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心理动机读后感精选

心理动机读后感精选

《心理动机》是一本由[瑞]安吉拉·阿霍拉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理动机》读后感(一):心理逻辑的循环

看完这本书我有深刻的体会,人类是可以遇见未来并且规划未来的动物。人类有规划未来的能力但并不意味着所有人在这方面都同样熟练。很明显,有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善于设定目标而努力。对于心理动机的研究,实际上是研究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通过这本书我更好地了解自己。让我对心理对逻辑更好地了解,这本书使我更好地了解自己,获得更好地自主和持久的热情

《心理动机》读后感(二):不解决动机问题,你一定会半途而废

为什么你总是没有时间时间观念,半途而废?

明明有很多选择却总是无法做出明智的决定?

为什么不把更多的时间用在让自己高兴的事情反而纠结于人际关系,很焦虑?

为什么他们不努力,还要把我拖下水?

为什么我们总是见不得别人成功?

……

你是否思考过人们行为背后的原因?

以上的问题,或许在这本书里你都能得到解答。

作者从影响人行为的三种动机出发:

《心理动机》读后感(三):不被外部力量操作,找到自己真正的热爱

前段时间《扫黑风暴》热播,身边的很多朋友都在看,吃饭的时候听他们聊起,我也起了兴趣,就跟着看了…

流量明星吴某凡入狱,无数人关注吃瓜,从不关注娱乐圈的我竟然也跟着记住了这位流量小生的长相…

我以为一切的选择都是我自己做的,但其实,很多决定都受到了身边人的影响。

《心理动机》的作者安吉拉·阿霍拉指出,人在年轻时90%的以上的行为,基本都离不开这三种动机:

1、对稳定关系的追求

2、对地位的渴望

3、对新知识的探索

想要有稳定的人际关系,我们总是不自觉地受到身边人的影响:身边的人都在谈论某件事,我们也会想要去了解;我们总是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在一块;有别人在的时候,我们总能表现出比一个人在的时候更好。

因为对地位的渴望,我们总是不自觉地去关注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富豪、明星参加真人秀比普通人参加更受欢迎和关注。

因为想要探索新知识,所以我们总是一刷手机就停不下来,但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上的很多信息并不正确,甚至是垃圾信息,如何甄别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问题。

这几个潜在的心理动机,让我们被外界强加的目标和价值所绑架,无法获得持久的激情和活力,身心俱疲,只能得过且过。

生而为人,我们应该自己掌控动机,而不是被动机所掌控和支配。

弄清楚影响自己的三大心理动机,每当做某个决定的时候,先审视一下到底是被根植在基因里的动机所支配还是这是自己真正期待的,才能活出真正的自我。

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目标,方能获得真正的自律的持久的热情。

《心理动机》读后感(四):三大动机掌控生活,用得好是幸福,用不好是毒药

为什么我们心里想的、口里说的,常常却偏偏做不到?难道从想法、语言到行动之间有一条看不见的鸿沟?如果你也认为“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那么,为何落实行动是如此乏力?是什么促使我们行动呢?若我们的动机不是直接源自我们懂得的道理,那么它可能来自哪里?了解我们的动机(行动的原因),我们就会明白要如何付诸行动以及如何行动。

如果说幸福人生是在白日梦与现实之间找到一条平衡之路,那么幸福意味着掌控自己的生活,适时激发行动力。而《心理动机:激发行动力的底层逻辑》(以下简称《心理动机》)是一本带来幸福的书,它完美地回答了“我们为什么行动”的问题。瑞典作者安吉拉是职业讲师,她通过开设讲座和写书解释人类的社交特性,使人们能更好地解读人际关系、行为和彼此。

为什么说《心理动机》完美地回答了“我们为什么行动”这个问题呢?简单来说,本书告诉我们,行为动机主要有三种:追求稳定的社交关系、获得社会地位,和寻求新知识。这三者是人们所有行为背后的共同追求。如果人们在一段恶关系中不断纠缠是重复和强化动机一的表现;当人们汲汲于名利而缺乏同情心,是动机二的极端表现;或者时不时刷刷抖音、关注热点,离开手机就心怀焦虑的人们则陷入了动机三的诱惑中。

这三大动机是几百万年的自然进化中,我们人类为了生存和繁衍(群体更有利于生存、社会地位让人生活得更容易,知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生存)对环境的适应。尽管社会环境短时间内(相较于进化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人类的行事方式却和20万年或更长时间以前没什么区别。了解这一点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在书中表达的观点——将动机为已所用。因此可以说,三大动机掌控每个人的生活,用好了是幸福,用不好是毒药。下面分场景说明三大动机的内容,但在此之前请铭记(正如作者说的):诱惑是三大动机的核心。

