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消失吧!书本》经典读后感有感

《消失吧!书本》经典读后感有感

《消失吧!书本》是一本由[德]罗伯特·桑塔格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消失吧!书本》读后感(一):如果有天没有书,那我的书柜是放花瓶么?

每天最喜欢做的事莫过于找一个有风的地方,安静的读读书,可是这本书看完后让我格外珍惜现在还有纸质书可买的日子。

我相信科技发展的一定很迅速,甚至速度已经超过了我们人类的认知范围,或许有一天,我们真的会像书中那样,出门要带着智慧视镜,有了它,我们能够共享所有的信息,资料甚至书本,或许我们也会和书中的人一样,吃着那些滋味一样却又不真实的食物·····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德国人,这本书也是德国中小学生的必读书目,或许这本书的目的或者作者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越来越珍惜有书的日子,甚至让孩子们爱上读书,也感恩生活在一个有书的时空里。

书中的主人公为一家科技公司工作,他的工作就是花钱回收能够看到的所有纸质书籍,因为他们公司的口号就是所有资料要全球的人类共享,而共享的方式就是要拥有智慧视镜,一开始我觉得这岂不就是在卖一款镜子!

后来才发现,那时的世界被分为了三等:一等的A区,二等的B区,和最末等的C区。C区是一个脏乱差,也可以说人民素质不是很高的一区,而故事就发生在C区。这一区有一群人,坚持不懈的保护书籍,保护那些纸质书籍,给多少钱都不卖,我或许未来就是苟且在这一区绷着书,过的零零乱乱的人吧。

开始主人公只是工作罢了,一天在火车上遇见的一个老人,改变了他平静的生活,也可以说卷进了一场阴谋,为了得到举报的奖金,跟随车上那位老人的指引瞒着自己的工作搭档也是最好的朋友来到了乌烟瘴气的C区,才知道原来这里保护书籍的一个组织,而他们在黑暗中和主人公对话,或许是希望他能够倒戈~

紧接着主人公又爱上了这个组织的一个姑娘,或许是可以的安排,可是感情却控制不住,可想而知,他又一次来到C区····

突然有一天,最好的搭档莫名其妙的死在了家里,自己也成了通缉犯,这才恍然大悟,或许自己一开始就错了,也已开始就被认为的安排在了整个事件里~

读完书之后,看着一整个柜子属于自己的书,拿起来闻一闻书墨的味道,有种难以言说的踏实感,有书的我们,真好!

《消失吧!书本》读后感(二):一切都非实体化之后,虚拟世界会毁掉真实的世界!

这是一本让人不寒而栗的书,虽然披着科幻的外衣,故事也发生在未来的世界,可里面的场景,已经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出现苗头、并不断发酵,似乎也正在走向失控。

《消失吧!书本》描述的是一个大数据时代,社会上诞生一个热门的行业:扫描员,就职于超网集团,对,就是超级网络集团。这个集团致力于纸质书的扫描、数字化、上传到网上,并四处收购纸质书并销毁之,大概是为了节约资源吧(这个理由不管你信不信,我是不信)。扫描员的职责,就是找到拥有纸质书的人,不择手段获取书籍,二十岁出头的主人公,于是踏上了“冒险之旅”。

看到这里你应该明白,这是一个类似于社会控制的故事。一个拥有超级网络技术的公司,垄断了绝大多数知识,并且大家只能通过购买设备、购买服务,享受到他们提供的内容,换句话说,知识、渠道都被垄断,你获取到的信息,都是被筛选和控制的。

起初,我以为这是一个电子书和纸质书的矛盾故事,很容易引起爱书人的共鸣,但是随着阅读的加深,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被以公共管理的名义垄断,再加上书中描绘的A区、B区和C区等阶层划分的涌现,你会逐渐感受到,作者仿佛在呼应乔治·奥威尔。

这不是危言耸听。主人公为了寻找书,和一位老人周旋,老人特别小心翼翼,仿佛面对面交流有生命威胁。这一切,都是因为纸质书可以流动,不受控制,用书中的一句话说,就是“扫描书籍,即是熄灭你的过去和未来”。

这很科幻吗?不,都是现实!书中每个人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智能设备,但是社交圈和你喜欢的内容,却都被大数据给用户画像了,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信息茧房”吗?

《消失吧!书本》这本书读起来很过瘾,因为它像侦探小说,悬念一个接着一个,带来的不安全感也逐渐强烈。人,是社会人,社会是建立在同一种思想认同的人群集合,没有了过去和未来,就算物质再丰富,又能有什么幸福感可言呢?

