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血缘》读后感摘抄

《血缘》读后感摘抄

《血缘》是一本由陈正宏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7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血缘》读后感(一):品三十《世家》,探《史记》风华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司马迁的故事流芳百世,激人前进。两代史官之心愿,遍观群书,实地勘验,才铸就了这本呕心沥血的千古名书。

《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史书,其中分为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八《书》,十《表》。而《世家》在《史记》中占了很大一部分。《世家》今天是指世代做官的大家,而《史记》中是一类文章类别的名称,讲述的是诸侯大姓的家族史,司马迁是一位懂得变通的史学家,他也将个别处于本纪与列传之间的非诸侯大姓的人物收纳进了《世家》,例如陈胜。本书的作者陈正宏先生所写的史记中的《血缘》是以他在喜马拉雅开设的一门名著导读音频课程为基础编写而成,因此本书通俗易懂,语言诙谐幽默又不是庄重,适合所有人阅读。

《血缘》这本书分为两部分讲解,上卷是《站远了看,他写的都是贵族》,下卷是《翻盘之后,别走一番模样》。这是什么意思呢?上卷写的是称霸一方的诸侯、贵族或者准贵族,下卷写的是大多只能算是暴发户,个别的还是“暴”了没发的光荣户,又例:陈胜。

本书从《吴太伯世家》写起,讲述的是一个兄友弟恭的故事,实际上写的是周朝这种兄终弟及的权力更替。在此之前这时帝王还是以个人的偏好,而不是血缘依据和顺次可循的规则来选定继承人。而从吴太伯兄弟的出走,破坏了兄终弟及和固有规则的新的传代方式。进而衍生出影响封建社会数千年的传子传嫡的权力更替制度。纵观全书,书名标题则是故事主线,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无论在《世家》的哪一章里,血缘制度都无处不在,无论是兄终弟及还是传嫡传子。自称蛮夷的楚国一世国君熊渠征服小国后将自己的三个儿子封王,楚武王熊通当政后传位于子等。提到楚国,我们要注意一个词语“中国”,楚国自比“蛮夷”,周王朝是“中国”,当然我们应该知道,这里的中国不是指的如今有着政治和地理双重概念的国家,而是一个地理范围,主要就是王室所在的中心地区。

读了陈正宏老师的这本《血缘》以后,我想我们应该能够更了解司马迁的《史记》了,他那“不虚美,不隐恶”,实事求是地书写西汉历史的前世今生,理性对待历史中存在复杂纠葛的人和事的这种品质,值得我们永远去学习,太史公的风范永垂不朽!陈正宏老师编写的这本书也使我们受益匪浅,不仅在论述时引用资料验证,并且也放置相关文物或古籍图片,让我们更好更真实具体地了解《史记》。当然,个人拙见,本书的注释不易翻阅,若能把脚注放于每页下方,或者更方便读者阅读。本文也存在个别语病错误或书写错误,例如:书236页第3行,“原因”误写为“远因”。但微瑕不掩瑜,本书依旧是帮助我们阅读《史记》的重要读本。

《血缘》读后感(二):成也血缘,败也血缘

成也血缘,败也血缘

《史记》位列“二十四史”之首,读中国历史,不可不读《史记》。本书以幽默的文风和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介绍了《史记》的三十篇“世家”,即先秦和西汉时期重要诸侯大姓的家族史。作者除了简单剖析作品结构,梳理了人物关系之外,也对秦汉之际的社会制度做了知识点的补充,写得很有趣味性,看起来轻松愉悦。我家里收藏着一套《史记》,因为古文不认识的字太多,需要考证的东西太多,每次总是读一两页就嫌累,真是惭愧。与之相比,本书就通俗易懂得多了。读完本书,再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的《史记》原书,就简单多了。

本书讲的不是《史记》的“世家”名篇节选,而是涵盖全体的《史记》“世家”。有封地、有爵位能够世代继承,这一类就是世家,比如“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周公姬旦、“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齐公姜子牙。被称为公子、公孙的就是典型的世家子弟。

当然,司马迁把孔子和陈涉也列入“世家”,是一种例外。孔子虽非王侯,但却是传承三代文化的宗主,更何况汉武帝时儒学独尊,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将之列入“世家”也反映了思想领域的现实情况。陈涉,不但是首先起义亡秦的领导者,且是三代以来以平民起兵而反残暴统治的第一人,而亡秦的侯王又多是他建置的。司马迁将之列入“世家”,将他写成为震撼暴秦帝国统治、叱咤风云的伟大历史英雄,反映了作者的历史观。

