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父母的习惯:恰到好处的养育》经典读后感有感

《父母的习惯:恰到好处的养育》经典读后感有感

《父母的习惯:恰到好处的养育》是一本由[日]多湖辉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2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父母的习惯:恰到好处的养育》读后感(一):恰到好处的养育

养育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用合适的方法去对待自己的孩子,是父母们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只有用合适的方法去养育自己的孩子,才能让孩子在身心方面都得到健康的成长。 最近我读了《父母的习惯:恰到好处的养育》这本书,本书是日本著名教育家、世界六大著名教育法之一“实践教育法”的提出者多湖辉写给焦虑时代父母的无压力养育术。

在生活中,我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在养育孩子方面不得其法的家长,他们要么过分宠爱自己的孩子,要么严格地去管教他们,甚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自由。 有些家长把孩子的成绩看作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很不正确的态度。我们应当注重孩子在多个方面的协同发展。 培养一个聪明的孩子,并不等同于培养一个学习成绩好的孩子。聪明,不仅仅表现在学习成绩上,还包括由好奇心驱动而形成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不固化的思维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做孩子的好榜样,给孩子提供一个比较温馨舒适的环境。 比如,如果父母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父母首先要做的不是去强迫孩子读书,而是在家里摆满书。当然不能只摆书,接下来父母要做的就是自己先开始阅读,成为孩子的阅读榜样。 孩子需要自由成长的空间,但不等于可以完全“放养”。既给予孩子充分的成长自由,又立好规矩、张弛有度,这才是真正意义上“恰到好处的养育”。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相信每位家长都会获得一些启发,也能够帮助他们用更加恰当的养育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孩子。

《父母的习惯:恰到好处的养育》读后感(二):父母其实不必把孩子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无论是吃穿用度,还是家庭的财力物力,现在还有哪家不是把孩子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正因为如此,养育孩子格外辛苦。再苦不能苦孩子,所以,大家都想把最好的给孩子,只要是咬咬牙能办的,都想给孩子。

如此一来,养育孩子花费的人力物力,必然是昂贵的。有人说,“天价养育费用,是最好的避孕药”。

《父母的习惯:恰到好处的养育》中说,即便是为了孩子好,也不应该把孩子放在家庭的第一位。

那些把孩子的需要放在第一位的家庭,一方面孩子容易养成养尊处优的毛病,还容易缺乏耐心和毅力。稍有不如意,轻则大吵大闹,重则摔摔打打,甚至用自残来“警告”父母。

这样的孩子,哪里算得上优秀,连正常都很勉强。

另一方面,父母的关注,超过了孩子必要的限度,对孩子也是一种伤害。在知乎有不少“如何跟青春期孩子沟通”的问题,这些问题背后往往都有一个不愿意放手,还把孩子当小宝宝的母亲。

客体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温尼科特提出过一个概念,good enough mother,我们不能从字面意思去理解,曾奇峰把这个概念翻译为,60分妈妈。

60分妈妈会提供足够,但不会太多的爱,既不忽略,也不会过渡的干涉。对于孩子来说,不需要理想的母亲,他们应该有能力,通过环境获得需要的东西,来为自己的发展过程出力。

温尼科特认为,孩子没有60分妈妈,是不可能从快乐原则迈向现实原则的,也不可能超越原发性认同,成长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的。

