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哲学家小孩经典读后感有感

哲学家小孩经典读后感有感

《哲学家小孩》是一本由[西] 约尔迪 • 诺曼(Jordi Nomen)著著作,低音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哲学家小孩》读后感(一):《哲学家小孩》与孩子一起进入哲学世界,找回童年的思考和智慧

非常认可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哲学,他说:幸福的生活是我们天生的最高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最终的目的也是得到快乐。

是的,基于此购买了《哲学家小孩》,从中找到如何将快乐确定为自己和小孩的终极目标。人们都说,小孩是父母的延续。在培养小孩的时候,也是在实现自己心中的所想,培养另一个自己。虽然我也不例外,但是我还是尽力地想小孩子应该拥有自己的人生,从小应该去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不能人云亦云,不能成为我的翻版。他应该有不一样的人生,有自己想要的人生。

在《哲学家小孩》中我们可以学习斯宾诺莎的如何获得快乐,通过获得快乐的方法,帮助孩子去找寻生活中、学习中的乐趣,让他可以从游戏中走出来,增强对学习的兴趣,让他可以找到学习的意义。

拥有朋友重要吗?哲学家蒙田如是说。孩子在这一年踢足球后,感觉变了一个人,更加外向,活泼,善言,多思。在我们共读这一章节的时候,他跟我讲他的同学,他最好的朋友,从中我知道他朋友的很多特质,感受到不同小孩的优点。也发现孩子在慢慢的长大,我真的好想他可以慢一点,慢一点长大。

《哲学家小孩》真是智慧,孩子读着读着,就会不知不觉地进入其中,进入他最喜欢的思考中。有时候夜已深了,该睡觉了,他还在快乐地大声读着。每晚10分钟,每晚一章,孩子可以从自己的视角去分享足球的打法,画画的技法,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我感觉他有在慢慢的独立思考、反思打球的不足、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并创造自己的画画,我相信他可以拥有自由的精神,让自己获得自由的人生。

书中以哲学故事为启发点,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去思考并回答书中提到的问题,很多他可以回答,少数不能回答,也很自然的问我的想法,从中我看到孩子的批判力、创造力与责任心在不断的萌芽。

一个个哲学故事、一段段对话指导、一篇篇游戏、一个个艺术指导、和每章的动手实践共同助力,感觉孩子就像一个小大人似的。积极心理学关注的主题:沉浸体验、希望与乐观、情绪智力、天赋、创造力与智慧等在书中体现在淋漓尽致。

《哲学家小孩》是西班牙作家约尔迪 • 诺曼(Jordi Nomen)的作品。他就职于西班牙公认的最具创新性的教学中心——巴塞罗那萨达科学校,他将教学工作中获得的优异成果写在书中。《哲学家小孩》一经出版便风靡全西班牙,现已被翻译成法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和波斯语等,成为儿童哲学领域的重要参考书籍。

看翻译书,最痛苦的是词不达意,词语晦涩,在《哲学家小孩》中并没有这样的问题。《哲学家小孩》适合亲子共读是因为一名非常优秀的译者张晓璇。她是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文学在读博士。曾在《长江文艺》杂志发表《酒吧里的科赫菌》、《青铜甲壳虫》等译文,已出版译作《一无所有,也就无可失去》和《有光亮的地方,就会有阴影》。这些译作都体现了她普适的文字,并把西班牙原文很贴切地翻译成我们大家喜爱的文字。

与孩子共读《哲学家小孩》的这几天,不是我带孩子进入哲学世界的,是孩子让我找回了久违的童年才有的思考和智慧。想必那些哲学家、作家、译者之所以智慧,是因为他们并不带着孩子们走,而是把自己变小,和孩子一起走,然后启发孩子们自己去思考怎么走,走哪条路?

