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背影》读后感100字

《背影》读后感100字

《背影》是一本由马未都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背影》读后感(一):字里行间触动脑海里翻涌着的毫不相干却弥足珍贵的人情往昔

每一种苦难都是一次选择,每一道背影是一场没有归途的远行。得知王老宝贝地掏出楠木匣子里的锦盒映现空空如也的碗形的真实原因,一个没忍住笑喷了出来。而见叶圣陶爷爷丁香树下可爱的发呆,如雕像般静坐,一时心头一酸泪眼婆娑,那个样祥和的老人也是我的爷爷呀……凡事不一定有下回,如果说想念了,那真的可能、也应该会马上、立刻去见你。

《背影》读后感(二):君子之交

马爷的《背影》,是偶尔从一位书友那里买来的,全新未拆封,价格也给的很低,去掉邮费也剩不下几块钱了。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纸张用的很好,装帧对于任何姿势的阅读都很友好。全书只有十二万字,一共是25篇祭文,穿插很多合影和艺术品的插图。

关于父亲的祭文,说实在的我觉得内容很平淡,写的倒不如后面有一些篇章里面的人物来得生动。或许那个年代的父子就是那个状态吧,想想自己,如果父亲百年之后,提起笔来,我会写下些什么?再说的远一些,等我的生命走到尽头,我的儿子,会为我写下什么?

至于后续篇章,我很欣赏那种无关利益,只是志趣相投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谊,萍水相逢,因为某些热爱的东西可以彻夜长谈,而后又相忘于江湖,直到下一次的聚首。

《背影》读后感(三):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普通老百姓真心喜欢马未都老师,在收藏大潮汹涌而起时,他用贴地气儿的话,诙谐幽默的文风,讲解文物知识,传播中华文化,让大家喜欢看,看得懂。

马老师的每本书都收藏,一点一点培养自己的文物知识,文化修养,受益匪浅。

“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已逾花甲之年的马老师写下了《背影》,25篇祭文。书中写出了人物的真挚性灵,写出了时代的风云变幻,更有自己的人生感悟。

有时不经意的一场聚会竟成了永别,有时找不到生前的一张合影,人生种种无常,令人倍感遗憾。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

期待马老师继续写下去。

《背影》读后感(四):醇厚的老相册----《背影》读后感

人生在世几十年,如果让你形容自己萍水相逢或有缘相知又消失人海的人们,你会用什么东西去比喻呢?沧海的遗珠,尘封的胶片,还是偶遇的风景。

初拿到马未都的《背影》,我以为只是记录与朋友点滴的散文合集,配着文字和图片,像一本醇厚的老相册。读了好几篇恍然之间才惊觉所有上书的朋友都已驾鹤西去。有的是志同道合的挚友,有的是萍水相逢的路人,有的是大名鼎鼎的名人,有的是擦肩而过的交集。在这些若有若无的连接中,有感动、有默契、有敬佩、有陪伴。记录的是朋友,也是时光、回忆和对生死的思考。

马未都自身既是收藏家、文物爱好者,又是编辑部出身,有着作家和文人的风骨,所以书中的人物大概分为三条线,姑且称为收藏线、文人线和其他线。收藏线的包括:古董交易商、拍卖商、富翁、文人线的包括:叶圣陶、史铁生、陈逸飞、李龙云等。收藏线对文物有着疯狂的热爱和崇拜,干净纯粹。文人线对文字有着特殊的情感,侠肝义胆。其他的包括朴实坚强的父亲、把自己活成历史的111岁朋友的奶奶,时尚集团创立者等。这一群相关又不相关的人们,像星辰,像流水,都成为生命的过客。

书中很多文章都是悼文,一部分还是特约的悼文。说到悼文,我头脑里首先浮现的是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及曹雪芹《女儿芙蓉诔》。《纪念刘和珍君》是满篇窒息的愤怒和呼号,令人血脉喷张之后掩卷沉默,不禁流泪。《女儿芙蓉诔》则是至高无上的赞扬,对美好消逝的控诉,对蒙受冤屈的不甘,呼天抢地悲痛无处化解,撕心裂肺呐喊没有回声。

