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青花读后感精选

青花读后感精选

《青花》是一本由[日]陈舜臣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青花》读后感(一):《相思青花》——一部举重若轻之作

这是一部触动我的作品。

小姿说过:”能触动你的,从来都不是别人的故事,而是别人的故事里,藏着自己的心事“。

《相思青花》(日文原名,在翻译时被改为了“青花”),是昭和六十二年,也就是1987年,陈舜臣先生63岁时的作品,在1987年2月,上下卷由讲谈社出版。

我几乎读过所有内地出版的陈氏作品。这是几乎唯一一部流露出佛教情怀的。书中无意间透露出人和人相遇的,以及人和物相遇的“缘”,“人世间所有的相遇皆因有业”。日本剧作家向田邦子也说过:人总会遇到与自己相符的人或事。原话我忘记了,大意是这样。

大抵陈先生已处于创作的成熟时期。(考虑到陈舜臣先生“大往生",以91岁高龄仙逝,或许创作这部作品时并不能称之为“晚年”)。

在我个人看来,陈先生描写男女之罗曼情事,技巧远高于台湾的同样写历史小说的高阳先生。(同样为我所偏爱的作家,或许我不该作这样的比较)

陈舜臣作品的美,是流露在每一个细节的,比如人物名字的设定:奈美(书中指出了与“奈良”, “美丽”相关)书中人物间的关系显得自然而合逻辑。奈美与丈夫千叶康夫间的夫妻关系波澜不惊,但康夫却是另一名女子的意中人。

流转于太平天国时期的“莫达”和尚,名字也很有诗意。而陈先生对于中国古文化的热爱,以及笔端挥洒间流露出其知识的广博,让我想起在别处看过陈先生的一句话:“好好学习这世间万事万物教给你的一切”。

在《相思青花》中,作者没有像在其他作品中那样,执着于中日间的身份过多。虽然终其一生,这都是陈先生心中的一个结。

我不谙佛教,但却笃信“缘”。或许有一天,我也会成为斯多葛主义者。

《青花》读后感(二):《青花》:多少后会无期,只为等待久别重逢!

青花瓷,这个传承着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瓷器,其中内蕴在古董行业如雷贯耳。令我等普通百姓印象更为深刻的恐怕就是周杰伦的一曲《青花瓷》: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你的美一缕飘散……优美的歌词,奇妙的旋律,总能让听众沉溺在古典美之中。而陈舜臣老师的《青花》一书,更是让我对青花瓷这种器皿饱含别样的情绪。 陈舜臣作品几多是悬疑探案,透露着人性恶毒,然而这本《青花》一书却让我感受到了烟火气,男女情感的真挚,原来真可惜寄托在青花瓷中。犹记得之前看过有关古董修复的小说《猎赝》,让我知晓古董之中饱含着行为人浓烈的情感,并非如今的机器设备烘焙出来的复制品。就像《青花》里面的两对青花瓷一样。 奈美丧夫后,准备重新思索起人生,也重走当年的蜜月路线,然而这趟旅行中她还有另一个目的。在父母家父亲的藏品中,她发现了一对独特的带有波涛纹的青花瓷,而她曾经在美国一医生家中见过别无二致的一对,带着好奇心,她去探索,想要弄明白奈何两对青花瓷会分割大洋彼岸的两端,一路中,她发现这两对青花瓷身上承载了将近150年的历史变迁,见证了几代人的爱恨情仇。冯骥才老先生的小说中深刻的阐释了古董的韵味。 看多了,人世间各种悲欢离合,对这种几代人的爱恨传奇,除却了然于心之外,似乎我也不免俗套的认为都不过如此,岁月静好,只争朝夕,毕竟那些前辈们的情感值得宣扬,可也不能免于材米油盐的侵蚀,我只能在内心深处感动他们对情感的珍视,尊重。《青花》最让我感触深刻的是,古董的存在价值,虽国宝鉴赏曾让古董在大众视野里活跃了许久,可归根到底,这只是少数人明白的器皿,好看价值连城,无数人花大价钱购买古董,恐怕除却金钱的比拼,深层次的还是对文化的了然于心,对过往的历史那种珍藏之重视之感。 如若让冯骥才以器皿的口吻讲述青花秘史,那这两对跨越中国上海,日本神户,英国伦敦,土耳其等多国的青花瓷绝对是惊世骇俗,妥妥的看尽人间百态。“相思青花”瓶见证了多对伉俪情深,也见证了争夺战,更见证了《青花》一书中新时代的男女主角间的情感升华,原来这就是青花瓷的美妙,我终于明白奈何无数人都在追捧着古董市场的那种气质,只愿就像这两对青花瓷一样,更多的古董都能够被人们理解,用来传播文化,而不是交易的牺牲品!

