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重返帕米尔》读后感精选

《重返帕米尔》读后感精选

《重返帕米尔》是一本由侯杨方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202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重返帕米尔》读后感(一):评《重返帕米尔》

作者把唐玄奘的东归路梳理得很清楚:从阿富汗伊什卡希姆起,经瓦罕汉杜德、兰格尔,穿过大帕米尔佐库里湖到克孜勒腊布特,向东南方向翻越排依克山口后至公主堡,然后在石头城休整、讲经,然后继续东南行翻越乌古里亚山口至瓦恰,再翻越葱岭东岗的坎达尔山口到大同乡,并从这里的古渡口横渡叶尔羌河到对岸的库如克栏杆,最后翻越阿尔帕塔拉格山口至达木斯,经霍斯拉甫乡,最后抵达莎车。

《重返帕米尔》读后感(二):兴许可望把国内已延烧二十多年的户外探险热带入在sports撒欢类型之上叠加求知追研层面的阶段

作者是复旦的历史地理敎授,五十岁出头吧,2013年开始实地考证唐三藏归国走过帕米尔高原的详细路线,去年成书。有点意思,最大的意思就是如他所言,用实地探勘和借助于现代技术(主要是谷歌地球)去验证史料,而不是钻入从文献到文献的老套。他遵奉了一条简单逻辑:既然三藏归程是跟商队一起走,就应该是适合商队走的路而不是专门的极限探险客走的路,用这逻辑,他排除掉一些选项(山中河流分叉、路头、隘口还是挺多的),再对剩下的那些,审视与史料的匹配度。他说几年里走遍了帕米尔高原所有路径和山口,来建立做取舍的依据。工作量不小,花钱应该也不少,何况是不无政治敏感度的地区,体制内的优势令人羡慕。唐僧的具体行迹,斯坦因、斯文·赫定、寇松那拨人就反复考证过,其说不一,由中国人来这样做,侯教授是第一个,可喜可贺,并兴许可望把国内已延烧了二十多年的户外探险热带入在sports撒欢炫耀类型之上叠加求知追研层面的阶段。十九世纪初以降,欧美的地理协会等机构以开放、鼓励的态度,推动了欧美在全世界面前第一文明梯队形象的营造,其回报无法计量,这是在一个个具体的研究项目之外、背后的同等重大(如果不是更重大)的意义。

文本有点糙,没好好统稿,可能太忙了吧。

《重返帕米尔》读后感(三):最重要的是原创的知识与信息

世面上绝大多数书籍都是二三手信息的再加工与拼盘,纸面的文字游戏。而本书几乎所有信息都是原创,实地经历。所有纸面资料信息对于本书只是线索,并非结论和事实,甚至都不是论据,因此本书是独一无二的。

由于出版规定限制,本书无法配备高精度地图,读者可以参考《丝绸之路地理信息系统》http://silkroad.fudan.edu.cn/# ,此系统并非某位评论者所说的不能提供有用信息,有图有真相,截图如下,玄奘经过的公主堡的经度、纬度、海拔、照片,以及它在路线中的准确位置。

不清楚那位评论者用的究竟是哪个网站?

《丝绸之路地理信息系统》截图

《重返帕米尔》读后感(四):现在能找到带地图的书很少了

几年前关注过侯杨方的微博。他当时正好在中亚铁门关附近。2020年在一次线下交流会中见过一次真人(那次还买了他签字的《盛世》)。感觉智商很高,情商不低。当主持人发表的观点,他明显不同意时,只是忍住不说,但不以为意的态度很明显。所以比起那些顾左右而言他的的人,我觉得他还是好不少。

这本书不薄,但可以看得很快,2个小时就能读完。而我读斯坦因的小册子,往往要读好长时间。所以从信息量来说,本书一般。

但我还是为本书打4星,原因见下。

这是作者身体力行的结晶。曾经买过国内的玄奘路线书,但都是搜集资料、照片而成。中国缺少斯文赫定、斯坦因这些壮游的学者。就冲作者攀爬几千米的山口,这本书就值得买。

本书提到了一些地名学界的争议,这有助于我们掌握whole picture。毕竟绝大部分读者都不是历史地理业内人士。我看一些书评提到作者踩前辈,我也有这种感觉。不过本书毕竟告诉我们那些地点背后的争议,以及作者的结论和证据。我在别的书中很难看到这些未定的争议,似乎学界已经对玄奘之路达成共识。

