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侦探电影的读后感大全

侦探电影的读后感大全

《侦探电影》是一本由[日]我孙子武丸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侦探电影》读后感(一):奇淫巧计与侦探电影

考虑到首次成书的时间是一九九零年,叙诡尚未成为一种创作者用来偷懒的奇淫巧计,结合前期对于各种电影的讨论和拍摄部分的细节伏笔,比如大太阳和泥石流,大柳的结尾的确称得上是侦探电影的不错尝试。但从个人体验来讲,立原的结尾,一种侦探即凶手的构思,在意外性和剧情性上并不亚于导演,甚至更加圆滑。结尾在保留前期画面的基础上制造出了足够的悬念,将剧情冲突保留在已有的人物之间,而不是像大柳那样凭空制造出新堂这个人物,可见其对于剧本的巧思。至于说将寻找导演的整个经过作为花絮以录像带的形式出租再赚一笔,看起来更像是商业模式而不是本格推理的创新。

总而言之,叙诡作为一种令人恼火的谜底,在为作者开启上帝视角,让其通过语言和镜头让读者或观众产生误解的同时,也消除了推理本身给人的逻辑感与趣味性,以至于结尾越意外就越让读者感到耍赖。一方面这和近些年叙诡作家,比如折原一等人滥用技巧造成的剧情贫乏有关,一方面也是技巧本身带来的限制,导致除了开山之作《罗杰疑案》值得一读外,其他的叙诡几乎都是烂招。如今如果有人再敢玩弄类似的笔法,可能真的会破产吧。

《侦探电影》读后感(二):猜测结局的侦探电影(微泄底)

我孙子武丸老师的作品,引进中文版的比较少。除了简体中文版的《杀戮之病》,笔者就读过繁体版的《弥勒之掌》,其他应该还有几本则没有读过。新星此次“捞”了我孙子武丸老师首次出版于1990年——也是出道第二年的早期作品,可以看作是一个陆续引进我孙子武丸老师作品的信号吗?也未可知。

本书《侦探电影》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勉强算是“案中案”的形式,但整体简单,并不复杂。

悬念设置方面,也比较单薄,几乎也只有与“案中案”相关的两个悬念。第一案是导演在电影未完结之际,为何消失?第二案则是电影的结局究竟是什么?

第一案中几乎没有与之相关的推理和诡计,有几处伏笔还算是巧妙。

第二案中,围绕谜题的一众“伪解答”都比较平庸——也许也不算是“伪解答”,可能只是情节需要。导演失踪后,每个演员都希望自己饰演的是凶手,因为凶手角色至关重要,甚至有时候能盖过主角侦探的光环。因此众人围绕着自己是凶手的假设,猜测并提出了各种版本的结局。这些情节,有点类似推理作品的创作过程,只不过作者与读者的互动,从谜题和解谜,变成了猜测谜题本身。让读者站在创作者、作者的视角,去“穷举”可能存在的诡计。

第二案的诡计,也同时是全书的核心诡计,就是作者在开篇就借书中人物之口,讨论过不少篇幅的——“叙诡”。这在今天看来已不觉新鲜,但考虑到成书的时间,还算满意。

作者借书中人物之口讨论“叙诡”时,提到了不少类似“叙诡”手法的电影,例如《丽人劫》《圣洛伦佐之夜》《谍海军魂》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叙诡”的作品有很多,单说“近年来”读过的包含“叙诡”的作品,其中多是和人物身份相关,例如《同名同姓受害者协会》《网内人》等。至于和时间线相关的“叙诡”作品,则相对少些,例如伊坂幸太郎《白兔》中的非核心“叙诡”、青柳碧人《很久很久以前,在某一个地方……》中的短篇《鹤的反倒叙》等。

至于影视作品中,和时间线相关的“叙诡”,当初最折磨笔者的是诺导的《记忆碎片》。当然如果抛开时间线不谈,记忆最深刻的“叙诡”还要属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

与类似“叙诡”手法的电影相比,笔者其实更喜欢那些能把观众连带着剧中角色,同时骗到的电影,例如《非常嫌疑犯》等。

作者在开篇的讨论中,还提到了“诡计枯竭论”:「推理界哪还有什么新诡计啊。就算有什么变化,也是换汤不换药。」看来在几十年前,“诡计枯竭论”就已经很盛行了。

那又如何?作者可能也想证明,即使如此,精彩的推理小说作品依然层出不穷。

就像拿着考试大纲复习,仍然很难考取满分一样,就算拿着诡计讲义,就敢蔑视所有推理新作吗?

