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了不起的游戏经典读后感有感

了不起的游戏经典读后感有感

《了不起的游戏》是一本由郭宝昌 / 陶庆梅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34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了不起的游戏》读后感(一):四颗半

其实书可以五星,但是李陀的序太烦人了,郭在中间将和西方斯坦尼比较那块可有可无,其他的都还好,后面的女的写的跋也不喜欢,就郭自己写的东西很好,一开始看李陀的序准备放弃不看了,还好后来坚持下来了,值得一看的书,样板戏那段挺有趣,再就是戏剧电影,梅兰芳真的面对一台织布机的尴尬,透着一股子的坏

《了不起的游戏》读后感(二):京剧的英雄时代一去而不复返

不同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呼吁建造“第四堵墙”和布莱希特试图推翻“第四堵墙”,郭老从根本上否定中国京剧表演体系存在“第四堵墙”。他坚信京剧是一门观众与演员共生的剧场艺术,这与陈超老师所说“京剧演员从舞台上传达下来的‘信息’,要经得起观众赏玩、理解和想象”同声相应。

基于此,郭老引进(其雄心必在原创)“游戏”这一概念,对观众叫好、演员跳进跳出等诸多京剧表演独有的奇妙现象作出阐释,这无疑与赫伊津哈《游戏的人》同气相求。

显然,作为“游戏者”的京剧演员与观众都是自由的、主动的、有创造性的,于是“文化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打上了游戏的烙印,带有游戏的性质”,“文明是在游戏之中成长的,是在游戏之中展开的,文明就是游戏”。

然而不要忘记,赫伊津哈也曾指出,“古老的文化土壤在重重叠叠的重压之下越来越难以呼吸”,这正是郭老的忧虑与愤懑所在——当京剧变严肃了,它只给游戏指派一个次要的位置,京剧的英雄时代一去而不复返。

《了不起的游戏》读后感(三):关于游戏的食髓知味

与京剧的缘分仅仅几瞥,于我而言,京剧是冗长、乏味的代名词~而郭宝昌,这位钟情京剧的名导,在本书中起了一座高楼,并在高楼上大声疾呼,观看京剧并不困难,还十分有趣,并在序言中回忆他如何亲身安利他自幼出国,对京剧头疼脑热的儿子。于是像我这样的小白读者被自然吸引,走进他的高楼观摩了解~ 在他看来,京剧既俗又雅,大俗大雅,是“了不起的游戏”。与西方戏剧的底层逻辑不同,京剧表演一直强调的是舞台的开放性,观众和演员(舞台)本就是一体的。叫好不仅是观众表达对演出的态度,更是参与演出本身;丑角可以跳出角色,与观众交流;京剧大师或在演出中插科打诨却不误戏……京剧与其说是表演剧情,不如说是用一场游戏,来呈现对世界的看法~ 延伸一下,这种游戏带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超越性,发轫于华夏民族祖先对世界的认知,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庄生晓梦迷蝴蝶”,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种审美超越生死、悲喜、美丑,强调二元对立中互相转化的部分。郭导人至耄耋之年,用旺盛的生命力与他人合著成书,书的字里行间透露着一股精气神,为我们做了一个榜样:作为现代文明情境下的中国人,该如何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并用属于我们的语言表达出来~

《了不起的游戏》读后感(四):有梦想谁都...

