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们所应知道的一切》读后感精选

《我们所应知道的一切》读后感精选

《我们所应知道的一切》是一本由[爱尔兰] 多纳尔·瑞安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2.00元,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所应知道的一切》读后感(一):当承载两个灵魂后

爱尔兰是个神奇的国度,那里有嘹亮的风笛,耐人寻味的乔伊斯还有世间的玫瑰叶芝。

但是近些年相比于英法美日来讲,爱尔兰的小说进入到我们的视线比较少。 对于爱尔兰的小说,我的了解也较少,而这两天看了一本书,叫做《我们所应知道的一切》他就是远自爱尔兰来的作品,看之前我先去了解了一下这本外国小说在海外的口碑,发现他获得了爱尔兰图书奖,最佳小说奖短名单,且被多位名人盛赞。这让我在看本书有了更多的期待。 这位作家叫多纳尔瑞安--两度入围布克奖,而且他的其他小说也斩获多项大奖,可见这位作家的写作水平值得信任,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位母亲在怀胎了12周的时候,明显感觉到了自己身体上所带来的不同,也感受到了另外一个小生命对他的影响,但是他的丈夫却无情的抛弃了她,她试图摆脱痛苦的过去,去寻找新生活,可是过去的日子就像铁链一样,把它拴在了原地,这本小说多以这位母亲的自说自话或与其他人的交谈之中,托出整个故事的主线:讲述她年轻时所做的,讲述她的敢爱敢恨的故事,讲述她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更重要的是非常详尽的讲述了一位怀孕的母亲在遭受了如此大的打击之后所做出的行为以及言语上的改变。 这是为数不多的一本去描述怀孕母亲的书,让我看完之后非常感慨,并且这位母亲也是一位很有个性的女人他在怀孕之后的所作所为让我感动,特别是这本小说利用距离我们非常远的一个小镇作为背景,那里的价值观与我们存在差异,那里的风土人情也像是一种泥泞禁锢了这位母亲的向前的脚步,正如两年前非常棒的一本法国小说《回归故里》所提到的:在欧洲一些小镇上的风土人情会带有一种偏见或是一种执着,在潜移默化中对于某些群体带来非常大的打击,虽然这本书里没有非常明确的提出,但是我看后发现这种背景也是本文小说所蕴含的更深层的主题 这本书不厚,只有100千字左右,拿在手里时非常舒服,让人看完很让人轻松的就看完了,算是近些年题材比较新的小说了,看完之后却能激发一下所思所想,了解怀孕是如何影响一个人的。

《我们所应知道的一切》读后感(二):当承载两个灵魂后

爱尔兰是个神奇的国度,那里有嘹亮的风笛,耐人寻味的乔伊斯还有世间的玫瑰叶芝。

但是近些年相比于英法美日来讲,爱尔兰的小说进入到我们的视线比较少。 对于爱尔兰的小说,我的了解也较少,而这两天看了一本书,叫做《我们所应知道的一切》他就是远自爱尔兰来的作品,看之前我先去了解了一下这本外国小说在海外的口碑,发现他获得了爱尔兰图书奖,最佳小说奖短名单,且被多位名人盛赞。这让我在看本书有了更多的期待。 这位作家叫多纳尔瑞安--两度入围布克奖,而且他的其他小说也斩获多项大奖,可见这位作家的写作水平值得信任,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位母亲在怀胎了12周的时候,明显感觉到了自己身体上所带来的不同,也感受到了另外一个小生命对他的影响,但是他的丈夫却无情的抛弃了她,她试图摆脱痛苦的过去,去寻找新生活,可是过去的日子就像铁链一样,把它拴在了原地,这本小说多以这位母亲的自说自话或与其他人的交谈之中,托出整个故事的主线:讲述她年轻时所做的,讲述她的敢爱敢恨的故事,讲述她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更重要的是非常详尽的讲述了一位怀孕的母亲在遭受了如此大的打击之后所做出的行为以及言语上的改变。 这是为数不多的一本去描述怀孕母亲的书,让我看完之后非常感慨,并且这位母亲也是一位很有个性的女人他在怀孕之后的所作所为让我感动,特别是这本小说利用距离我们非常远的一个小镇作为背景,那里的价值观与我们存在差异,那里的风土人情也像是一种泥泞禁锢了这位母亲的向前的脚步,正如两年前非常棒的一本法国小说《回归故里》所提到的:在欧洲一些小镇上的风土人情会带有一种偏见或是一种执着,在潜移默化中对于某些群体带来非常大的打击,虽然这本书里没有非常明确的提出,但是我看后发现这种背景也是本文小说所蕴含的更深层的主题 这本书不厚,只有100千字左右,拿在手里时非常舒服,让人看完很让人轻松的就看完了,算是近些年题材比较新的小说了,看完之后却能激发一下所思所想,了解怀孕是如何影响一个人的。

《我们所应知道的一切》读后感(三):真实的虚构写作

读《我们所应知道的一切》,虽然我明知这是虚构叙事,却依然感受着故事的真诚与感人,一切明明没有发生,却好像又实实在在地发生在你我的身边。

这让我想起了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在其著作《给青年小说家的信》中说过的一句话,“小说的说服力恰恰追求相反的东西:缩短小说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在抹去两者界限的同时,努力让读者体验那些谎言,仿佛那些谎言就是永恒的真理,那些幻想就是对现实最坚实、可靠的描写。这就是伟大小说所犯下的最大的欺骗行为:让我们相信世界就如同作品中讲述的那样,仿佛虚构不是一个被沉重地破坏后又重建的世界,以便平息小说家那种本能――无论他本人知道与否――的弑杀欲望(对现实进行再创造)。”