遗憾的是,这个概念提出大约有100年了,现在没有深入人心。

《父母的习惯:恰到好处的养育》读后感(三):给孩子适宜的教育

我们这代父母啊,在被家长催婚后紧接着被催生,父母被迫当上父母, 却没有人想过, 做父母除了基本的养育, 父母也还有更多的需要学习… 很有现实意义的一本书,从孩子的角度,从心理学角度,从现实教育意义角度分析了目前父母教育,面对一些情况的弊端,并提出了应对之策。在保护孩子的天性中,发挥父母教育的重要作用…… 这个书的现实意义害表现在,我们现在日常父母关系中,存在的最普遍的“合理”化现象,正因为如此,这个关系更应该得到改善,而不是,大众化加入,比如,孩子最大,孩子第一观点,在孩子面说话语的不选择,还有诸如此类的…… 恰到好处,是面对任何情况都是一个完美结果的词,但是,确实我们很少能做到的,更不用说是在对孩子的教育了…对孩子恰到好处的教育,这既是个挑战,也应该是我们的目标。这本书,正当时,让我们有了给孩子起到好处的养育的行动指南,比如 孩子的敏锐力,孩子并没有父母想的那么愚钝,或者对很多事情视而不见,相反,孩子,对周围的环境的感受力异常敏锐,这就为父母在面对孩子的这方面是提出了挑战?怎么样适宜的应对孩子的敏锐发现? 对孩子的教育中,应更关注与其他孩子的不同,避免加入孩子求同队列… 说谎能力,证明孩子的无中生有的创造和想象力,面对孩子的表述,要耐心的倾听,要明白,他在用他的所有能力,极力描述,不要表现出不耐烦,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威压 培养孩子的孤独教育,在我们的国家环境,一直继承发展过来的教育的环境,更注重的是集体教育,当然这个没问题,但是,相对于孩子来说,孩子的孤独教育,自我娱乐,自我内化就欠缺了 中国式父母的过谦,必须在别人把自己孩子说的遍体鳞伤,而通过旁边人找回孩子在自己这的优越感,这个做法,对孩子来说,太不公平了……这么做实际上打压了孩子努力的意愿 在面对别人的夸奖时,做父母的要接受的别人的夸奖,坦然接受,即使是成年人也要如此… 给无精打采的孩子,多些实质性关心 正确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从孩子的兴趣出发父母懂得放权,让孩子去选择,去权衡利弊 适度的 让孩子自己给自己定目标 ………… 诸如此类的意见和相关理论指导,相信会在书里找到我们想知道的答案

《父母的习惯:恰到好处的养育》读后感(四):4条养育孩子的基本原则

在和孩子的相处中,我总能从他们的言行举止中看到他们父母的影子。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孩子生来就是一张白纸,纸上如何泼墨取决于父母如何养育。

我受原生家庭影响颇深,在对孩子的养育上,总不觉受潜意识的影响,用父母对待我的方式对待我的孩子,将父母教给我的人生信条强加于孩子身上。

孩子和我都深受其害。

儿子今年满12岁,我们之间的亲子关系开始出现裂痕。

我在感慨时光飞逝的同时,又对接下来该如何养育心怀忐忑。

我知道如何养育一个听话的孩子,但我不知道随着孩子的年岁渐长,我该如何放手。

我在看了《父母的习惯:恰到好处的养育》这本书之后,深受启发,一边对过去错误的教养方式后悔不已,一边对还可以改进的地方感到庆幸。

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杰出的教育家多湖辉,他在书中详细地列举了培养智慧型父母的80个习惯。

然而,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前言中提到的4条养育孩子的基本原则。

原则一 教育者的理想状态时充当“绷线”的角色

旧时的裁缝,在正式缝制衣物之前,会在布上先用间隔较大的线定型,这里用到的线就是“定型绷线”。

待衣服成型后,就会将“绷线”拆掉。

父母的养育就像是给孩子定型的那根“绷线”,年幼时给他们打好基础,待孩子长大成人之后,就要学会适时放手。

原则二 带着游戏玩乐的心态享受养育孩子的乐趣

物极必反,当我们把过多的期望和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时,他们也将接收到我们的焦虑、压抑和彷徨。