值得庆幸的是,年轻的主人公逐渐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他最终选择了一条艰难的路,就算被通缉,也执着了走了下去。至于结局如何,我觉得并不重要,因为从0到1的觉醒过程是最为艰难的,只要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从0到1,迟早会形成世代的洪流。

一部建立在现实之上的科幻小说,一定是充满智慧的。我们处在一个人工智能时代,也是网络时代、社交媒体时代和大数据时代,技术的进步让人越来越省力,效率越来越高,但也容易丧失情感的丰富性、创造力和人情味,以至于人的退化。

《消失吧!书本》向读者传递出的危机意识,正是这个时代急需的一股清流。希望这个时代,每个人的思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否则这个世界会走向灰暗。一切都非实体化之后,虚拟世界会毁掉真实的世界!

《消失吧!书本》读后感(三):《消失吧!书本》:体会不一般的德国科幻

看过科幻小说,既有中国作家的科幻作品,又有美国的科幻的作品。

而且我还写过科幻小说,oh, no,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是科幻作文,还是中学时代的事了。

应该有很多人喜欢看科幻小说,因为有其独特的阅读体验,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故事大多都很美好(一般都不是悲剧)。而人类总是向往未来、探索未来,因为有希望才会有人类文明不断地前行。而科幻小说一般也是对未来生活和文明的提前勾勒,以满足人类地好奇心和探索欲。大家喜欢看也不足为奇了。

但是最近看了德国的小说《消失吧!书本》, 发现不一样故事题材和创作风格。

如果光看书名,我想一般人大概不会将其归类科幻小说吧,或许会猜想这大概是一个讲述一个不爱读书孩子的故事。然而这本书确实实实在在的一本科幻作品。

其实本书的直译名为《扫描员》,翻译者也在序言里说,是因为为了反映故事的主要内容才取名《消失吧!书本》,但我个人觉得,书名还可以再推敲推敲,可以再做得信达雅一些。

全书的科幻故事也很不一般,没有美国人的太空梦,也没有中国人的哲学思考。更多是讲诉一个商业故事,只不过发生在那个超前的年代。甚至。科幻的外衣下,讲诉了一个严谨的故事,斗智斗勇,又包含推理。

作品里体现的这种叙事风格我之前都没有遇到过,后来想起作者是德国人,觉得也在情理之中。那种严谨,一丝不苟,那种工匠精神,在什么地方都有影子。科幻小说也是如此。本书不去讲诉一个宏大科幻背景和故事,而是就一些细微的伦理问题进行探索,对人类文明及命运的反思和预判,并尝试找出解决方案,这种不一样的主旨和思维方式,值得大家体会一下。

毕竟文明是多样化的,而且也需要多样化,这部德国小说的多样化,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值得读者一读,至少值得一瞥。

