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生命的逻辑:遗传学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生命的逻辑:遗传学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生命的逻辑:遗传学史》是一本由【法】弗朗索瓦·雅各布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32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的逻辑:遗传学史》读后感(一):科学 推动人类前进的力量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最早由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柏拉图提出。这三个问题被称为哲学上的三个终极之问。其实,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哲学问题,由古到今,这三个问题也是科学界众多科学家孜孜以求的,且为之奋斗终生想要搞明白的问题——这世间万物生命的延续,究竟有着怎样的真相?

《生命的逻辑:遗传学史》的作者弗朗索瓦·雅各布是法国分子生物学家,是196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他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的这本著作中,他为我们展示了遗传学的历史,跟随他,我们将一览生物学的演变过程,了解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

17世纪之前,“知识生长在神、灵魂与宇宙里”。人们更相信有一个强大的造物主,是他决定了一切。于是生命就来源于神灵。“繁殖,无非是神为了维持世界而每天都需要的一道秘方” 。当科学日益摆脱了主宰万事万物的隐秘的神意时, “神的意愿被人类的心智替代”。基于各种学科的发展,对人类生命的起源,生命的延续的探究才真正开始。随着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各大学科的完善,各种关于生命的说法相继诞生随之又相继被否定。因为牛顿的出现,“动物即机器”的机械论,进入到了物质的内部世界,化学随之登上了舞台。之后是生物学在唱主角。关于生命关于遗传的神秘面纱正在一点点被揭开。科学,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推动力。科学的一步步发展,让我们对人类以及地球上所有的生命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今天,科学家对遗传现象的研究,定格在了分子的尺度上,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又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分析生命现象?而在未来,又会有什么样的结论呢?

读《生命的逻辑:遗传学史》,我们不仅仅能学到生物学的知识,更让我们有意外惊喜的是,这本书会让我们对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这本书通俗易懂,虽然是专业书籍,其间也有众多专业学术词汇与理论,但读起来绝不枯燥,反倒是由于作者如同讲述历史故事一般,娓娓道来而引人入胜,让你有读下去的欲望。当然这本书中大量的理论还是会让你略感头疼。所以,这是本需要一读再读的书籍。

《生命的逻辑:遗传学史》读后感(二):科学就是一个解密自然的过程

弗朗索瓦·雅各布是法国分子生物学家,20世纪分子生物学革命奠基人之一,大家相对更了解的可能是他与雅克·莫诺一道提出了“乳糖操纵子”模型,揭示了基因调控的分子机制,获得了196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再看译者,傅贺,科学工作者,现在从事微型生物海洋学与生态学研究。作者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译者也是生物相关研究人员,至此而言,这本《生命的逻辑:遗传学史》科普类丛书大家可以放心阅读。

生命的逻辑:遗传学史

正如序言中所写,本书面对的更多的还是普通读者。文中用词没有特别学术性,没有其他科普类文的冷淡,有很多句子都比较清楚明白,让普通读者也能够轻松阅读,而内容却不减严谨度,不仅适合喜欢科普的读者,也适合大众阅读。

这本书有五个章节,每一章节里都有几个小节,能让我们读起来更条理清晰。本书从可见的结构、组织、时间、基因、分子五个方面讲述遗传学史,每一章都有举例,还是比较有意思的。

同时,在阅读时,每一节之间以及每一节内的内容都是循序渐进的。在可见的结构中遗传学一节中,从前一节的预成论和渐成论引入,做出假设并反驳,然后是对再生现象和遗传现象的观察论证,在这些内容中,作者用形象的水螅、淡水龙虾、蝾螈以及骡子等现实中的例子表达出了一些理论中的错误,在阅读时既能学到知识,又不失趣味,并不是一板一眼的讲述遗传学史,让读者可以读的下去,学的进去。

书中还提到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现以及摩尔根对果蝇的研究,其实在生物研究中,这些都是必须了解掌握的,相比教材中的讲述,本书中对这些内容的讲解都非常的生动有趣。在引言中有提到这本书主要给非专业的读者阅读,其实我觉得学习生物,学习遗传学的同学也可以读一读,作为一名生物专业的学生,读此书时会感觉很多内容已经很了解,但是有些生物学的史事可能没有特别清楚,而且读完后对遗传学史会有一个更系统的了解,正如本书的题目:生命的逻辑,读完会觉得对生命的理解更有逻辑,非常推荐。

科普和科学研究一样,都是停不下来的,大自然还有许许多多未知等着人类探索,这种探索是无穷无尽的,探索的发现也会是让人类惊诧的,也许未来某一天,人类可以干预遗传学程序的执行过程等等。

科学的力量是非常伟大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科学的理解越来越深,书中提到:“问题不再是‘自然是如何被创造的’,而是‘自然是如何工作的’”,我觉得这句总结非常正确,在不了解科学之前,人们对大自然有着无限的遐想,神创造万物这样的言论在科学出现之前是很受人信服的,同时也会有很多的问题。