人生道路千千万,最重要的是要孩子探索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条路。

父母带着孩子以好奇心探索这个世界的话,孩子眼中的世界就会变得精彩纷呈。

原则三 适可而止才是恰到好处的管教

这个世界既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孩子。

恰到好处的管教就是接受彼此的不完美,给予孩子适当的支持。

放松心态,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才能让他们长成自己的样子。

原则四 孩子的成长道路并非独木桥

孩子的成长之路弯曲不平,途中有高峰、有低谷、有险滩,走走停停、起起落落是家常便饭。

教会孩子如何应对比单纯地祈祷他们一帆风顺更重要。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我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懂孩子。

不过,现在开始懂也不晚。

《父母的习惯:恰到好处的养育》读后感(五):养育孩子的路千万条,要学会选择适合自家的

日本著名教育家多湖辉的著作《父母的习惯:恰到好处的养育》,给我们展示了一条实践教育法的道路。我觉得他的核心就在“恰到好处、适可而止”,给予孩子们足够自由的空间来成长,又不会一路脱轨狂奔。 书中提供给父母们80个建议,我觉得大多数还是很实用的,有助于促进孩子成长,让父母和孩子共同进步,一起成为更好的人。书中以红线划出重点内容,这个设计很不错,我认为可以和每个章节结尾的总结框并称为本书的两大亮点。 书中的建议,家长们还是要想想怎么把它们转变成生活中的实际操作。自家的娃自己心里有数,自己是什么状态也是自己明白,张冠不能李戴,修改一下应该还可以。 言传身教,父母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我们希望他们好好看书,那就不该在他们面前沉迷刷短视频,而是应该跟他们一起看书。我跟女儿约好,每天保证一定的共同阅读时间,她看她的书,我看我的书,希望能够坚持久一点。 为什么老一辈会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为环境逼得他们不得不更快成熟起来。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很多,老一辈们的隔代亲、爸爸们吐槽家庭地位不断-1,实际上就是太过于把孩子放在第一位。这样没吃过苦的孩子往往比较缺乏毅力,实际上对孩子的成长没啥好处。家长们,是时候跟自己的父母谈一谈了,别一边忆苦泪眼汪汪,一边吐槽我们没吃过什么苦,另一边又拿糖水泡着孙子孙女,真没好处的! 不管看了多少育儿的书籍,在养育孩子的道路上,家长们还是要不断思考,根据自家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养育好孩子们。

《父母的习惯:恰到好处的养育》读后感(六):《父母的习惯:恰到好处的养育》——随手翻翻,竟然爱不释手的宝藏育儿指南

很久没有读过这么醍醐灌顶的文字了,作为一个五岁多男孩的爸爸,一直觉得自己在养育孩子方面做得不够好,总觉得对孩子的成长没发挥更好的作用心有愧疚,可是又不知道该怎么样去做才能更好地弥补这种亏欠。

很荣幸能读到这本《父母的习惯:恰到好处的养育》,在作者娓娓道来的笔调中我看到了曾经的不足得到弥补的指南,这些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却让人感觉像是在海滩漫步的时候突然看到了整片沙滩都布满了闪烁着莹润光泽的珍珠一般狂喜。

全书80篇文章,分为激发潜力、营造环境、正向沟通、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不惧困难、快乐游戏、健康生活等八大章节,每个章节10篇,每一篇两页左右的长度,几分钟就可以读完,非常照顾父母时间紧张的现实需求,但是短短的一篇小作文的长度,却很值得家长朋友们深思,每一篇里的内容都有值得家长们反思的地方,有些内容可能和我们长期相信或者追求的刚好相反,但是作者说得又很有道理,非常值得多读读,多想一想,这本书会解答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很多疑惑,提供很多值得借鉴的思路,本来没抱太大希望翻开的书,竟然发现读起来有些爱不释手了。

《父母的习惯:恰到好处的养育》读后感(七):干货满满的育儿书

前几天散步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多年未见的初中同学,黢黑的皮肤,浓密的胡须,大腹便便的样子给我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觉,想当年,他是我们班学神一般的人物存在,非常喜欢看书,智商很高,但是爸妈离婚了,缺失的家庭教育,父爱母爱最后让这样一个智商超群的孩子人生路走了偏差,经济因素上了军校,最后毕业分配后为了约,学历,军籍什么都放弃了.....