书中列举很多考古发现,文献典籍,甚至海外各国的文献资料,让读者对《史记》的认识不是平面的、片面的,而是立体的、完整的。本书中对《史记》的写作手法也有探究,有司马迁对早期文献的引用或者整理,也有他自己写的,更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不可或缺的“太史公曰”......让读者对历史的认识和感悟更立体。

读完本书,我最大的感受还是那些历史人物的血缘关系。我觉得这也是作者为何取名《血缘》的一个原因吧。成大事的诸多世家,除平民出身的陈涉、陈平等,其他大都是贵族世家出身。如吴太公就能追溯到周太王的儿子,让吴太公世家有了很高贵的血统和道德起点。这也是血缘带给他们的福利,金钱、地位、让他们更容易出类拔萃。因为中国传统的观念,向来以家族、祖属为重;而早起的诸侯大姓,又直接联结这大小不等的邦国和城池,正是这种特殊的纽带,让世家的历史得以绵延。

而事情总有两面性,血缘带来的还有还有亲情淡薄的争名夺利、获罪连坐的危险、各种原因的胡作非为等等。如汉代绛候周勃世家,周勃的儿子获罪结果封过被削除。周家的后人周亚夫被封条候,但因私买兵器被定罪谋反下狱饿死。功臣集团的代表就这样悲剧陨落,也是功臣集团世家系列的终结篇章,让人唏嘘不已。

中国历史久远,但是读过《史记》,相信大家能从中得到智慧,对现在也有定力,对未来也更有预见性。

《血缘》读后感(三):《史记》应该怎么读?不防听一听陈正宏教授的“精品一课”

司马迁的《史记》倍受赞誉,鲁迅先生评价其“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很多史学爱好者的书房都有一套《史记》“坐镇”,但说实话,又有几人能完完整整、一字不落地读完这部皇皇巨著呢?

有的人限于古文底子薄,读不懂原文;有人由于历史知识匮乏,读了之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还有的人囿于专业限制,无法辨别出司马迁撰写《史记》时掺杂的私人情感,对一些模棱两可的历史搞不清对错。总之,《史记》之难读是大家公认的,即便是“全本全译全注”也是如此。

作为一部历史专著,《史记》在中国历史文献中的地位无可置疑。读透这部历史著作,从中汲取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让历史的经验启示当下的实践,是每一个阅读历史的人的第一目标,也是最大心愿。读不懂、读不完、读不进去,委实太可惜。

有鉴于此,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陈正宏老师结合自己的读史心得,撰写了这套《陈正宏讲<史记>系列》,这套丛书一共四册,分别是“时空:《史记》的本纪、表与书”“血缘:《史记》的世家“众生:《史记》的列传”“绝唱:《史记》的史记”。单从这套丛书每一分册的命名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部对《史记》进行解构、重述的专业著作,它以全新的角度带领我们走进《史记》,了解《史记》中那些年的那些人、那些事。

关于本套丛书的鲜明特点,作者在“总序”中进行了说明,其一是全面讲《史记》,不是名篇节选;其是追寻历史文本背后的故事;其三是各路名家阅读《史记》的“概述”。这三大原因决定了本书的特色与创新之处:阅读历史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通过历史上的人与事,让自己拥有可以“穿越两千年”视野。单是作者列举撰写本书的三大原因,就有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感觉。

在“血缘:《史记》的世家”这一册中,作者这种创作思路与风格体现得十分明显。比如讲解《齐太公世家》和《鲁周公世家》,作者提出了一个很鲜明的观点一一“大户人家出山东”。为什么呢?大多数人都知道山东有“齐鲁大地”的说法,稍微知道多一点的也只是了解这里曾经是姜太公、周公旦的封地,而且关于这两位老先生,历朝正史、稗官野史、文学作品也都有所提及,但他们是不是真有其人?姜太公钓鱼是真的吗,证据在哪里?司马迁都搞不清楚,更别说我们了。

而且,齐鲁两地民风不同,“齐国有自由之风,乃至一度流行神仙道家之说,而鲁国崇尚礼仪,到汉代盛行儒家,重视教育。”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这与齐鲁两地最初主人的治理风格又有什么内在联系?在这册书中,陈老师会追根溯源,以客观求实的态度详细地一一道来。

有道是术业有专攻,陈教授长期从事版本目录学、比较文献学、美术文献与美术史的教学与研究,他的专业知识让他为本科生、研究生上《史记》精读课程时游刃余、深受好评,2018年在喜马拉雅FM开设线上课程“《史记》精讲”收听量突破两百万。这不仅是对陈教授专业研究的高度认可,也是对其授课风格的充分肯定。