人类对大自然的了解也是循序渐进的,人们对生命现象的了解是从宏观到微观的,从对胚胎的好奇,到精子卵子,再到染色体、基因等等,人们对生命的了解越来越多,也不会止于此,相信未来会有更震惊的发现。正如作者所说:“今天,遗传世界里是信使、编码与信息。明天,我们会用什么手段来分析生命现象并重新整合它?又会涌现出何种新的俄罗斯套娃?”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生命的逻辑:遗传学史》读后感(三):生命的逻辑,生命的美学

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是实践经验的总结。究其原因,大概追溯到神学家给出“我是谁”的结论后,整个人类社会都企图突破宗教教义,自由地去探寻世界的本质。也是因为人类不断地在反思自己的过往,追溯自己的来源,产生了自我意识,从而进化为高等动物。

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清楚明白,因此我很感谢这系列丛书的人将这些书编撰,推崇到我们面前。科学是人类意识进行觉醒后将事物解谜的极致,是真理的先知和审美的天使。

当然这一切都是我个人的说辞,我只不过是个外行,对生命学的看法还停留在以前读《物种起源》的时候。我只能在这本书小小的窥探到生命学的表层,但其表层也让我深深地震撼。

从最基础的来说,这本书有点不同于以往的科普类书籍。以往的科普类书籍在陈述那些案例,讲述那些科学故事,去科普,而这本书他在传播自己的思想。除去解密最基础的生命遗传学的知识外,还在让阅读者去反思自己为什么能观察到这类,稍微调整一下视角,就能看到不一样的世界。“那些寻找神的人,才会寻见神。”但在这一刻,他们圈定在了自己的范围,寻找神的人只会寻见他们所寻见的神。

譬如书中有说到,“与其他的自然科学一样,今天的生物学已经放弃了它曾经怀抱的诸多幻想。它不再寻找真理——它正在构建自己的真理。”人们在不断地探索中挖掘更多深层次的事物,将生命系统的解构逐一解剖在人们面前。每一次新的发现,就是不断地重新考量生物体的构造。

这个过程奇妙又充满一种奇怪的仪式感,大概是一个生物被解剖到源头,看到本质的时候有着本能的对生命的敬畏。

这大概也是这本书的魅力,或者是带你体会到科学的魅力。

我真的很喜欢这本书,我记忆最深刻的便是最后译者小记中有谈论到科学哲学的价值在哪里,里面明确提到了反思经验的意义,让人们进行思考,反思经验的意义,探索概念里凝结的道理。

“从实用的角度,不妨说,对行动的反思,应该为进一步行动提供反馈;对概念的考察,应该为思考新的概念提供洞察。”

我认为无论是喜欢科学或者不喜欢,无论是对生物学感兴趣还是对生物学没兴趣,都可以看看这本书,里面的内容很有意思,无论是从科学方面还是从哲学方面。

《生命的逻辑:遗传学史》读后感(四):《生命的逻辑》:从传承和变异阐释繁殖的本质

遗传学是在18、19世纪建立并快速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它涉及生物的遗传与变异两个方面,研究基因的结构、功能及其传递和表达规律。虽然这门学科存续的时间还不到三百年,但它所研究的内容——生命繁殖,却从远古时代即吸引了思考者的眼光。

法国分子生物学家弗朗索瓦·雅各布在其著作《生命的逻辑:遗传学史》中,便介绍了这些思考者的探索历程。弗朗索瓦·雅各布是20世界分子生物学革命的奠基人之一,与雅克·莫诺一起提出了经典的“乳糖操纵子”模型,是每个生物类学生的必修内容。1965年雅各布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医学奖。1996年成为法兰西学院院士,在遗传学领域具有极高的造诣。

雅各布虽然将书命名为“遗传学史”,但在《生命的逻辑:遗传学史》一书里,他并非直接从遗传学着手,而是将遗传学置于整个生物学发展的历程中,在整个大背景下找到遗传学初起的线索,梳理生物学特别是遗传学发展的科学逻辑,追溯生命科学发展史上的一次次重要的思想变革。

真正的生物学是从16世纪发展起来的,此前,因为生存压力以及眼界限制,生命繁殖过程充斥了各种荒诞的传说,繁殖与魔法、占星术、神学、古代哲学交杂在一起,产生了“熊头猿臂”、“牛首人身”、“蛙面儿童”、“身披鳞甲的狮子”、“长着主教之面的鱼”、以及各种可能的组合。黑暗的中世纪更是禁锢欧洲思想近千年,当时,神意就能实现人类心智设想的一切可能。直至16世纪后,知识才得以基于人类之语,而非奠基于上帝之言。根据研究内容,此时的生物学逐渐分离为博物学和生理学,而关于繁殖的种质自然发生论与种质繁殖论也被物质的组织与运动规律所取代。但是,可见的结构与隐藏的秩序仍属于不同的领域。19世纪中叶,生物学从观察科学进入了实验科学的阶段,生物学家们将生物体还原为它的组成要素,研究细胞、生化反应和组成粒子。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生命过程内在机制的探究需求,以及物理、化学、数学等学科的发展,遗传学终于在几个世纪的长期积累下应运而生,它考察生物群体,研究它们的遗传现象,把等同形式的继承及新奇形式的出现与细胞核内的隐秘构造联系起来,逐渐深入到染色体、基因、酶、相关因子等微观世界研究。

