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小说现代中国读后感锦集

小说现代中国读后感锦集

《小说现代中国》是一本由杨早 / 孟岳 / 黄山 / 凤梨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说现代中国》读后感(一):不错

#读书.1月.05.005#2022年1月19日,用微信读书花了9小时37分钟看完了《小说现代中国》。一本有意思的书,两个地方比较特别,一个是共读,一个是年鉴。所谓共读,就是两个人就一篇(部)小说,各自谈自己的心得,然后一群人再就他们的心得发表自己的读书意见,这就让一部小说的欣赏显出各个侧面来,所谓“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所谓年鉴就是,从1919年到1948年,从每年的小说里面选出一篇(部)或两篇(部)来,体现书名“小说现代中国”来。小说不是历史,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或者围着各种文艺理论,作品总是春秋笔法隐晦的表达、或者变形的描写,或者夸张事实的表达意向,但是本书共读的诸位从中细细品味出作者真实的意图来,从中看到当时的风味人情社会人文来,最后汇成一部小说中的现代中国的历史。所以很有意思,读书是件私人的事情,所以解读成什么样,都是有道理的,有的时候我们读书在看热闹,别人的解读总能让我们醍醐灌顶,能给我们以后的读书一些启发,举个简单的例子,汪曾祺的《异秉》中说王二能够从小买卖做到小店铺,是是因为他有异秉,他的异秉就是大便时不小便,上茅房,不是大便小便一起来。小说最后一段写到“`聋子放炮仗,我们也散了。`师爷和学究连袂出去,这家店也阖起来。学徒的上茅房。”共读人说“这很突兀,但细细想来有挺有意思”。如果是你读这篇小说,你觉得这挺有意思,意思在哪儿?这书的有些年份,两个共读人不是共读同一篇小说,而是分别读两篇小说,更有意思,因为有对比,比如1940年的《在其香居茶馆里》和《呼兰河传》,1943年的《倾城之恋》和《小二黑结婚》,1946年的《围城》和《寒夜》,1947年的《五子登科》和《暴风骤雨》,对比同一年份出不同意识领域、不同人群阶层的异同来,这种区别很神妙。最后,两个共读者,杨早给人的感觉是不在体制内,所以评论很跳脱,孟岳因为是老师,所以还是有点点困顿在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的套路中。又,写《在医院中》时的丁玲真是艺术家。

《小说现代中国》读后感(二):时代的情绪

本书后记一

作者:孟岳

我的日常工作被排得满满的,欠一屁股文债、课债,忙于招架各种考核检查,而《小说现代中国》这本书算是个例外,可以算作 “自己的园地”中结出的果实。这块园地是“阅读邻居”读书会共同开辟的,起头的是杨早老师。非亲非故,就因为他在网上建了个群叫“从鲁迅认识民国”,我从中关村跑去东五环外的豆各庄,一混就是五六年,认识了另一群非亲非故、只为读书抱团取暖的人们。他们中的许多参与了后来的民国小说共读,在这本书中与大家见面了。

除了读书会的民国小说共读,这本书整体架构来自2019 年我和杨早老师在蜻蜓FM 做的音频节目《小说民国》。2019 年 12 月 22 日,音频节目临近杀青的时候,我们又在美术馆后街的“本土一间”(已消失)做了一场名为“时代的情绪”的小说朗读会。从题目也看得出来,我们希望以民国为视角,重新解读这一时代出现的各色小说,读出隐藏在小说人物与故事中那些被忽略的时代情绪。

后来重写书稿的时候,疫情汹涌而来,原本只是民国的情绪, 忽而成了现实的情绪。彼时网络上流言、训诫与真相交杂,惶恐、质疑与感动并存。疫情地图为“战役”做了最生动的注脚— 从湖北开始,越来越多的省份在一月被标黄、标粉、标红、标紫,越来越多人猝不及防地直面“沦陷”。那些对战时众生相的刻画,对个人直面灾难时复杂心态的描摹,对大时代中重重叠叠的民众情绪的书写,都不再是隔岸观火— 历史的彼岸与现实的此地碰撞在一起。

《倾城之恋》里,张爱玲这样写白流苏面对香港沦陷时的无助:

《四世同堂》里,老舍写在近代中国屈辱史里摸爬滚打走过来的祁老太爷,对北平沦陷的见怪不怪与对光复的自信满怀:

对我这个瘟疫面前挈妇将雏,跟着谣言抢口罩,抢消毒水,抢大白菜、方便面的中年人来说,语文前辈叶圣陶先生的《潘先生在难中》,读来就更能击中那颗疲惫而焦虑的心。他是这么写的:

到现在,疫情期间的惶惑不安与惊心动魄早已消散,生活还在继续。既然离不开就只能往前走,而想走出西西弗斯式的困境,想要自己的职业生命更长远,还是得找到一个看不见头、但值得把将要被磨平榨净的那一点生命力投入去做的事。

除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这本书算是个开头。

鼓励并给予支持让我能够讲出来、写下去,最终竟出版了的,首先是杨早老师。音频编辑王军兄、活动策划唐娟姐以及后浪出版的编辑立扬姐都为这部作品的最终成形搭建了不同媒介的平台。山哥妙笔更是令这本书别具滋味。而最应感谢的还有共读的各位朋友,为了还原读书会的现场氛围,我把大家的文章修改为对话式的,如有错漏,责任在我。

《小说现代中国》读后感(三):序言“小说民国”是一种阅读方法

作者:孟岳

如果你家有个正在上学的孩子,无论小学还是中学,那你一定能感受到语文阅读的热浪,读书这件事儿这两年在教育圈着实火了一把。对小学生来说,有“ ╳╳附小假期书单”“ ╳╳名师╳╳专家推荐孩子不能不读的 N 本书”;等上了中学,总算可以逃过名校和专家的忽悠,然而,最新部编教材必读书目、中高考语文必考名著,又接踵而至—孩子叫苦,家长焦虑。其实不光教育圈,读书如今在全社会都是热词,平时有各类读书节、读书会,年底更有各种荐书单、好书榜,真可谓琳琅满目、应接不暇,连明星网红也都在人设里补上一条“爱读书”,否则总觉得不够圆满。

可这么多书,哪儿读得过来呢?我的药方是:书山有路,方法为径;学海无涯,回头是岸。

什么方法?又怎么回头呢?由于本书所涉及均为现代小说,而我的本行又是语文老师,我就用篇目中的《骆驼祥子》举个例子。

《骆驼祥子》是中考必考名著,也是成年人耳熟能详的作品。

但你现在回想一下,除了祥子买车三起三落的情节,除了虎妞、小福子、刘四爷这些生动的人物形象,除了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对旧社会的批判,以及京味儿的白话语言,你还能从这部小说读出些别的什么吗?你可能会说了,读出这些还不够吗?够不够我先不评价。刚才列举的这些小说阅读的套路实际就是语文课最常见的阅读方法—情节梳理、背景介绍、人物分析、主题提炼、语言品读,最多加一个手法鉴赏。《骆驼祥子》这么读,《呐喊》这么读,《红岩》这么读,《海底两万里》这么读,《水浒传》还这么读,从一本小说到一百本小说,往往只是单一方法的反复操练,有数量的积累,却难有别开生面的发现,更遑论见识的提升与能力的突破了。

其实《水浒传》或《海底两万里》这些小说还稍好,中小学阶段最麻烦的是中国现代小说,特别是鲁迅、老舍小说这类带有批判性的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作品都只被用来论证旧社会的黑暗、革命的必然,以及新社会的幸福。而 1980 年代对人性的关注,既是留给今天语文教学的遗产,也是另一种包袱,比如文学阅读的“人性腔”就是后遗症—什么小说都从人性层面解读,成了另一种千篇一律。

除了这么读,还能怎么读呢?我们还说回《骆驼祥子》,你有没有想过一边读小说,一边找一张民国北京地图,圈一圈书里那些地名?如果你圈过就会发现,虽然这部小说不是在北京写的,但老舍就跟心里揣着一幅北京地图似的,地名如数家珍、路线分毫不错,全能串得起来。这还不算,如果再补一些民国北京的历史知识,就不难发现,这些地名和情节配合在一起,勾画出的就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城的社会生活和城市空间的图景。