陈老师深谙线上教学的成功秘诀,并将这个秘诀用在了本书的创作中。他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幽默风趣的表述,跳过了诘屈聱牙的称谓、说辞,将古代历史人物的言行举止“位移”到了当前网络时代的话语体系中,让读者读起来既熟悉又亲切。阅读本书不会有让人昏昏欲睡的“学究气”,也不会有照本宣科的“呆板劲儿”,他让我们毫无障碍地与古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需要运用通俗化、大众化的语将它们请出“象牙塔”走进“寻常百姓家”。

如果你没有时间读《史记》,阅读这套书可以增强你对《史记》的了解;如果你想对《史记》了解深一些,陈教授的历史造诣会让你大开眼界;如果你想跳出《史记》读《史记》,陈老师的治学思想无疑会让你受益匪浅。

《血缘》读后感(四):陈正宏先生:三十世家细说从头

陈正宏先生:三十世家细说从头

陈正宏先生是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的教授,他在喜马拉雅FM上开设的线上课程“《史记》精讲”,有众多的听众,而这套他讲《史记》的系列图书,就是根据那套课程整理完善,并有一定的增补。

我现在手头的这本是这个系列的第二部:血缘《史记》的世家。众所皆知,《史记》全书分为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以及十表,八书。所谓世家,内容记载了自西周至西汉初各主要诸侯国的兴衰历史。也就是大官大家族的故事,不过到了班固写《汉书》的时候,世家这一体就取消了,因为很难归类,这就好比如果你是皇亲国戚,那你的交友圈是很固定和清晰的,但要是你是个“中产阶级”,特别是所谓暴发户式的阶级跃迁者,那你组织聚会,邀请宾客,请谁,不请谁,不仅是门学问,还是个很要命的事情,因为一不小心,就会得罪了某人,或者某个群体,埋下祸根。

当然太史公是“文”高人胆大的,他不仅把孔子一族放到世家中,还将陈涉这个“造反”头子,也放到了世家里面,陈胜本来根本没有什么世系可记,司马迁先生此举可以和陈涉造反一样,是惊天地泣鬼神,王侯“世家”,宁有种乎的!

中国历来是个人情社会,同时对于本书的书名《血缘》看得异常重要,相信血浓于水,很多事情都不足为外人道也。于是家族势力盘根错节,形成独特的国家与集体的概念,家国一词,也犹为彰显两者之间互为依托,难以界定的关系。

世家的第一篇是《吴太伯世家》,陈教授特别提到的是跟吴国先祖太伯有类似谦让经历的,也就是季札的故事,说是吴王寿梦有四子,他最喜欢老四,也就是季札,就把传位于他,但季札不要王位,于是寿梦只好让大儿子先坐这位子。而这大儿子等到老爸去世,又过了守孝的期限,便要让位于四弟。但这厮还是不领情,结果大哥继续当王十三年,死了,传位给二弟,想用这办法一直传到四弟那里,接着二弟做了十七年,传给三弟,四年后他也死了,这回该轮到季札了吧,但这家伙就是不想当王,又跑了,于是吴人只好集体协商,把王位传给刚去世的三弟的儿子……

当然这故事,似乎并不太关心主角本人,也就是这个叫季札的家伙,为什么跟一般拼了老命夺王位的人士完全不同,正好相反,到嘴的鸭子,被他给一次次的放生?……而陈教授认为,这故事背后的含义是,商周时代中原地区,特定邦国的权力更替,开始从兄终弟及,传传子传嫡的形态转变。也就是说,虽然《史记》中有很多“故事”,但背后还有更多的含义与演变在。

不过,即使只以第一篇《吴太伯世家》为例,也不是只有刚才所提到的礼让三分的文戏,还有公子光那样的全武行,那就是本以为四叔季札不受王位,下一代应该轮到公子光,也就是大哥诸樊的公子,因为他是长房长孙,却未料坐上王位的是三叔的儿子。于是先礼后兵,刺杀计划就登场了,也就是在江湖上很有名的专诸“鱼肠剑”的刺客故事。

在陈教授这本书里,也是图文并茂的,除了一些拓片,文物图片,以及史记本身的书稿影像外,还有就是人物画像,大多是明代留下来的,比如那一幅明人拟想的季札像,包括最前面太史公自己的像,如果结合后面的画像来看,可能还是跟中学历史课本里的画像一样,感觉画来画去,都是一个样。除了后边的张良像可能是个例外,因为据见过他画像的司马迁说,子房先生是“状貌如归人好女”,就是说像个女的,还是个美女,于是画像看上去确实秀气一些。但主要的问题是,这些画像在处理眼部时都用的是同一种线条画法,都是非常狭长,而且还把上下眼袋都用线勾勒出来,这样画的话,就如同是出自一个整容医生之手,而且还是根据同一张参考图片整出来的样貌,当然就是共性远大于个性了。