相比而言,《背影》没有那么强烈的情感和愤怒,全溶于往日的音容笑貌中了。单从写作的角度看,每一篇都不难写,寥寥数笔勾出往日点滴,有可能是只是一次聚会上说过的话点过的菜,有可能是一次专门的摆拜访和长谈,也可能是生命中大大小小串联的故事,哪怕是那个人简单地说一句“一起吃饭啊”“下次再约了”,人没了就是没了。没有浓墨重彩,没有精密规划的结构,更像一幅清淡的素描或水墨画。好写吗,不算难写。可是在每个人去世后再去回忆,是渗出纸面的感慨和悲伤。如果从头这么写到尾,精神上是一次极大的打击,逝者如斯,只能怀古伤今,看破红尘。人生短暂的火花永远无法战胜时间和生命的无常,唯有文字,唯有铭记,才是唯一人类与生死对抗的方式吧。

《背影》读后感(五):通过悼文了解马未都

通过悼文了解马未都

——读马未都《背影》

王淑杰

马爷,我想大家都熟悉。无论是电视上、网络里,都会见到他的身影,不一一赘述。知道马爷应该是从电视上,那时还没多深的了解。后来偶尔在网络里闲翻闲看,读到他的博客,这样算下来,少说有七八年的光景。他参加“锵锵三人行”节目,和窦文涛等人自由畅谈,此乃人生一快事。思想的碰撞,使得喜欢上了这档子栏目。真正深入还是最近一二年,关注他创办的“观复博物馆”公众号,是少见的好。阅读每篇精美文案,都赞叹不已,非常有深度。虽然文案是服务于博物馆,商业化运作,作为读者来说,还是获益匪浅。

读书对于我来说,就是见我未见的人,知我未见的事。老子、庄子,苏轼、李白、王羲之等等,远的不说;冯骥才、黄永玉、蔡志忠等等,这些特立独行的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各个领域里的奇才,无人企及。了解马爷,也是!马爷,风趣、喜动,爱表达、爱收藏。马爷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博学之人,在文物研究、文学写作、文化传播上,均有建树。

最近马爷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一本《背影》,是纪念已故之人的一本书。以悼文形式书写,也是对已故之人的一种念想,通过悼文我们更加深入了解这位文化学者。丰富的人生阅历,使得马爷熟悉各个不同领域中的人物,无论是他在别人的生命里出现,还是别人在他生命里出现,都是一种宿命。兴趣爱好的吸引也好,其他也罢,都是一种缘分,也见马爷的人缘。马爷在谈论生死的同时,更多的是,通过交集,阐释人与事。在每一个鲜活生命面前,马爷语言是中肯的。言简意赅,不夸大,娓娓道来。每一个生命,都是那样的立体又丰满,比如:“父亲口吃,终生未获大改观”、“秦公耳聋,凡不便立即作答的事情,他立刻就聋了”、“王先生满嘴里净是土词”、“他未变,时代变了;时代变了,他未变,因而凸显一个灵魂的价值”、“他的性格不适合在中国文化酱缸混,一语不合,拔刀相向,吃亏的总是他的这种文人,可他一点也不在乎,我行我素行走江湖”,等等。

无论是忘年交、莫逆交、肺腑交、布衣交、管饱交、萍水之交、患难之交,在过往的岁月里,马爷以诚相待。通过交友,知人事、懂人情、晓人性、窥人生,这才是核心。——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写父亲的,写为自己接生的人,写作家、画家、医生、时尚圈及关于收藏界的人物,等等。马爷寥寥数语一笔到位。更多的觉察到,他的尺度拿捏。无论对人对事,都拿捏有度,恰到好处。反过来说,在思念已故之人时,我们更能看出马爷的处事观及为人,沉稳中,令人仰慕。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