《哲学家小孩》读后感(二):哲学有用吗?12位哲学家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天津一中学骨干教师对学生家庭的收入和素质发表不当言论的新闻相信大家都看过了,这件事情曝光以后,这位老师受到了停职的处分,后续她本人又发微信表示自己说那样的话是不希望孩子将来阶层下移,看起来颇有点苦口婆心,恨铁不成钢的味道。但紧接着,又有一则偷拍的视频被曝光出来,这位老师当众批评班里一位学生的家长,依然是跟之前曝光的音频一样媚富的论调,这下,肖老师该无话可说了吧。

网络的评论有两种观点,几乎成压倒式的是对肖老师做法的批判,但另一种声音,听了却让人脊背发凉。我看到有些网友认为,肖老师是说了一句大实话,经济条件好的,学历高的,就是比经济条件差的,学历低的家庭素质高,而且这样的家庭也会更加重视教育。这种观点看似好像也没毛病,但你如果把这一句话深挖,你会看到这种观点背后对金钱、权利和地位的崇拜,以及对社会底层人群的歧视。

社会现实,就是正确的吗?在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也是共识,“传宗接代是每对夫妻的义务”也是共识,但这些观点正确吗?如果这种唯金钱和权利至上的价值观,由一个人民教师去灌输给孩子,那么,被这样培养出来的祖国的未来将会成为一个什么样子?

一个人,必须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批判性的思维,才能不被一些错误的、扭曲的思想观念所浸染,才能去寻求真理,而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越早培养越好。

我想安利给大家一本如何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书——《哲学家小孩》。这是一本关于儿童哲学理念培养与实践的畅销著作,书中的金句多到我几乎要划满整本书。这本书现已被翻译成法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和波斯语等,成为儿童哲学领域的重要参考书籍。

哲学家小孩

暂无评分

[西]约尔迪·诺曼(Jordi Nomen) / 2021 / 低音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本书的作者是约尔迪 • 诺曼,现就职于西班牙公认的最具创新性的教学中心——巴塞罗那萨达科学校,担任哲学与社会科学教师及人文系主任。

这本书不同于我之前看过的写给儿童的《苏菲的世界》和《写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是写给大人的,帮助大人学习如何培养孩子哲学思维。第二部分是写给孩子和大人共同看的,让孩子通过书中的哲学故事、游戏等参与互动,启发孩子的哲学思维。

哲学课,在我们的概念里,只是一门中考、高考、研究生的必考科目而已,它似乎非常形而上学,高高在上,和我们的生活毫不相干。在阅读《哲学家小孩》这本书以前,我就是这么想的。但阅读过之后,我才知道,原来哲学是如此重要,尤其是在当下一些扭曲的价值观、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和信息泛滥、焦虑泛滥的时代里,我们必须要靠哲学这股清流,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决策。

书里有这样一段话,可以解释为什么儿童要学习哲学。

我们都知道儿童有很强的好奇心,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好奇心却越来越少。我们身边的成年人,很少会对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产生极其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索欲望。

这是为什么呢?我还记得,我女儿第一次问我为什么的问题,有天傍晚,我和她走在回家的路上,她问我:“妈妈,为什么太阳晚上会不见了呢?”我可以用故事性的方式回答:“太阳回家了。”,但对于一个3岁儿童的好奇心,我还是跟她解释了一番地球公转和自转的问题,后来我买了儿童百科全书,遇到我不太清楚的问题,我就和女儿一起去查阅资料,找到更加严谨的答案。

我对儿童的好奇心的反应如此敏感,是因为我小时候一位邻居对自己儿子的一番评价,她说:“我儿子从小就喜欢问为什么,他5岁左右就会思考为什么小铁片会沉入水底,而大轮船会浮在水面。”我听到这句来自母亲的溢美之词时,我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我就没想过提出那样的问题?我为什么就没有那么多好奇心呢?

