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帖木儿之后读后感摘抄

帖木儿之后读后感摘抄

《帖木儿之后》是一本由[英] 约翰·达尔文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6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帖木儿之后》读后感(一):现代性的解构与大合流的持续不辍

传统农业帝国只是积聚土地和人员,但欧洲帝国主义的最大特点是征用和剥夺前工业时代的中国,以达到高度均衡状态,达到经济成就的高峰,此种状态的不幸在于失去了在往上爬的诱因,高度均衡状态反倒成为困境。满人的策略乃是在大草原建立边疆国家,以大草原经济和农业经济的融合为基础,是国力壮大到让汉人不再效忠于中原王朝。清朝社会的许多社会力量投注在形成体系上,投注在行会和攸关社会阶层的伦理之维持的家族或氏族权威上

17~18世纪,荷兰试图建构前工业时代的现代性,却因现代初期欧洲特有的三大因素而功败垂成。导向封闭市场和商业自给自足的重商主义倾向;欧洲内部冲突,欧洲诸国财政体系的剧烈冲击,前工业时代高昂的制造业成本以及环境对农业增长的限制,欧洲的经济模式还需要经历科技、政治与地缘战略层面的革新才能殖民欧亚乃至世界其他地区。

间接统治把殖民地的治理权下放给酋长及其追随者(部落),而非民选的机构,这种统治形式授予酋长有限的课税权,提倡运用习惯法,借此将殖民地国家转化为不同民族群体组成的松散邦联,且殖民官员可轻易审查这些民族彼此间的联系和往来。

欧洲——大西洋,西方和欧亚其他大部分地区在财富与经济成就上的大分流逐渐退去,转而迎向大合流。大合流若持续不辍,将在接下来50年内,使双方的力量对比恢复到500年前约略平衡的状态。今日所称的全球化可以被直接看做当今四大经济帝国(美欧日中)晚近达成的一组协议的结果,未来要克服的挑战仍是调和内部凝聚力与自由竞争负面效应之间的矛盾,欧亚大陆单一统治者或单一规范的抵制。

《帖木儿之后》读后感(二):关于世界近代史开端的创新论证

《帖木儿之后》是英国著名全球史、帝国史专家约翰.达尔文教授的得意之作,凭借本书荣获英国史学界的杰出奖项沃尔夫森史学奖。本书的得意之处在于作者提出了一个世界近代史领域一个全新的思路。目前,在世界近代史领域主流的观点是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1492年为开端的,而本书作者则提出,这个开端应该设定在,中亚帖木儿帝国创始者帖木儿去世的1405年,并且把世界近代史的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了中亚,强调了欧亚的共同作用,推动了世界近代史的形成。本人认为作者这个切入点找的非常独到,跳出欧洲视角重新审视世界,首先在近代史的形成当中,欧美国家一般为主要角色,哪怕撇开欧美不说,也很少有人会着眼于相对落后并且国际影响力不大的中亚地区。而作者就是用独特的历史眼光聚焦中亚这片土地,从而回溯到这片土地曾经的霸主帖木儿去世的1405年。

帖木儿帝国是中亚河中地区的西察合台突厥贵族帖木儿于1370年开创的帝国。帖木儿帝国鼎盛时期,以河中为核心,从现今格鲁吉亚一直到印度,囊括中亚、西亚各一部分和南亚一小部分。明朝内部发生靖难之变后,帖木儿开始筹划出征中国事宜,准备率军20万攻打明朝,然而却在1405年病死在途中。他去世后,子孙相互争夺王位,在维持了近半个世纪的繁荣后,帖木儿帝国逐渐走向分崩离析,最终于1507年被乌兹别克人取代。

