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纸房》读后感100字

《纸房》读后感100字

《纸房》是一本由冉正万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2,页数:3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纸房》读后感(一):一个小山村的发展史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小山村—“纸房”的发展史。当纸房的山中发现黄金,山即非山,人即非人。城镇化的潮流滚滚而来,势不可挡,纸房如纸片般轻而易举被裹挟其中。金钱使村民们忘记自己的初心,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在发现金矿之后,一幕幕人间悲剧在纸房中上演:老鼠泛滥,人们想方设法除掉它们;矿区招人,人们放弃田地的耕作去矿区打工;设备排水,曾经清澈从没干涸的河流消失.....当纸房的金矿开采过一段时间,人们生活富裕了之后,纸房却完完全全变了一副模样。曾经山上郁郁葱葱的树林被砍得所剩无几,只留下光秃秃的山和一堆堆的设备;曾经一片片的田地被人们弃耕,人们仿佛忘记田地带给他们的粮食和快乐,于是田地一片荒芜,杂草丛生;曾经清澈的河流被污水所染,渐渐干涸直到消失......熟悉的一切一去不复返,有人无视,有人彷徨,亦有人留恋。纸房是一种隐喻,它是我们时代的缩影。纸房是脆弱的,人心也是脆弱的,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脆弱的,但我们对一切根本无能为力,唯有一声声的叹息。

《纸房》读后感(二):一场悲剧

这本书包含的范畴太多了,一时间竟不知从何说起。

题材并没有很新颖,但并不会让人觉得寡淡。当然,也不存在绝对新颖的题材。作者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村民在固有的自私裹挟搬迁后的悲伤,同悲伤最早的道云老汉的悲伤,同悲伤最渲染性的“我”,周辛维的悲伤,一同弥漫在纸房消逝的悲伤中。一场发生在黔北小山村的悲剧,在一场并没有激起很大水花的预言中徐徐展开。一场神性与人性的对峙,传统与现代的交锋,固守与精神的碰撞在这场悲剧中逐渐展现全貌。正如茨威格在《断头皇后》中说的那样“她那时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纸房人看似拥有了更多,实则一直在失去,这一点不光读者清楚,纸房人自己也清楚,他们看似主动,是一切事件的推动者,但实则万分被动,像溺水的小鸟,拼命挣扎,却只会越陷越深,而岸上是看热闹的人们,这一点在周辛维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很喜欢施战军先生的评论和比喻“孔子仿佛化身道云老汉,可是阳货的力量已今非昔比;庄子似乎附体于少年周辛维,但他要面对的惠施不再是一个而是众口。”

道云这位哭丧匠在众人的心目中的地位很奇特,人们既鄙视他职业的低下又敬重他在丧事这个行业中不容置疑的地位,他是神的代表者、发言人,他最早觉醒,他有着老者独有的智慧和神性,慈悲且明智,善良且悲悯,如大地之母一般热爱这片土地,这片土地上的生灵,他游说,他劝服,他捐献自己,如同所有死去的人。“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回礼遇之,阳货以国家才干光阴三者为由劝说,“孔子曰:诺,吾将仕矣”,但最终阳奉阴违,并未出仕,并出逃鲁国周游列国,战火纷飞立仁礼。但道云老汉并未摆脱这场黄金引起的悲剧,正如他无法阻止蚂蚁的离去,降临纸房的这群地质专家,黄金公司,再也不是从前的篡位掌权的阳货。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的无所为是不愿为、不屑为,以穿透现实世界的洞察创造一个新的世界,但周辛维的无为是不知如何为,不能为,以初出茅庐的童稚无知与现实世界的自私侵占形成两个毫不相关的平行世界。但无论如何,二者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对抗无情的现实。不幸的是,无论是纸房人还是外地人都成为了惠施,令这位可怜的庄子难以招架。

毋庸置疑,黄金的发现让纸房像被美国人占领后的美洲大陆,但美国人的占领要更暴力,纸房大部分人对纸房的眷恋也远远没有印地安土著对美洲土地的深厚,或是发现得更晚。而相对于美洲现在的繁荣兴盛,纸房则更显得满目疮痍,但现在的美洲也不是从前的那个美洲。

美其名曰:世界在进步。

《纸房》读后感(三):三读纸房

初读纸房,我仿佛看到一个调皮捣蛋的小男孩在纸房辽阔的田野奔跑。他叛逆却机灵,对大人们所说的话抱持怀疑,始终相信自己眼睛所看到的村庄里的一切。后来,那个小男孩随着纸房一起土崩瓦解,成为昔日纸房的陪葬,变成沉默木讷少年郎。

再读纸房,哭丧匠赊文忠对土地深沉的爱跃然纸上。他是旧传统忠诚的继承者,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观与道德观,却因为时代的洪流被纸房人排斥。在城镇化的发展里埋没消逝,令人扼腕叹息,却又无能为力。

冉正万的纸房,让人梦回故土,在一个乡村男孩的视角里,观世界颠覆,叹人生百苦。

“水为什么会流?首先是因为时间在流,由彼时到此时,水才能从彼处到此处。如果时间静止,那么流水也会静止。时间能改变一切,所以流水能改变一切。”这是男孩周辛维对流水的解答,也是他经历了父母双亡、背井离乡之后对人生的思考。

道云老汉赊文忠,是纸房最后一个哭丧匠,所有人都看不起他,看不起哭丧匠这样的职业,但赊文忠对哭丧匠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人为什么要哭啊?是因为人有敬畏之心。哭丧是一遍遍问天。人生为什么那么苦又那么甜:渺隔阴阳泉路远,几度思乡不回来。”他的存在,对少年周辛维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启迪作用。

