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东京梦华录读后感锦集

东京梦华录读后感锦集

《东京梦华录》是一本由【宋】孟元老著作,三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3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京梦华录》读后感(一):期待《东京梦华录》早日上市!

七八年前曾经去过开封的清明上河园玩耍,至今印象深刻!园里的服务人员全部是着宋代服饰,旅游景点的电瓶车是用马车代替,算命先生在玩儿手机发呆……置身当时的场景,非常有穿越之感!《东京梦华录》期待已久,让她带领我们领略汴京风华!

书画不分家!新版的《东京梦华录》和《清明上河园》结合起来,视角新颖独特!新版封面非常有设计感,用色少女心爆棚!期待已久,赶快,赶快,赶快,上市吧!

《东京梦华录》读后感(二):岂非华胥之梦觉哉!

“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tiáo)之童,但习鼓舞;班白之老,不识干戈。时节相次,各有观赏。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qú),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huán)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伎巧则惊人耳目,侈奢则长人精神。瞻天表则元夕教池,拜郊孟享。频观公主下降,皇子纳妃。修造则创建明堂,冶铸则立成鼎鼐(nài)。观妓籍则府曹衙罢,内省宴回;看变化则举子唱名,武人换授。仆数十年烂赏叠游,莫知厌足。” 太美,太美……

《东京梦华录》读后感(三):梦回华胥之城

锦绣繁华的东京,就是孟元老的华胥之国。 简洁的文字,包含了作者对故地的无限怀念;而作者又生怕自己的感情冲淡了客观,用几乎白描的手法书写了这卷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字里行间,我甚至能看见汴河上来往的大小船只、路上熙熙攘攘的车马行人,还有招揽生意的店家和琳琅满目的商品。与民同乐的官家、被模糊的阶级划分和百姓的安乐岁月,让人对一千年前的东京无比神往。 在我的印象里,宋朝是个积弊孱弱的时代,任人践踏;但我忽略了,在军事和政治之外,繁荣的经济和多彩的文明,也是一个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伟大与软弱并存,璀璨与没落交织,这似乎是对宋朝更加贴切地描述。 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深以为然。忽必烈对于自己毁灭了什么毫无概念,我甚至认为,元朝是历史的倒退,是野蛮战胜文明的悲剧,是华夏文明的灾难。 果麦这版的《东京梦华录》,内容详实,配图也非常用心,形象得帮助读者理解,译文也很接地气,对于文言文薄弱的读者非常友好,推荐。

《东京梦华录》读后感(四):华胥一梦终须醒,香尘零落逝随风

凡是对宋氏稍有涉猎的人,基本都听过这本书的鼎鼎大名。研究北宋民俗或者美食的人,要是没看过这本书那就要贻笑大方了。

孟元老到底是谁其实还没有定论。但显然他即是宦场中人,对官场风仪熟稔于心,又极负烟火之气,对贩夫走卒引车贩浆之流掌故了如指掌。在他的笔下,整个汴梁城以禁宫为中心徐徐展开。无论是九阙之上高高在上的皇帝,还是州桥夜市上卖羊头的小贩,都是繁华的汴梁城的一部分。那里到处是瓦舍勾栏,莺歌燕舞。那里人们巧笑沉醉,春游夜宴。只可惜一朝兵火,这些良辰美景尽付于断壁残垣。

从书的序言来看,孟元老不是不会骈四俪六,甚至可以写的很好。序文也经常被引用来描述宋朝的繁华风貌。然而到了正文,他却几乎用流水账一般的文字,尽量不带任何感情的白描了一版文字的清明上河图。可能哀莫大于心死,颠沛流离之后,悲欢离合总无情,任何包含感情的文字都会撕扯最深处的悲痛吧。

我不想引用书中的内容来说明北宋时期汴京的风貌,也不想说那些可能已经用滥了的溢美之词来形容这本书。我只想说,这本书给人的感觉,读了以后才知道。

繁华一梦千年,汴梁旧影犹存。

去读读吧,见识一下千年以前的风流。

《东京梦华录》读后感(五):致一场好梦

看这本书的契机源自于《梦华录》,看剧已经让我感叹于宋朝的繁华都市与多样文化了,没想到一千年前的这本书让我更真切地感受了大宋盛世。

看了这一千年前的文字,才意识到,原来那个时代的兴盛程度远超乎自己的想象。以前去博物馆或者古代遗址,都感觉从前的文明不过如此。但是塑造一个盛世的不是建筑和物件,而是人,是鲜活的岁月。时光会淘走那些闪着光的日子,只给我们留下一些褪色的遗迹和遗物,这时候文字的力量就凸显出来了。

唐宋之所以有盛世,应该与开放的格局和多元的文化分不开关系。读这本书时,我惊讶于北宋都城东京的大都市属性。作为一个古代的内陆城市,东京竟然拥有如此多外来人口以及随之而来的物件和文化。这是我们当代中国可以借鉴的。

最后再说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梦华录》这样的作品实在是好,考证了史实,又让我这样的历史白痴对一个时代产生兴趣,竟然耐着性子去读了一本宋朝的古籍。我一直疑惑,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传播方面,日本为什么做得那么好。但如果《梦华录》这样的好作品越来越多,国人的意识越来越强,想必中国的文化也能复苏吧。中华民族的振兴不应只是在于硬实力,更要在于熏陶人心、散发魅力的软实力。

不管是《梦华录》这部剧,还是《东京梦华录》这本书,都给了我一个好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