众所周知,遗传学最经典的案例是孟德尔神父的豌豆实验:红、白二色豌豆杂交一代全部为红花,而杂交二代则出现花色的3:1分离。但在其他杂交实验中,后代的分离规律却不尽相同,第二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混乱”,甚至被称为“活着的马赛克”。虽然没有科学的统计方法,但亲代与子代的相似性与差异自古便有记述,它不仅是遗传学的源起,也是遗传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研究角度。在《生命的逻辑:遗传学史》里,雅各布指出,变异导致的“畸形”在早期被归结于神的愤怒、冥冥之中的报应、离经叛道的念头或行为的恶果。而现代遗传学的发展表明,生命世界演化的动力是繁殖。建立在代际传递中的变异是生命体适应环境变化的方法,当变异为环境筛选并保留,并进一步发展便可发展为新的优势种群,而被淘汰的变异则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难觅踪影。表观的变异来源于内在基因的变化,染色体在两性交换遗传物质到生长发育、衰老的过程中,既有完美的复制程序,也可能出现几千万分一几率的错配,这微小的差错与后续的各种酶、蛋白相互作用起来,便可能成为新物种的肇始。

《生命的逻辑:遗传学史》用散文似的语言,灌注哲学的逻辑思想,讲述了生物学特别是遗传学的发展历史,强调了人们对生命传承与变异的思考进程,是一部十分深入的思想史。虽然人类距离厘清生物遗传的细节仍待时日,但现在研究思想的总结依然让我们对人类思想的逐渐进步欢欣鼓舞!

《生命的逻辑:遗传学史》读后感(五):探究生命的逻辑 感受科学的美好

看到《生命的逻辑:遗传学史》这本书时,干净、简单的书皮便向人透露着一种严谨的逻辑性。书封上红绿交替的圆圈仿佛像一只只放大镜,逐一放大着人们对科学的思考和生命本源的求索,一个个放大的圆圈又似不断拓展的知识边界,科学将人类的视角拓展,让我们越来越多的了解我们自身以及自身以外的外部世界。

正如译者所说:“科学求真,更求新。科学的触角不断地伸向未知的领域,捕获更精微的实在,迫使其在常识的层面显性。”

人们常常非常严肃或者貌似“玩笑”的会问:“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又似乎是个哲学问题。但,无论从哪个层面分析,都不难发现我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知的渴望。于是,许许多多的人投身于遗传学的研究,在枯燥的研究中,发现既有趣又颇有魅力的知识蕴藏于其中。

我本以为阅读这类自然科学的图书会是晦涩难懂,充满着专业术语和大量的数据佐证。但是,阅读开来,之前的畏难情绪一扫而光,文字流畅且优美,就像讲故事般把专业知识和科学名字“流淌”入心,它将科学的发展描述的既像教科书般严谨、丝丝入扣;又有讲故事般的“跌宕起伏”,让你了解其一后,迫不及待的想知道后续的发展脉络和原理。尤其是20世纪下半页以来,伴随着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我们更想于其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读《生命的逻辑》时,随着阅读的展开,你会不断的想到这个问题——“即使当科学方法已经充分建立起来并用于探究自然世界,但在接下来的许多年里,人们在思考生命起源的时候仍然拜托不到信仰、传闻和迷信的桎梏。”

于是,全书分五个章节依次铺陈开来,从“可见的结构”、“组织”、“时间”、“基因”、“分子”五个章节展开。从1573年《奇幻怪兽录》为“起点”到如今在“分子尺度”上诠释遗传现象,但这绝不是科学的终点,它将会依然不懈的向前发展,带领我们走进更多未知的领域。是啊,人们从显现的普通外观认知,逐步深入至微小的分子,中间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和人类科学工作者的研究,让我们受益颇多。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研究生命科学的理论和历史知识,浓缩在一本图书之中,能从中知道“你从哪里来,将会到哪里去。”或者说,从科学的角度,你更能从原理上了解来龙去脉,知道马尔萨斯、达尔文、华莱士、麦克斯韦等科学家的思想发展。它是一本朴素却包罗生物领域万象的生物学史,有助于我们了解基础的遗传学、细胞学、生理学、生物学等学科知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想这本小册子既可以作为一本大众的科普读物,也可以作为专业学生和从业人员的有益教辅。

让我们每个人都有科学的素养、精神、态度和方法面对生活和学习,不断获得个人的成长和精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