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家庭养育七步法:成为优质父母并不难》读后感100字

《家庭养育七步法:成为优质父母并不难》是一本由[挪威] 海德维格·蒙哥马利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1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家庭养育七步法:成为优质父母并不难》读后感(一):养育得当,你也能成为好父母

一、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是前20年人生最重要的任务

人生的开端很重要,童年体验到安全感,成年以后更容易获得幸福,所以养育孩子的第一步就是和孩子建立情感纽带,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

如何建立安全感呢?

父母需要为孩子提供三样东西——安全基地、归属感和理解。

这个安全基地就是你,你要让孩子明白,你就是孩子可靠的后援,不管他是犯错了,还是遇到挫折,还是开心时刻,他都可以在你这里得到合适的安慰,得到支持,得到鼓励和肯定。当这种安全感建立起来,孩子会更自信,更积极,更乐于挑战。

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希望成为群体的一部分,所以家里在摆设上要有孩子的空间,在日常生活中要有适合孩子的活动或者游戏,让孩子参与到日常生活来。让孩子感受到这是他的家。

最后理解万岁,理解接纳孩子的情绪。当孩子有强烈的激动情绪时,比如愤怒,伤心,我们首先要接纳她的情绪,而不是一味的压制他,我们要教会孩子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情绪。我们的这种理解和支持非常重要,有利于建立亲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亲子之间的亲密关系有利于孩子以后和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建立亲密的情感纽带对幼儿和青少年都适用。

人类的情绪是复杂多样的,人生头20年要用来学会如何掌控情绪,父母要帮助孩子识别,理解,处理自己的情绪。 孩子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当他们有强烈的情绪变化时,通常用反常的行为表达内心愤怒,不满,悲伤。 父母要忽视这些行为,要能看到孩子反常行为背后的情绪,并帮助孩子用语言表达出来,能够识别这些情绪,感同身受,然后帮助孩子摆脱这些负面情绪。

今天晚上8点多我回到家,我看到老二和他爸爸两个人都洗过澡,站在卧室,谁都不说话。平时我一开门,老二就会说,妈妈回来了。今天我一看他俩站在卧室那架势,我就知道,他们肯定又生气了,果然没一会,老二就开始对他爸爸拳打脚踢,他爸爸赶紧躲开,老二没踢着,有点生气,要继续踢,我赶紧抱住老二。

我支开他爸,抱着老二,然后问他“你是不是生气了呀?能不能跟妈妈说说,你为什么生气了?”老二不说话,老公倒是跑进来说“你是不是教他要怎么洗澡了,今天我做的跟你说的不一样,又朝我发飙了。”

我听完老公的吐槽,马上又对老二说“哦,原来是这样啊,妈妈教的洗澡方法和爸爸的不一样,是不是啊?那爸爸是怎么教你的,爸爸的方法可能也是对的,我明天看看你用爸爸教的方法洗洗,看看爸爸的方法是不是也是对的,好不好?”

老二听我说完,情绪缓和了很多,安抚完他的情绪,我就让他挑几本他喜欢的书给他读完,然后他安心睡觉去了。

今天晚上正好我在看《家庭养育七步法》,这里面就提到愤怒是孩子在表达心中的不满,孩子还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大人需要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生的前20年都在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想要孩子学会控制情绪的第一步就是学会识别,辨别自己的情绪,用语言描述,准确的表达出的自己的情绪,父母可以怎么帮助孩子呢,第一步理解孩子,父母理解孩子反常的行为,父母提问孩子是不是生气了?孩子是不是伤心了?等等,帮助孩子确定自己的情绪。第二步,帮助孩子消除自己的负面情绪,我家老二因为两人教的洗澡方法不一样,在大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孩子那里就是天大的事情,他会混乱,到底谁说的对?这时候告诉孩子明天我们再比较一下,也许两种方法都是对的。他的情绪就缓和多了。

父母要和孩子建立情感纽带,不要看到孩子无理取闹的行为,家长就以暴制暴,你要观察孩子,当个“侦查员”,用温柔的方式同样可以解决问题,并且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爱,感受到你对他的支持。

