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西西弗神话读后感100字

西西弗神话读后感100字

《西西弗神话》是一本由(法)阿尔贝·加缪著作,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西弗神话》读后感(一):迄今为止读到的最难理解的文学作品.....

不求甚解就对了。

2021年读完的第四本书是这样的荒诞,之后我还会去读一下李版的翻译和张博的导读。

看这本书越是想理清逻辑就越乱。剪不断,理还乱。不过对于第一部分的内容,只要抓住内核和核心思想就OK,对每一句话都做到释义这在这部散论里是几乎不可能的。

看到第三部分加缪对陀氏的批判忽然意识到这部作品就是荒诞本身。那些说自己看懂了的,怕也是和说理解了量子力学的人本质差别不大。

哪怕是《形而上学导论》都没有让我产生出如此难以理解的感觉......虽然那个也是非常难......但难的纬度不一样。

最容易理解的部分是西西弗神话以及卡夫卡的补篇,剩下的内容真的非常跳跃。

“你怎么能够在一部散论里追求上下文联系的紧密性呢?”

我就是在这种一段看得懂一段看不懂,看到下段遗忘了上段在说什么的“荒诞”中和这部小册子度过了一段时间。

《西西弗神话》读后感(二):真正重要的不是活得更好 而且活得更多

先不纠结翻译问题,相比起加缪的小说西西弗神话更诙谐难懂,真的应了他那句:经验是暗指的,我们只能猜测到其中的丰富性,因而作品也具有无穷的丰富性。读过加缪笔下描绘的风景的都会懂他文笔的别树一帜,在他描写下的阿尔及利亚形象鲜明,但又有一种与我无关的抽离感。

什么是荒诞?其实就是一种无常,死亡与时间,表象的厚重、陌生、身处局外;被放逐;人与世界的分离。荒诞本质不能被穷尽,只能将荒诞情感一一列举加以明晰。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要么自杀,要么自愈。要么大彻大悟,要么回到无意识的链条上。理性的有限就在于不断重生的非理性,我对感知自己存在与我试图描述这份确信的定义之间存在着一条无法填补的鸿沟。所有的真理底下正因为它们的不够确切,它们才是合理的。绝对的真理并不存在,人类的悲剧性就在于趋向统一的怀念(或者说是渴望)。荒诞人拒绝解释世界,只对于经验进行描述(这里我理解为感官)。强调肉身的胜利其实强调人是自己的主人,假如说上帝不存在,那剩下的就只是“希望”的问题,寄望于永恒之人,我们并不能否认他们的幸福,但相对于那些确信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结的荒诞之人,他们更具备征服者的清醒和反抗精神。

《西西弗神话》读后感(三):如何在一个分崩离析的世界里保持清醒

这是加缪在1942年的手记里写的一段话:一旦做出了荒诞的结论,愿意接受这样的人生,人就会发现意识是世界上最难把持的东西。所有的状况几乎都在跟它作对。事关如何在一个分崩离析的世界里保持清醒。

这一年的10月,《西西弗神话》出版。译者袁筱一说,手记里的这段话基本可以被用来作为进入《西西弗神话》的导语。

《西西弗神话》是关于“荒诞”的哲学思辨,荒诞是什么?

加缪说,荒诞诞生于,人类的呼唤与世界非理性的沉默之间的对峙。

他进一步的解释是,没有比较都不会有荒诞。荒诞并非产生于对事实或是印象的简单审视,而是产生于对一个事实状况和另外某个现实的对比,是将行动和超越行动的世界放在一起比较产生的。

因而,荒诞产生于一种分离。

而分离产生于人的意识。这种意识是对不自洽提出的“为什么”。

倘若没有这个“为什么”,荒诞也就不存在了,而产生了这个“为什么”,是将寻常的、习惯的生活,戛然而止。

摆在面前的两条路,自杀或自愈。纯粹的思想自杀,在加缪看来不是真正的反叛,真正的反叛是:必要的认真、坚持、敏锐和征服的态度一起。

全书最后讲了西西弗的故事,他日复一日将石头推向山顶,再眼看着石头瞬间回到山脚。这是诸神认为对西西弗最残忍的惩罚。

而加缪认为,他爬上山顶所要进行的斗争本身,就足以使一个人心里感到充实。

清醒造成了他的痛苦,但也完成了他的胜利。

用加缪在书中的一段话来说,以前,是要知道生命是否有意义,值得我们活过。而此时,恰恰相反,正是因为生命很可能没有意义,它才更值得更好地活过。

《西西弗神话》读后感(四):Le Mythe de Sisyphe.