不过好在司马迁和陈正宏先生的笔法要比明代画手的画法高明得多,于是乎世家里提到的那么多将相外戚,君子小人,义士红颜……各有特色与千秋,绝无重样,各领风骚,都有故事。

《血缘》读后感(五):(转)陈正宏先生:三十世家细说从头

陈正宏先生:三十世家细说从头

李翼。

陈正宏先生是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的教授,他在喜马拉雅FM上开设的线上课程“《史记》精讲”,有众多的听众,而这套他讲《史记》的系列图书,就是根据那套课程整理完善,并有一定的增补。

我现在手头的这本是这个系列的第二部:血缘《史记》的世家。众所皆知,《史记》全书分为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以及十表,八书。所谓世家,内容记载了自西周至西汉初各主要诸侯国的兴衰历史。也就是大官大家族的故事,不过到了班固写《汉书》的时候,世家这一体就取消了,因为很难归类,这就好比如果你是皇亲国戚,那你的交友圈是很固定和清晰的,但要是你是个“中产阶级”,特别是所谓暴发户式的阶级跃迁者,那你组织聚会,邀请宾客,请谁,不请谁,不仅是门学问,还是个很要命的事情,因为一不小心,就会得罪了某人,或者某个群体,埋下祸根。

当然太史公是“文”高人胆大的,他不仅把孔子一族放到世家中,还将陈涉这个“造反”头子,也放到了世家里面,陈胜本来根本没有什么世系可记,司马迁先生此举可以和陈涉造反一样,是惊天地泣鬼神,王侯“世家”,宁有种乎的!

中国历来是个人情社会,同时对于本书的书名《血缘》看得异常重要,相信血浓于水,很多事情都不足为外人道也。于是家族势力盘根错节,形成独特的国家与集体的概念,家国一词,也犹为彰显两者之间互为依托,难以界定的关系。

世家的第一篇是《吴太伯世家》,陈教授特别提到的是跟吴国先祖太伯有类似谦让经历的,也就是季札的故事,说是吴王寿梦有四子,他最喜欢老四,也就是季札,就把传位于他,但季札不要王位,于是寿梦只好让大儿子先坐这位子。而这大儿子等到老爸去世,又过了守孝的期限,便要让位于四弟。但这厮还是不领情,结果大哥继续当王十三年,死了,传位给二弟,想用这办法一直传到四弟那里,接着二弟做了十七年,传给三弟,四年后他也死了,这回该轮到季札了吧,但这家伙就是不想当王,又跑了,于是吴人只好集体协商,把王位传给刚去世的三弟的儿子……

当然这故事,似乎并不太关心主角本人,也就是这个叫季札的家伙,为什么跟一般拼了老命夺王位的人士完全不同,正好相反,到嘴的鸭子,被他给一次次的放生?……而陈教授认为,这故事背后的含义是,商周时代中原地区,特定邦国的权力更替,开始从兄终弟及,传传子传嫡的形态转变。也就是说,虽然《史记》中有很多“故事”,但背后还有更多的含义与演变在。

不过,即使只以第一篇《吴太伯世家》为例,也不是只有刚才所提到的礼让三分的文戏,还有公子光那样的全武行,那就是本以为四叔季札不受王位,下一代应该轮到公子光,也就是大哥诸樊的公子,因为他是长房长孙,却未料坐上王位的是三叔的儿子。于是先礼后兵,刺杀计划就登场了,也就是在江湖上很有名的专诸“鱼肠剑”的刺客故事。

在陈教授这本书里,也是图文并茂的,除了一些拓片,文物图片,以及史记本身的书稿影像外,还有就是人物画像,大多是明代留下来的,比如那一幅明人拟想的季札像,包括最前面太史公自己的像,如果结合后面的画像来看,可能还是跟中学历史课本里的画像一样,感觉画来画去,都是一个样。除了后边的张良像可能是个例外,因为据见过他画像的司马迁说,子房先生是“状貌如归人好女”,就是说像个女的,还是个美女,于是画像看上去确实秀气一些。但主要的问题是,这些画像在处理眼部时都用的是同一种线条画法,都是非常狭长,而且还把上下眼袋都用线勾勒出来,这样画的话,就如同是出自一个整容医生之手,而且还是根据同一张参考图片整出来的样貌,当然就是共性远大于个性了。

不过好在司马迁和陈正宏先生的笔法要比明代画手的画法高明得多,于是乎世家里提到的那么多将相外戚,君子小人,义士红颜……各有特色与千秋,绝无重样,各领风骚,都有故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