现在的孩子几乎生活在父母的监视之下,完全没有自己独立玩耍的时间和空间,这并不利于孩子成长。父母都希望孩子最终能够自食其力,那我们就需要给他们独立玩耍的时间,在独立玩耍中,他会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合作,甚至解决冲突。 做父母的应该克服自己的恐惧,做好后盾,做好应有的安全措施,这样孩子才能成长。

二、该放手时就放手

《家庭养育七步法》这本书中讲道做父母的应该给孩子独立的空间时间,让孩子自己和小伙伴玩耍,父母不要过度监视。有些事情孩子只有在独立和小朋友玩耍中,才能学会。

我突然觉得我真是在无意中做对好多事情,我家老大上五年级的时候,就经常独自坐高铁去市区。六年级寒假,自己一个人坐高铁去南京参加数学竞赛,然后自己一个人坐高铁回来。

六年级暑假,他自己一个人坐高铁去盐城,从盐城高铁站坐公交车去某一个小学门口与夏令营老师汇合,然后去常州参加数学夏令营。

夏令营结束以后,跟着老师回到盐城,然后独自坐高铁回家。去的时候还有个小插曲,他在盐城高铁站,一直没有等到公交车,然后他自己打车去了约定的地点,但是到了约定的地点以后,没发现接他的老师。

儿子给我打电话,我当时听到他打车去了接送点,第一反应是有点生气的,因为他换交通工具了,也没第一时间通知我,我在电话里训了他一顿。

之后我联系老师,确定了新地点以后,我再给儿子打电话,我看着地图,在电话里,告诉儿子该怎么走,儿子顺利找到了接他的老师。

现在想想那时他也才六年级,就已经独自做高铁在省内穿行很多地方了,也是相当地独立了。

儿子特别喜欢看地图,经常趴在地上,桌子上,床上看地图,全国的火车路线烂熟于心,跟他一起出去散步,他能滔滔不绝讲个不停。

家庭养育第五步不要忽视伴侣之间的亲密关系,很多夫妻有了孩子以后全副身心都放在孩子身上,孩子成了全家的焦点。夫妻之间独处的时间变少,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出现很多分歧而发生争吵,影响了夫妻之间的感情。书中建议道夫妻应该利用这个契机重新认识彼此,良好的家庭氛围,美满的家庭生活,会让孩子对未来的生活也充满期待。

三、该不该打孩子

很多家长在育儿的过程中,都有疑问,孩子到底能不能打?有支持应该打孩子的,“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老古话都这么说了,他们更有理由打孩子了。

也有人为不应该打孩子的,著名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就说过孩子犯错以后不建议打孩子,即使父母在情急之下打了孩子,也要像孩子道歉。

到底应不应该打孩子呢?

《家庭养育七步法》这本书中明确提出不能打孩子,书中说道“惩罚作为一种养育方式是无效的”。当孩子受到惩罚时,不管是语言暴力还是肢体暴力,都会让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这时她的大脑一片空白,完全听不进去你说了什么。而且她觉得你已经打过他了,他已经受到了惩罚,这时候她的心里负罪感就会降低。

那么应该怎么做呢?书中认为养育最好的时机是在平时,所以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不应该发火,应该保持平静的心情,然后跟孩子设定边界,让孩子知道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不可以做的。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来跟他解释为什么不可以做,允许孩子表达负面情绪。

《家庭养育七步法:成为优质父母并不难》读后感(二):你会给孩子道歉吗?给孩子最好的爱,学做优质父母,从懂孩子开始

“妈妈,你看我这次单元测试考了98分”女儿拿着数学测试卷递给妈妈。

妈妈接过来一看“这2分是错哪了?你怎么不仔细做题?”妈妈看完对女儿说

“你只看到我错了多少?你就不看看我做对了多少吗?”女儿愤怒道

“做对是应该的,难道你想着满张卷子都是错的吗?”妈妈责备

女儿一把夺过卷子回房间去了。

作为父母看到这样的场景,大家会有什么感想呢?妈妈对孩子要求太严格了?还是妈妈对孩子应该鼓励教育,而不是责备?