当然,粹或是渣,兴衰与否,京剧永远是属于爱京剧的人们的。正如再了不起的游戏也是属于参与其中的玩家,看得懂才叫得出好,会喝倒彩的往往是真内行。 京剧的确有不同于斯坦尼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的独特表演方式,说它是观演一体属于剧场,其实是在追忆过往的兴盛繁华,那是一个观众和演员共济一堂,你演我捧其乐融融的社交场子,它再现的是那个时代中人们的共同爱好与社会娱乐,或许不恰当但我总觉得可以类比当下很多Z时代年轻人所乐衷的偶像见面会和漫展cosplay。 未来是一个多元价值的社会,人各有爱且各爱其爱。门槛低的新潮艺术形式层出不穷,有一定欣赏门槛积累了程式的艺术形式,不会消失只会小众。除非它能与时代一起进化,变成一种不论是谁也甭管懂不懂,都有资格评论好坏的艺术,比如流行音乐和商业电影。也就是说艺术只有更贴近个人感想和口味而非限制于规则化表达时,才会更大众。虽说大众本就不是艺术的追求,娱乐才追求大众,但眼下的京剧,别说让外行看懂了,就是内行知名演员跨派演绎了非本派剧目这种程度的革新,都要被两派拿来指责争论一番,其内部的道统束缚和创新阻力可见一斑。 与任何艺术门类一样,京剧积累起来的程式化规则,既是宝藏也是包袱,高雅化之后再难复大众观演一体的旧日气象。而新时代的观演一体似乎也不再依赖固定的实体舞台,甚至不追求即时的同步性,时下bilibili的弹幕视频就可以看作是一种非同步的观演一体,初始内容与其所引发的评论耦合成一种持续生长的共生体,这又是另一番游戏了。 世上从来没有一创生就了不起的游戏,了不起的游戏,本质上是了不起的人;世上也从来没有一生下就了不起的人,有梦想谁都...谁都还没个梦想?光有梦想怕不成,最终的了不起都来自于一直以来爱己所爱全情投入的人。 那么郭宝昌开篇的问题就又回来了:后继有人的游戏才谈得上继续了不起,年轻人不去看也看不懂京剧,究竟是剧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还是继续甩锅电影电视剧短视频的问题呢?

《了不起的游戏》读后感(五):昆曲的今天就是京剧的明天

地球上从来不缺乏高度复杂的艺术,而艺术本身想要不断发展,务必要不断更新自己。

以京剧而言,第一个问题不是过分复杂和过高的门槛,而是无法契合现代人的生活,无法形成代入感。当下的京剧问题在于太过高雅,还不如豫剧根植于乡村于城镇于底层语言和生活场景。

我对京剧以及其他地方戏有些兴趣,但是票友还远远谈不上。这种兴趣主要来源于戏曲的古典意味,以及对古典文化的故事性表现。经典的京剧段落让人回味无穷,百看不厌,但也仅此而已,因为传统剧目表现的角色和唱腔,没有一个能让一个现代观众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形成代入感。

但是注意,在其创作初期也是其鼎盛时期的清朝末年,可是完全契合当时的语境和心态的,比如著名的苏三起解,发生在明代山西,但是这幕剧里的唱念可是地地道道的老京片子,其中反映的社会结构甚至官职也都是如假包换的清朝设置。

这也是为什么京剧在当时几乎成为流行文化,从王公大臣到走卒贩夫都会哼哼几句,也会“看着直掉眼泪”或“看的满面通红”。

而现今,即使是资深票友,也大多沉迷于技法(如本书作者),没见几个能对作品本身表现的人物和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的。

比起别的曲艺来,京剧可能是最不幸的那一个。同样是时代都过去了,相声还存活在小剧场里,还存活在网络视频里,还能接地气,还有好角儿、好作品。京剧呢? 两百多年前京剧之兴发端于宫廷但实际得益于市井,当前京剧之衰亦然,脱离社会,自栩庙堂,孤芳自赏,终将像昆曲一样吃冷猪肉。

相声,也曾快速兴起又没落,德云社郭德纲让相声重回小剧场重回市井大众生活,力挽狂澜,有目共睹。京剧界需要一个郭德纲式的大师!

佛教也曾是倾力为权贵为鬼神服务,王朝不再,出了个星云大师鼓吹人间佛教,佛教重回普罗大众,为活人服务。京剧也需要有这么一个大师,让京剧从庙堂回到尘土饭桌胡同口。

程砚秋说,京剧绝不是有钱人消遣的玩意儿,而是一门严肃的艺术。 不高雅,不代表着就不严肃。高雅不高雅,是艺术题材,严肃不严肃,是艺术态度。 程砚秋一生,都想再登台演一次《锁麟囊》,到死都没实现,连段录像都没能留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