《侦探电影》读后感(三):“谁杀害谁,能让这部电影好看呢?”

一部电影拍到百分之九十,导演突然失踪了。

卷款逃跑?导演绝对不是这种人,况且,这是一个小小的独立制片公司,穷得根本没有可供卷的款。

为了电影出门采景?不可能,明明都要拍完了,而且采景至少得跟工作人员打声招呼吧。

陷入情绪低谷?那位导演与这些事情完全绝缘,在开拍的那刻起,一切就已经在他的头脑中完成了,不会有烦恼接下来该怎么办的情绪。

不要再瞎猜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导演留下来的“烂摊子”,怎么办?

时隔十二年,我孙子武丸作品简中版出版,但《侦探电影》和十二年前的《杀戮之病》画风完全不同。毕竟原版《侦探电影》比《杀戮之病》早四年出版,那时我孙子武丸刚凭《8之殺人》出道不久,“幽默推理”还是他的主攻对象。本以为是打开了《摄影机不要停》,拍着拍着突然有人丧生,来一场现实中的“侦探推理”;没想到却像是看了一部三谷幸喜的电影,小巧、荒诞、不可控因素一波接着一波,推理的部分大都是人们七嘴八舌地进行猜想,最终的结局……算是好的吗?

回到失踪事件。导演大柳登志威失踪了,还有三个副导演呢,顶上去嘛!按剧本拍完不就行了?起码对演员、对剧组、对媒体都有个交代。

不行哦!

原因如下:

这是一部侦探题材的电影,有人死了,而拍摄进度只到“问题篇”,除了导演,没有人看到过完整的剧本,没有人知道导演安排的凶手是谁。

我孙子武丸老师一定是深谙影迷心态的一个人,一部电影/电视剧中,主角请来明星出演是惯常操作,如果某个不起眼的小角色也由知名演员出演,肯定会在观众心里埋下预期:他/她是一个重要的人。

比如这位公交车司机

所以大柳导演请来的全是不知名演员(没有钱请全明星阵容也是一个原因),在暴风雪山庄模式下的别墅安排了一场命案。

“暴风雪山庄”嘛,出场的人物一共也就那么几个,除去一出场就自杀去世的别墅女主人之外,其他人都是女主人的亲人或者用人、医生。当然,还需要一位不速之客:一位似乎在调查着什么的自由作家。某天晚上,用人从自己房间的窗户掉下去摔死了,现场调查取证发现这是一桩密室死亡事件。

按照常理来说,这位外来的、似乎跟大家没有任何利益关系的自由作家就会充当侦探的角色,发现隐藏在这个看似祥和的别墅底下的暗流涌动、尔虞我诈、谋财害命、情感纠葛……但没有,因为写下这个故事的人不见了,而谁都知道,一旦你是那个重要的凶手,不仅戏份变多,还有更多机会凭借这个角色名声大振。于是在拍摄现场出现了极其混乱的情况——只在那些要互相保护对方的剧情中出现过——演员们都争着抢着要当凶手,一个接一个地提出了各种解答和动机。

等等,那工作人员是干吗的!

稍安勿躁,在这本案(导演失踪)中案(密室死亡)中,身为第三副导演的“我”实在是太忙了。既要思考电影该如何拍下去才最符合导演的意思,又要在第一副导演的压力下给几百个旅馆打电话、去导演常去的店里蹲守,还要隐瞒媒体和影评人导演失踪的事实,真的很辛苦。

辛苦归辛苦,对电影的爱和责任感支撑着老三(第三副导演的昵称)和所有剧组工作人员完成了这部电影。此时,大柳导演回来了,而且一脸“什么都没发生”的样子。

谁不想一脚踹飞他。(没有人真的这么做了)

不愧是“幽默推理”,一脸正经地把人耍得团团转的喜剧。如果你爱看电影,沉浸感也许会更高,我孙子武丸老师借书中角色之口提到了几十部电影,供你补充片单。

一场闹剧落下帷幕,大柳导演像开篇宣言说的那样骗过了所有人。对此,唯一的阅读建议是请抱着轻松的心态欣赏这本吵吵闹闹的书。顺便也可以当一次导演,如果是你来完成最后百分之十的关键剧情,打造令观众震惊的结局,你会选择谁来当凶手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