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文桃李读后感100字

中文桃李读后感100字

《中文桃李》是一本由梁晓声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022-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文桃李》读后感(一):三点五星

如果有读者喜欢推测书的结局,最大的“剧透”恐怕就是作者本人。梁晓声绝对不会写鸡毛蒜皮不会把细节的小事写成长篇小说。他会写时代的宏大叙事写上山下乡,写返城…所以写八零年代的年轻人必然会北漂,而为了小说不过于HE,免于过度悲惨而余华化结尾肯定是回到老家过上幸福生活。

梁老先生肯定调查过北漂生活如何,但是肯定只是调查相比不够深入。我说深入也未必就是惨,也是另一种快乐。这种快乐不是苦中作乐却也难以言传。即便现如今北京房价高到离谱也不断有年轻人涌向北京。他们大多不再如书中那年月的北漂,企图在北京买房扎根。而是早早在老家买好房产,准备在一个年龄“退休”回家养老。也许梁老可以续写一下他们。但断然是不可能的了。梁老写的几乎和我同龄人的生活自然有代入感。所以知道很多细节也知道梁老只不过是做了研究而已。并未有深入研究。比如上学时的歌曲已经不是八零后的歌曲。那是七零后的歌曲。在京上学时远如黑河的同学已经知道唱对面的女孩看过来了。看了下梁老先生任教于北语。也算是校风前卫的学校。看来梁老还需深入研究与民同乐。

《中文桃李》读后感(二):平淡才是人生脚本

终于赶上个周末的晚上,把这本书读完了,或许在很多人的眼里,这就是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得爱情故事,主人公从开始到最后好像都没出现什么戏剧性的波动,无非最后,男主人公差点被小妖精下套,容易有些出格的举动,但全文再找不出其他狗血的剧情,它平淡得细节的就像我每天的生活一样,在读的时候我总是会代入我自己的想法,我当初也是一心奔着大城市去,有种不出去就丢脸的想法。但在大城市就那么容易漂的吗?势必是充满坎坷的,所以读的时候总是会和自己的过去产生共鸣。夜渐渐体会了,出生前20念你的人生一部分司机自己可以选择的,但进入30岁,或者25岁吧,你就不得不为你真实的未来,你的父母考虑。没人逼你,都都是你必须做的。所以人生难免遗憾,就因为这些遗憾,每每在读的时候会鼻头一酸。但这种遗憾亦不是遗憾,因为你也用自我的遗憾去实现了其他的圆满,比如陪爸妈变老。虽然偶尔看到别人在外面风光的生活,心里难免一酸,但在家的小日子也挺美好的。我羡慕冉的生活智慧,也羡慕晓东对他一直的肯定的坚定的“我执”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原来是这样的生活,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了。庆幸我现在身边也有这样的一个人,我也希望能和他在30岁,40岁,50岁,60岁,70岁一直“我执”下去。平平淡淡,知足常乐才是生活的意义吧

