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史记中的宴会》读后感锦集

《史记中的宴会》读后感锦集

《史记中的宴会》是一本由张大可著作,线装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20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史记中的宴会》读后感(一):一场流传千年的中华文化——吃

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个民族会像中国人这般对“吃”这件事钻研的如此仔细,从菜系,到座次,到宴请人物、说辞等等。也没有哪个民族的饭局会如中国人的饭局这般,蕴含着如此多的意味和目的,从古至今,从浑浊的腊酒到尊贵的飞天茅台。

之前看过一本书叫做《鲁迅的饭局》,就是从鲁迅参加的一场场饭局为出发点,勾勒出鲁迅在北平和家乡的生活变迁、人情世故甚至思想变化,考据严谨、内容详实,非常值得一读。所以看到《史记中的宴会》,必须拿来读一读。

实际上让普通人说出史记中最著名的一个故事,很多人可能会选择“鸿门宴”。千年前刘邦和项羽的这次宴会,在中国历史中留下的这波涟漪经久不散。《史记》中,值得挖掘的饭局数也是非常之多。

可惜这本书完全没有做到这一点。整本书的形式,就是背景介绍+史记原文+译文+作者寥寥几百字的主观点评。而且整体翻译的水平比较差,用现代语义翻译古文的感觉时常有之。而且背景介绍和译文内容重复率比较高,可以说完全没什么可读性。如果你古文修养比较好,直接阅读《史记》原文;如果古文造诣没那么深,不妨直接买一本翻译水平比较高的译文对比原著来读。

中国文化就是因为历史太久了,衍生出了太多独特而繁复的地方。小小一顿饭的安排,竟然有如此多的讲究、变数、意味和目的。当然,任何一种文化所承载积累的东西,都有自己的精华和糟粕,人们对于饭局所赋予的种种意义,也难以评价是非对错。个人而言,我还是更喜欢简单一些的饭局,吃饭嘛,赋予单一的目的就好了,吃得开心尽兴,只享受酒饱饭足的满足感即可。亲人朋友在一起,分享下团聚的喜悦和休闲;商业局和政治局,每时每刻我都是在想着赶紧散席。

《史记中的宴会》读后感(二):原来饭局文化也是一种“文化传播”

要说这世上我最讨厌的事情,那一定有参加饭局,和朋友一起吃饭很开心,但是别的饭局,尤其是领导在的饭局,吃的心惊胆战,还要不停的伺候领导倒酒啥的。再或者就是为了达成企业目的各耍心机,醉翁之意不在酒,好好的一顿饭也变得食不知味。甚至于,有的领导自己喝酒还得让他人陪着喝酒,不喝就说不给面子,真是让人一听到饭局就胆战心惊。 我一直很不喜欢“酒桌文化”,觥筹交错间是斗智斗勇,各取所求或是各有所谋,但其实“宴会”文化从古至今都一直存在。上月热播的《梦华录》其中很关键的王霭的《夜宴图》,就是记录了那场宴会上的场景,喝酒奏乐的热闹景象。前不久刚刚读完了张大可的《史记讲义》,正好看到他又出了这本《史记中的宴会》,在复盘的同时也可以让我从更细节的一面了解历史。 《鸿门宴》是我对于我国古代宴会最深的印象,记得小时候读到项羽因为因为犹豫与轻敌,放走了自己的劲敌刘邦,导致兵败四面楚歌。读这本书才发现原来有这么多场宴会,而主题与目的也都不一样。而正是这些或表达社交沟通的喜庆宴会还是别有目的的设宴,都有它独特的意义。 “宴,安也”,在这本《史记中的宴会》共分为十五场宴会,将这些类型相似的宴会放在一起,方便阅读的同时也可让我们更好的去归纳总结。每一篇涉及到的宴会都附有题解、原文、译文、注释和张大可的点评,哪怕对历史背景不太了解或是文言文功底不深厚的读者,读起来都毫无压力。 “故相如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结识的交谊宴会;“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是秦赵渑池之会,保障赵国君臣的安全的外交宴会;“欲以钓齐,乃遂献其姬”是吕不韦献姬于子楚的逢迎宴会… 之前读《史记讲义》,还没察觉书里居然有这么多场宴会,这本《史记中的宴会》让我第一回真切的感受了我国流传下来的这么多场宴会,所以我们爱在饭局宴会上解决问题,是有原因的。而这些不同形式的宴会背后,也可以看出人世百态,那些隐藏在宴会背后的细节往往也决定了历史的走向。

