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塞耳彭自然史》读后感摘抄

《塞耳彭自然史》读后感摘抄

《塞耳彭自然史》是一本由[英国] 吉尔伯特·怀特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3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塞耳彭自然史》读后感(一):听塞耳彭的虫吟鸟鸣,观怀特笔下的星月夜——读《塞耳彭自然史》

对花鸟虫鱼一窍不通的人,对于“自然史”三字,难免会有畏惧心理。但闲暇间真正翻开此书,发现比起自然史,它更像是一部充满生活气息的博物志,一部关于塞耳彭的自然观察日记。全书以书信的形式,对塞耳彭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作了细致的描述,既是与友人的交流互通,亦是与读者的隔空对话。

戈斯在《十八世纪文学史》中说:“怀特无意于作文,而其文章精密生动,美妙如画,世间殆少有小说家,能够保持读者的兴味如此成功也。”怀特的时代是一个启蒙的时代,生活于一个充斥着理性的世界,他的生态观却并非以人类为中心。伴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人类对自然的掠夺从书中偷猎者无尽的贪婪和遭遇滥伐的森林,便可窥知一二。因而塞耳彭这个边远小村庄的自然风物,更显得弥足珍贵。

在《塞耳彭自然史》中,我们最能感受到的,是怀特对自然最原始的热忱与关切。文字是死的,但怀特笔下的塞耳彭是活的,雨燕筑巢,母鹿哺乳,牛群反刍......万物有灵,那是生命在流动的样子。跟随着一封封书信中的视角,置身于十八世纪的英国乡野,在树林间的溪流前驻足,在山坡的草地上小憩;看晨曦光影,看落日余晖,也看繁星闪烁;在冬日的清晨被尖利的雀声扰醒,也在夏夜促织的吟唱中阖上眼皮。塞耳彭是热闹的,也是静谧的。热闹的是自然,静谧的是人心。

怀特以亲切朴素的笔墨娓娓道来,在书中为我们展现了当下在钢铁丛林之中不曾见过的天地。书中的各种配图,也使得他的文字更为具象化。如今一个个“塞耳彭”已然只存活于人们遥远的记忆里和生硬的书页中,但我们片刻匮乏的精神世界和时而波动的情绪,或许能通过这幅两百多年前的自然画卷,得到短暂的抚慰。

《塞耳彭自然史》读后感(二):疫情下: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心过大自然——读《塞耳彭的自然史》

疫情两年多了,我们都忘记最后一次长距离旅行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当身体被更多地束缚在一时、一地之间的时候,翻到这本《塞耳彭的自然史》,不仅感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心过大自然!” 20、30年前,这个世界还没有移动互联网,没有五花八门的app,没有大数据没有算法,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世界,更多的就是我们生活周边的小圈子;更久远的200多年前,英国博物学家怀特生活在英伦岛上的塞耳彭,一个前工业革命时期大帝国里的小小村落,他像今天的up主们一样,直播着每天的鸟兽虫鱼,花草树木。 他在书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对渡鸦在高高的树上搭了一个窝,因为足够高,它们曾经安枕无忧了很长时间,直到有一天整片林子被夷为平地,锤子的敲击声来回飘荡,大树摇摇欲坠,母鸦不忍离开巢穴,最后大树还是倒地了,母鸦被猛地抛出鸟窝,撞上折落的树枝,坠地而亡。怀特哀叹:“母爱本当有善报,怎奈不得善终。” 一种熟悉的感觉扑面而来,我们更熟悉的BBC自然纪录片,它们的叙事风格,对自然的人文关怀,对生命的哲思,也许都源自于这本书。它对后世的影响力,包括但不限于梭罗的《瓦尔登湖》,法布尔的《昆虫记》,乃至达尔文的《进化论》...... 人与自然的关系,便是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我们对大自然的认识,便是自我的探索。比起喜欢“带节奏”的观点和论调,唯有细致的观察,真实的描述,才能避开各种言论误区,还原理性和客观,才能穿越百年,历久弥新。 无论是200年前,20、30年前,还是现在,在任何一个时间和空间里,一切不被弱化了观察和分析能力的思考过程,一切基于全部事实而作出的独立判断,都值得尊重和赞赏,我建议你读一读《塞耳彭的自然史》,找回这种久违的,纯粹的感觉。 ——读《塞耳彭的自然史》

