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走向新建筑》读后感1000字

《走向新建筑》读后感1000字

《走向新建筑》是一本由[法] 勒·柯布西耶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向新建筑》读后感(一):来自半桶水的一些拙见

首先翻译真的不太行,读起来很别扭,像机翻。 能明显读出柯布西耶对于当时建筑发展潮流的不满和焦虑,字里行间的讽刺味儿都溢出来了。据说安藤忠雄有受此书影响,不过安的发展方向还是不太一样的,我的话,会更喜欢安那种更贴近自然的处理方式。柯对于建筑标准化相当执着,甚至到了会让人觉得“有必要吗”的程度。老实说对于柯的观点我是不太接受的——建筑固然有其诞生的本源,但人类为何不可向虚幻致敬? 话又说回来,考虑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其实也不难理解柯为何作此呼吁,我想他多少有些“稳中再求进”的意思?同时,柯所表现出来的对工人群体的关注也显得人情味满满,不如说他之所以认为“标准”一事至关重要就是与此有关吧。 最大的收获是关于“平面”的,柯布西耶强调平面图需要“由内而外”的效果,人观察建筑的视角往往并非俯瞰,而是在大约1米多的高度,因此在着手绘制平面图时反而更应思考空间关系。读到这里突然醍醐灌顶,大学时我总是下意识使用俯瞰角度去构思平面,所以出来的结果往往非常形式化或者具象化,建筑语言也是完全干瘪无活力的。不仅是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也是同样的道理——为什么我没有早点看到这本书啊! 另外,这本书还为我打开了关于游轮设计的视角。在此之前,我从未将海上的游轮与陆上的建筑联系起来,更不要说思考其尺度布局对建筑设计有何参考意义,这确实算是一种“视而不见”了。

以上,就是来自我这个半桶水的一些拙见啦。

《走向新建筑》读后感(二):重看建筑

“建筑是光线下形状正确、绝妙、又神奇的游戏。” 在之前,看待一座建筑,有的时候我惊异于它的大小,尤其是那些要仰望的;也会赞叹一些色彩和质感的东西,还有那些有着看上去感觉得到的某种聪明的设计构思。但是,我从未从建筑本身的存在去看待过建筑。所以,时常的做法是拿起手机左拍右拍自娱自乐的追求一些构图,却从未用步伐丈量、用心灵体验一座建筑可能与自己产生的,甚至可能是依赖性的对话。第一次,从体块、表面、平面和基准线重新看待我们身边的建筑,以及它们带给我的感受。这不是基础的建筑知识传授,这是基本的建筑观构建。当我用这种视角,重新想象着或真实的把自己置身于建筑之地,我看到一条指引着去了解它的路,我看到光线在表面上,在雕刻中,在投影里和我试图的对话,我看到被遮挡的含蓄和豁然开朗的拥抱。而且这些感受,是那么的自然,好像一座建筑本来就是个生命体。当然,不合格的遮挡物,华而不实的装饰性招呼,还有常常会出现的无趣和晕头转向,也让人能辨别出一座建筑的种种问题。这是很升级的改变,这本书改变了我对建筑的视角,是真正的点睛。 “大众作品存在着一种时代新精神,而这种精神在工业产品中彰显无遗。” “为了达到臻和美的境界,必须建立严格的标准。” 从远洋客轮中感受时代风格,借助飞机的设计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关键,又在汽车制造业中借鉴精密带来的完美感受。大师都有一种触类旁通的共同特质,实用的、规模的、精密的都在各自的领域成就美学。吸收与再造就成了顺其自然的事。 “三圈弦线线脚离地面15米高,却比柯林斯的莨苕叶细节考究。” 就像安藤忠雄传承了他的建筑风格,就像贝聿铭也佩戴着他的同款眼镜,柯布西耶自己也有着他的挚爱——帕特农神庙。他是它狂热的膜拜者,那种神圣感融入的简洁和精妙,成为了他几近所有的风格秉承。虽然也拥有朗香教堂式的浪漫,但是你仔细看朗香教堂,依然能够感觉得到那种深入骨髓的风格影响。 不愧为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大师和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与主将。我时常被他非常激进,带点幽默,又不吝啬犀利的语言风格所震撼,或者被共情得捧腹。想必是爱的深入,情感才如此丰沛的吧! 一座建筑要历世很久,所以建筑是对时间的责任。而我们要有起码的对建筑的兴趣,它们可能是我们一世中重要的坐标参照物。