为什么1405年这个时间节点在作者看来特别重要,其关键就在于一个不断扩张的帝国突然停止了扩张的步伐,对整个世界的影响其实不少。作者这种设想不无道理,比如日本战国时代的织田信长,他在控制了日本畿内地区准备派出各路军队征伐周边势力的关键时刻死在了本能寺之变,这就导致了后来的桃山安土时代和江户时代的到来,否则也许后面没有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什么事了。帖木儿帝国的境遇其实就是把织田家的情况放到了全球舞台,其他都如出一辙,毕竟如果帖木儿没有病死在征伐明朝的途中,谁也预料不了其与明朝之间会否一战以及胜负如何,这个称霸中亚的帝国会以怎样的趋势征服周边国家,继而对全球产生影响,这一切都很难预料。但是作者同时在书中提出了另一种可能性,传统帝国的弊端较多,与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相比并无优势可言,比如帖木儿的五世孙巴布尔在南亚开创的莫卧儿帝国最终臣服在了英国的坚船利炮之下。由此可见,虽说作者的方向定在了欧亚世界,但是并不推崇某一个观点,而是尊重历史、尊重客观,实事求是地分析和阐述自己的学术见解。

在本书中,作者从历史、政治、民族、宗教、经济、文化等角度对欧亚世界在近代史当中的推动作用进行了深入的解构,让我们得以从一个新的角度和高度一睹世界近代史的全貌。还有就是作者最终在阐明一个观点,游牧民族所建立的帝国局限性太大,在欧洲凭借工业革命成果扩张殖民地的背景下,即便帖木儿帝国没有消亡,就是类似的单极格局也不会有出路,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总的来说,作者的欧亚世界观点有着一定的历史根据和逻辑,是史学界的一部经典之作,推荐喜欢全球史、帝国史、近代史的读者一读,必然会有所收获。

《帖木儿之后》读后感(三):《帖木儿之后》用全新的视角俯瞰600年全球史

在全球历史中有一位“世界征服者”,他的军队沿途抢劫和杀戮,从地中海沿岸一直到中国边境,这位被称为最后一位“世界征服者”的人便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儿,带领着来自西伯利亚大草原的游牧部落的骑兵在数个世纪中,一直令欧洲和亚洲感到恐惧。

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儿出生于1336年,在1370年开创帖木儿帝国,传六代十余主,于1404年11月率20万军队准备攻打中国明朝,1405年2月病逝于突厥化的乌兹别克部落。其鼎盛时疆域包括今格鲁吉亚到印度的中亚、西亚、南亚等广大地区,虽不及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但其对亚洲和欧洲的历史发展进程及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则是极为深远的。

约翰·达尔文(John Darwin)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重点研究帝国史和全球史,尤其是大英帝国的兴衰史,因其追求跳出英国和欧洲视角重新审视世界,而广受世界主流历史学界的推崇。

《帖木儿之后》是一部重写600年历史,以一种全新的视角重塑全球史,总结欧亚帝国兴衰历史,探索全球化世界由来及未来走向的著作。独具匠心……推翻了西方兴起是必然的这一假设。

一直以来我们对全球历史的观念依然被源自西方的观点支配:正是欧洲的扩张占据了中心舞台。但对于《帖木儿之后》的作者约翰·达尔文来说世界历史的重心是欧亚大陆而非海洋世界。亚洲的伟大复兴,帖木儿霸业的溃败,直接催生了欧洲、伊斯兰世界和东亚三足鼎立的局面,而对于来自欧亚“远西”的海洋航行者来说,刚刚开始穿越黑暗之海的冒险。

从帖木儿去世以来,这六百年之间,亚洲的几大帝国并未受到欧洲入侵者的撼动。中/华帝/国历经种种内忧外患,至今屹立不摇,反倒是曾经「日不落」的大英帝国走向了灭亡。帝国的兴起、衰落和持续,及它们后面的因素一直是世界历史中最迷人的难题。而史学家们常常喜欢把帖木儿之后的历史,视为欧洲称雄的恢宏序曲,以欧洲帝国的扩张作为世界舞台的焦点,却忽视了伊斯兰世界和东亚伟大文明的并存,在当时形成三足鼎立的均势形势。他们总喜欢想象由商业先进的西北欧“核心”国家所支配的全球经济即将降临的胜利。