《中文桃李》读后感(三):人生自有文学那碗饭垫底儿

人生自有文学那碗饭垫底儿 ——读梁晓声《中文桃李》 冀宏伟 从八十年代《今夜有暴风雪》《年轮》《雪城》《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为代表的“知青文学”,到最新的《中文桃李》,梁晓声是一位具有“青年情结”的现实主义作家。从“知青文学”到“中文系学子”,青年、青春始终是梁晓声难以割舍的创作主题。2022年春,已经七十有三的著名作家梁晓声继重磅力作《人世间》之后,老夫聊发少年狂,以不竭的艺术创作才情,聚焦青春作赋的“80后”人生轨迹,出版了以“我”为主人公的《中文桃李》(作家出版社2022年3月),为“80后”书写了一部迂回曲折,色彩斑斓的青春岁月史和心路历程。 《中文桃李》是一部以“80后”中文系大学生的爱情为主色调的小说。但是,这种爱情不仅仅是青春懵懂的男欢女爱,卿卿我我的大学爱情,而是逆行者与文学结缘的爱情,具有浓郁的叛逆精神和文学色彩的爱情。李晓东与徐冉的爱情始终在与世俗的逆行纠缠中展开。首先是李晓东与徐冉在上大学的火车上,不期而遇,不愉快和小冲突之后,谁料却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起点。其次是面对中文专业边缘化和文学风光不再的年代,在第一志愿依然选择了“汉语言文学”。以及城市“小资男”与菜农“挣命女”,门不当户不对的爱情与“叛逆同居”,在冲破父母偏见与阻力中成为了一对“准夫妻”。第三是李晓东与徐冉作为独生子和独生女,大学毕业后,放弃回乡以及在省城就业,为了谋求更风光的理想人生,冒险成为了“京漂族”。 显而易见,《中文桃李》所呈现出的文学情结随处可见,无处不在,又是一部文学与现实既相抗衡又相互融合的小说。首先是在文学边缘化和“贬值”的时代更迭之际,中文系创办了校刊《文理》,享誉省城高校。而且徐冉的两篇文章发表在《文理》头条后,两次被《读者》头条转载,徐冉因此获得了保研的资格。其次是李晓东无论在省城还是在京城的多次成功求职,都沾了曾经是《文理》主编金字招牌的光,靠的是“文学这碗饭垫底。” 文学即人学,看似虚幻,其实无处不在。就像在《中文桃李》中汪教授上课时讲的:“近代的人类社会有一种最广泛的资源,是权力和金钱根本无法全部垄断的,那就是文化,而文学是文化现象生动鲜活的部分之一。普通人缺的正是权力和金钱,故所以然,文学从本质上是人类社会“余留”给普通人的可再生资源,几乎不需要投资。作为普通人家的儿女生逢此时代而又在大学里学“汉语言文学”,未必不是幸运,因为文学或能从多方面给予普通人家的儿女以不同的人生尝试……”面对物质消费和利益最大化的当下时代,文学究竟有什么用?它是无用之大用,一本书几行文字,它负载的是拯救人类灵魂的功能,它轻到可有可无,它重到能压垮一座桥梁,重塑一段历史。甚至文学只是一种新鲜的氧气,一处栖息之地,可以让你在人流嘈杂,浮躁不安的时候,大口地呼吸一下新鲜的氧气。作家鲁顺民说过:“文学是人类最后的美学,它最大的作用就是无用。人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庄子的智慧给人类永恒的启示,就是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中文桃李》里李晓东与徐冉的求学、爱情、事业、家庭等,都与文学发生着千丝万缕,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包括他们的精神追求、人格修养、为人处世、言行举止……文学的滋养已经渗透到他们的灵与肉当中了。徐冉问李晓东:“生活也可以分为歌类的、诗类的、小说类的、散文类的、报告文学类的、史诗类的,你憧憬哪一类生活?”她不假思索地说:“小说类的太难把控了,一波三折,又是悬念又是翻转,主线副线的。不复杂不来劲儿,太复杂活得累人。散文类的呢,更适合老年生活,而我们现在正年轻。我选择报告文学类的吧。每个人的生活,不就是由自己一直往下续、自己对自己的一场报告吗?由不得异想天开,由不得任何虚构自欺欺人。当然了,人在世上走一遭,而且只能走一遭,绝无第二遭,也绝无重拍一段那一说,完全像报告太乏味了。所以,得多少有点儿文学性,将小说啦、散文啦、诗啦那些元素不斤不厘地往生活里加点儿,就像往菜里汤里加'十三香’那样。这就是我理解的生活,这就是我给自己设计的生活。不妨随心所欲一下,不逾矩。”让文学成为人生的底色。这是梁晓声的文学创造与追求,也是李晓东与徐冉漂在北京的“豪宅”与租住的半地下室、一台廉价的洗衣机、冰箱、一次久别胜新婚的恩爱,也是文学与生活的理想结合。 对爱情执否?执否?即是对文学执否?执否?也是对故乡的执否?执否?对爱人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对文学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也是对故乡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爱情、文学、故乡,构成了李晓东的人生版图;爱情、亲情、友情串联起《中文桃李》的情感主线。 颇具冷幽默色彩的是作品结尾,梁晓声拿自己调侃开涮,把自己写了进去。“梁晓声来到了灵泉,除了搞签售,外加一场讲座,题目是《文学与人生》。”“用她自己的话说那就是:“如果由我来讲文学与人生,肯定比那个梁晓声讲得好。” “我深以为然。那个梁晓声嘛,他如果也像我的冉一样,经常转移于生死二场,估计就不会再到处卖他那贴狗皮膏药了……”是自嘲,也是嘲讽;是审视,也是悲悯;是批评,也是自我批评;更是文学精神知耻而后勇的坦诚相见。 《中文桃李》直面当下社会现实,聚焦大学生人生抉择,以文学救赎普通人为人生尝试,跨地域、跨时代、跨情感、跨认识、跨角色,从灵泉、省城、京城,到离乡、归乡、理想、现实、奔波……无论是大学求学,还是省城打拼,京城漂泊,重返家乡,李晓东始终脱离不去文学的命运, 文学的光环,文学的救赎。李晓东与徐冉历经校园文学的浸染与大都市打拼的磨砺,在文学坚守与人生彷徨中,有对文学引以为荣的感恩,有对“成为北京人”的妥协。《中文桃李》里李晓东经常感慨的“手中有钱,心中不慌”,其实是“文学垫底,心中不慌”的言为心声。天生我材必有用,透过李晓东与徐冉的人生历程,有理由相信,有文学那碗饭垫底儿,人生偶尔有错板,但更多的是如歌的行板。即使有迷茫彷徨,那也是一道属于文学意义的人生风景。

《中文桃李》梁晓声 著 作家出版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