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们为什么会受骗》读后感精选

《我们为什么会受骗》读后感精选

《我们为什么会受骗》是一本由[美] 玛丽亚·康妮科娃 / Maria Konnikova著作,后浪丨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2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为什么会受骗》读后感(一):一本最科学详尽的防骗指南。

作为傻白甜的狮子座,看到这本书是一定要买回家的。。。

这本书虽然是美国人写的,但真的全世界通用,就像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写作初衷,本书通过大大小小的骗局实例,科学的分析了为什么骗子会屡屡得逞,为什么有时那些看起来很蠢的骗局受骗者却是所谓的聪明人?书的内容很实用,受教很多。

说到大大小小的骗局实例,这本书写的太多了,而且都是真实发生的,第一个故事就很绝,讲了冒牌医生在大海上诊断19个人创造医学奇迹的事件,读完简直令人惊叹,我还去查了相关的资料,只能说想成为骗子胆大是必须的。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在情侣相处中PUA实际上也是一种普遍的骗局,骗子利用简单的谎言和甜美的话语交织给对方创造一场白日梦,令对方沉迷在梦幻泡沫中不能自拔后,再疯狂打压刺激对方,从而达到操控对方的目的,很多可疑的信号其实早就出现,但却很难解脱从而发生悲剧。

绝大多数骗局都利用了人们想要获取更好人生的心理,利用了“希望”,让人们感受到自己可以成为更好的人,产生对骗子的信赖而成功,因此在这点上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

总有人说被骗也不一定是坏事,毕竟能从中得到一些教训,但我们还是应该多读书,少被骗哈哈!

《我们为什么会受骗》读后感(二):防止受骗

标记读完咯,看完结尾的致谢,那么我可能会致谢一下最近看的关于骗子的电影《猫鼠游戏》《天才瑞普利》以及韩剧《安娜》,是它们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好奇。

这本书层层分析了骗子的手法,添加了一系列的依据以及研究理论,仿佛是骗子的教科书。

到最后,我在想,我们依然避免不了被骗,因为我们依然会对未来充满希望,我们会希望自己是被选中的,我们会是被爱的,我们会是抽卡游戏里千万分之一的欧皇。

这些影视剧里的骗子并不是一出生便以欺骗为生的,他们有着那么冷不丁的一瞬间,或许是前台误认为瑞普里是迪奇的时候,或许是在橱窗前看到泛美飞行员飒爽的英姿的时候,或许是在抽屉里突然看到护照的那一刻。

前两部影片,看完以后是一种:哇,可以做到这种地步。

而安娜则会让我联想到之前红火一时的行为艺术作品《假扮名媛的二十几天》,我更会想到阶级固化。想到,为什么一纸文凭、一些奢侈饰品可以带给人这样大的空中楼阁。或许也是因为,安娜以及后者的受害者与我隔得非常远,所以我可以发言得如此伟光正。我会冷眼旁观,看这些被刷的团团转的资本家。

但大数据来看,麻绳总挑细处断,厄运专挑苦命人。需要防止上当受骗的更应该是我们。

《我们为什么会受骗》读后感(三):骗与被骗的心理学

人类的心理有一些根深蒂固的弱点,容易被骗子利用:

1.人类是群居动物,信任的成本比怀疑更低,比起熟练地拆穿骗局,信任是更具进化优势的道路。

2.人的多数行为不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而是受情感和感觉驱动的。故事的力量极其惊人,骗子擅长编故事,让我们凭情绪反应行事,而不是深思熟虑后再做打算。

3.人是贪婪的,骗子总是许诺利益,或是虚构一个高大上的组织,而人们总是倾向于高估自己,常常把事情看得乐观,觉得好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是理所应当的,而骗局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4.一旦我们想要去做某件事,那么支持这件事的理由就会被强化,反对这件事的理由就会被有意忽略,骗局并不需要编织得密不透风。

5.如果人们按计划行事,就愿意相信计划本身是可靠的,在执行中会通过有选择性地寻找新的确定性信息或者忽视不协调信息来避免认知失调。

6.我们对一件事付出越多,投入的沉没成本越高,就会当局者迷,即便继续投入会造成更加巨大的损失,这也是骗子得寸进尺的原因。

7.一个人对名誉极其珍视的人,即便发现自己被骗也不会声张,让骗子得以逃之夭夭。

8.在动荡时期和生活不如意时,人们更倾向于冒险,也更容易落入骗局。

9.邪教是古老的骗局,邪教和宗教都是在编织故事,用天堂许诺好处,用地狱进行恐吓,但是邪教首脑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本书针对每一种心理弱点都举例佐证,也阐述了一些现实中的著名骗局。如果对骗局中人物的剖析更深入会更好。五星。

《我们为什么会受骗》读后感(四):骗子为什么总能成功?

