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摘抄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摘抄

《孔子的故事》是一本由李长之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一):孔子幼年时代的鲁国文化空气

第一次知道孔子的父母的少量信息。以前一直在看他的观点。收益很多,这次感觉重新认识了一个鲜活的孔子形象。像读一个人的人生故事一样,每个人的成长轨迹都不一样,不是每个人都能客服的了困难与苦难。

而孔子在17岁母亲去世,而且对父亲的信息也没有。他的成长就像一个孩子一样,普通而坚定。但他从小就有志向,虽然很模糊。

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人们的意识形态是混乱的。朝代杂乱而不断更替,孔子就在不断动荡的年代下坚定成才的思想。不一定求欢官得道,确实专研比他人睿智。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二):028/八/孔子在齐国的收获和影响

孔子说:“我没想到我当时是这样地被吸引到音乐里去了”。

孔子的故事里有很多情节,他研究礼数,并且期望在不同的国度能得到权利与传播理念的地位。

过去还以为孔子一直是只钻研礼数的,在他的故事里,却有许多权利争端在里面。包括为统治者提出,君是君,臣是臣。也是为传播理念,也要有地位才可以。

孔子到40-50岁了,还在等待机会,那么,我们普通人有什么不能等呢?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在孔子提出这些理论的时候,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国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他一直努力学习,包括与老子的相识。

老子在和孔子分别时,送了孔子几句话,包括让孔子丢弃骄傲。这或许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吧!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三):一本有心、用心的好书

在2500年的历史长河中,他在大多数的时间都被捧到九霄云外,被冠上了各式各样的他生前都未敢奢望过的称号;也有那么些时候,他被人贬低到尘埃之下,被唾弃被抛弃;但他的精神却从未被磨灭。他生前做过大官,却也没做什么大事;他也没留下什么房子车子之类的财产,但他留下的财产却影响至今;他删定了一些书,赞赏了一些词句;他教育出了一批弟子,这些弟子记录了他的言行,编成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论语》,将他的学问分成六艺;自然他的这些弟子们也继承了他的理想、志向,并一代代传诸后世,他也因此被称为万世师表;他的这些徒子徒孙们一代代地把天下、国家抗在自己的肩膀之上,不管是大步行进还是孤独潜行,都未曾放弃……好了,他的名字叫孔子。关于孔子的文字文艺作品数不胜数,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都被无数人诠释、引申、放大,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让现在的我们迷惑,以至于不适。

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可以说用事实、用言之有物的证据向世人厘清了孔子的面貌,被人认为是“近一个甲子里最好的孔子传记”。作者李长之,一位文史学者、翻译家,一位被鲁迅称为“天才”的人物。全书语言通俗,对孔子这样一个早已失了本来面目的传主,不夸扬不贬抑,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真正做到了言之有物,可信也可敬。对于普通人来说,了解孔子和儒家(纸面上的)这本书就够了,无需再读其他。即使是专业的学习者,这也是一本很好的不容错过的入门书。

这个版本还是一本配乐有声书,听起来也很方便,直接扫码即可,出版方很有心,很适合忙碌的现代人。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四):关于理想,关于教育,读《孔子的故事》读后感

关于理想,关于教育 -读《孔子的故事》有感

我们这一生,都在花许多时间,在一些自已认为值得的事情上,用尽精力与心神,坚定的以为,自已的坚持是对的.特别是对于理想,这样一个奇妙而不可言说的词汇,更是让我们惊慌失措,心跳加快,兴奋不已.

当然,也永远不知疲倦,也有多少人在奔向关于理想这条道路的时候,草草退场.有时候尽失内心的颜面,有时候,高昂着头享受那瞬间的荣光.无论是怎样的结果,太多人在奔赴这样的一条路上,奋不顾身,求同存异,包括我们的圣人孔子.

关于理想,在时代的车轮上,真实而坚韧

在读《孔子的故事》这本书之前,对于孔子他老人家,更多的是关于他的著书立说,以及各种礼仪道德对我们的指引和发散思考.

我们也都是在不断的学习他毕生留下来的精神世界的精华,以及实践的教育体验和做人规则.读过书之后的好处就是,让我们更加多维的去看待一个人的一生.

孔子这一生带了许多的门生,各有不同.在这之前,对孔子并没有过深的了解和研究,这本书简要的描述了孔子这一生前大半断的人生理想.大体看来是用于追求仕途与名誉地位的,因为在那样一个动乱的时代里,只有在政治的稳固基础上,才有机会传播思想,建立事业.

孔子历经多国,受过不同的待遇,也实施过自已的理想,但要么久治不安,要么,因为团队宠大,遭人嫉妒,要么,君王为固已局面,担心其团队庞大而影响到自身的利益,而无法重用于他.

大部分时候,孔子在政治维度得志不多.并且,在实施自已的思想过程中,有些礼仪信义,有许多是能够帮助统治者巩固政权的,但当他将长期的礼信义深入到政治中,便会遭到有利害冲突的关系的反对.大部分统治者也只看短期利益,满足即可,对长久治国,往往防胜于信.

所以,孔子前大半生的关于理想这一部分,被有的弟子认为宠图过大,所以施展不开.但是孔子在这一过程中,给我最大的感触是,他不断的在学习,不断的听取意见.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和老子的临别时,老子对他的君子之言,对他不要骄傲等这样的语言,他都觉得益颇深,是能够不断深耕自已,并勇于面对自已的人.