《青花》读后感(三):几度山河几度情

陈舜臣总能把推理故事写出拼图游戏般的参与感,或者说这种解谜式的推理正是他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

生于二战前夕,日籍华裔的身份赋予了陈舜臣独特的历史视野。两国敌对时期成长起来的陈舜臣在身份上无法割舍与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情感上对自己生活的日本有着复杂幽微的感触。特殊历史时期造就了陈舜臣这样特殊的公民。是日本人?是中国人?是故乡的异乡人。种种经历和思绪诉诸笔端,形成了陈舜臣独特的写作手法。在《青花》一书中,陈舜臣这种独特的风格尤为突出但又十分婉约。

《青花》讲述了中年丧夫的奈美在亡夫医生家中见到与父亲家中相似的纹样奇特的青花花瓶。为了探寻风格奇特的青花背后的秘密,也为了给被突然打断的人生一点缓冲的余地,奈美踏上解谜之旅。随着旅程的延伸和相思青花前生今世的逐渐揭秘,奈美关于过去和未来的思索也逐渐清晰起来。《青花》着眼于历史的侧面,书写那些没有在历史中留下姓名的人和故事。这些人和故事虽不似历史洪流中的大人物那样波澜壮阔,但也一波三折,惊心动魄。奈美以相思青花为线索,沿着历史的长河逆流而上一路追溯。从太平天国运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生来不凡的相思青花在每个历史时期都能引出一段故事。这些故事包罗万象,有人生,有情义,有爱恨,有家国,有历史的纵深,也有人性的叹息。陈舜臣把历史和人做了巧妙的连接,以故事为水墨将二者晕染开来,融为一体的血肉。他关注历史,也关切历史变革中特殊人群的命运和悲欢。相思青花牵扯出的故事既有中国人的视角,也有日本人的叙述。而到了现代,在这些故事中牵线搭桥的土耳其人雷米特夫妇则是陈舜臣对自身身份思考的一处落点——在俄罗斯、中国、日本几处都有生活过的足迹,但身心都带着异乡人烙印。陈舜臣国际化的历史视野背后,深藏着他对世界大同和平互通的渴望。

可能是因为写《青花》时已年过古稀,青花中融入了很多对爱情、婚姻、人生的浪漫思考。相思青花的百年历史背后,是爱情和婚姻的不同形态。有莫达先生和兰友这样心意相通情比金坚的,有像王教授和白珠璃患难与共、家国为先的,有高山和羽田小姐这样一再错过,只好变成心头一个远远的牵挂的,也有奈美和林辉南这样走到人生的中途再度出发的。《青花》寄托了陈舜臣很多浪漫的美好愿望,大到家国,小到夫妇,层层叠叠交织融合,如同那套相思青花:美好、神秘、静默地凝视着、等待着、见证着。