你有被人骗过吗?这么问可能有很多人会考虑一下再回答,毕竟“被骗”的概念太广了。但如果问起“你有上过当吗?”,我估计每个人都会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存在着许多陷阱。

最常见的莫过于电话诈骗了,相信每个人都接到过话术不同的诈骗电话,大部分时候骗术拙劣的骗子都能被我们立刻分辨出来,但还是有一部分人会上当。因为此事,国家还推出了“反诈中心”APP,专门帮助我们识别制裁骗子。此外,保健品骗局也是很常见的骗术。将普通的保健食品包装成能够延年益寿、甚至包治百病的“奇药”,不太能够辨明真假的人,往往会深信不疑,有时候甚至会因此掉入传销的泥沼。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哪些人容易上当受骗呢?之前我一直以为,只有信息闭塞的人,诸如老年人或从小在乡村长大的人才是骗子热衷的对象。但看了这本《我们为什么会受骗》之后我才明白,只要戳中一个人的核心需求,谁都可能成为被骗的对象。前面说到的保健品广告,为什么能骗到那么多人,就是因为它精准戳中了病人急切的求医心理,以及老人渴望健康长寿的心理。电话诈骗也是同理,骗子经常会在电话那头告诉你你中大奖了,只需要将少量的手续费汇款过去,就能提取大量现金。这就是戳中了人们贪占小便宜的心理:只需要花费几百元就能提现几万甚至几百万,何乐而不为呢?

说白了,我们为什么会受骗,有时候其实是我们“想要”受骗,是我们愿意迷失在骗子给我们构建的美好愿景里。我们都知道没有长生不老药,却还是会相信有的保健品能够延年益寿;我们都知道没有完美的恋人,却还是沉醉在对方的花言巧语中;我们都知道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却还是抱着侥幸心理乖乖地汇款过去……如果他们看过这本《我们为什么会受骗》,上当的几率也许就会小那么一点。

本书的作者玛丽亚·康妮科娃是毕业于哈佛大学的高材生,后来又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博士学位,在多个知名媒体或杂志上发表过文章,权威性自不用说。在本书中,作者不仅会从心理学的角度揭露骗局的本质,审视骗子和受害者的复杂关系,还举出诸多案例来验证说法,是一本能让FBI头疼的骗子都点赞的好书。对人类的思维模式感兴趣的小伙伴,又或是想要通过了解不同的骗局来认清骗术本质的小伙伴,都推荐看看这本书,绝对受益匪浅。

《我们为什么会受骗》读后感(五):我们为什么会受骗,因为它

某某因为有人冒充快递员而误填了链接,损失了几千元,等等。这样的新闻屡见不鲜,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会上当呢? 形式多种多样,像扑克牌靠的是眼疾手快和虚张声势。由于速度太快,我们有时候来不及反应。 当我们反应过来的时候,往往已经结束了,当遇到这种时候,小心不要为眼前的小恩小惠所吸引,不要听他们的花言巧语,潇洒转身就行了。 现在网络时代进步飞快,隔着屏幕也不知道对面的人在想着什么,骗子并非都长着丑恶的嘴脸,恰恰相反。他们通常是端庄而迷人的,他们说话使人信服,做事使人信任。可一个完美的人需要的不是我们的崇拜,而是万分的小心。 而这本《我们为什么会受骗》,作者通过大大小小的案例为我们总结出来了一套应用法则。我们也会跟着作者走进一个不太熟悉的世界,在这里每一个人都会看到当时的自己,我们也会从之前的迷茫与胆怯,但现在变得镇定自若。 来自尼日利亚的男孩,想在美国寻找笔友,以促进两国交流,和笔友聊了很久之后就向他的笔友提出以物换物的请求。 美元和旧裤子纷至沓来,那说好的珠宝呢?过了很久之后也没有消息,人们报警之后经过调查,这位尼日利亚的男孩只有14岁,而且还是个美国人。 这位小脑海就抓住了我们的心理,他每天都和我们聊天,聊天他的所见所闻,有多么多么富饶与美好。人们总是相信虚构的美好,当一个人和你的聊天每个点都能契合的时候,和我们的每一个点都有话可以聊的时候,这时候也要小心注意了。 这也很可能是个陷阱,没有人能做到懂自己,如果真有这个人,他就是提前做好功课了,而这个人也要小心。 或许在屏幕对面和你正在交流的是一个温文尔雅,幽默风趣的形象,你深深被他的性格与做事风格吸引,可惜这一切都只是在表演。他们总是这样。我们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要被假装蒙蔽双眼。 英国南部有一名47岁的男子艾伦,他不仅因为装病而骗了对方4万英镑,还避免了自己承担责任。 这位男子就抓住了我们会同情弱者的心理,我们在面对这种的时候会伸出援手,可他们的面目真假混合,假的也混合其中,虽然我们初期很难分清,但一定要记住,看着太可怜的人也不要付出全部。 你可以帮助他一点点,也不要天天帮忙,时间长了,人体会出现适应机制,我们也越来越难相信他是装的了。 还是那种话,学会有所保留不要全盘落出底牌。 这本《我们为什么会受骗》是玛丽亚·康妮科娃以一些国际知名惊天巨骗为案例,告诉我们骗术大师是如何取得人们的信赖,深度解密了大众心理。 我觉得这本书很适合看完讲述给长辈听,让他们也不要在轻易相信虚假的关心,这背后都是有利可图的,都是看起来很好,实际上都是伪装,作者的文字朴实,笔墨精彩。 细节的描述的都很好,也让我看完提高了警惕,也让我多了一层保护自己的小心思。以后面对突发情况的时候,也可以从容应对!在这个花花世界,充满了各种诱惑,我们要始终铭记,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也不会掉馅饼。免费的东西也暗中标记好了价格,我们一定要谨言慎行,想拥有的靠自己的双手去实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