网络图片

《塞耳彭自然史》读后感(三):《塞耳彭自然史》带你进入一幅奇妙的大自然画卷

人对世界的好奇多源于最常感知到的虫鸟鱼兽,比如它们为什么会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为什么如此脆弱的小生命在大自然这个优胜劣汰的规则中可以繁衍不止?它们来自何方又将去向何方?这些未知的问题总是能牵引我们的心,让我们忍不住去探索,去感知。

在之前看过两本关于花草的书籍,让我了解了许多未知领域的奇花异草,也比较浅显地明白了一些花草之间生存的规则,它们让我相信了植物之间也会有竞争,而动物之间更会如此,因为这也是大自然生存法则中的一项重要规则。

当我翻看《塞耳彭自然史》时,那种沉浸在大自然中轻松美妙的感觉与之前看动植物竞争的紧迫感不同,让我不禁想去了解这个可以将大自然生命体描绘得如此鲜活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塞耳彭自然史》的作者吉尔伯特·怀特,是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观鸟人、博物学家。他最著名的作品便是《塞耳彭自然史》,这部作品将观察野生动物上升到了美学和哲学的高度,两百多年来流传不绝,被誉为20世纪生态运动的“圣经”之一。

这是他一生之中唯一的一部著作,就是这样一部与众不同的自然史将我们带入塞耳彭这个地处英国伦敦西南部的小村庄,跟随他的脚步去探索最原始的自然奇观,最真实的动物世界。

这部著作的不同在于怀特用110封书信的方式,将自己在塞耳彭观察期间的所观、所思、所想与两位同为英国著名博物学家的彭南特及巴林顿分享塞耳彭村庄的自然万物。而此次我看的这本书是由花城出版社再版的《塞耳彭自然史》,其中特别收录了周作人对《塞耳彭自然史》的“推文”(刊登于《青年界》第六卷第一期),也让我们自中国文学者的角度对本书进行了一番深刻而别致的剖析。

小机灵鬼儿蝗莺、缩成圆球状的刺猬、被主人认为是凶相毕露吓坏母鸽导致活活饿死的原鸽、羊毛质量最优的“秃羊”、躲避夏日骄阳的老乌龟······这一幅幅贴近生活却又归于自然的画卷在怀特给两位老友的封封信件中如同聊天一般娓娓道来,他将对大自然的迷恋流于笔尖,在展现一幅幅鲜活画卷的同时,探究自然思考生命,并致力于将所观所想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用最舒服最自然的方式表达出来,与所有的人共同思索探求。就像腰封所述:用这本书中的所有绿色音符,让你的全部忧伤,归于平静。

相信所有看过这本书的读者都会怀着一颗探究大自然的心在怀特描绘的这一幅幅奇妙的画卷中了解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塞耳彭自然史》读后感(四):令人心向神往的自然造化

《塞耳彭自然史》对于爱好自然,喜欢猎奇的人而言,应当是有趣的。

这本书是吉尔伯特·怀特先生与两个友人交流的信件整理而来的,字里行间透露着怀特先生一种天性未泯的乐趣。

作为早期的博物学家,在生物学草创时期,各种知识都是零散不成体系的。当翻开一封封书信时,感觉倒像是拆盲盒,不会知道是鸟兽鱼虫哪一个。

怀特先生经过一轮仔细观察得出结论,成年的水蜥没有腮,但事实上,幼年的确有腮。我想,会有人觉得这件事不值一提,这个问题不会换来金钱,不能顶饭、不能保暖,只是富贵老爷们的消遣。

但正是这些零零散散的积累,才有了如今庞大的自然科学体系。

况且,谁说人生就必须要做一切实用主义相关的事情?

就算从实用主义出发,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了解与我们共生的物种,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那这不是最应该做的事情么?

在读《彭耳塞自然史》的时候,我重拾了自己对观察生命的乐趣。

去年家中来了三只小巴西龟。

初到时,三只小龟皆是一般大小,如今再看,已能明显分清三只的大小差别。

体型大小应和吃龟粮的数量直接相关,最大的那只明显是个贪吃的。

我这几日蹲守在盆边,一粒一粒地向它们投喂龟粮,大个子总是吃得最多,是个贪得无厌的小饕餮。其他两个龟兄弟都吃饱懒得动弹许久,就它还满盆转悠,企图寻找哪里有遗漏的龟粮。