人间又是几度山河几度情。

《青花》读后感(四):相思青花,隐秘而伟大

一周前,我读完了陈舜臣先生的《青花》,该部作品初版于1984年,彼时还叫《相思青花》。新华先锋再版时更名为《青花》。读完之后,便想着要写点什么东西来记录一下自己的感受,只是碍于时间与精力的关系,一直不曾动笔,拖到了今天。不过,有了这几天的沉淀,对于陈舜臣先生《青花》的理解似乎又多了一点。 读罢《青花》,不由得让人感叹缘分真的是一件极为玄妙的事情。假如不是奈美的丈夫的猝然离世,奈美不会远涉重洋,跑到大洋彼岸去处理丈夫的后事,自然也不会在医生史密斯家看到与自己娘家一模一样的一壶一盘两件青花瓷器,也不会因此而生出许多兴趣来,跑遍五国七城来探寻青花瓷器背后的秘密。那么许多已经渐渐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真相就只能永远的成为一个谜团,再也无人问津。不会有人记得莫达与兰友、辉子与珠璃、王教授与诺顿,高山与朋子。自然奈美也不会遇到林辉南,开启另外的一段佳话了。小小的几件青花瓷器,在无意间却串联起了几代人的恩怨情仇,读来让人无限唏嘘。。。。。。 《青花》如陈舜臣先生一贯的风格,在极为缜密的推理过程中融入了许多历史大事件。比如莫达与兰友的故事就发生在太平天国运动时,这也是青花瓷秘密的最初由来。一个极富传奇的故事。为什么会有这几件青花瓷器的问世?这其实是一对夫妻也就是莫达与兰友选择分歧下的产物。其时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莫达与兰友也因此而生出许多感叹,莫达认为黑夜总会过去,黎明总会到来,但当下最好的选择却是静观其变;而他的妻子兰友却恰恰与他相反,她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即便自己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也应该为此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到了这里,按照一般人的理解,要么两个人就此分道扬镳,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要么莫达用自己丈夫的身份强制性的按下妻子那颗“躁动”的心。不管如何,两个人的嫌隙总是避免不了的。但是莫达与兰友都算的上是一代奇人了,莫达肯定了自己妻子的想法,并决定支持妻子的决定,目送自己的妻子离开去往南京寻找自己的理想,而自己则重建了景德镇被毁的窑厂,烧制出了相思青花。等到运动失败,兰友重新回到莫达身边,夫妇二人对着早已烧制好的青花瓷器,掩面痛哭,相思青花的第一段故事也宣告结束。兰友算的上是本故事的第一奇女子,她的眼界与魄力,不但超越了自己的丈夫莫达,或者也在其后百年,为更多地女性树立了典范,谁说女子不如男,谁说女子便不能够有大的抱负呢?只是造化弄人罢了! 其实,作为相思青花的第一代主人,莫达与兰友在本故事中的戏份其实并不太多,但是他们的故事因着它的浪漫与理想主义色彩,总是给了人无限的感动。名为相思青花,但是寄托的更多地是持有人的信念与宿命!

《青花》读后感(五):一套青花瓷,几代江湖人,家国天下事

读过日本著名华裔作家陈舜臣作品的读者都应该知道,他并不仅仅擅长于推理的创作,他其实更擅长于历史的考古、研究与解读。那些已经被历史沉淀下来的故事、传记、文化等在他的笔下尤其显得优美和鲜活起来,历史仿佛在这一刻苏醒过来,向读者、向世人诉说着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长河中的点点滴滴。

陈舜臣创作的历史文物、剧情、悬疑小说《青花》由一套青花瓷器的偶然发现开启,辗转历史一百五十多年的时光流逝,讲述了那些年,那个时代,那些人所经历的故事,而这些青花瓷器就是最好的见证者。

奈美在丈夫病逝以后回到娘家,在父亲的藏品中,她发现了一对带有独特波涛纹的青花瓷,而此前他在英国史密斯医生家里也见过一对波涛纹完全相同的青花瓷。这看上去明显出自中国同一人之手的青花瓷器究竟有什么关联呢?又为何分布的如此遥远?在青花瓷器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曲折的故事呢?

奈美被这对青花瓷器所吸引,家境优渥的她借外出旅行散心的机会,决定调查此事。她的足迹遍布土耳其、英国、新加坡、日本以及美国,并在旅途中遇到了新加坡富商林辉南,两个人惺惺相惜,开始合作找寻关于青花瓷器背后的故事。随着调查的逐步深入,一段段历史秘闻付出水面。太平天国、晚清政府、国共合作、中日战争等历史足迹慢慢显现,跨越一百五十多年,那些青花瓷器经历了常人难以理解的历史进程,与此相关的人物之间的争斗更是令人感叹于时代的蹉跎和残酷。

坦白说,历史说的就是人的历史,而人的认知决定了社会的进程,那套青花瓷器只不过是这个故事中的一个历史注脚。陈舜臣的创作依然是历史+悬疑+故事,这些因素有效结合在一起,迸发出了令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在《青花》书中,他笔下的人物饱满热情、历史融入自然、剧情婉转曲折,并有效的将历史与推理结合起来,由此带来极其浓厚的阅读体验,这是他一贯的创作风格。

陈舜臣对于历史的研究真的博学多闻,那些关于历史的所有一切正是他创作的源泉,由此创作出来的作品可读性非常强,并带有强烈且浓厚的历史气息,这种独特的行文风格备受读者喜爱,这算是陈舜臣特有的气质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