1、与其孤独不如在关系中沉沦

人们害怕孤独,和人类祖先害怕落单后成为掠食者的目标一样。所以人们急需寻求他人的认同,急于从众,急于模仿他人以获得群体归属感。进化的大脑会通过什么来惩罚孤独的人呢?它会分泌应激激素(神经化学物质)——皮质醇来让人感到失落。相反,一旦我们被人赏识、喜欢和爱,获得带有积极感情色彩的反馈,大脑的激励中心会被激活。当我们信任和依赖他人,会使他人身体的催产素(神经化学物质)水平提高。在面对与自己相投的人时,催产素会促进发展人际关系、巩固伴侣感情等亲社会行为。于是此类社会影响无形中塑造了我们的本质和行为。

同时,过分关注他人会让我们忽略周围正在发生的事情,从众行为也让我们无法表达自己。但我们却往往无法觉察这种社会他人的影响。基于人们自我认识的“盲点”,一方面建立人际关系的动机帮助我们融入群体以避开伤害,另一方面这一动机驱使人们做出不利现代生存的行为和情绪。

由此作者给出几点建议,以达到掌控社会关系动机,提高幸福感。作者提醒道,人们不仅可以选择会受其影响的人(与自己价值观一致的人)也可以选择自己受其影响的因素(模仿他人或与众不同);通过相似之处、曝光效应、模仿、赞赏、拥抱和信任,以及减少独处会让人们关系更紧密;另外三思而后行、敢于第一个发声、不轻言失败,以及应对社会排斥会适用于打破社会影响力的场景。此外,为生活得更丰富尽力摆脱恶劣关系,适当闲聊可以让你观察周围,获得多边消息。

2、炫耀地位的人炫耀的是优越感

社会地位与权利、权威、资源、优待、吸引力和影响力有关。我们受人尊重感觉良好时,神经化学机制(分泌多巴胺)会产生积极情绪;他人比我们优秀或过得更好时,神经化学机制(产生皮质醇)会让我们心情低落。因为自然进化过程中社会阶层帮助我们更好地生存,个体清楚自己在阶层中的地位,便知道如何进退,于是有益于自身和人类物种。追求地位是我们的动机之一,因此人类大脑进化成今天的样子。有时候人们会不顾一切追逐地位。研究表明,越关心金钱和权利,越无法关心他人;一个人越富有,抱有的同情心越少,也越刻薄。

正如极度匮乏时,金钱会带给人极大的幸福感,但人们满足温饱需求后金钱的作用就变得有限。要提升幸福感,我们需要在正确的事情上展开竞争,特别要花时间思考自己真正看重的事情。新晋奥运冠军全红婵就是例子,未夺冠前因母亲遭遇交通事故,家里一贫如洗无人问津,夺冠后便有企业、商家等主动送房送店铺送现金,各路“富贵亲戚”也纷纷开着豪车到家祝贺门庭若市。通过个人奋斗实现社会地位的提高,与一无所有时的感受截然不同。这就是地位带来的优越感,可以想见全红婵的故事将激励更多的人投入努力。但从长远看跟风般的追求没有意义,得到自己想要的才是幸福。

3、信息爆炸的时代伴随信息焦虑

人类有天然的好奇心,好奇心的满足会激活大脑的激励区域(分泌多巴胺)。且人的求知欲自古有之,从进化角度看由于人掌握了知识,更有利于生存本身。如今由于电子设备的普及,每当大脑受到新的刺激,比如打开一个新的网页或一个新的游戏(新的关卡或更高级次),大脑都会得到激励产生多巴胺,因此沉迷网络的人会不停地刷新屏幕,以至于拿开他们的手机会引起他们的焦虑情绪。相比成年人,青少年的健康更易受他们使用电子产品的频率影响,此外受影响的还有人际关系和人身安危。

信息成瘾更多的来自人们对新信息的期待,偶尔出现的优质信息(不一定发生)会通过多巴胺的作用,让人无法抗拒。而且这样的过程也发生在痴情上,多巴胺是区分痴情与其他各种爱的根本。一言以蔽之,此类行为可以看作为了找寻某个特别美好的瞬间,而不惜付出巨大的代价——浪费掉宝贵的时间。要改变此类行为,可以阅读纸质书或放松身心,专注当下。最重要的是做到作者所说的:拥抱错失,告别错过,和错失恐惧症说再见。

综上所述,人们的决定并非完全来自理性,会受到感受和动机的左右,并经由神经化学机制起作用。我们应该学会避免跌入三大动机陷阱,意识到动机的存在并了解其影响。要记得作者的提醒,人类与其动机是恒定不变的常量。同时也要铭记:诱惑,是三大动机的核心。如作者建议的,若我们时时反思所处的境况,看重应该看重的人和事,善待自己和所爱之人,那么必会戒掉伤害我们的毒药,幸福一定不会遥远。

《心理动机》读后感(五):是什么掌控着你的生活?