另外,我确实看过央视的《河西走廊》里那段瓦罕走廊的立碑视频,印象非常深刻。看了本书,我才知道这也是有争议的。我倾向于相信本书的观点。

最后一点,本书有不少地图,功德无量。现在很多历史书籍,几乎没有地图了。记得2020年那次活动,侯杨方提过本书最大的挑战就是地图的审核。

很多作者为了早日出书,最后忍痛把地图都拿掉。而这本书保留了这么多地图,要感谢作者的坚持。有书评说地图不多,这是苛求了。

要说遗憾,就是本书缺少个人化的记录。作者走过4次,一定有很多难忘的历程,但书中基本未提。从这角度,我更喜欢刘拓的那本阿富汗。

《重返帕米尔》读后感(五):葛剑雄序:相信本书只是他同类作品中的第一本,绝不会是最后一本

“丝绸之路”的名称虽然是1877年才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创造,但这一道路系统实际早已形成,对其在今新疆和中亚部分的明确记载则见于两千余年前的《汉书•西域传》:“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廷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焉。”

这段简洁全面的文字明确记录了汉朝时名为西域南道、西域北道的交通干线,以及所经的重要地标。除了众所周知的玉门关、阳关外,最重要的地标就是葱岭,即今天的帕米尔高原。葱岭是两条干线的交汇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个名称在古籍中长期沿用,但具体状况往往语焉不详,或者显得神秘莫测。显然,在传世的有限记录中,多数并非亲历者的实录。就是亲历者,部分也是出于估计、推测、臆断、耳闻,甚至纯属想象。

现在帕米尔高原分属各国,边境管控严格,当代人不易走遍整个高原,更难以精准复原通过葱岭的古代交通路线的具体走向,它经过哪些山口、哪些河谷。曾经过葱岭的张骞、法显、宋云、玄奘、高仙芝、马可•波罗等人经历过何种险阻,目睹过哪些景象,我们只能凭或多或少的文字记载推测和想象。

侯杨方教授自2013年4月首次登上帕米尔高原,就确定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研究,精准复原丝路的宏大目标。迄今为止,这项考察已经进行了十几次,他的足迹遍布了境内外整个帕米尔高原,几乎踏遍了所有重要的丝路山口和河谷,所经之处都有精准的GPS定位与轨迹记录,并拍摄了大量的照片、视频。

每次考察前,他都阅读、钻研大量古今中外文献、地图,然后在现场考察检验、复原重建,在此基础上写就此书,用文字、地图与图像呈现给大众一幅帕米尔丝路的生动画卷。

在帕米尔丝路中,玄奘《大唐西域记》中的记录最完整翔实,最符合当时的地理状况,是精准复原丝路的主要线索。本书用真实的影像与实地考察的体验,重新诠释、还原了《大唐西域记》中帕米尔部分的真实情景以及玄奘的切身体验,而不仅仅是文字的校注、词句的解释和意义的疏通。

翻阅此书,我真羡慕侯杨方这代人的际遇。要不是改革开放,要不是国家对科研和高校的重视和投入,要不是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何来这样的机会?1982年9月,我与周振鹤作为首批博士研究生,经学校特批去新疆考察,在公安部门办了三次边境通行证,从喀什搭乘货运上车到塔什库尔干县,又花八十元(相当我一个半月的工资,当时真担心这笔钱不能报销)租了县邮电局的一辆小吉普车才到了红其拉甫山口,终点只能在中巴界碑。我们唯一的装备就是从系里借的一个普通照相机,而我那里根本不会使用,多亏周振鹤给我留下几张黑白照片。

我也佩服侯杨方的勇气和毅力。他初登帕米尔高原时已四十二 岁,比我到红其拉甫山口时还长了五岁,但体力充沛,精力旺盛,决心更大,信心更强。看了他与向导合骑一匹马冲过激流,成为考察队中唯一到达乾隆纪功碑遗址的一段记录,我不禁自问:要是我在现场,会冒这个险吗?尽管我曾是侯杨方博士研究生的导师,尽管我也号称到过地球的“四极”(南极、北极、阿里高原、乞力马扎罗),但在这方面只能自叹弗如。也正因为如此,我相信本书只是他同类著作中的第一本,绝不会是最后一本。

葛剑雄,庚子年端午节于上海浦东寓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