好奇心就像一辆汽车的发动机,它会促使人去思考、去探索、去行动,无数科学家、心理学家、各个岗位的优秀人员,都是依靠好奇心而取得了工作上的成绩的。

儿童时期,又是最具有好奇心的年纪,他们每一次的提问,也许就是能使他们长出批判性思维的种子,而这种批判性思维,正是哲学要教给孩子们的。

2021年2月6号晚上9点左右一名叫车莎莎的23岁的女生在使用货拉拉搬家服务途中跳车不幸身亡的事件引发网上高度热议,现在这件事情过去了将近一个月了,就在3月3日,警方对货拉拉涉事司机周某进行了逮捕。而这件事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完全由情绪控制,缺乏理性思考而带来的悲剧。如果女孩能够理解司机想要多赚一点钱的想法,也能够在整个乘车的过程中,冷静一些,和司机坦诚地沟通,表示自己确实不愿意去花钱购买额外的服务以取得司机的理解,也不至于会因为司机偏离导航路线,害怕司机图谋不轨,而做出冲动的举动了,一条生命本该可以挽回。

学习哲学,会让我们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更加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具有批判性、创造性、有教养和思想自由,都是哲学可以教给我们的。《哲学家小孩》通过探讨12位伟大哲学家关于美德、享乐、友谊、幸福,理性主义等12个哲学基本问题,通过阅读哲学故事,参与对话、游戏、艺术指导几个方面,引导和培养孩子的批判力、创造力和责任心,让孩子拥有独立思考、勇敢面对生活的能力。通过不断实现从理性到理智、从情绪到感性、从发掘自我到理解他人的跨越,成为更好的自己。

书中有一则《盲人摸象》的故事,作者列举了10个问题,供家长和孩子之间进行互动。比如这样两个问题:你觉得故事里的智者害怕犯错吗?为什么?承认错误需要勇气吗?为什么?这两个问题是教会孩子如何分辨对错,并如何正确处理。

亚里士多德说:“我们是由一再重复的行为塑造而成的。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他认为,我们必须使用理性去辨别必要的和多余的“中间点”在哪里。过度和缺乏是不道德的两种极端,懂得平衡两端才有可能实现美德和完满。

我们的孩子,在生活中难以避免地会遇到诸如此类需要判断对错、如果对待信仰和理性冲突、如何平衡心灵等等的问题。早一些解除了内心的谜团,孩子在遇到这些思想的冲击和现实的抉择时,就会多一份理性,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不幸,就可以得到避免。

养育一个孩子,提供他们生活的基本保障是每一个家长都必须做到的,同时,给孩子提供正确的思想教育,教会他们思考和处理事情的方法,也是非常必要的。人生的路是一场马拉松,学习成绩并不是衡量一个人一生的标准,往往让一个人走得更高,走得更远的,反而都是一些我们做家长的,曾经看不起的“软实力”。

如果您能够翻开这本《哲学家小孩》,我恭喜您,你找到了一本可以帮助孩子无论面对得意或者失意时,都能坦然接受,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我追求的力量。

《哲学家小孩》读后感(三):从小培养《哲学家小孩》,收获更自由快乐的人生

小冒坚持原创的673篇只有精神自由,才能获得人生的自由。

极具国有特色的教育氛围之下,哲学,就是死记硬背的拗口理论。

大多数时刻用不上,也不重要,只要背一背,拿个不错的成绩也很容易。

选择理科,离开学校,我好像更加不需要懂哲学,这个没有实用价值的知识了。

就算是一种兴趣,说实话,高大上的研究门槛,又枯燥又困难。

千百年来,各种学派,百花齐放,互相说服不了对方,别说不像自然学科那样有明确肯定的理论规则,就是在人文社科领域里,哲学都是少有的,几乎没什么能达成共识的问题。

时刻在变化,各种角度都言之有理,但又不能一以概之。

反而是真的经历了社会生活里的一地鸡毛,才明白了,有自己一以贯之的三观和信念,是一件多么重要且难得的事。

往往在孤身一人的时候,在危机迫近的时刻,信仰消失,死亡迫近的时候,这些假大空的场面话,才能体现出价值。

如何保持独立思考,如何在他人和外界保持自洽,不卑不亢地坚持自我,如何应对内心的空虚和迷茫,如何面对生死,宗教,烦恼,痛苦,忧愁,幸福,各种偏见,如何真正学会乐观和坚强,好好地活下去。。。

有了这种思考,在我心里,其实就是哲学。

人生无解的时候,多看书,少抱怨总是没错的。

所以作为一个哲学小白,我最近又把自己当作宝宝,看了一本优质的关于儿童哲学理念培养与实践的畅销著作——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写给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纠正其长期以来对儿童哲学思维的漠视和“哲学无用论”的错误观念,了解哲学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帮助激发儿童的哲学兴趣;