这是一位朋友的亲身经历,她说女儿一直是自己的骄傲,长得好看,学习也优秀。就在那一次,孩子兴冲冲地回家分享自己的成绩,却被责怪。

事后她才得知,那次考试难度比较大,女儿尽管没有考得满分,但也是第一。而作为妈妈,用以往的思维,觉得女儿分数下降,学习不用功。

从那以后,女儿对妈妈很少分享自己的学习成绩,很少去谈论学习方面的事情。

我问她,既然知道了事实真相,那为何不给女儿道歉呢?她说不好开口,传统的中国家长,明知道自己错了,也不会特地去赔礼道歉的。

是啊,一般只有孩子做错事情,家长才会要求道歉,而家长错了,却主动给孩子道歉,好像确实很难去张口。

在我们家庭教育指导课上,老师就多次讲到,作为父母教育孩子,你首先要把孩子作为平等的一个人,我们要彼此尊重,彼此理解。

在《家庭教育七步法》这本书的书封,上面写着“你要先懂孩子,孩子才能懂你”。

学做优质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每个人都会犯错,那么犯错后该怎么办呢?

这是《家庭教育七步法》里作者提出的建议。

《家庭教育七步法》是海德薇格·蒙哥马利著,王培翻译,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作者是挪威心理学家,家庭治疗师。她从事家庭治疗工作,有20年家庭治疗经验。

她还为父母,老师等人开设了许多儿童发展发面的课程。这本《家庭教育七步法》是她的著作,全书5册,畅销26国。

在这本书里,引导父母懂孩子,学会接纳孩子,去爱孩子,为孩子做好榜样。

是的,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做父母的难免有情绪失控的时候。事后为自己的行为自责,可是自责后该怎么办呢?

及时补救。别有“家中”包袱,有些人觉得自己是家长,给孩子道歉,好像抹不开面子,张不开口,就让事情不了了之吧。

还有些家长,会给孩子各种借口,好像是道歉,但又感觉像是甩锅给孩子,“要不是你最先开始那样子,我怎么会…”

这样做会让孩子感到内疚,或者孩子心里不服气,导致亲子关系慢慢疏远。

这些都是错误的方法,我们家长应该诚恳地给孩子道歉,发自内心的道歉,孩子是能感受得到的。

我们这样做,也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让孩子明白,犯错不可怕,感到后悔也是正常的,最重要的是找到补救方法,主动承认错误。

《家庭教育七步法》书如其名,用7个步骤,教会父母,全方面养育孩子,用科学的方法,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但没有专业的心理学词汇,用鲜活的案例,用自己的育儿经验,给我们讲述如何做优质父母。

书中的很多理念,是我们父母需要学习掌握,陪伴孩子成长,我们需要不断学习。

孩子不是别人,只是他自己。

这和我之前学习的家庭教育指导师课程,老师反复强调的理念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要学会尊重,学会理解。

孩子不仅仅是你的孩子,他也是他自己。尽管他身上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去改正,我们家长需要的是指点一二,而不是对孩子指指点点,让孩子产生挫败感。

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父母关系融洽

父母关系融洽,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好处的。家庭生活幸福美满,孩子更有安全感,幸福感。

当一对父母关系不好,甚至在孩子面前争吵,试想一下,孩子心里会怎么想呢?恐惧?害怕?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让父母不高兴?