比如为什么小说里写护国寺—新街口冷清就要出事儿?为什么西直门外会遇见逃兵?为什么祥子在模式口能拉回来骆驼?曹先生怎么住在北长街?景山西边小胡同真能甩开侦探吗?如果你逛腻了故宫、北海、颐和园、天坛、鸟巢、八达岭,那不妨带上一本《骆驼祥子》,按照你圈出来的路线走上一遭。

这一走,你会看到西安门早都拆了,祥子和车厂没有了,但西安门大街还在;模式口不养骆驼了,但逼仄的山口还在;高梁桥重建了好几次,周围车水马龙,高楼林立,茶肆风景却再难寻觅;西直门现在是一片宏伟的立交桥,城楼不见了,祥子也不见了,但站在桥上,可以看见飞驰的出租车、快递三轮儿,看见公交车上、地铁站旁努力生活着的年轻人,他们也许稳稳当当地过完一生,也许三起三落;护国寺就剩下一个被围起来的金刚殿,但街面上还像以前那么热闹,甚至更热闹了,进到护国寺的小吃店里叫上一碗豆汁儿,嗞儿喽一口,还能找见老舍的滋味儿。

历史想象、小说虚构与当下现实,就会在这样的阅读之旅中叠加在一起,拓宽阅读的维度与视野,让文本立起来。

我们将通过几十篇中国现代小说,带给你阅读小说时脑洞大开的新角度、新方法、新视野,与你一同领略大小作家们不为人知的一面。最重要的,我们要通过这些小说重返历史,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现代中国。

《小说现代中国》读后感(四):聊出来的中国现代小说史

笔记,不是正式书评。

这部集子精选了1919~1948年三十年间代表时代、反映社会面貌的40篇现代小说。

.

杨早和孟岳结集了十余位“闲人”,绿茶、张宇帆、李子、梅子酒等人,一起闲侃,氛围惬意,就像朋友聊天唠嗑。

.

全书的结构:以孟岳为主讲人,抓住作品的某个点,说自己的看法,每篇大约三千字左右,风格像授课,浅白用语。

随后,其余人仿佛置身微x群,在这个场景里做读后感式的几十字发言,与孟岳形成补充呼应,而杨早大约就是群/主的身份,串连主持,点睛总结。

.

这本书从内容、装帧到设计都有趣味,既有文人式的雅致品味,也有现当代的新潮时尚感,书中有大量绘图(黄山、凤梨绘),这些绘图错乱时空,幽默调侃,不由让人莞尔乐怀。

.

这本书对文学小白很友好,就像是“听书”,没有门槛,轻松迈入。

.

获取一些阅读要点的启发:

比如,作者强调了《孔乙己》采用小伙计叙事角度的用意。通过这种儿童视角来看待孔乙己,我们会很闵/感地发现这个读书人与整个成/Ren世界格格不入。而这种“格格不入”,反映出了清末社会严格的等级秩序。

当作者希望用一种相对诗化的、不那么成/Ren化的眼光看待世界的时候,往往会选择儿童视角,以表达对这个世界原初的热爱。

.

认识了这些作品的接受史:

《边城》这部名著曾经被禁,沈从文在1948年后被归类为“桃红色作家”;而在台岛,沈从文又被视为亲/Gong/分子,作品同样禁。直到1980年代,以《边城》为代表的湘西世界才走进文学界的视线。

作者把《倾城之恋》与《小二黑结婚》放到一起讲述,阐析了“国家主义与个人叙事”的矛盾,指出了“只准女儿婚恋自/由,不许老妈涂脂抹粉”所隐藏的时代风貌和社会民众心理以及这类价值观对文学创作的桎梏。.