《史记中的宴会》读后感(三):觥筹交错,冷暖人生——《史记中的宴会》

日常用餐,平常菜肴,称为便饭。节日欢庆,生辰祝贺,待客送行,乔迁之喜,升迁提薪,考究一下色香味,这顿饭就是家宴。社会活动,国事访问,更离不开宴会。

宴会是人生大舞台,是享受欢乐与角逐名利的场所。作者节选了《史记》中的七十三个故事,分类归纳为15种宴会。每篇分为“题解”、“原文”、“译文”、和“点评”四个部分。包括我们耳熟能详的鸿门宴、霸王别姬,吕不韦献姬于子楚等许多故事。每个故事,节选原文分类编列,加以说明,与每篇题解、点评结合,粗陈宴会要义,启迪思维,受益无穷。每个故事短小简明,注释、语译,邑一部普及性的古典读物,开启人生智慧,也一部老少咸宜,开卷受益的精品书。

作者张大可1940年出生,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曾任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副主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现任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在中国历史文献学、秦汉三国史两个学术领域发表学术论文近二百篇,尤长于“三国史”与《史记》的研究,在学术界独树一帜。

在本书中,作者将司马迁笔下包罗万象的宴会,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从中领悟先人的智慧。作者的解读,也让那些遥远的历史更加鲜明、立体,让历史不再只是历史。无论你是否研读过史记,史记中这些看似无足轻重的宴会,也许都不曾被重视,然而这些细节中,却藏着很重要的历史。

司马迁的《史记》里发生了许许多多五花八门、各怀目的的宴会,往往是充满了斗智斗勇,充满了凶险狡诈,细心体会,可以开启智慧。

读史明理,通过这本书的论述,我们能够看到来自历史的记载,明白很多道理。在竞争的舞台上斗智斗勇,而这一个个的宴会就是展现的平台

《史记中的宴会》读后感(四):史记中的宴会

宴会这个词,很隆重,意为设宴待客的聚会。至少要两人以上的共食,也就是事实意义上的吃饭活动。从古至今,聚会吃饭,谁也少不了,而聚在一起总是要有一个由头。普通人如此,更别提那些曾经指点江山的风云人物了。

这本书节选自《史记》中的七十三个宴会场面,又根据宴会的目的分了十五个类型单元,以时间为序,一一呈现。既有编者的题解、点评,又有原文及释义,读下来还算轻松。

宴会有喜庆的,有悲伤的,也有开始时喜庆,中间发生意外,不欢而散的,小小的宴会就像一个人的人生,有时一路欢歌,充满喜悦,有时吃的寡淡无味,想离席又碍于面子,还要浪费时间去应承。还有的直接掀桌子走人,上演各种各样的离合悲欢。

然而,当下的宴会再怎么不愉快,动刀子伤人的毕竟少之又少,而《史记》中的宴会就不全是无风险了。司马迁选择重大事件的不寻常来记录,这不寻常的饭局是人类活动的闪光点,是历史上那些重要人物人生舞台的缩影,也是表演传奇故事的用武之地。在宴会上,他们斗智斗勇,有的改变自己的人生,有的改变国家的命运。

印象最深的有几个故事,其中一个就是众所周知的“鸿门宴”。直到现在,这三个字都是凶险宴会的代名词。事实上,“鸿门宴”拉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在内鬼的“协助”下,刘邦以智胜勇,君臣一体,精心编织了一席天衣无缝的政治谎言,他们将事实颠倒,让原本有理的项羽自认为上了小人挑拨的当,理亏尴尬,无地自容。最终项羽刘邦的“位置”发生逆转,项羽完败,退出历史舞台。

一场宴会就将历史完全改写,这大概是最为凶险的宴会了。这之后,“鸿门宴”在汉武帝元鼎四年再次出现,同样改变了南越国的命运。事实证明,对外的斗争,真的要团结一致才能取胜。

司马迁的笔下,宴会包罗万相,成为一笔厚重的文化遗产,让后人从中领悟先人的智慧。张大可先生的解读,让那些遥远的历史更加鲜明、立体,让读者从中有所感悟。如果细心体悟,会发现一些为人处事的智慧,所以,这本书更适合想要在人生舞台上大展拳脚的人们阅读,从古人处学习职场关系,只会有益。

《史记中的宴会》读后感(五):吃了吗……

中国人见了面寒暄,起头的第一句话以前经常是“吃了吗”,后来经常多方面的教育教导,现在大约已经多元化一些了,不再只有“吃”,也会谈天气了。由此可见,“吃”虽然不是天大的一件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只是没想到,“二十四史”或者“二十五史”最隆重的“第一史”——《史记》中,居然也有这么多关于“吃”的故事。非常感谢张大可教授呈现了《史记》颇为接地气的一面。

《史记》中的“吃”,最有名气的当为“鸿门宴”,这一段文字以前入过中学教材,颇为绘声绘色,有电影般的画面即视感。这一次宴会真是风云际会、险象环生。于刘邦,倘若不是项伯告密、项羽优柔寡断,他还真的没办法全身而退,而历史就很有可能因此而改写了。所以说,“鸿门宴”入选百宴之首,成为凶险宴会的代名词,还真是有特别硬实的依据。关于这次宴会的方方面面,张大可教授在《史记中的宴会》的“序论”部分也进行了详细说明与分析,让人印象特别深刻。