《我们所应知道的一切》就有这么一股欺骗性的力量,它拉近了现实与虚幻的距离,也模糊了虚构写作与非虚构写作的界线,给人一种迫近而来的真实性,它追求小说真实性的准则,“虚构从定义上说就是谎言——一种非实在的伪装现实;实际上,任何小说都是伪装成真理的谎言,都是一种创造,他的说服力仅仅取决于小说家有效使用造成艺术错觉的技巧和类似马戏团或者剧场里魔术师的戏法,小说家的真实性或者真诚态度就在于此:接纳来自内心的魔鬼,按照自己的实力为魔鬼服务。”

另外的收获,就是又发现了多纳尔·瑞安这位爱尔兰作家,其有“爱尔兰文学新浪潮的王者”之美誉,风格“语言节奏独特,融狂野和诗意,黑暗与甜蜜,悲伤与诙谐于一体,呈现对复杂人性和复杂主题的高超驾驭力”。除了这部作品,多纳尔还有《来自静谧的浅海》《十二月纪事》《旋转的心》《太阳斜照》《奇花异果》《污岛皇后》等小说。看来,又有必要收藏一个作家的所有作品了。

有时候,一想到好书层出不穷而生命极其有限,一股莫名的悲怆之感竟会涌上心头:书是永远读不完了。所以在平时只好抓住碎片化的时间多多读书,甚至于对我来说,阅读很大程度上是一项体力劳动,当然也时刻在保持思考。在具体规划上,我有一个愿望:希望每年读的书摞起来都能达到我的身高。我认为阅读的厚度决定人生的高度。这样,日复一日,经年累月,我就会成为思想上的“巨人”。

《我们所应知道的一切》读后感(四):《我们所应知道的一切》:我挑起了战争,他接续了战火

马丁·托比是一个著名游民的儿子,也是我腹中胎儿的父亲。他十七岁,我三十三岁。

——这是一个极具炸裂效果的开场,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因为这样独特的开场方式,拿起这本《我们所应知道的一切》。

《我们所应知道的一切》是爱尔兰作家多纳尔·瑞安以女性视角创作的作品,但是在阅读过程中,你会完全忘记掉多纳尔·瑞安的男性作家身份,而被作品中传递出来的细腻情感深深吸引。

如此独特的开场方式,以及作者与主人公之间非常大的人物形象反差,让我还未开始阅读,就已经对这个故事充满了好奇。

整本书以女主人公梅洛迪·席伊为第一人称、以梅洛迪的怀孕周期为时间顺序进行讲述。

故事开始时,梅洛迪已经怀孕十二周。换句话说,怀孕十二周,也就表示梅洛迪错过了让胎儿离开她身体的最佳时机。虽然这样说有些冷酷,但是这个无法得到婚姻保护的孩子的确难以得到众人的祝福。

不仅如此,这个还未出生的孩子甚至不是爱情结晶,毕竟,梅洛迪选择与自己的学生马丁·托比发生关系是存有报复丈夫的心思的,即使丈夫出轨,梅洛迪依旧无法割舍对丈夫的感情。

梅洛迪怀孕三十九周的时候,偶然与马丁·托比碰面。马丁·托比的第一句话就是:你怀的是我的孩子吗?看得出来,马丁·托比设想过孩子是自己的,并准备接受这个事实。以十七岁的年龄来看,马丁·托比的表现真的很令人惊讶。

多纳尔·瑞安在接受采访时说,爱尔兰游民是爱尔兰土著游牧民族,他们通常是锡匠或其他金属加工工人,因此人们有时称呼他们为“修补匠”。游民有自己的语言、风俗和传统,往往过着独立的氏族生活。

马丁·托比,这个无辜被牵连进梅洛迪生活的年轻人,在故事中出现次数的并不多,不过,马丁·托比作为游民的成长经历,以及托比家族在游民中的地位,成就了马丁·托比勇于承担的个性,这也是这个人物形象极富魅力的地方。

以故事的时间背景来看,当时的爱尔兰禁止堕胎,但其实梅洛迪还是有机会可以选择去伦敦的。事实上,梅洛迪的丈夫帕特正是这样期望的。不过梅洛迪任由时间流走,并未采取任何行动,因为这就是梅洛迪想要的结果,因为梅洛迪意识到她与帕特的生活必须有所改变。

梅洛迪在怀孕期间,经常会回忆起自己与帕特浪漫甜蜜的过往。她记起自己对帕特一见钟情,记起两个人第一次牵手,第一次拥抱……梅洛迪说,在十三周之前,帕特一直是她第一个接吻和牵手的对象。

坦白说,梅洛迪的行为是有些决绝的。虽然他们的婚姻出现了问题,虽然帕特背叛了梅洛迪,但是梅洛迪挑起战争的方式还是令人心惊。梅洛迪和帕特之间还会有未来吗,我不知道。不过,当帕特把手放在梅洛迪的肚子上感受宝宝心跳的时候,我似乎看到了帕特对家庭生活的渴望。

故事停留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原来梅洛迪从一开始就规划好了一切,她为宝宝安排了完美的家庭,完美的父母,而她自己则全身面退,仿佛一切从不曾发生。

这是一个很难以道德标准去衡量的故事。不过,正如多纳尔·瑞安所说的那样,哪怕是善良的好人,也会犯错、懦弱,或者做出某些有道德瑕疵的选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