小说结构有点松散,故事读起来不是很连贯,或许因为是翻译的缘故吧。

本书作者和翻译者都不是文学领域的大家,但是写出的作品总体上还是挺不错的。

虽然翻译质量并不是很上乘,但是并不影响阅读流畅度。

对德式风格的科幻感兴趣的小伙伴,不妨领略一下本书的风景哦。

《消失吧!书本》读后感(四):思考是阅读的本质

德国作家罗伯特•桑塔格的这本《消失吧!书本》让人再一次思考书本的意义何在,我们阅读,不是为了得到什么知识,而是为了保持质疑的能力,亦即罗伯特在本书中所想传达的:思考的重要性。 本书的故事设定在近未来,2035年,一家名为超网巨擘的公司以扫描图书免费提供给读者阅读为名来“猎书”,以高价来收购纸质图书。本书的主人公与其好友则是作为超网巨擘公司旗下子公司的图书经纪人四处搜寻持有纸质图书的人,以高价购得之后将图书上交。 世界上真的有那么好的事吗?真的可以免费读到所有的图书吗?上交的图书最后是如何处理的?这些问题并不在包括主人公在内的书中绝大多数人的思考范围内。因为那时已经没有多少人读书了,更可怕的是,因为一种名为“智慧视镜”的高科技产品的存在,人们已经习惯性不思考问题了,双眼已经被戴在眼前的“智慧视镜”彻底蒙蔽了。 根据调查显示,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4.7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3.29本,人均手机接触时长100.75分/天。人均纸质书的阅读量近十年来基本上没有变化,但电子书的阅读量不断增长。手机接触时长不断增长。这样的情况倒是与《消失吧!书本》中所预测的未来有点类似,或者说,有这种发展趋势。 最显著的一点是,读纸质书已经成为越来越小众的一件事,纸质书成为少数人的精神享受已经是既成事实。就拿上面的数据统计来说,如果抛开为各种考试而读的书来看,实体书人均阅读量恐怕在1本以下。毕竟,就我的亲身体会来说,身边看电子书的不少,看实体书的就我一个。 读书是一种复杂的脑力活动训练,缺乏阅读必然导致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降低。在《消失吧!书本》中就反应了这一点,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人们只相信智慧视镜给其看到的内容,而不肯摘下智慧视镜用自己的双眼亲眼看看眼前的事实。当智慧视镜将主人公指定为超级恐怖分子通缉犯时,所有戴着智慧视镜的人都相信了,而不摘下智慧视镜看看眼前这位少年其实手无寸铁。 作者在本书中将智慧视镜设定为一种功能强大的工具,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就像现在的手机一样。假如现在突然让手机和网络消失,回到其诞生之前的年代,怕是要令很多很多人抓狂。想想就可怕,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如此之高。 巨擘公司就是想通过智慧视镜来控制人类,实体书大概是唯一会阻碍其这个行动的存在。读书会让人思考,让人去质疑某些事情是否合理,也就会产生反抗的思想。巨擘公司收集图书的目的自然被揭晓了。想一想,这确实是个巧妙的方法,收集图书扫描上传免费提供阅读,进而导致实体书产业破产,出版社书商作家编辑翻译也都跟着没有活路了,生产图书的源头就断了,所有的书都成了绝版书,只要一本接着一本收集并消灭,终有一天,所有的书本都会消失。 这个方法看起来还真是可行的,但无论何时,都会有一群爱书如命的人会坚守阅读和思考,不会坐视书本消失,更何况,我今天还读了这本《消失吧!书本》。

《消失吧!书本》读后感(五):《消失吧!书本》:你所看到的,只是他们想让你看到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唾手可及的资源也让人们习惯使然,然而我们又多数经历过,突然某一天公司家里亦或是公众场合的网络受限,我们内心有多么焦虑,当然同时出现网络坍塌情况太过鲜少,所以人们还是很少能有感同身受的。纸质书曾经有过一段低谷期,我们都在担忧伴随着电子书的便利,纸质书终究会有一天被取而代之。但是就我亲身经历而言,还是有无数读者心愿感知纸质书的那种触碰感的,随之衍生出的荣获德国广播电台青少年七部读本奖,德国斯图加特经贸协会文学奖以及 德国中学指定课外读物的《消失吧!书本》一书很有效的引发读者思索,通过科幻寓言形式给予公众警示。

纸质书消失的前提是,电子书能够永久存在,然而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世上没有任何一样物体能够永久生存,哪怕人类自身也在时刻担忧着生命的延续。物极必反,纸质书和电子书应该是相互生存,让人们各取所需的共生物,但有这样一家超网巨擘公司,派遣员工追踪收购所有纸质图书,再扫描传输到网络上,让人人皆可获得信息,人人皆可徜徉于浩瀚无垠的网络世界,纸质书进行销毁处理。只为达成“所有的知识属于所有的人,不论何时,完全免费”的夙愿,这种偏激性的处理知识方式是否能够永保万利,很显然并非如此。 我无法体会那种:知识不再是有钱人和高级知识分子的特权,这种思想深埋于人们心底感受,或许只因当今社会是知识时代,对于知识的获取已经没有太多限制导致我井底之蛙般思考这类问题,但扪心自问,哪怕知识真全民开放,也不见得人们能够充分利用所有知识,都是各取所需罢了。当知识不再需要付费时,我们的存在有何意义?网络上存留的信息只是背后掌控者想让我们看到的,对于未来,我们能够思索出何事,这些都需要知识进行影响。

《消失吧!书本》主人公罗伯和他好友佑幼都受雇于超网巨擘公司旗下的扫描股份公司,一天,罗伯和佑幼在列车上遇到一个有书的老人,他们打算高价收购他的书。但出人意料的是,这个老人不仅不为钱所动丝毫,还提出一个怪异的条件:免费送,但罗伯必须把书读完。“我可以把书送给你,但是你将它扫描之后,毁灭它之前,必须把它读完,你能保证做到这一点吗?”对于从未读完过一本书的罗伯,这个要求似是而非,看似轻而易举,实则困难重重。 当所有知识都是免费时,你还会主动去摄取吗?未必,想想你百度网盘里存留的资源,是不是早已经落灰,在知晓它永远属于你时,你就将其永远沉埋。纸质书存在的价值,是延续知识的力量,当它被当成一堆废纸出售时,你还会觉得知识力量无穷吗,即使它免费。答案很显然是否定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