《史记中的宴会》一共选了《史记》中所记载的七十三次大小宴会,分为喜庆宴会、交谊宴会、外交宴会、会盟宴会等十五个类型。每个故事开始既有“题解”,解释题目、点明要义,又有《史记》原文节选,还有白注释与译文,以及点评,非常方便阅读。

七十三次宴会各具特色,除了“鸿门宴”,其他令人印象深刻的宴会,大概还有刘邦还乡唱《大风歌》那次,以及《孟尝君列传》中“长铗归来乎”那一段;其余的,看了《史记中的宴会》之后才发现,有意思的宴会还真是不少,大部分的情况下,“吃”虽然重要,但参加宴会的主角以及配角们其志却不在“吃”,而是要谈工作、谈人生、谈志向,“吃”只是一次机会、一个载体、一种形式,还有更重要的事情会在宴会上发生——《史记》中是这样,现在很多时候,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所以说,对待《史记中的宴会》这本书,实在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欣赏各种各样的“吃”上面,而是要好好读一读那一次次“吃”的前因后果以及过程,从中细品人生百态、世间万物,这才应是重点。没有哪一次“吃”仅仅只是单纯的“吃”,吃过了就什么都过去了;但如果没有“吃”,特别是没有酒,一个特别容易精彩纷呈的舞台很有可能就此不复存在,那才是特别应该感到遗憾的一件事。

看了这么多的“吃”,内心忽然略微有些不安。很担心合上《史记中的宴会》这本书之后,留在脑海里的,依然是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吃”;又担心,明天见了熟识的人,是不是又只会问上一句“吃了吗”——那就真的要归罪于张大可以及他的这本《史记中的宴会》了!

《史记中的宴会》读后感(六):君子有酒

湛湛露斯,匪阳不晞。厌厌夜饮,不醉无归。

湛湛露斯,在彼丰草。厌厌夜饮,在宗载考。

湛湛露斯,在彼杞棘。显允君子,莫不令德。

其桐其椅,其实离离。岂弟君子,莫不令仪。

——《诗经·小雅·湛露》

前不久读《诗经》的时候在里面读到了许多宴饮诗,里面有君臣之宴、亲朋之宴、祭祀之宴等等,甚至还在读到《小雅·南有嘉鱼》中“南有嘉鱼,烝然汕汕。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衎”的时候实在喜欢于是给自己取了一个“燕衎”的昵称。

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绘画作品《韩熙载夜宴图》中描绘的就是官员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行乐的一片热闹景象。

而今日又读到《史记中的宴会》这本书,不禁感叹中国的“酒桌文化”真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啊~

以前居然从来没有留意过在《史记》中有这么多描写宴饮之事的篇幅,也从来没想过阅读《史记》还可以有这种切入方式。

无论是在《史记》中还是在《诗经》中,宴饮篇似乎都是容易被人们忽视的部分,除了那些比较有名的发生在宴饮之的重要历史事件以外,相对于王公大臣们的吃吃喝喝而言,人们显然更在意那些本纪与世家列传等等内容。

但也正是在这个被我们忽略的历史角落中,承载着人生百态,甚至影响着国家命运。

而在本书中,作者梳理了在《史记》中记载的近百场“宴会”,并为我们归纳总结了15种宴会形式,例如喜庆宴会、外交宴会、会盟宴会、设局宴会、诀别宴会等等。在每种宴会形式的里面都选入了相对应的《史记》原文、注释、译文与点评,不论是对于了解《史记》来说、还是了解宴会这个题材来说,都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

例如在诀别宴会中,除收录了比较有名的“风萧萧兮易水送别”与“霸王别姬”这两篇名篇之外,还收录了一篇“丰西止饮”,单看名字我们或许觉得陌生,但这篇其实出自《高祖本纪》,汉高祖送刑徒到骊山的路上行至丰西湖边,与大家饮酒休息,嘴后击斩大蛇,从而引发赤帝与白帝的故事,为其日后起义奠定了基础。

姑且不论《史记》中关于汉高祖起义与出生的记载到底有多少可信度,但因为“酒”而改变个人甚至国家命运的事件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有些人因一场宴而丧命,有些国因一场宴会而灭国,也有些,因一场宴会而加官晋爵,也有些国因一场宴会而不费吹灰之力灭了强敌。

这就是中国的“饭局”文化,演变至今日,有些年轻人对酒桌文化推崇备至,甚至有些长辈都会直接要求年轻人们要“会来事儿”。也有些人对于酒桌文化谈之变色,认为其是文化糟粕,毕竟对于有些不爱喝酒的年轻人来说,被按头强迫喝酒确实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对于后人来说我们终究也会成为历史中的一粒尘埃,而“饭局”文化又会如何发展,就留给以后的人们再评说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