孩子看到父母生活美满,家庭幸福,那孩子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是乐观向上的,孩子懂得相亲相爱。父母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孩子才能更好得成长。

总之,这本《家庭教育七步法》作者用自己多年的经验,深谙家庭教育的误区,在这本书里汇聚出一套简单可操作的育儿方法。

这本书既适合准父母,同样也适合家中有孩子的父母,书中有通用的育儿法则,又有各个年龄段的育儿建议。

作者用专业的态度,用通俗的语言,充满大智慧的可行方法,让我们家长去学习,去实践,陪孩子成长,做优质父母。

没有谁天生会做优质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陪伴孩子的同时,我们也不断学习,与孩子共同进步,让孩子少走弯路,让自己在育儿路上越走越好。

《家庭养育七步法:成为优质父母并不难》读后感(三):育儿经:简单7步,让你成为优质父母

昨天去幼儿园接孩子放学,在等待孩子们逐个出来的间隙,听到几位宝妈在扎堆儿讨论育儿问题。

A妈说:我家孩子最近也不知道是怎么了,动不动就发脾气,还管摔东西,我们一教育他,他就哭的稀里哗啦,真是愁啊。

B妈说:是啊,我们家的孩子是不爱说话了,也不跟我们怎么亲密了。昨天早上上班前,我要亲亲他,他都是一脸嫌弃,直接跑开了。

C妈也同声附和道:是啊,现在的小孩子太难带了,想当个好妈妈,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呀,根本不知道应该怎么办!

听到她们的抱怨,我也是感同身受的,毕竟天下的小孩子都是相似的,就是调皮捣蛋不听话,爱哭专横脾气大。

这些都是小孩子的本能,因为他们还没有发育完全,尤其是负责管理情绪的理性大脑还没有发育好。这不是孩子的错,而是应该由家长来负责解决的。

因为家长是成人,是可以通过运用理性的方法,来教育和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

《家庭养育7步法》就是一本很好的育儿参考宝典,为家长们提供了7个简单易行的步骤,帮助我们成为优质父母。

每个孩子一出生,就被剪断了与妈妈相连的脐带,失去了天然的保护。因此,孩子会天生就具有一定的恐惧,恐惧整个人间,恐惧新世界的一切。

书中作者说:如果说有一个关键的因素能让人成年后生活幸福的话,那就是在童年体验到安全感。

而父母就是唯一可以提供给婴幼儿安全感的人。

有形的脐带断了,但是无形的情感纽带开始形成。那就是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

建立情感纽带,最需要的就是归属感。

很多小孩子长大后不听话,就是因为在家庭中找不到归属感,觉得自己的家里没有自己的专属空间和存在感。

哲学上讲,凡事都是兼具形式和内容的。

孩子也是一样,他对外的表达形式就是哭闹等情绪,情绪背后的内容是孩子的内心感受。

正如《家庭养育7步法》的作者海德维格·蒙哥马利所说:孩子只会对周围的环境做出反应,而大人有责任找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怎么去找?

就需要家长们放下空洞的说教,去侦查孩子的情绪变化,去倾听孩子的合理表达,去感受孩子的内心状态。

我们家长也曾年少无知过,也曾酸甜苦辣过。这个时候就是要运用家长的生活经验,来感同身受孩子正在经历的每一件事情,站在上帝视角看到它的前因后果,然后引导孩子走出困境。

这些都需要家长充分理解孩子,才能有效进行后续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网络上曾流行了一句话:孩子从出生到成长,就是一直在学着与父母分离。

从出生脱离母胎,到学步离开怀抱,再到上学离开家门,最后结婚另立门户,直到父母终老离世。

孩子每长大一个阶段,就预示着距离父母越远,不论是身体距离还是心理距离,都是不可逆的人类发展趋势。

因此,父母最应该修炼的就是学会放手,在适当的时候。

医学表明,2岁的娃娃就开始有了独立意识,父母就要放手,让他们学着自己去迈步走路,去探索周围的花草世界。别怕摔倒,别怕受伤,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上学了、交友了,有了自己的小秘密了,有了自己的主见了,只要无伤大雅,不触及法律和道德底线,父母就不要干涉。

华大基因的CEO尹烨说:社会进步的动力就是孩子不听父母的话。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机遇,父母该放手时就放手,不要螳臂当车式地阻碍时代的发展。

