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沸腾新十年(上)经典读后感有感

沸腾新十年(上)经典读后感有感

《沸腾新十年(上)》是一本由林军 / 胡喆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9,页数:4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沸腾新十年(上)》读后感(一):我看到了蒋凡这个蒋凡是那个出轨闹得沸沸扬扬的蒋凡吗?

不能吧,我的天??微商群体淘宝客化是蒋凡的功劳。2015年蒋凡升为淘宝资深总监。开始背负淘宝平台流量的KPI。那是阿里巴巴在流量上侧重天猫。蒋凡只好求助于站外流量。借助阿里妈妈推动淘口令上线。2016年淘宝通过微导流,为阿里巴巴平台贡献了约为2,000亿元的成交总额。王兆辉说。有蒙对阿里的价值很好评估,但是蒋凡对阿里的价值是无法估计的。

《沸腾新十年(上)》读后感(二):新十年读后感

在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出现的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创业者大多都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都是当地的能人,凭借胆略、勤劳、人望开创一番事业,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积累巨大财富的群体;也受制于时代的局限,读书不多,很多企业最后销声匿迹,甚至创始人身陷囹圄,颇多令人惋惜之处。活跃在《沸腾新十年》中的人物,家庭条件不错,从小学霸,名校毕业,在中国移动互联网浪潮中大显身手。他们懂技术,熟悉商业,对美国互联网发展历程了如指掌,再加上背后成熟的投资机构推动、协助,创造了一批优秀公司。短短二三十年中国创业主体的变迁确实让我体会到中国发展之快,相信未来的三十年2000年之后出生的一批受过更好教育,对物质财富追求更少的新一代成长起来以后将有更大的创造力。相比《沸腾十五年》本书精彩程度稍有下降,对部分公司的描写感觉有了被公关过的痕迹,但仍不失为一本让没有技术背景的普通人了解中国互联网发展历程的好书。

《沸腾新十年(上)》读后感(三):不提无名之辈 互联网那点事这里都有!

前几日刚好看到业内一大V正在做本书的好书陪读,就第一时间跟进。

今天刚囫囵吞枣将第一遍读完,说一个感受:整体感觉行文流畅,有那种快意恩仇的爽感。

作者对所述之事了然于胸,阅读过程就像是一场对话,你坐在他对面,听他侃侃而谈,这些年在互联网能蹦出火花的弄潮儿,一个都逃不出他的评判。人物之间的关系,背后的秘闻,资本的博弈,很多事情刚好拉起你的好奇心,就点到为止,这也是他诡谲的地方。

其实,关于几个巨头都有专门的著作在呈现,从人物传记、组织架构、团队建设、技术开发多个角度在剖析,作者没有刻意去把他知道的东西一股脑都塞给你,而是按时间轴扭成一箩筐,一节一节铺开,给你留下想象的空间。陈述的重点放在核心的人物和事件,取材于生活,又没拘泥于生活,在虚实之间,让你去回顾你和他的触点。

《沸腾新十年(上)》读后感(四):互联网的华山论剑(上)

2010年在整个互联网行业历史长河中是一个有意义的年份,那一年横空出世的“新浪微博”。大量,大量的我们远在书本,远在他乡,远在心中的各种“人”,第一次离用户这么近——在新浪微博。而紧接着的2011年微信来了,更加创造了历史。

看沸腾新十年,这一次带着的心情——互联网的“电视连续剧”。多年前看作者上一本《沸腾十五年》,是快意江湖,“我”要去闯荡。

逐渐从bbs天涯、西祠、liba——逛;从淘宝、易趣、支付宝——买;从新闻新浪,新浪体育,新浪博客,新浪微博——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我从一个互联网用户到,为互联网行业宇宙中心工作(2010的新浪微博),我是幸运的。

我尝试总结,这本书的一些方法抑或是心得,或者知识点,很多话却不知从哪说起。上册一定要说,有几个事件值得记住:1、微博/微信;2、千团大战 3、3Q大战 4、出行大战

enjoy #2022阅读

《沸腾新十年(上)》读后感(五):俱往矣,风流人物还看明朝

真本书算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编年史,涉及到了很多细节以及大佬们的爱恨情仇。 自己是14年从外企软件公司跳槽到了本土互联网公司,经历了早期的文化shock,混迹几年也算是耳濡目染。

几个观察:一家公司能走多远,能做多大,很大程度依赖于创始人或者创始团队能看多远、能看多准、能执行多彻底。从这三个维度,腾讯看的不算远,跟随策略居多,不为天下先,但赢在看的很准,看准之后执行很彻底,无论是自己搞,搞不动了赶紧撤还是合纵连横,在合作伙伴中的口碑也好一些。 阿里属于看的远,有些事情大概没有看准,或者执行过激了,蚂蚁这事儿就是一个典型的翻船。百度看的不够远,不够准,执行还磨磨唧唧难怪掉队也不奇怪。

如果作者能够再写下一个十年的话,2020年将是互联网公司转折的一个大年。首先,行业从野蛮自由生长,开始受到诸如数据安全、隐私、伦理、社会价值等多重管制与制约。靠耍小聪明,玩擦边球的机会主义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性了;其次,行业会从一个高速增长,创意迸发的状态逐步趋向一种传统行业的风格。黑客、极客的味道会大大减弱,个人英雄主义的故事会越来越少。移动互联网会更下沉为一种基础设施。 而新的创意迸发可能是在科技驱动的单点技术公司中出现。拭目以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