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在人际关系中成长经典读后感有感

在人际关系中成长经典读后感有感

《在人际关系中成长》是一本由胡慎之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页数:2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人际关系中成长》读后感(一):我犯的错误我自己负责,改变从内心开始。

在看到这句话时,我不禁想到老陈。我们两家就隔一栋楼,跟我们家孩子是同一个学校,孩子特别喜欢来我们家玩。有一次他正好来接孩子,孩子正在喝水着急起身,水杯从手中一滑就掉地上碎了,孩子特别紧张地看了老陈一眼,我赶紧说:“没关系,没关系,一会我收拾就行了。”

老陈阴沉着一张脸,狠狠地瞪了孩子一眼,骂了一句:“真是笨,连个水杯都拿不好。”孩子站在那里手足无措。

这一幕让我印象特别深刻,这本来就是件很小的事情,水杯摔坏了,再买一个就是了,又不是解决不了的事情,而且从孩子的样子看,估计这也不是第一次责怪他。如果只是碎了个水杯就如此责怪,那再大一点的错误呢?

智者千虑还会有一失,更何况普通人呢?

我们把这个问题再延伸一点思考,是不是孩子会为了怕被责怪,干脆就不做了?或者犯了错干脆躲起来逃避?再或者是你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万一出现问题他完全可以说:“是你叫我做的,跟我没关系”?

当一个人更有责任感的时候,他会就从自身出发,先想着解决问题,而不是给问题找个推脱的理由,当你意识到这点,很多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

《在人际关系中成长》读后感(二):处处喜欢与人比较怎么办?

你是否看到其他孩子比自家孩子优秀就心如猫爪,很难接受:经常比分数,比身高,甚至比聪明

在人际关系中成长》一书中认为:处处与别人比较,心就不会安定!

而之所以喜欢比较,是因为童年和父母的关系,并且建立了一些不恰当的心理模式,不能接受自己不好,从而也不能接受孩子不好

作者胡慎之是一名非常犀利的心理咨询师,他总是会一针见血的戳到关键点并且擅长一点点抽丝拨茧的解决问题。

在书中他深入分析了喜欢比较的心理成因以及切实的解决方案!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困惑,这本《在人际关系中成长》值得一看。

在人际关系中成长

7.8

胡慎之 / 2021 / 人民邮电出版社

《在人际关系中成长》读后感(三):很多男性在谈恋爱时,为什么都喜欢找一个与妈妈相似的人?

武志红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男性谈恋爱其实多数时候就是在找一个妈,而且找的这个妈与自己幼年时的母亲非常相似。”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胡慎之著作的《在人际关系中成长》一书,是这样阐述的:很多情况下,幼年的伤害都来自于父母,尤其是母亲对自己的态度。在成长期间,经常被母亲忽略、嫌弃、指责和得不到足够的关注,都属于创伤性体验。

有过上述创伤性体验的人,成年后都有可能在亲密关系中,去寻求幼年未被满足的一切,或者寻找一个能悉心照顾自己的人。

没有从母亲那儿得到的关爱,希望成年后在自己的伴侣那里得到。有些人年幼时受到了伤害,长大后会找一个与母亲截然相反的人,其实这样的行为也属于创伤性体验的人成年后的一种反应,而恰恰这个与母亲性格截然相反的人,在长期相处后也慢慢的变得与母亲越来越像,因为你在不知不觉的潜意识中把伴侣塑造成了母亲的样子。

这样之后,你的生活就无法走出一种恶性循环,你刻意回避和厌恶的人或生活,重复的出现在你的生活中,让你为之沉沦。

那么,要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

1,要明确对方的情绪与我们无关,并非全部是由我们引发。

年幼的时候孩子看见母亲不高兴,总是觉得母亲的不高兴是因为自己造成的,也许母亲的不高兴,是因为跟父亲吵架或是因为其他原因引起的,但是孩子不这么认为,他总觉得母亲的悲伤是自己造成的。