孩子成长路上的麻烦一个接一个,父母更是被折腾的焦头烂额。根本原因可能是家长处理麻烦的时机和态度不对。

海德维格·蒙哥马利专功家庭治疗工作多年,见过很多父母的育儿观念,其中最错误的就是:很多父母认为,所谓养育,就是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才去应对,也就是为了解决冲突而去设定一些边界或做些别的事情。

我记得小时候,我最讨厌的就是在我心情不好的时候,被老师或者家长教育了一顿。

这无异于火上浇油,伤口上撒盐呀。

遇到麻烦,孩子已经不淡定了,父母不能不淡定。反而要更加冷静,先安抚孩子的情绪,然后思考背后的原因,帮助孩子转移情绪,带动他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才是有助于孩子培养理性思考和管控情绪的正确成长指南。

有人说:夫妻关系的裂痕开始于二人世界变成三口之家。

很多家庭都是在孩子的降临后,从山盟海誓变成了一地鸡毛。围着孩子转,是每对父母的常态。渐渐地,就忽略了曾经的心上人。如果因为育儿理念的不同,可能还会成为“仇人”。

如果夫妻双方因为生活的变化,开始争吵,没有感情的话,整个家庭就会失去温度和安全。

那么,更危险的是,敏感的小孩子是有灵性的,会第一时间察觉家庭的氛围,会影响他身心的健康。

因此,有了孩子之后,一定要重视另一半,每一个家庭成员都需要体会到家庭的观照。

也有情感专家建议:一个家庭中,第一位的应该是夫妻关系,第二位才是亲子关系。

这么看来,也是很对的。

孙猴子再好动,也逃不出佛祖的五指山。一个人再自由,也不能超越法律的红线。

这就是边界。

同样,也要给孩子定好边界,才能让他们在安全的范围内健康成长。

《家庭养育7步法》书中给出了设定边界的黄金准则:不诉诸暴力,或不冒犯尊严,就让孩子明白边界在哪里。

首先,是要在原则性的事情上,坚定的说“不”。不能有半点的退让,否则孩子就会认为这个边界不可怕。

其次,要尽量用理性的方式说“不”。靠吼叫和训斥,达不到效果,反而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

最后,如果孩子越了界,不要一味惩罚。而应该让他明白越界的可怕后果,理解为什么要设置这个边界。

边界不是限制自由的枷锁,而是成长路上的护栏。父母要想法设法让孩子认识到这一点。

看过很多育儿的方法论之后发现一个道理,想要成功养育一个好孩子,首先自己要成为一个好大人。

也难怪网上流行的金句:养育孩子的过程,就相当于自己的一次重生。

的确,一切问题的根源都在于父母自己。在育儿过程中遇到了每一个问题,都是一个家长成长进化的机会。

如果你觉得是个问题,说明你还不够强大,还需要靠这个问题来学习,来进步。

与其被孩子倒逼着进步,不如自己主动进步。告别躺平摆烂,正面现实困境,为自己开山建路,也是为下一代积累经验。

只有掌握了解决自己成长路上问题的秘籍,才能在孩子的成长路上轻松应对。

这7步不是孤立单一的,而是相互支撑的,同时也是有内在的逻辑闭环的。只有这7步都做好,不断循环去加强每一步的实践与优化,在时间的润泽下,一定会改善亲子关系,找到专属自家的育儿经,成为孩子眼中的最佳父母。

《家庭养育七步法:成为优质父母并不难》读后感(四):成为优质父母从滋养亲子关系开始

当我们决定成为父母、突然发现自己即将成为父母,或者成为父母一段时间之后,心里难免会思考“父母”的角色和职责是什么。有的父母想要给孩子最好的,有的父母想要保护孩子免受伤害,有的父母希望孩子成为独立、自信、快乐、无忧的人,有的父母期盼孩子未来光耀门楣……但不幸的是,这些愿望多数都要落空,因为父母既无法决定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也无法佑他一世无忧。比起这些来,更让父母头疼的是,在育儿的路上永远有解决不完的问题和挑战,让父母时不时怀疑自己是否称职、是否还有能力将“父母”的角色继续下去。