作为一个已经饱经社会毒打的中年,我已经清晰地明白内在力量的重要性。

虽然对我的功用不大,但我确实深有体会,哲学未必只适合成年人,我们很多时候,其实还不如孩子的简单思维,看得清楚,想得明白。

孩子们的天真,总能激起我们遗忘的很多道理,这就是难能可贵的天然哲学思维。

第二部分,则选择了12位各有建树的伟大哲学家,用12个哲学基本问题,向孩子们潜移默化传递关于美德、享乐、友谊、幸福、理性主义等的信息理念。

虽然是面向孩子,浅显易懂的入门读物,但对很多成年人来说,一定可以引申出很多思考和感悟。

就比如:

书里,用伊壁鸠鲁的理论讲了一个小故事,让孩子们知道,我们想要的很多人事物,其实可以分为三种欲望:

伊壁鸠鲁认为人类对后两种欲望的过度追求,不仅会助长奢靡之风,增加虚荣心,智者要学会平衡,放下非必需的欲望。

所以他如果活在现代,一定不会理解,为什么大家都在焦虑,不开心,以消耗健康和牺牲幸福的代价,去换取那些非必需的欲望,甚至对这些人事物的追求,对我们都是有害的。

这也是哲学的一大众说纷纭的议题:幸福需要什么?

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很多外界因素是幸福的必需品。

和谐美满的家庭,体面且有成就感的工作,互动良好并且对自己有提高和助力的交际圈,健康的身体和积极的心态。

一旦不满足,我们就容易不幸福。曾经拥有,后来失去,就更加痛苦。不仅从身体上会压垮我们,更会从精神和品德上摧毁我们——我们会因为不幸的意外而失去我们的善良。

所以,从人性出发,人类着力于追求良好的外在因素和丰富的物质基础,情有可原,且必要必须。

而伊壁鸠鲁则持有另一种极端的生活主义——真正的快乐,其实对物质的依赖十分有限。

其一,我们人类的寿命有限,能力有限,影响力也是有限的,从更豁达而客观的理性思维考虑,我们人类其实没有什么非做不可的事,没必要去听从别人的指令,也无需讨好取悦他人。随心自在地选择自己喜欢且能令我们快乐的生活方式。

其二,生而为人,应该是件享受的事,享受当下,做个自由的灵魂,而不是为了受苦受难,又或者因为物欲缠身,自我折磨。为什么要牺牲当下,去换取虚幻的未来?

沉溺于物质带来的享受,本身没什么邪恶和可耻,但是往往这些带来快乐的事物,产生的烦恼可能是快乐的数倍。就如同当下的消费主义盛行,买买买之风。

对像我一样,容易纠结和拧巴的人来说,他的观点,能让我学会钝感和放下,

我们可以理性地选择快乐。学会不喜欢去担心现在。我们应该学着像神一样无忧无虑,无动于衷。

在接受了不同观点的碰撞后,重要的不是让读者混乱,或者指定他人生的选择方向,就必须选择一个人,一种派别。

而是基于我们当前的观念认知,生活现状,汲取对我们最急需的理念,指导我们的行为。

以上两种关于幸福和快乐观点,对我来说,都有值得借鉴之处:

追求和维持良好的外在因素,用稳定的物质基础,来维持丰富的精神世界,滋养强大我的内心;这样才有勇气和能力,保有自我,不过度依赖他人和物质条件,获取幸福感。

不只是享受好的,更要能承受得起最坏的。

除去书里那些“为什么要早早培养孩子”的理论,我特别想谈谈我自己的想法。

我们能看到一波又一波的社会新闻,发生在孩子里的,人类残忍行为,甚至连娱乐圈人传人塌房,都从恋爱这类的偶像失格,演化为更严重的校园暴力。

一个孩子能身心健康地长大,真的很不容易。

我们担心他们成为各种各样事件的受害者,但如果,他们是无知的加害者呢?没有父母费尽心思,去培养一个对社会有害的孩子。

这种正确观念的言传身教,越早越好,不要低估他们的理解能力。

所以,像个孩子一样,重新开始接触哲学思维,这就是我阅读这本书的收获。

了解各种理念,和自己的生活进行碰撞,是第一个阶段;

