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90后来了》读后感100字

《90后来了》读后感100字

《90后来了》是一本由[韩]林洪泽(임홍택)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021-7-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90后来了》读后感(一):资本家对90后消费群体的分析

读书之前我以为这是一本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书,看完之后才发现原来是资本家在研究怎么更好的压榨90后,书名格局定的高调,实则通篇都是啰里八嗦的废话,从目录上看文章结构清晰,但阅读下来脑子里一片浆糊,完全没有清晰的逻辑框架。 与其说是一本书,更像是资料的堆积,皮毛上的分析不痛不痒,表面上好像能够引起共鸣,转念一想也就那么回事,实在不值得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阅读。

《90后来了》读后感(二):90后,是80后的延续00后的榜样

其实大家之所以对90后有很多的槽点,原因在于70后的人群大多已经功成名就,80后在大日代的背景下也大多都有一定的成绩,在部门和社会中处于中坚力量,在我之前的企业,70后是总经理和总监级别,80后是部门长级别,那么90后作为70后的孩子,进入职场所接触到的形成对比的人群就是80后,那么大家就会觉得,同样是职场打拼,90后表现的总是不尽人意。随着00后的出现,这种观点有所淡化,但是大家普遍对于90后形成了一个共识:他们这一代是需要更多磨砺的一代人。

有的人为了生存,有的人天生就适应生存,随着时间的推移,90后也开始为人父母,家庭的责任和生活的压力逐渐让他们丰富了经验和阅历,工作的技巧和生活的技能逐步被掌握,差距慢慢地缩小,星光也会逐渐地展耀,90后逐步成长起来,80后拼搏的精神得到了发扬和延续。

90后作为在一个衣食无忧的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成长的步伐可能会相对慢一点,但是他们取得成功的难度是同样值得被大家所关注和歌颂的,更是值得作为00后学习的榜样。

《90后来了》读后感(三):了解是前提,理解和接受是方法--与90后的相处之道

这本书主要分为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90后这一代人所具有的的一些特质,例如诚实,简单,有趣;与80后、70后这些群体之间的不同;第二部分从职场中入手,目前90后正在成为职场当中的中流砥柱,对于企业来说,如何管理90后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同时对于企业来说,90后也为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第三部分是从日常的消费过程来讲述90后,90后有着不同的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对于商家来说确实是一个较大的挑战,但同时,新的消费方式也推动商家不断地完善产品和服务,减少低质量产品,让消费市场形成良性循环。

从这本书中,可以快速地了解90后这个特殊的群体。包括他们的性格,对于工作的态度,消费方式,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等等。目前90后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新生力量,并且是一股重要的力量,在各个地方都能看到90后的身影,只有更加了解他们,才能更好地与之相处。

在职场中,经常会听到说“90后是不服管理的一代,任性,动不动就辞职,不愿意吃苦等等”,但是我想说的是,难道在职场中90后就真的只剩下这些了吗?那些70后、80后在评价90后的时候,有真的了解过他们真实的需求吗?就我看来,并没有。现在是一个不同的时代,大家的思维、想法都发生了变化,如果还是用过去的标准来评价90后,那未免有失妥当。在给出适当的评价之前,我们最应该做的是确定一个合适的标准,站在同一个坐标系中进行比较才能得出一个合适的结论。年长的人通常是站在过去的角度来评价90后,因此得出的结论往往在我看来是不恰当的。

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90后能很快的适应并且快速的接受,同时他们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他们具有新颖的点子,通常都是大胆的,具有革命性的;同时他们也是很单纯的一代人,直率,坦诚,和人打交道的方式也很简单等等,我觉得这些都是90后身上具备的优点。

理解和包容是减少冲突的方法之一,但前提一定是对他们有足够的了解。我想对于年长的人来说,在了解的基础上再去理解,那样会和90后这个群体相处的非常融洽和愉快。

《90后来了》读后感(四):90后的过去与未来

很喜欢了解他国的文化、社会现象,尤其是同代人的现状,这是韩国第一本专门研究90后的现象级畅销书,读来的确很有意思。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韩国90后的总体特征;第二部分论述了韩国90后的职场特征;第三部分论述了韩国90后的消费特征。

在作者林洪泽看来,韩国90后主要有三个总体特征:首先是简单。他们热衷于使用缩略语、表情符、动态图,比起长文,更易接受短文章、短视频,形成了所谓的“剪报综合征(clippling syndrome)”,即在信息洪流中,只关注那些摘要、节选的频道。网络成为他们交际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纸质书行业受到巨大的冲击。

其次是有趣。“沙雕文化”盛行,“玩梗”成为社交场合的必备能力。他们身上洋溢着游戏精神,用自己的方式对抗着枯燥乏味的生活。

最后是诚实。不但包括自我的坦诚,更是在要求他人、企业、社会、制度保持诚实。

这样一群特立独行的90后在职场上抗拒权威主义和说教,呼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作者认为,对于这一世代,高压工作是行不通的,必须要保障他们的参与感、自主性、成就感、平等权等等。消费方面,90后追求消费方式的便利、简化,他们的行为与需求不断地推动着消费市场的变革。