《走向新建筑》读后感(三):柯布西耶代表作《走向新建筑》(首度收录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17张柯布西耶建筑作品彩插)

2016年7月17日,17项柯布西耶的建筑作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本书首度收录17张柯布西耶《世界遗产名录》建筑作品彩插,且基于法语原版翻译。

《走向新建筑》(Vers une architecture )是20世纪著名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建筑学理论著作,倡导和探索现代建筑的概念,是现代建筑民主和科学化的最有力的宣言,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对建筑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一代建筑师的宣言,是建筑理论的重要一环。

作者柯布西耶是影响无数建筑设计师的建筑界泰斗,他的作品《走向新建筑》是全世界建筑从业者的入门必读。建筑历史学家雷纳·班纳姆(Reyner Banham)称,“它的影响力无疑超过了20世纪迄今出版的任何其他建筑作品”。这种无与伦比的影响一直没有减弱,一直持续到21世纪。

从1920年起,柯布西耶在他主编的《新精神》杂志上连续发表论文,提倡建筑的革新,走平民化、工业化、功能化的道路,提倡相应的新的建筑美学。这些论文汇集为《走向新建筑》一书,于1923年初版,1924年出增订的第二版。 本书驳斥了折衷主义和装饰艺术的当代趋势,取而代之的是建筑本身,而不仅仅是建筑风格的实验。这是一种改变人类与建筑物互动方式的建筑思想,源自于工业时代的新精神,倡导功能性建筑,是一种基于纯粹形式的新美学的复兴。他敦促建筑师不要再将建筑视为一种历史风格,而应将目光投向现代世界。他以飞机、汽车和远洋客轮的醒目图像为插图,将其置于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引人注目的罗马景色之旁,以极大的热情和智慧用简洁明了的风格表达了他的思想,对于他认为重要的200多幅线条图和他自己的作品以及其他结构的照片进行了充分的阐释。此书对于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文化历史学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阅读书目。

·他是贝聿铭的“业界导师”。

1935年11月,18岁的贝聿铭在波士顿接待了前来造访的柯布西耶。他后来回忆道:“和柯布西耶在一起的两天,可能是我建筑学习生涯中最重要的日子。” 效仿偶像的贝聿铭先生还佩戴着柯布西耶的同款眼镜。

·他是安藤忠雄选择成为建筑师的精神领袖。

20岁的安藤忠雄这样说:“在大阪道顿崛的‘天牛’旧书店,我发现了一本柯布西耶的书……瞬间直觉告诉我:‘就是它了!’”当时他钱不够,又怕其他人把书买走,就把书塞到书堆底下,每次经过还要去检查,直到等了近一个月,才攒够钱买下。

·原型创造者

亚历山大•佐尼斯曾经说过,在整个建筑史上,只有两名建筑师可以被称为原型创造者:一位是帕拉迪奥(意大利建筑师,活跃于十六世纪,著有《建筑四书》,设计作品以邸宅和别墅为主),另一位就是勒•柯布西耶。那么,他究竟是怎样的改变了建筑历史,进而深远地影响到如今我们所处的世界呢?

·印在钞票上的建筑师

世界上优秀的建筑师很多,但能被印在钞票上的实属罕见。而10瑞士法郎的纸币上,就印有他戴着眼镜的标志性肖像,彰显了他在建筑史上无可撼动的地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