“荒诞,是观察着自身极限的清醒的理性;…

在此刻,只能是漠视未来以及燃尽眼下一切的激情……一种艰难的智慧,一种没有明天的激情……如果,我能够在有意识的反抗与意识试图挣脱的黑暗之间永恒的对立中取得平衡,…”

“…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出对我而言值得在这世上生活的东西,哪怕不无痛苦,例如美德、艺术、音乐、舞蹈、理性、精神,某种可以改变事物面貌的东西,某种精致的、疯狂的或是神圣的东西”——Nietzsche

“对于一个眼界宽阔的人来说,最为美妙的场景莫过于智识舆超越它的现实之间的搏斗……荒诞之人,当他静静欣赏自己所受的折磨时,足以使一切神像缄默不语。”

“如果说,‘思想必须要迎着黑夜而上’,这个黑夜更应该是绝望的夜,但清醒仍在……”

“西西弗是一位荒诞英雄。既因为他的激情,也因为他受到的折磨。他对于诸神的蔑视、对于死亡的仇恨和对于生命的热爱,这一切都令他情愿承受这一无法描述的折磨,耗尽生命的一切却一无所成。这是对尘世的热爱必须付出的代价。…他无能为力,却充满反叛精神,他很清楚他悲惨的生活状况;…清醒造成了他的痛苦,但也完成了他的胜利。没有蔑视征胜不了的命运。”

“哦,我的灵魂并不向往不朽,

而是要穷尽可能之地。”

——品达

《西西弗神话》读后感(五):【随想】

唯爱与信不可负

在现代性的语境下,那些不止于为生存之温饱而烦扰的人,一生中可能都会遭遇某种时刻,时间或早或晚,受制于一些“出厂设置”及其社会化的过程,比如国籍、地域、阶层、性别、性向、家庭、教育等,通过不同的方式,或是青年时代的阅读思考,或是人到中年的阅历沉淀,或是任一时期的意外变故,或渐进或突发,第一次意识到并陷入生活的虚无与荒诞。这代表个体在未自明的状态下为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遭到不同程度的解构,宣告此前引领自己不断前行的那些不证自明的信念与标准的终结。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曾经观念里崇高的被弥平了,神秘的被祛魅了。从此,他将不得不与属于他自己的存在之惑共存,尝试在意义世界的断壁残垣中一点点重塑往昔的坚实感。这种困惑可能会随时间而变化,但不会完全消失,说实现彻底摆脱恐怕是一种自欺。在流动、漂浮、不确定的世界中参照他人来定位自身,充满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痛苦与焦虑,也注定是现代人无论是否遭遇那样的时刻都必须承受的命运。

有人陷进去后出来了,可能会装作一切如常;有人再没能出来,可能会因抑郁而死。更多人在两者之间徘徊反复,从人与人相处的经历中涌现出的一些被公认为值得珍视的品质,诸如真诚、善良、正义、信任中获得共情与理解,视域融合,发觉自己似乎并非一座孤岛。抛开外在的权力与教育的宣传与引导,不同态度之间,无关乎是非、善恶与高下,只是一种选择,一种重新思考什么人与事是他所爱与所信、被爱与被信的选择,且驱使做出不同态度之间转变的真正动力只能源于他自己。

不过,他在遭遇那样的时刻后,就代表他足够了解自己并能为自己的选择作出自洽解释了吗?或者这个问题有问出的必要吗?毕竟在技术理性与现代科学的解释限度之外,生活中很多事情的发生好像还是那样——不明不白,却又并非无缘无故。

2021.10.14晚于家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