关于教育,在实践与思想上,施授相宜

在孔子的一生之中,关于教育是一直持续进行的.但孔子前半生一直在追求自已认为的远大理想.在实践之中,特别是在思想层面上,不断受到政治影响,而几次心生专门从教的意愿.

但人关于理想的执念,就像认定要作为一个思想家,音乐家这样执念一样,所以,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越发对教育开始总结与重视.在生活中,孔子对弟子的教育也是重启发和引导,无论是从问题探讨还是意见交流,都是充满着尊重,引导每个弟子自已来说自已对待事情的看法,只笑不语.

经历过太多政治的纷争,以及不同的人与事的观察与实践.孔子甚至带着弟子流亡过.但是,在这些事件背后,都隐藏着太多时代的背景,战事纷乱,国情不稳,各国各据,私利纷繁,对于孔子的一些观点在政治立场,往往迭荡不休.

后期的孔子逐渐在年事已高后,渐渐淡出政治,但是,还是期望将自已的思想观念,传递给众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环境下,都能够有众多出色的思想传颂至今,孔子在待人,多听上,更是显现出了一个师者的度量.

当有的弟子不断询问他何故因一些弟子的想法而笑时,他才解释一些说不通的地方.但是不明说,从观念看人,看事,却不语冰.因为多听,故而能够拥有更多的思考余地和机会.同时,这也是教育识人的一种令人深思的方式吧.

在孔子的生平故事里,有太多令人深思之处,需多读几次,不断探究.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五):《孔子的故事》:至圣先师的平凡人生,每个人都是平平凡凡成长

作为孔子的近邻,我们成为最受孔子思想影响的地方,对,我们就是曾经的鲁国人,现在的山东人。山东人以敦厚长者之风而享誉全中国,忠义仁孝深深地扎根在了山东人的心中,而诚信、善良、守规矩甚至于有些保守成为山东人的性格特点。而些无不受到孔子思想、儒家文化的影响。“孔老二”就这样深深地扎根在了山东人的心中。

虽然孔子思想、儒家文化对我们影响如此之深远,但对于孔子本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对他的平凡人的人生了解却越来越少,它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精神象征。孔子被封圣封神,逐渐脱离了人的范畴,但他毕竟是一个人,有血有肉,有生活有情感的一位普通人。孔子也曾经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真实的生活过,而关于他生活的痕迹也是需要我们追思和了解的。只有了解孔子的真实的生活状况,才更容易了解孔子思想的形成过程,了解儒家文化的根源。李长之所著的《孔子的故事》无疑是其中了解孔子的一个最好的媒介。

《孔子的故事》虽然只有这十几万字的篇幅容量,但却对孔子的一生进行了全面的记录。李长之以其严谨的治学之风,对于孔子的生平和事迹,进行了严谨的考证,力求最全面的还原孔子的一生。我们所能了解孔子的,离不开他和他的弟子所著的《论语》这部儒家经典。它不但记录了孔子的思想,对他的生平痕迹也能找到相应的脉络。但《论语》是由孔子和他的弟子对答组成,生活痕迹毕竟不足,我们要了解关于孔子更多的内容,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挖掘。看到李长之为了写这本而参考的那些书籍,对应所做的那些注释,我们可以了解李长之为了这本书是花了大心思的。而这个新版本《孔子的故事》印刷更加精美,配上那些漂亮的插图,更加让人赏心悦目了。

孔子就是那个时代个人奋斗成功的典型。他出生平凡,甚至有些低微,是典型的起点很低的人物。孔子是实际意义上的私生子,三岁父亲去世,十七岁母亲去世,生活穷苦,但却有着一个不屈的、向上奋斗的心。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终于学有所成。关于中国名人成长的故事中,总会在未能成功之时,会受到各种侮辱,也总有聪明人能慧眼识珠,最先发掘人性的本质,孔子也莫能例外。

已经博学多才的孔子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教育事业。“有教无类”是对孔子最好的保养,任何拜到孔子门下的人,“只要谁能拿十条干肉做礼,我没有不教他的”。虽然十条干肉也不是很少,但却至少把孔子门生降低了门槛,让更多人普通人可以接受到正统的教育。“孔子门生三千,贤者七十二”,这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数据了。

学而优则仕,孔子就是这样教导学生的,也是这样完成自己是一生的。可能和大家理解的学习优秀就去当官有所差异,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有余力之后可以当官”,学习才是首要的。没有相应的能力当官就是害人害己,而学习有余力,那就要把自己的理想抱负贡献给这个世界。做官无疑是改造这个世界,贯彻自己思想最好的办法。但孔子做官的道路不非常不顺利的,在齐国、鲁国都做过一段时间的官,但他的理想抱负却无法得以施展,而且好有那么多的尔虞我诈,做官也不自由,最终孔子对鲁国彻底失望,放弃鲁国的官职,开始了十几年的周游列国之旅。

这十几年的环中国旅游过程中,孔子看惯了各种社会不公,深切体会了生活的艰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走出去才能真正了解这个世界,孔子是乐观的,但在这十多年的艰苦跋涉中也逐渐明白了人生的真意。他不再专心于做官,开始了真正完全从事教育的事业。

孔子的晚年是悲凉的,不断经历着白发人送黑发人之苦。但他至少有那么多弟子,他们敬、爱他,孔子死后,弟子们自动为他守孝三年,而子贡更是在三年基础上又加三年,这些痕迹至今流传在孔林之中。而孔子的学说也在他的弟子们的不懈努力之下,不断发扬光大。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肉体上,孔子的弟子们都跟随着孔子的步伐不断前进着,孔门思想不断发展。《孔子的故事》也永远流传。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