以哲学故事作为启发点,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思考并回答书中的问题,让孩子像哲学家一样思考,是第二个阶段;而这种思辨能力,也是成年人在信息过量的当下,经常会忽略的能力。

培养出的批判力、创造力与责任心,让我们都学会从自己的视角参与公民生活,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并创造世界,遵从内心,勇敢做自己,大概就是所有人都想要达到的终极阶段:

只有精神自由,才能获得人生的自由。

作者:小冒,主账号“芸淡风倾”,读书账号“芸淡风倾爱读书”(头条百家号)。

年读120+本书,两大视频网站入驻作者。

用刻意练习写出多平台50w+,用爱发电。立志通过写作改变人生,坚持工作、娱乐、阅读、写作和自我提升五不误。

愿意写深度思考剧评+书评的娱乐生活杂博。

《哲学家小孩》读后感(四):如何回答孩子们天马行空的问题?

01

妈妈,为什么我们会死?

我们怎么知道狗不会思考?

我要怎么确定自己做的是对的呢?

所有人都有时间,但你为什么总说自己没时间?

……

每一个为人父母者,或是成年人,总会在某个时刻被身边的小朋友们问到诸如此类的问题。

而当下的不知所措让我们忘了曾经的自己,在儿童时期也总喜欢问这些天马行空的问题…… 只是随着年龄渐长,我们不记得了当时的自己曾问过这些问题,更不记得当时的自己是否从自己的爸妈或长辈那里获得过答案……

大抵,应该是没有的吧?要不然也不至于现在回答不上来了,是吧?

那么,面对这样的问题和窘况,我们该从哪里寻找突破的出口呢?

最近在读的《哲学家小孩》一书,作者是就职于西班牙公认的最具创新性的教学中心——巴塞罗那萨达科学校,担任哲学与社会科学教师及人文系主任的约尔迪·诺曼(Jordi Nomen)。

他在书里对这种情况的解释是,孩子们需要理解世界,而他们的天真和阅读量的缺乏让他们只能努力通过提问来获得答案。

在他们的每一个问题里,都存在着各种谜题和魔法,不仅仅是上面所列举出来的问题,甚至还有「世界为何如此」、「世界为什么是世界」等这些即便是我们成年人终其一生也未必能想明白的问题。

可是,想明白就不用回答了吗?

诚然,绝大多数父母下意识都会回避这样三言两语难以说清的问题,用一句轻描淡写的「现在和你们说也不懂,等你们长大后就明白了」,随随便便就打发了孩子们的问题;更有甚者会直接回复「你这个小孩,整日里怎么净问些奇奇怪怪的问题?」……

又或许有部分肯用心正视孩子们问题的父母,但通常也都倾向于直接给出一个答案,「简单粗暴」地就关上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之门。

但不论是哪一种,当孩子们逐渐发现成年人对自己的无知毫不在意后,慢慢地,他们的好奇心也会被追求「睿智」的面纱所阻挡。如本书作者所言,丧失好奇心成了长大的筹码。

与此类似地,还有对孩子们创造力的扼杀。

作者在书里讲了个刚开始上小学的小男孩的故事。

在一次画画课上,小男孩兴高采烈地拿出自己的颜料盒,开始画他喜欢的狮子、鲨鱼、小鸡、奶牛等动物。可是,老师说,「等一下!还没让你们画呢。」

等到所有小朋友都放下画笔后,老师才接着说,「好,我们现在来画花朵。」

于是,小男孩改画花朵,他用粉色、橘色和蓝色的颜料画了几朵美丽的鲜艳花朵。可是,老师又说,「等一下!我来教你们怎么画。」

说完,老师画了一朵红花,并配上了绿叶。「好了,现在大家可以开始画了。」

小男孩看了看老师画的花,再看看自己画的,虽然他更喜欢自己的作品,但他什么都没说,默默地跟着画了一朵红花配绿叶。

在后来的用黏土做手工的课堂上,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很快地,小男孩就学会了凡事都等着先看老师怎么做,然后再照着做…… 他,再也不会独自动手了。