大家好,欢迎来到星慧说,今天我们分享《是什么掌控着你的生活?》

通过进入了有声行业,发现了从不断涌进这个行业的人,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和欲望值,更有意思的是很多人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因为各种原因放弃了,其中不乏包括很多有天赋的人,被天使吻过嗓子的人。

不断有前辈分享经验,说最后剩下来的就是那些一直坚持的人,不是这个人能力多出色,也不是他有多么高的天赋,而是目标清晰,意志坚定。不断地克服自身的基础问题,不断地进步。

学习中结识一位公秋大哥,在残联工作,他在为残疾人试验这个有声行业,是不是可以带动一部分残疾人就业,通过他的努力 做到了,小伙伴们听到他的事迹无不感动。不得不让我思考,这种超出常人的能量是如何形成的?

正好最近我正在看《心理动机》这本书,作者安吉拉·阿(ā)霍(huò)拉(lā)探讨总结出三种特定的动机。在这本书里我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都会塑造出不同的人格,他们的个性特点组合,在现代社会职场,五体健全的人都竞争激烈。何况残疾人,在各种社会环境下的生存方式,面临的难易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说有声行业可以解决一部分残疾人的就业问题,那无疑是在黑夜里发现的一点点星光,它 是可以燎原的。

结合书中作者提出的观点,我们大致给公秋大哥归纳为以下三个核心动机激励着他,不断地创造奇迹。

一、生存机会是原动力

大多数人面对就业问题,一定也会苦恼吧,有的是嫌弃上班远,有的嫌弃加班,有的嫌弃工资低,四肢健全的求职者各种各样的都有,用人单位也是各种各样的挑剔,五花八门的条件。

那么对于残疾人就业就是面临着生存的问题,如果有赖以生存的机会,他们会专注地去把握,去争取。这也是发自心底的渴望和诉求,最直观的是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养活自己,同时为家庭创造改善生活的条件。

所以我发现,如果在他们可以满足的工作条件下,反而比健全的人更加的努力,加倍地珍惜。

对于公秋大哥也是带着使命感,而尝试的趟出一条,可以解决一部分残疾人就业的路。

二、对自我价值的认可

通过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在创造价值的同时,并得到周围人们的认可,与此同时,增加了自信心,会体会到自己在社会上的价值感,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周围的人。给人们起到一个激励的作用。

但往往对于健全人来说,只是感动三分钟,内心沸腾半小时,真正的付出行动的人并不是很多,这就是自身体会与看别人的故事的不同之处。

但是对于残疾人来讲,身残志坚,通过不断地自我提升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也是他们继续努力的动力,让他们做出更大的努力与价值体现。

反推常人的动机,总是在人的惰性中徘徊,在一件事情上,付出的努力远远不够。因为有太多的选择和诱惑也是不够坚持下去的理由。

所以经历过,才会有更深刻的体会,才会去珍惜机会,才会有百分之百的努力。

三、对知识学习的渴望

在残疾人的世界里,一定有各种原因导致他们获取新知识的制约,当他们了解并掌握了新的方向,新的知识的时候,那种渴望程度远远大于海绵的吸水量,不断的获取周边的知识,让自己丰盈起来,对新知识的渴望和执着,是健全的人无法比拟的,超常的毅力,给了他足够的动力。公秋大哥就是肩负着我可以、我能做到的使命感,他清楚地明白一个道理,肢体的残缺不等于大脑的残缺,通过不断地自我价值体现,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声音犹如给他插上一双翅膀,带他在广阔的天空中翱翔。

综上三点,生存机会的源动力、自我价值的认可、对新知识的渴望,加上自己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不断地看到成绩。

通过这些人我看到了,具备优秀的品质的不但有一个优化的大脑,而且具备坚韧的人格特质,他们是积极向上的,鼓舞人心的,对人有所启发的。

就像我提到的公秋大哥,也许在他身边的人不见得了解他的故事,但是他自身蕴藏着无穷的力量,正在网络中蔓延,不断地感染着更多的人。他们的成功是必然的,对照生活中,那些有各种借口来左右行为的人,真不知道该怎么样可以让你更出色。

说到这里,不由得想起一句话:当你嫌弃鞋子不好看的时候,想一想没有脚的人。

心理动机是人人都有的,机会面前也是人人平等,当你抱怨的时候,请问一下自己,你是否做到全力以赴?思考一下是什么掌控着你的生活呢?有时间可以去读一读安吉拉的《心理动机》,你会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