作者在《帖木儿之后:1405年以来的全球帝国史》中跳脱出欧洲视角,以一种全新的全方位的视角来俯瞰全球历史,让帖木儿之后的600年历史中奥斯曼、萨法维、莫卧儿、“中/华”、日本、俄罗斯、英国、美国等帝国,一同融入全球历史的大局中竞逐,探讨过去六百年间欧亚历史上最著名、最撼动人心的事件,重现这600年全球史,不再是西方的独角戏。

《帖木儿之后》读后感(四):《帖木儿之后》:全球化世界的新起点

1405年,中国正处于明朝统治期间。在这一年,载着郑和以及两万多人的宝船号舰队在浩瀚的海洋中开启了一段人类历史上的航海壮举。

1405年,在巴尔干半岛西南部的一个拜占庭帝国的贵族家庭里,出生了一个名叫斯坎培德的男婴。在男孩很小的时候被送往奥斯曼宫廷作为人质,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位统帅,成为了阿尔巴尼亚人民心中的民族英雄。

1405年,中亚河中地区帖木儿帝国的建立者;一位率军先后击败德里苏丹国、钦察汗国、伊尔汗国、察合台汗国和印度等国的中东战神;最后一位世界征服者,在试图攻打大明的途中,被鞑靼可汗鬼力赤毒害。在这之后帖木儿帝国家族内乱不断,开始走向衰败。

在这一年,这三个国家都卷入了同一时期的战争。…

昔日强大的帖木儿帝国在走向灭亡的过程中对世界秩序带来了哪些重大影响呢?英国历史学家约翰·达尔文在其著作《帖木儿之后:1405年以来的全球史》一书中,全方位俯瞰了之后600年的世界历史,打破了长久以来西方中心论,在他看来世界现代史的重心应该放在欧亚大陆;放在国家之间的冲突、联络和亲密关系之中;放在从欧洲人的‘远西’到亚洲的‘远东’一线之中,将奥斯曼、萨法维、莫卧儿、“中华”、日本、俄罗斯(苏联)、英国、美国等帝国拉进了欧亚大陆权利竞逐得大棋盘。帝国的建立并不一定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规律,而是世界不同部分和某些条件的巧合,促进或阻碍了贸易的扩张、帝国的扩展。

帖木儿帝国在过去三十多年的征战中,试图建立起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帝国,对欧亚周边领土的扩张可以说是帝国最后一次展开的陆上军事霸权的征服。事实上,这种尝试的最终失败意味着这个强大的游牧民族传统的扩张方式对全球的影响力在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大航海与大发现时代形成的全新世界秩序。这或许正是作者没有把哥伦布横跨大西洋视为全球史的开端,而是将帖木儿的帝国瓦解作为全球化世界新起点的分界线的原因。

本书呈现出一幅宏大的世界历史图景,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任何一个帝国一度夺取的霸主地位只是暂时的,单极统治或者是单一的规则终将被打破。全球化世界的图景是在充满复杂性的经济、政治、文化各要素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力中塑造的出来的。只有均势才能使国际体系中的各主要行为体相互制约、彼此抵消而构成的力量格局。全球均势才真正具有永恒的生命力,适用于全新的世界秩序,有效地避免了一国攫取压倒性的权力优势和霸权主义,从而为了更好的维持政治的多元化,维护民族国家的独立自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国家间相互承认主权和独立为根本原则的国际体系。

《帖木儿之后》读后感(五):《贴木儿之后》:用帝国竞争来解释全球史,有其独创也有缺憾

任何历史的研究都是对于现代社会成因的解读。在现代社会,美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一家独大,而欧洲是其忠实的盟友,欧美一直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苏联作为一个超级大国解体之后,俄罗斯在军事上是有着和美国抗争的能力,但经济无疑要薄弱很多。其他新兴经济体,中国、印度、非洲虽然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但还无法于欧美抗衡。世界怎么会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未来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这是历史学家所最关心的问题。