这样的人生经历,更让我关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我们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经常会走向两个极端,一种是包办一切,另一种是放养,啥都不管。其实这两种状态都不是健康和谐的家庭亲子关系。我们能做的是恰到好处的养育。

这本由日本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家——多湖辉先生创作的《父母的习惯—恰到好处的养育》给了我很多的启发,让我在育儿路上成为一个合格的母亲更加坚定了信心。本书共有8章内容,每章按照不同的主题进行深入浅出地阐述智慧型父母的习惯,在论述的过程中,重点内容会有红字标红,不仅有专业的心理学、教育学做理论分析,也有相关的案例分享,让读者朋友们能够更清楚地理解相关的育儿智慧,对我而言,读完大有裨益,收获满满。在本书的开头,作者梳理了育儿过程中的12条基本原则,这些基本原则也始终贯穿在养育孩子的整个过程中,是我们为人父母在实践中应当恪守的。

1、教育者的理想状态是充当一个“绷线”的角色,父母能做的就是为孩子打好成长基础。

2、要带着游戏玩乐的心态享受养育孩子的乐趣,带着孩子一起探索,一起发掘学习的乐趣,在一种似游戏而非游戏的状态下,将学习和游戏融为一体,从而促进孩子各项能力的挖掘。

3、适可而止才是恰到好处的管教,作为父母要放松心态,张弛有度。

4、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孩子的发展也不是独木桥。

5、不能因为一点小事就劈头盖脸地责骂孩子,要学会分辨哪些是打击,哪些是鼓励孩子的语言。

6、面对孩子的“一哭、二闹、三上吊”,不能一味地顺从,而是要在充分保护孩子好奇心的同时,立好规矩,不可以做的事情,怎么闹都没有用。

7、促进孩子成长的三大要素:重视幼儿期、重复、夸奖。从小在相应的环境中耳濡目染,一有进步就给与鼓励和表扬,这种体验正是孩子更加优秀的秘诀。

8、尽早规划孩子的发展蓝图。蓝图是一种工程图纸,即发展前景。即希望孩子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9、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

10、学习犹太人的教育智慧:重要的不是比别人优秀,而是与别人不同。

11、让孩子学会自我表现

12、不要害怕犯错。

书中也有很多的金句,我在这里摘录并反思了一些,供读者朋友们思考和实践。

培养一个聪明的孩子,学习好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由好奇心驱动而形成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不固化的思维能力。如果只关注孩子是否听话,会抹杀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不要责骂孩子的涂鸦行为。顺从孩子的天性,允许他们调皮捣蛋和乱涂乱画,才能真正有助于激发孩子活力,让孩子变得更聪明。

研究表明:3-4岁孩子记住的词汇量是最多的。

孩子的学习动力取决于父母的态度,父母的心态决定了家庭教育的环境。

父母优先的家庭教育观念有助于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毅力,如果在生活中处处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孩子从下在家养尊处优,反而在漫长的人生赛道上成为失败者。

结交年龄大一点的玩伴,孩子从年龄大的玩伴身上所学的东西可能会超乎父母的想象。

父母要多笑,心理学证明:笑可以让人的身体和大脑彻底放松,进而让人的创造力也得到提升。对处于大脑发育期的孩子作用更加明显。充满欢声笑语的教育,是培养聪明孩子的第一步。

让孩子尽早接触外语,即便小的时候,并没有记住这些外语,但当他们重新学习这门语言时,却能以惊人的速度快速掌握。从孩子两岁前开始,从孩子身边的事物开始教,然后再逐步扩展到其他事物上。

想要挖掘孩子的才能,最重要的就是激发孩子的兴趣,而对于激发兴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尽可能多地体验发现新事物的喜悦与惊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