纸房在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曾经的村民变得愈加贪婪,他们想尽一切办法为自己牟取微薄的福利,看着家乡一步步陨落殆尽而无动于衷。他们学城里人说话,学城里人走路,以种地为耻,以挖矿为荣,一幕幕看似戏剧化的悲剧的发生,实则与身处其中的村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可是他们又是可爱的,在辛维父亲遇难后,村民们主动来关心帮助辛维;在二姨张培艺坐月子的时候,辛武自愿免费运送热水;在辛维家的水牛中毒的时候,大家凑在一起给予辛维安慰……纸房的人们,这时候又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了。

书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桑红。桑红出生在大城市里,又是卫校毕业,她明媚活泼的性格给彼时处于低谷的辛维以强烈的冲击,辛维彻底爱上了这个善良机敏的姑娘,桑红离开后,辛维试图用写信来表达自己的心意,却迟迟没有等来桑红的回应,加上张培艺的改嫁,少年辛维心灰意冷,他说道:“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活着本来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可生活却像一个杯子,总是盛得满满的,你喝掉一口,马上又被注满,一件事情紧连着一件事情,没有消停片刻,所有的烦恼都像小偷一样逍遥法外。”纸房里村庄消亡的痛,连带着辛维成长过程的痛,他们缠绕生根,发芽壮大。

三读纸房,这个村庄变得更加鲜活起来,纸房不仅仅代表了辛维、赊文忠、广线他们的故事,更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最真实的缩影——要发展还是要生态?要金钱还是要人性?生活在城市当中,是否还会有人午夜梦回,想念山清水秀、满天星斗?

在纸房中,乡村与城镇、传统与现代、财富与精神、固守与放弃……一个个矛盾发人深省,震荡灵魂,这是一个村庄的故事,一个少年辛维的故事,胡蝶梦中家万里,望乡台上泪双流。愿你我心中纸房永存、故乡永存。

《纸房》读后感(四):纸房

纸房是一座被黄金围困的村庄,经历了一场城镇化时代的暴风骤雨。起初纸房人的纯朴“心里荡漾着激动,一种纯净甘美的激动”,直至后来的针锋相对,勾心斗角,或许是因为“自古以来的孤僻和自卑以及莫名其妙的高傲”。 道云老汉,与其说他是迂腐陈旧,倒不如形容他为坚守初心。坛神,一直是他不可亵渎的无上神明,在纸房如此,在香溪更是如此,甚至不惜与至亲产生矛盾。身为哭丧匠,他自称“哭丧是唱哭,是对天地鬼神和死人的赞颂,赞颂他们的功德。去称颂他们,你会感到自己也在被称颂,因为你自己也在天地里面,天地有天地的造化,你也有你的造化”。他对天地充满敬畏。周辛维,从起初的不谙世事,到后来的人间清醒,纸房的经历是他成长的必经历练,他是不幸的,眼睁睁看着故乡从青郁到荒芜,但他又是极至幸运的,见证了历史车轮的无情,人心渐冷的残酷。然而,让一位少年经历这些着实残忍至极。他“热泪盈眶,同时又倍感孤独”;心中所思女子,手中所栽木槿,始于心动,终于心冻,是的,他对桑红“等待的心情正在变淡,对她的想念没有变,是能否把她等来的信念变了”;黄金公司盛行一时,他坚守土地,或死板,又或质朴,只缘于他内心那一份对土地,对初心的喜欢与依恋。他做了数次挣扎,无不被现实重重回击,他不服,不屈服,但又无可奈何。 纸房是那一时代的牺牲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质朴人,因为工业化的疯狂开发而变得近乎病态,乡情几乎消失殆尽;又或许,这是那一时代的缩影,由于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一些工业不择手段,导致山即非山,人即非人,令人惋惜;贪婪,荒诞,给人绝望的同时又透给人一丝似有似无的生还的希望。让人心痛而后又发人深省。

《纸房》读后感(五):纸房

纸房是一座被黄金围困的村庄,经历了一场城镇化时代的暴风骤雨。起初纸房人的纯朴“心里荡漾着激动,一种纯净甘美的激动”,直至后来的针锋相对,勾心斗角,或许是因为“自古以来的孤僻和自卑以及莫名其妙的高傲”。 道云老汉,与其说他是迂腐陈旧,倒不如形容他为坚守初心。坛神,一直是他不可亵渎的无上神明,在纸房如此,在香溪更是如此,甚至不惜与至亲产生矛盾。身为哭丧匠,他自称“哭丧是唱哭,是对天地鬼神和死人的赞颂,赞颂他们的功德。去称颂他们,你会感到自己也在被称颂,因为你自己也在天地里面,天地有天地的造化,你也有你的造化”。他对天地充满敬畏。周辛维,从起初的不谙世事,到后来的人间清醒,纸房的经历是他成长的必经历练,他是不幸的,眼睁睁看着故乡从青郁到荒芜,但他又是极至幸运的,见证了历史车轮的无情,人心渐冷的残酷。然而,让一位少年经历这些着实残忍至极。他“热泪盈眶,同时又倍感孤独”;心中所思女子,手中所栽木槿,始于心动,终于心冻,是的,他对桑红“等待的心情正在变淡,对她的想念没有变,是能否把她等来的信念变了”;黄金公司盛行一时,他坚守土地,或死板,又或质朴,只缘于他内心那一份对土地,对初心的喜欢与依恋。他做了数次挣扎,无不被现实重重回击,他不服,不屈服,但又无可奈何。 纸房是那一时代的牺牲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质朴人,因为工业化的疯狂开发而变得近乎病态,乡情几乎消失殆尽;又或许,这是那一时代的缩影,由于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一些工业不择手段,导致山即非山,人即非人,令人惋惜;贪婪,荒诞,给人绝望的同时又透给人一丝似有似无的生还的希望。让人心痛而后又发人深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