挪威心理学家、家庭治疗师海德维格·蒙哥马利(Hedvig Montgomery)在《家庭养育七步法:成为优质父母并不难》中劝告各位父母,不必追求成为完美父母,因为这种父母根本不存在,但大多数人经过努力都可以成为优质父母,而且努力是有法可依的,比如她提出的“七步法”。

蒙哥马利在家庭治疗领域已经深耕20年,她自己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也经历过婚姻重组,对于育儿有着自己的心得。《家庭养育七步法》算是一本浅显易懂的枕边书,主要介绍了在家庭养育中七个比较重要的方面和原则,内容对0-19岁的孩子都适用,书中用专栏的形式拆解了不同年龄段的特点,方便家长有针对性地了解相关内容。

在蒙哥马利看来,父母最重要的工作不是保护孩子免受伤害,也不是教导孩子如何成长,而是建立和维系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之所以这么说,是基于三点原因:

首先,所有父母都必须面对的一个残酷的事实是,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不取决于父母,他们总会成为他们自己,所以有时候父母苦口婆心的教导往往会看起来白费了。

其次,养育是随时随地发生的,父母并不能控制孩子受到哪一个细节的影响,父母在餐桌边的谈话、出门时跟邻居和陌生人打招呼的方式、换尿片或辅导作业时的表情,都会在潜移默化间影响孩子,而很多时候,父母是不自知的。

此外,父母很难永远陪伴孩子,孩子总有一天要独自面对这个世界,不断经历挫折、困难、挑战,那才是真正的人生。父母给孩子的,只有一条坚韧的情感纽带。

这也是为什么蒙哥马利认为成为优质父母的第一步,就是要与孩子建立情感纽带,为孩子打造安全基地(security base)。

安全基地并不是蒙哥马利的首创,早在1969年,著名发展心理学家John Bowlby就提出了依恋理论,他强调儿童只有把父母作为安全基地才能有效地探索周围环境。后来Mary Ainsworth将依恋研究进一步深化,设计了陌生情境测验(strange situation test)来评定亲子依恋的安全性。在陌生情境测试中,母亲与孩子会一同进入一间放有玩具的实验室,随后孩子会依次经历陌生人加入、母亲离开、母亲回来、母亲离去等几个情境,观察孩子在各情境中的反应。这个情境跟现实很像:孩子如何看待与母亲的关系,如何应对与陌生人的独处,如何理解母亲的离去等等。安全依恋的孩子在母亲在场时会非常愉快地玩玩具,不会黏在母亲身上,母亲离去的时候会表现出一点苦恼,当母亲回来时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并很快平静下来继续玩游戏。不安全依恋的孩子有些会对母亲的离去表现出怒气和反抗,也有些会对母亲的归来视而不见,表现出忽视和躲避。

显然,我们都希望孩子能与父母建立起安全依恋的关系,将父母作为安全基地,无论遭遇什么状况,无论离家多远,内心中都能感受到父母和家庭所给予的支持和温暖。

电影《白兔糖》,下同

成为优质父母的第二步,是要理解孩子重要的感受。

理解并接纳孩子的情绪和感受是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非常重要的一环。回忆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多少次都会冲着父母喊或者心里默默地想“你根本就不理解我!”,当我们成为父母时,难道还想听到孩子冲自己喊同样的话吗?

蒙哥马利在书中写道:

成为优质父母的第三步是学会该放手时就放手。

我在怀孕的时候曾经认真思考了自己和丈夫的父母在养育我们的时候采取的是什么方式,发现他们的共同点居然是“放养”,跟已经为人父母的朋友们交流之后,他们纷纷感慨,这才是高级的教养方式,因为“放养”看起来好像什么都没做,其实对父母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有种“无为而治”的大智慧,有多少“鸡娃”的父母是不敢也不会放手的。

那么所谓的放手指的是什么呢?大概可以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不要妄图掌控孩子的精神世界,其二是不要妄想帮孩子解决所有问题。