约翰•达尔文也正是基于解释此问题而创作的他的历史巨作《贴木儿之后》。他得出的观点是,世界现在的格局只是欧亚大陆几个帝国竞争和兴衰的最终结果。欧洲仅仅是在亚欧大陆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者,美国当然是欧洲发展后的副产品,虽然这个殖民地国家后来超过了欧洲本国。

作者标榜跳出欧洲的历史格局来研究全球史,但他所得出的结论恰恰证明作者深陷欧洲历史格局之中无法自拔而不自知。他的历史观,完全陷入了机械论的境地。把欧洲的殖民定义为帝国发展竞争的最终结果,把欧洲的殖民史轻描淡写的解释为向外发展的复杂因素的一部分,仅仅是因为欧洲缺乏资源,而要发展壮大就必须通过竞争获得资源。

在这本《贴木儿之后》中作者通过极大的篇幅叙述了欧亚大陆这块土地上,西欧(包括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国家)的历史;中欧或西亚(伊斯兰世界和俄罗斯)的历史;东亚(主要是中国日本)的历史,既有着独立的介绍,也有着相互的关联,这部分是我们阅读历史可以更全面了解的一部分。

欧亚大陆被作者机械的切分为三部分,而三部分都有着成为统一欧亚大陆的帝国的目的。而作者之所以能得出此结论,理由仅为蒙古人曾经做出过要一统欧亚大陆的决定和行为,而最后一个把这个行为付诸于行动的,就是这本书书名所提到的贴木儿帝国。所谓《贴木儿之后》就是后帝国战斗发展史。

作者把欧洲近600年向外扩张的历史并能取得胜利,归结于欧洲人有着积极而理性的精神。而反观东亚,受儒家思想影响,理性而不积极;伊斯兰世界的伊斯兰教,积极但不理性;受佛教影响的印度,既不急急又不理性。这种宗教对人类的影响也行有一定道理。只有积极理性的探索精神,才能在现代资本主义的竞争世界中脱颖而出。如果把全球理解成为一个帝国竞争的世界,他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在整个近代作者所记录着600年之中,中国确实是一直处于极为不积极的状态,极为理性的大国思维,让中国错失了进入工业化的最佳时机。而当欧洲高度工业化之后的竞争者来到国门前时,中国完全没有做好准备。但任何没有做好准备的国家都有权利不去参与世界的竞争,这是欧洲列强所不能允许的,他们用坚炮利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这还怎么能称为了帝国竞争呢?这就是赤裸裸的侵略了。

在作者的笔下,殖民地更多的是借助当地的人来管理,成了帮助当地进入工业化的一种条件,这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同样,处于这几百年历史中的印度,一直都是英国的殖民地,成为英国迈向亚洲的跳板。而印度也确是很长时间由英国扶植的王朝所管理,但这些管理,留给印度的消极影响至今还没有结束。英国把印度的姓氏制度上升到国家管理的高度,成为影响印度至今的一项政策,也成为印度人民争取平等最大障碍。

达尔文在这本书中,用帝国竞争的史观从欧亚大陆整体的角度来看待世界发展史,有其独创性的观点。欧亚大陆占据世界1/3的陆地面积,1/2的世界人口,在美洲大陆发现之前,更代表了整个全球文明发源地,把这一片土地的历史梳理清楚,全球史也就豁然开朗。

但我还是无法同意达尔文完全用帝国竞争的观点来解构全球史,他完全抹杀了各个民族的特性。他的观点也许更适合欧洲人,毕竟欧洲是这次全球化竞争过程中最大受益者。

历史只是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待我们现在的世界,任何一种史观都是我们看待世界的一种视角。多一种视角,多一种思维,也就能让我们对这个世界多一份理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