如果母亲能够及时的告诉孩子,自己心情不好,,不是孩子造成的,孩子的内心就会和母亲建立起边界感。

2,要明确,我们有时会在亲密关系中寻找一种融合的感觉。

融合的感觉,就是不分你我。

我们在与伴侣相处的时候,不自觉的就想把伴侣,塑造成自己心目中的样子。

希望自己所有的需求不用说出来,对方都能察觉,希望自己时刻得到关注和爱,希望在一种亲密关系中,寻找到一种融合或共存的感觉。

就好比婴儿出生后,与母亲的关系就会非常的融洽,因为婴儿对母亲有一种纯纯的依赖,而这种依赖也是母亲所需要的。

爱和被爱是每个人都渴望的,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渴望依赖和被依赖,在依赖和被依赖中,我们找到了自己。

3,要明确自我价值感偏低,完全是另外一种状态。

有些人总是认为自己不好,遇到事情总是在想自己会被别人瞧不起,也总是处于自责的状态,这些行为都是自我价值感偏低的状态。

自我价值感偏低的人,在处理亲密关系的时候,如果对方因为有急事没有接电话,自己就会胡思乱想,猜测对方是不是不喜欢你了,是不是对你不满意,是不是不想和你继续交往,是不是想离开你?

其实既然对方愿意与你建立亲密关系,那她肯定对你是有一部分认可的,你需要做的就是重新建立自信,要学会肯定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对外界和他人的猜测,其实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如果经常用某种臆想的方式看待这个世界,就会陷入一个自己想象中的封闭世界,一个让自己感到恐惧的世界。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抛弃这种看待世界的方式。

学会正确的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学会少去猜忌,相信我们会找到另一个不同的自己,一个让自己喜欢的全新的自我。

《在人际关系中成长》读后感(四):《在人际关系中成长》——关注内心,做出改变,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单存在的,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生活在与别人的相处之中。我们都曾经因为人际关系中的问题而困扰过,那些小摩擦、小委屈,也曾让我们不知所措,我们都渴望找到问题的答案,获得舒适自在的人际关系。

《在人际关系中成长》是关系心理学家胡慎之的新作,他精心选取了日常生活中富有代表性的案例,从困扰我们的问题入手,引导我们认清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和我在关系中扮演的角色,一步步找到问题的原因,并且帮助我们获得高质量的人际关系。

在讨论与别人相处之前,我们更应该将视线投注于自身。因为我们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那一个环节,我们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以“我”这个主人公的形式展开的。而我们在社会活动中所产生的那些正面的或负面的情感和情绪,都是我们内在关系模式的一种投射。所以在分析人际关系之前,我们首先要审视自己,每一个问题的出现,都是我们了解自己,做出改变,成长和进步的契机。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可能有很多体验都不是那样美好,而这正是生活最真实的模样。感觉被孤立、感觉没有价值、感觉容易受到他人影响,这些问题也曾给我们带来挫败感和焦虑,但只有正视它们,我们才能找到出路。

我们要知道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我们要接受别人的不完美,更要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并且接纳这个事实。我们要去追寻内心的独立,不在依赖上寻求安全感,更不在别人的评价中寻求自我的价值,要更多地进行自我评价,真正地了解自己。然后,在对人生进行思考的基础上,多给自己一点勇气,靠着自己的力量去建立、并拓展人际关系。

面对人际关系中的小困惑,我们要去了解自己,我们到底要成为怎样的人?到底有着怎样的目标和期盼?我们愿意为此付出多少?我们期待与周围的人如何相处?是的,我们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并通过做出改变,成为真正的自己。

我们要接受真实的自己,承认自己当前的状态,同时,善待自己,允许自己犯错误,允许自己有不足,给自己多一点点包容,勇敢并且真诚地面对真实的自己。同时,承认我们的想法和感受,尝试像周围的人表达,不把自己封闭起来,多给自己一点信任,也多给别人一点信任。就如胡老师在书中所说,“在双方的关系和互动中,对方就只会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和一个工具”,多么富有哲理的一句话啊,因为当我们尝试表达的那一刻,其实就已经是拉近了与别人的距离。而我们做出的所有改变,都会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关注自己的内心,做出正确的改变,我们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人际关系中成长》读后感(五):放下包袱,接纳自己,活出自己