小个子的那个精力最是充足,它总是在盆边扑腾,若是盆内起了小动静,总少不了它的份儿。

但小个子的胆子也是最小的,每回一碰,便缩了起来,全不似另两个龟兄弟张狂样儿,捡拾起来还冲我张牙舞爪的。但我一将它放入水中,它可比谁游得都欢腾。大约是体型小的缘故,让它更便于在水中游泳。

体型中等的那只,我怀疑它是龟中的哲学家。因为它总是把头伸得远远的,像是在眺望什么,一动不动。

它们的栖息地水盆中放了几块拳头大小的鹅软石,另两只偏爱水中,唯独见它几次爬上石头,远远眺望。投下龟粮的时候,它也总是比另外两只要慢悠悠的,我猜它大约是知道不会被饿着的。

三只巴西龟的龟甲从小到大,颜色由深到浅,大约长得越快,越容易掉色吧。

这些若是写成文字给旁人看,想必多少有些无聊,但当自己去观察,去喂养的时候,就会发现万物可爱之处来。或许,这是一种自然天性?

又会去想,养小孩和养小巴西龟的区别如此看来,大约也是不差多少的。

那些为人父母不求回报的供养,其实在供养本身已是一种乐趣了。但又因孩子渐渐长大,有了自主意识与大人相悖,所以有些父母便把打骂成了常事,因为孩子的执拗已经违背了父母对“可爱”的最初需求。

但要知,万事万物,本就是它自个儿生长的,又怎么能让这些生灵尽随自己心意来呢。

想来,我读《彭耳塞自然史》最大的收获,不在于知道麋鹿有四处鼻孔,也不在于知道有的鸟儿习惯在地上过夜,而是重拾对自然世界纯粹的好奇。

《塞耳彭自然史》读后感(五):《塞耳彭自然史》:既是绅士的品格也是科学的精神

英国吉尔伯特·怀特(1720-1793年)所著之《The natural history of Selborne》收录了其给友人托马斯·彭南特、丹尼斯·巴林顿的信件百余来篇。在信中,他们讨论了塞尔彭地区的动植物形态及分类、鸟类迁徙、气候变化,甚至于动物阉割等议题。原书最初发表于1789年,因其文字清新优美、话题生动有趣被一版再版,二百多年来已经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今次,有幸读到花城出版社的《塞耳彭自然史》(也有其它译作《博物志:塞尔博恩》),通过此书,不仅让人从文字间领略到了塞耳彭的自然风物,也对怀特先生在其间所展示的绅士品味及科学精神赞叹不已。

《塞耳彭自然史》

怀特所处18世纪,植物学、动物学的学科分支将将建立,人们在这两个学科的探索多处于肉眼观察分辨的阶段。此外,由于通讯不便,学者间的交流除却面谈,便只能通过信件以及书籍的购买,信息流动十分缓慢。因而,在探索过程中,谬误的出现十分频繁,其纠正也颇费周折。自然科学的发展只能仰仗于学者对自然的热爱,以及严谨细致的治学精神。在《塞耳彭自然史》中,怀特的这种科学精神跃然纸间。在他之前,虽然林奈的生物分类系统已经提出,但仍处于草创阶段,尚待完善。怀特对动植物的观察辨别依赖于《不列颠动物志》等书籍以及散布各地的标本,他不仅仔细研究参考材料,且不宥于已有材料,对所观察的动植物敢于提出新想法,提供证据证明新物种的发现。怀特还对鸟类的迁徙进行了多年、大量的观察,掌握多种鸟类的迁徙习性,对其中的特别之处,不仅分享于友人,还号召他人与之协作观察,多方证实。对友人在观察中遇到的困难,怀特也不吝给予意见和信息支持。在这些信件中,怀特开放、包容的态度让他的探索内容得到扩大,而同时,严谨求证的精神使研究更加深入。

塞耳彭一瞥(书中图片)

然而,严谨、科学不代表文字呆板无聊。阅读《塞耳彭自然史》,如置身于塞耳彭的树林、山坡、庄园之中,仿佛亲眼看到飞鸟的毛羽,亲耳听到夏虫的嘶鸣,感受到18世纪的英格兰田园风光,让人在其优美的文字里流连忘返。英国绅士的诙谐、优雅时时在文字中迸发火花。怀特对待友人的亲切、友善让读者如春风拂面,舒适倾心。

总之,《塞耳彭自然史》一书不仅可见怀特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其高雅、友善的英国绅士品格也在信中多有展现。在此二者的加成下,怀特先生带领我们领略了一段18世纪的英国田园风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