相信读到这里的你们,会和我有着同样的郁闷情绪——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创造力的萌芽,就这样被无形地扼杀在「标准示范」里。

回到现实里,我们也总会听到这样的声音:「学校布置的手工作业,根本不是给孩子的,而是给父母的。」「我家孩子做出来的东西,真是拿不出手啊。我怕直接交给老师,会被老师骂…… 」

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手工作业不正是为了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思维而开设的吗?

嗯,想来能问出这样问题的人都是如我这般,要么是没多少为人父母的经验,要么就是对学校的素质教育过于信任了。

事实是,当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拿着自己动手做的手工作品去学校的时候,却看到别人家在父母帮忙下完成的手工,那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的差别,再加上学校老师「唯颜值论」的加持,直接造成孩子们心理上的强大落差——那可是有如瀑布般的失落感,直接就秒杀了他们的创造力。

此刻,身为成年人的我们,在感慨自己没有创造力的时候,可曾想到我们的创造力是如何不见了的?可曾留意到,此刻的我们,是否也在无形中「扼杀」着孩子们的创意呢?

生命的原初,孩子们带着一颗永不满足的好奇之心来到人世间,他们对目之所及的每一个事物,既有因陌生而导致的恐惧之心,更有因好奇而生的探索之意;他们通过提问来探索世界,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这些能力,用本书作者的话来说,都属于哲学品质。而他对「哲学家小孩」的定义则是: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可以通过对一些品质的刻意培养,来激发孩子们观察世界的新视野。这些品质散见于本书作者悉心选出的12位哲学家的理念里:

假如我们可以与柏拉图交谈,并听他解释关于爱的完美理念;又或者与亚里士多德谈论美德,与伊壁鸠鲁谈论享乐;与塞涅卡谈论心灵的平静;与阿奎那谈论信仰和理性;与莫尔谈论乌托邦;与蒙田谈论友谊;与笛卡尔谈论方法;与斯宾诺莎谈论快乐;与卢梭谈论幸福;与莱布尼茨谈论理性主义;与尼采谈论酒神精神;与但丁谈论地狱;与希帕提娅谈论星辰……那该有多奇妙啊!

或许你会和我一样,一眼就被这些哲学大家的名字和理念给吓到了。开玩笑,作为成年人的我们,都未必能读明白这些哲学家的理念,又如何来引导孩子们的哲学思考呢?

显然,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约尔迪·诺曼早就考虑到这个问题了,所以他才特意撰写了这本《哲学家小孩》,旨在让家长们能更深入了解哲学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更是极为有心地设置了「阅读哲学故事、参与对话、游戏设置、艺术指导和动手实践」等几个部分,让家长们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培养孩子们的批判力、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勇敢面对生活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的责任心……

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面对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提问时,我们该如何应对?

本书作者的建议是,或许我们可以拿他们的问题去反问他们:「那你呢,你为什么会觉得是这样?你为什么认为会发生这样的事?」

诚然,以我们成年人的思维模式,会下意识地想反驳,这样反问孩子们根本没什么用,他们怎么会有答案?

但事实是,我们从来都是低估了孩子们。他们对问题的思考角度和逻辑推理,总会让我们大吃一惊。

有时候我们以为孩子们的问题是问 A,但事实上孩子们关心的可能是 B。所以,下一次,当父母长辈们听到孩子们的天马行空的问题时,请先别急着给答案,更不要急于对问题下判断,我们不妨先反问之,听听看孩子们的答案,看看他们到底在问的是什么,在探索的是什么……

在古希腊神话里,普罗米修斯盗火,是为了给人类带来光明。从此,「火种」有了一个象征意义——点燃人类的智慧。

希望,我们每一个成年人,也都能用心点亮孩子们「哲学思维」的火种,引导孩子们像哲学家一样思考。

「部分图源网络,侵删」

-END-

我是楚汐,感谢阅读,期待关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