前几天在因为工作的事被领导批评了一顿,对于刚进新公司的我着实有些打击,心想会不会领导在排挤我,不喜欢我,要不辞职吧?这种心情一直在我心中挥散不去,每天上班都非常紧张,心理负担较大。不知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或者在职场被他人当做背锅侠,无法开展较深的人际交往,不能有分寸的与他人相处。其实这些都是因为不能妥善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而产生的,自己有时会想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呢?恰好在前几天看了胡慎之老师的《在人际关系中成长》,让我有了一些启发。

全书整体的格式比较规整:案例+分析+建议为主线,解决方案也是因人而异,但总结起来我认为主要有三各方面:一是要直面问题,二是要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三是真诚对他人沟通。

上周领导给我布置了个任务,让我配合业务部门对相关岗位职责做意见征询并拟定一个岗位指引。当时觉得简单,就是督促业务赶紧出文件,自己拟定个邮件而已,没多大事。所以也没有去找领导做信息核对。安排任务后的第三天,领导在群里@我,询问工作进展,我说业务还没有发文件,3小时后,领导再次@我,语气较为强烈,问什么时候可以完成,我回复对方还没有发。晚上10点多业务部门把文件发给我了,我拟定了邮件正文发给领导,心想就完事了。谁知领导劈头盖脸的一阵说,并质问我自己不清楚,为什么不问?弄得自己哑口无言,只能从头梳理。从那天起,自己心里就特别慌,每天特害怕上班,害怕领导在群里@我,总是想离职。因为这事弄得我每天闷闷不乐,负能量很多,就和朋友吐槽,朋友听完后,建议我有问题应该直接去沟通,姿态放低一些,没什么大事,如果你都放低姿态了,领导都不能接受,那就赶紧换工作,因为这公司不值得。次日我硬着头皮去找领导,诺诺地承认错误,并将需要沟通的事情逐一与领导作了确认,当时领导一直拉着脸,弄得我极为不爽,不过好歹当天就将工作初稿按要求完成了。

当晚自己真诚的将自己想法进行告知,领导听后,鼓励自己大胆工作,不要担心,至此压在我心里的那块大石头才落了地。所以面对问题,逃避没有用,只有直接面对它,才有可能解决问题。

在生活中,没有一个人是完美,每个人都会有不为人知的苦难。我有一个好朋友,典型的女汉子,名校的硕士,曾是名企高管,后来自己下海创业,事业发展相当好。我与这个朋友之前同属一个领导管理,每次这个领导都在我面试夸她,并让我向她学习。所以在她我心里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相当完美。然而有一次闲聊,她想我吐槽老公父母如何对她不好,说她“高攀”了他们家,我想我朋友何等优秀,应该是别人高攀她才对。后来才知道她老公家里是偏远山村的,小农思想比较严重,孩子进了央企工作,他们就就得非常厉害了,所以说朋友高攀了他们。其实我朋友家里非常殷实、本人也和优秀,挣钱也最多,整体而言两家确实不门当户对,进场会出现矛盾,为了孩子,我朋友为了孩子一直隐忍。知道这些消息后,我真诚的说了一声,你受委屈了,真不知道你一个人承担了这么多。我一直以为你过得很好,因此她每次都非常乐观,果敢,没想到背后还有这些事。所以说每个人并非都是完美的,及时你认为非常完美的人,也一定有一些不为人知的苦与难。所以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不要太苛求。

在工作期间,自己曾因工作上的事情与同事大吵了一架,之后大约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两人都选择性的忽略对方,视而不见,通过冷暴力回击对方,整个工作氛围变得非常压抑。后来因为自己在工作中受了伤,那个同事正好在身边,那时他毫不犹疑背起自己去了医院,因为这个事,我们冰释前嫌。事后我曾问他,为什么要帮我?他说,当时情况紧急,容不得多想,如果他要是受伤,他相信我一定会帮助他。那一刻我们彼此之间建立了联系,那一刻他能体会到我的感受,看到我的需求,理解我的想法。

正如《在人际关系中成长》所言:每个人的社会活动所产生的情感和情绪,是都自己内在关系模式的反映。而关系中所有问题,都是我们审视自己,把自己打磨得更加成熟的契机。我们要把握好机会,充分认识自己,接受自己的不足,通过真诚沟通与他人建立联系,学会在复杂的人际关机中成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