在孩子小时候,父母总是非常开心听孩子与自己分享所有见闻和他们的小秘密,这对孩子来说同样很开心,因为他们从中获得了自我价值感。但是随着年岁渐长,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很多事情不愿再与父母分享,父母难免会感到失落和难过。但父母应该意识到,秘密才是孩子长大的标志啊,他们终将成为独立的个体,也终将拥有属于自己的小世界,父母该学会的是,在孩子想要探索世界的时候放手让他们去闯。

当孩子遇到状况怎么办呢?父母不应该挺身而出吗?有多少鲜活的例子在警戒我们,过度保护只会对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父母不如就作为那个永远开放的安全基地,等着孩子自己去解决完问题,回来告诉你他做了什么,效果如何,得到了什么启发,这样,他才能懂得下一次应该怎么办。

成为优质父母的第四步是在孩子遇到麻烦的时候先冷静下来。

诚如作者所言,“有效的养育只会发生在冷静和理解的前提下。养育孩子是一个持续20年的全天候项目,包括你与孩子说话的方式,你们一起做了什么,以及你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

成为优质父母的第五步是拯救伴侣关系。

也许这里的“拯救”有点夸张,更确切的说法也许是“重新认知和定义”。有很多妻子在成为母亲之后,会抱怨丈夫是“猪队友”,认为自己的另一半在给孩子换尿布、哄睡、陪孩子玩或者辅导功课方面不仅毫无用处,而且经常添乱。对于一些夫妻来说,孩子的到来无疑是对双方感情的极大考验。

但其实,换个角度来看,正是孩子的到来,让我们有机会重新认识对方,也许在育儿的过程中对伴侣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知道他的童年生活是如何度过的;又或者在对方身上看到平时看不到的才能。正如我们不应该期待孩子成长为某个样子,我们也不应期待伴侣在育儿中一定要按照自己的预期去表现。

这种夫妻间的差异性对于育儿更是难得的资源。有些专家会建议,夫妻双方在育儿中一定要站在统一战线,在所有事情上达成一致,但本书的作者并不认同这一观点,她认为父母不仅没有必要在所有事情上达成一致,相反,父母的不一致性更能让孩子学习到不同的处事方式。

成为优质父母的第六步是设定边界。设定边界的黄金准则是:不诉诸暴力,不冒犯尊严。

作者给出了几个如何说“不”的tips:

成为优质父母的第七步是改变你自己。

这一点我最有感触。以前上发展心理学课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概念之一是“家庭循环暴力理论”,说的是暴力行为会在家庭中一代一代传递下去,主要是因为父母的教养方式会深深烙印在孩子的意识和潜意识中,进而影响他们未来的行为选择。在怀孕的过程,我设想过无数种孩子的状况,也回忆了很多自己的成长经历,想得越多越会担心自己曾经的经历会影响未来的亲子关系。

蒙哥马利在书中分享了自己的一段非常尴尬、羞耻的经历,这让她在孩子遇到相似问题时变得惊慌失措,几乎要采取不理性的干预方式。她写道:

对孩子来说,父母就像一面镜子,同样的,对父母来说,在孩子身上我们也映照出曾经的自己。我们的过去已经无法改变,但我们的现在和孩子的未来还存在改变的可能性。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养育父母自己。

虽然《家庭养育七步法》的简介里说,只需要轻松七步,就可以成为优质父母,但其实,这七步并不轻松,要将它们融入到每时每刻的育儿日常之中,需要父母彻底接受并革新自己的养育理念,时刻将良性亲子关系放在首位,让自己成为孩子永远可以信赖的避风港。

澳大利亚曾经拍过一个广告,一群孩子和父母被问到如果他们可以在全世界任选一个人共进晚餐,他们会选谁?父母多数选的是明星或政要,但孩子们总是毫不犹豫地选择爸爸妈妈。这个广告既让人感动,又启人深思:对孩子来说,父母就是全世界啊!但父母们,你们做好准备了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