之前也有读过一些当代日本社会现象的书,每次看都能从中捕捉到我们的影子,甚至感到有的部分简直就是一模一样,不由得感叹东亚三国的确需要互相以为镜,才能走得更远。读下来总体上感觉作者对90后一代的态度是积极的,他所描绘的韩国90后是我行我素、自由开放的一代,有意思的是,作者在进行案例分析的时候,多次提到了诸如小米、阿里巴巴等中国企业,看得出来,他对此还是很赞赏的。通过对韩国90后心理的揣摩、特征的挖掘,作者呼吁韩国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能够真正地关心新生代、扶持新生代。

不过,90后走到今天,最初的那批人也已经进入了不惑之年,处于我这个年龄段的90后好像也开始慢慢褪去了当初的锋芒。反抗权威的,开始学着服从现实,标新立异的,开始学着敛起锐气。当然,我说的并不是所有人,我们也不必为这种变化沮丧。我们仍是90后,只是多了一些思虑,多了一些责任。

《90后来了》读后感(五):作为消费者和劳动力的90后

刚看到《90后来了》这个书名时,我以为这是本从社会学视角解读“90后”群体的书,我猜测这本书可能出自90后之手——毕竟在群体内部才更有可能抓住群体的精髓,而来自他者的凝视总是透过了更多一层滤镜的折射。等我翻开这本书才知道这其实是本管理学和营销学的书,作者也并不是90后群体的一员。作者其实是韩国企业中负责消费者画像、营销决策和新员工培训的职业经理人,他写这本书也并不是要从社会学的视角了解作为人的90后。虽然他确实借用了大量社会学、语言学和文化分析的理论模型,但他的最终目的仅仅是分析90后作为消费者和员工的两重社会身份。他的所有分析都是为了劝诫执迷不悟的韩国企业经营者,希望他们放下对90后的种种成见和迷思,客观地了解这个群体的特点,以便更好地从他们身上挣钱和榨取利润。

作者写这本书是由于他观察到了90后在消费市场和职场上这两个维度中发展出了迥异于与上几代人的理念和文化,这种迥异造成了两个维度的困难:一方面,某些韩国企业的经营者无法理解作为消费者的90后,还秉持着针对上几个世代的陈旧的营销方式卖产品,对消费者的错误解读导致在营销上屡屡碰壁、充满困惑;另一方面,在韩国企业中,上几代人构成的上司和90后下属在文化和价值观上彼此隔阂、互不认同、双方都充满困惑和抱怨。90后在价值取向上追求简单、有趣和诚实,把上几代人视为升职不二法门的职场潜规则(比如加班、下班后部门聚餐、自动放弃年假、接受上司谩骂、无意义开会、重复性无意义工作……)弃若敝屣。而上几代人形成的上司则把90后的自由和自我视为自私、懒惰和不近人情。在一个职场内,不同世代秉持截然不同、甚至彻底相反的价值观,这就导致企业内部在管理层面上效率低下、甚至充满火药味。于是很多90后纷纷选择脱离企业职场,转而考公务员,投奔到点下班、短期收入相对减少但长期稳定的体制工作之中。而韩国企业则发现他们闹起了用工荒、面对着不断走高的员工流失率。

作者认为,韩国企业要打开在消费市场和职场在90后身上碰到的死结,其位高权重者就必须摒弃“老资格”的论调,蹲下来仔细看一看90后这个群体,了解他们在污名化背后的特点和诉求。只有这样,老家伙们才能营造有利于这个群体发展的职场、以期达到老人家们和新人90后的共赢。也只有这样,老家伙们才能学会如何从90后身上挣钱。虽说在职场角度,作者还是更多地站在了90后一边,耐心地洗清对他们的污名化,解释他们不肯加班、不愿被随便谩骂、轻易就辞职去考公务员的行为背后的合理逻辑,但作者的最终目的仍然是为了帮助老家伙们所代表的资本更好地利用90后的消费力量和人力资源。这一点限制了作者的思维和视角——当然,是资本社会把人异化为消费者和劳动者,这其实是社会人唯二的社会职责,也是社会人唯二的生存方式。

据作者在结束语中所说,这本书起心动念于2012年、首次成书于2014年,因此有些信息读来略有些滞后于时代发展,但总体而言作者仍然为所谓“90后”这个群体进行了一次成功的画像。我觉得这本书有两点做得很不错。首先,框架清晰、逻辑完整。作者先对“90后”这个模糊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并在代际问题的框架内对相似和相关的概念进行了梳理,提出对“90后”的定义应该重点关注他们共同的文化和价值取向。然后,作者解读了“90后”的三个共同文化和价值取向——他们发展和使用自己的缩略语、追求沙雕文化、认同“正义杠精”所代表的诚实公开的价值取向并勇于以公共讨论推动正义实现。最后,作者分析了这三个共同的文化和价值取向如何塑造了作为消费者的90后和作为劳动力的90后、并倒逼韩国企业改变他们的营销和雇佣方式。

这本书另一个做得很不错的地方是作者把视线扩展到韩国的三千里国境之外,常常以美国、中国和日本为参照来理解东亚90后群体的共性,以及中日企业面对他们作为消费力量和劳动力的崛起做出的自我调整,比如作者觉得阿里巴巴和小米的互联网营销就是非常成功的案例,相比之下14连跳的富士康和乐天的无人便利店就是非常失败的尝试。

如果说这本书对于了解90后还有什么未尽之责,那么作者最大的局限性就是只把90后作为消费力量和劳动力来分析,从根子来说,他从没在实质上把他们当做人来看待。当然,这也不是一本管理和营销学书籍应该承担的责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