非像《法医秦明》系列书籍那样,通过罪案发生后的解剖实践来分析死因,帮助侦破案件。

在书中,坂井建雄从大学医学部的角度,介绍了人体解剖历史和实践,重点对人体的多个部位进行了分析,对于人体构造感兴趣或者有志于从事医学行业的人来说,这本书是很好的入门读物。

作者简单回顾了人体解剖的历史,尤其是日本解剖轶事。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解剖都是不被世俗所接受的。中国古人讲人死后入土为安,要留全尸,斩首示众和五马分尸都属于极刑,往往是犯了严重的罪行的人才会判处极刑,死后鞭尸也被看做是对身体的侮辱。

在古代西方,民众对人体构造同样有着各种各样的误解,从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说,到盖伦的动物解剖,从维萨里的《人体的构造》,到哈维的血液循环学说,从达芬奇与三个葫芦,到米开朗琪罗的《十字架上的耶稣》,人体解剖经历了被禁止被压抑的时代,先行者们不断用实践挑战着传统观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人体解剖推动了医学的进步,从而为人类生存得更好更久奠定基础。

坂井建雄在书中也讨论了人体解剖遇到的难题——解剖体的缺乏。最初的解剖体往往来自于死刑犯,随着人们对解剖的认识加深,也会有志愿者愿意死后捐献遗体,但是对于大学医学部来说,可供解剖的遗体依然有限。

值得一提的是,坂井建雄贯穿全书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尊重遗体。一方面出于遗体本身来自于曾经的活生生的人,一个值得尊重的生命;另一方面,遗体供解剖,为医学做出了贡献,应当受到尊重和敬畏。

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人体的构造有共同的特性,每个个体同样也有与他人不同的个性。通过了解人体构造,感受人体的奇妙之处,从而更加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来之不易,请务必珍惜!

《人体地图》读后感(五):《人体地图》:当解剖学打开我们身体之后,开启认识身体的世界

我们不是医学专业的学生,也就不会去解剖一个人体,但对于我们自己身体的好奇,却从来没有缺少过。我们现在能够在各种场景下看到人体的解剖图,对于身体的认识已经不是什么秘密,这就得益于曾经的大量医学研究,当然包括解剖学的研究。 就是现在,所有医学院的学生都需要上解剖课,这是一个医生最基本的需求,包括口腔科这种看似和身体解剖关系不大的学科,解剖课都是必不可少的,所有的医生都必须完成对于人体的认识。

日本顺天堂大学医学部教授坂井建雄,还曾经是医学院解剖学助教,他对于解剖学,对于人类的身体有着更深的认识。现在他用这本书《人体地图》,书写着关于人体解剖的科普。本书不仅仅包括解剖的历史、解剖学的相关背景,也包括解剖学中我们身体具体部位的了解和认识。这本书就是带领我们进入人体的奥秘之中,在体会前人成就的同时,感悟着生命的伟大和尊贵。

那么在人类史中,解剖学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的呢?以人体解剖后具体细分研究的医学体系是现代医学的基础,而由此发现起来的就是西医体系。世界上也有着各种其他的医学系统,比如我们的中医,但在中医中,身体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而不是分解成单个器官的组合。也就是说,解剖才是西方医学为蓝本现代医学的先决条件。 西方“医学之父”是希波克拉底,他开始了以观察人体为基础的西方医学,但希波克拉底并没有实施人体解剖,没有把疾病与特定脏器进行联系。但到了2世纪的伽列诺斯·盖伦时代,就已经形成系统的解剖观点,盖伦解剖的是猴子,但他的解剖理论已经很有说服力,其观点统治欧洲一千年多年,虽然给医学带来发展,但也成为后世不得不跨越的障碍。

到了16世纪,维萨里登上历史舞台,他通过亲自对于人体的解剖,纠正人们认知的错误。他的著作《人体的构造》准确度之高,到现在依然有效。到了文艺复兴的时代,无论艺术家还是医生都会从人体解剖去探索人体结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都研究过人体结构,哈维也发现血液循环理论,人体解剖更进一步,正是在这时,医学家们完成了对于人体的结构的全面认识。

那么对于我们读者们呢?我们都是在前人的学术研究基础上开启人体的认识。在坂井建雄的这本《人体地图》中,有一大半的篇幅是对于我们身体解剖构造的具体介绍,细致到每一个骨骼、每一块肌肉,都有了相关介绍,读了这一本书,可以完整了解我们自己的身体。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