一群人一起读一堆书,想象一个时代。

《小说现代中国》读后感(五):一群人一起读一堆书,想象一个时代

本书后记二

作者:杨早

我完全同意孟岳的后记,再补充两点。

真的就两点:(一)谱系化阅读;(二)氛围性研究。

先说第一点。“阅读邻居”这个读书会创办于2011 年底,三个创始人中,邱小石的儿子敢爷十三岁半,我的儿子辣子一岁半,绿茶家的小茶包还没影儿呢。

浑浑噩噩与一群人读了几年书,搞了许多小名堂,心中滋生出某种不满足,对碎片化精神生活的警惕也高到了临界点。于是从 2018 年开始,喊出了“谱系化阅读”的口号,也是那年,创办了 “早茶夜读”公号,基本保持着日更。到2021 年 6 月 17 日,已有 756 篇原创文章发布。

“早茶夜读”的口号是“从此阅读有谱系”,其野心是在已经运行了七八年的“共读”之外,揪住一个领域往下扎,不管熟不熟、深不深、难不难,先过一遍全貌,再往后,端看各自缘分。“谱系化阅读”的头一年是读中国史,从西周到近代,十个月,十个时代。

第二年就轮到本色当行的现代小说了。攒了一堆共读者,选了十位作家,每人四部作品,这样正好一周一部作品,十个月完成阅读计划。每位共读者,每个月要读两部小说,写两篇公号。我作为领读者,每部都要读,要写。

正好时在蜻蜓FM 供职的王军兄想让我们做一门课,讨论来讨论去,就是我与孟岳两名现代文学专业出身的学徒承乏。但是思路与共读不太一样,不是按作家作品选,而是按年份选,1919 年到 1948 年,每一年选出我们认为最能代表那一年的一部小说,借此窥见那一年的时代情绪。

其实这种刺激或无趣的做法,我想干已经好些年了。2009年敝室(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当代文学研究室)集体撰写

《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我曾提出过严格按年份对应作品,后来因为操作太难而作罢—文学亦有大小年,好作品有时成批地来,有时就是不肯露头。

按年份选作品,就不能老想着“文学性”“艺术价值”这些词儿,而得另立标准,这标准,就是“最能反映那一年的时代情绪”。说实话,这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孟岳与我,有时能有共识、妥协,有时便各执己见,或干脆找不到选项……别的不说,单说小说的年份,是按创作年份算,还是按发表年份?有的小说,从初刊到载完,还跨了不止一个年度,又怎么算?现在回想起来,都是些很头大的问题。不管了,后来终于是勉强自圆其说,实在达不到共识,就“一个年份,各自表述”,因为越到后面,就越有一年两部作品的现象,这也算求同存异的“共读”之一种吧。

再来说第二点“氛围性研究”。我最近老在提这个词,它源自汪曾祺写小说的重要理念“气氛即人物”。小说家写活了当时当地的气氛,人物自在其中。其实研究也一样,理解文本的前提是理解氛围──想起读研时啃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时,对AURA 这个词颇感兴趣,有的译作“氛围”,有人甚至译为“灵氛”。照我理解,AURA 指的就是空气一样填塞在时代每个间隙的气味与情绪。我们想想这两年疫情笼罩下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是不是能感到一种虽不能言、沉积在心的东西在涌动?

时代的情绪,可能是一致的、集体的,但也可能是分裂的、个人的。像抗战时期的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共同情绪全然不同,丁玲、萧红、张爱玲的个人情绪,也是千差万别。后之视今,其实也会选择,选择那些能与当下产生共鸣的情绪。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几番浮沉,有政治因素、文学史因素,而读者口味的与时俱变,也会让曾经腾传众口的作品变得销声匿迹,曾经石沉海底的作品变得街知巷闻。氛围性研究,是希望由还原氛围,尽可能撕掉后世贴的标签、加的包装,去理解当时的作者和读者有着怎样的创作冲动与阅读感受,而在这些冲动与感受后面,又是什么样的时势,晕染出什么样的情绪。

从这两点来说,《小说现代中国》这本书的共读创意,计划执行,成品打磨,都带有相当的实验性。这不仅仅是一本讲解现代小说的书,它更指向现代小说背后的社会史与精神生活史,同时试图将历史与当下的情绪进行勾连,激发共鸣。人生于世,最好当然是能做一些感兴趣又擅长的事,如果不能保证擅长,至少要感兴趣,还要加一点:别人不大会去做的事。

阅读邻居的谱系化共读还在继续,2020 年是“读城”,2021 年是“读法”。我们的生活也还在继续。无论如何,有没有一些小伙伴在一起不计功利地做一些感兴趣的事,读一堆书,想象过去与当下的时代──这是会影响咱们自己情绪的,对吧?

谢谢你们。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