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寻欢作乐经典读后感有感

寻欢作乐经典读后感有感

《寻欢作乐》是一本由[英]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27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欢作乐》读后感(一):读后感

第一次读毛姆的书,挺有意思的。那么多人来来去去不过是为了德里菲尔德的名气和荣誉。罗西和菲尔德的婚姻早就名存实亡,他们各玩各的。罗西水性杨花,但是阿申登因为曾经的露水情缘一直对她念念不忘。很多人都觉得罗西比较复杂,有女性的光辉之类之类,但是从我一个女性的角度来看,再善良光辉的形象也无法改变她背着丈夫和其他男人轮流上床的事实,并且从头到尾都很主动享受,无法离开这种生活。就像男人总觉得酒店小姐是那么善解人意美丽动人,永远胜于家里等待自己的妻子,一方面是酒店小姐们有高超娴熟的交际手腕,二方面对于男人的狩猎天性来说,碗里的永远不如锅里的更香。至于阿申登的朋友罗伊则一心想靠着书写回忆录出名,不惜避重就轻混淆视听,企图塑造出一个自以为“完美”的德里菲尔德。事实上他的虚伪让他对真实的作家本人兴趣缺缺。菲尔德的第二任妻子对于丈夫逝世带来的寂寞不能适应,沉迷回忆,希望自己依然是社交圈的宠儿。(然而随着丈夫的死亡她也被人们逐渐遗忘)对于出轨劈腿这种人间闹剧,小镇上并无太多人真正关心德里菲尔德,大家只想着看笑话。我觉得毛姆写了一次很成功的世间群像,围绕在大家口中的作家,和实际的作家本人永远有这么大的差距。除了寂寞的作家本人,大家都在“寻欢作乐”。

《寻欢作乐》读后感(二):无题观后感

我相信很多人会跟我一样,一旦读过一个作家的最出色的作品后,再读他其他的作品总会觉得十分得失望和平淡,所以为了保持对这位作家的敬重就不会再读其他的书。 《月亮与六便士》《人性的枷锁》《刀锋》《面纱》,等看到《面纱》的时候我就想,把主角放在以情爱为主的故事中的时候这个作家大概也是没什么可写了。 但我没想到,还能在碰到《寻欢作乐》这本书。原本是想趁着《百年孤独》刚看完的后劲儿去看一下马尔克斯其他的作品,没想到书店太大,我竟然一本马尔加斯的书都没找到。失望之余我就随意每个书架挨个儿翻翻,在外国文学的那排看到了毛姆的这本《寻欢作乐》。名字差点儿给我劝退,但毛姆就是这么会洞察人性,他认定漫无目的的读者一定会被那句“毛姆最喜爱的作品”的推荐语所吸引。 于是,我翻开了这本书,最后用差不多一天的时间里看完了。

一如既往,有他的毛言毛语式的吐槽,让阿申登这个角色更贴合他本人形象。诚如毛姆所言,这本书在跨越三十多年的时间线来回穿梭却没有让我觉得有什么突兀和断层的地方。就像一条河的支流,不管如何偏离最后都自然得汇入主流。这本书的群像依然表现出了丑陋的有些雷同的人性,但令我触动的是阿申登自始至终对罗西的评价,不管年轻时的她还是年老色衰的她都是那样美好,真诚。

看来有的人一旦在生命中相交,那命运般的痕迹便再也消不掉了吧。

《寻欢作乐》读后感(三):毛姆另眼相待的女人

毛姆因作品中对女性贬义的描写而饱受诟病,甚至被扣上“厌女症”的帽子。但是在这本书里,他一反常态,竟然以绝对欣赏和爱慕的态度描写了一位青春靓丽、富有激情的妙龄女子。在他眼中,虽然这个女子生活作风有些混乱(“渣女”无疑),但在作者眼中,

啧啧啧,真是情人眼里出西施。作者甚至还说:

颇有深意。。。

只能说,毛姆对这个女人,绝对的真爱了

《寻欢作乐》读后感(四):臧否毛姆

1. 流畅得你放不下来,一阅而尽;但也会认为毛姆的写作一向轻松,用畅销书作家的自律约束自己狂写一章后,就要立刻赶赴savoy来杯餐前cocktail,再与名流们晚餐吹水,尽管心里瞧不起他们。毛姆太忙,所以“她的笑像个调皮的孩子”会在书里出现不下十遍,忙得没心思修辞。

2. 既然他自己也谈到了第一人称,还引用伊夫林.沃的话,那就必须说问题不在第一人称。而是这个“我”太边缘了,不管是六便士还是寻欢作乐,“我”与主角的交往实在有限,这种方式实在偷懒,不会去塑造和探究主人公的内心,只以不相干人等的视角和道听途说来书写,始终很隔。也是它不像那种会拿文学奖作品的原因,但也的确这种不深入去追求艺术价值的手法很难写出真正伟大的作品,这不是来一段夹叙夹议的俏皮话和世事洞察所能弥补的缺陷,因而毛姆“二流”。

3. 寻欢作乐倒是我喜欢的故事,作家名流圈的八卦。几段回忆与现时穿插,算是花了点心思。其实有些深沉的地方,比如“我”隐隐觉得爱德华一直是孤独的,望着被世人当作大师的自己,露出嘲讽的超然的微笑。而当“我”提起罗西遭到嘲笑时的议论——“我早就发现在我最严肃的时候,人们却总要发笑……莫非因为人本来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行星上的短暂居民区,因此对于永恒的心灵而言,一个人一生的痛苦和奋斗只不过是个笑话而已。” 另外《人生的悲欢》关于爱德华从未过问罗西那一晚的动向,却猜得不差几分,也很微妙。很多地方是可以往深刻幽微走去的,可是毛姆总止于让读者会心一笑的调侃和金句。或许他也会抽身出来看着那个被视作作家的毛姆。

4. 最成功的人物塑造倒是罗伊、评论家牛顿、特拉福德太太。牛顿卖弄的辞藻在对话里十分彰显。特拉福德太太的柔软,像一个装满了天鹅羽绒的昂贵靠垫。罗西,在“我”眼中,由于是个纯情的荡妇,反倒没那么真切,似乎他太重视而无法写出她的美,湖的比喻尚可。这类女人一定是男人最喜欢的,然而她的天真里确乎这么无辜?最引人发笑的,倒是阿申登和希利尔被画里罗西那银白色的金色赞叹时,冒出一句:“后来巴顿.特拉福德太太看到这幅画像,她说这使她想到一头用于献祭的小母牛。”

《寻欢作乐》读后感(五):寻欢作乐

(不知是翻译与否,读别的非本译者译的毛姆作品这种感受并不强烈)

“放”的太多了,“收”的太少——把读者当婴儿,过度的描写与诠释反而使故事丧失了美感。

寻欢作乐

8.1

[英]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 2021 / 译林出版社

还是更偏爱那些以完全的旁观者形态来叙述再或是那些无比真诚、坦率、大方、不遮掩的作家。本书中这种“半掩琵琶半遮面”的讽刺方式,以及略带有针对性的评头论足显得有些(挺)刻薄与傲慢; 而与之大相径庭的是,针对某些特定人物的这方面却又显得异常宽容(但大概能懂这种宽容与偏爱的缘由)。这种意图(偏袒与针对)过于明显与刻薄,显得有些“不聪明”。

喜欢结尾,但是为突出重逢或者是只等待结尾重逢这一高光时刻——这样一来,前面很大一部分更显得太繁冗且无聊了。

不喜欢这个翻译,普通的文本,再加上普通(略下)的翻译,阅读体验感不佳。偶尔有写得较好的一两段,后部分比前面要写得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