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北纬四十二度》经典读后感有感

《北纬四十二度》经典读后感有感

《北纬四十二度》是一本由[美] 约翰·多斯·帕索斯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6,页数: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纬四十二度》读后感(一):三部小说一部历史剧

约翰·多斯·帕索斯的《美国》三部曲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宏伟诗史。

《美国》三部曲由《北纬四十三度》(1930)、《一九一九年》(1932)、《赚大钱》(1936)三本书构成。

整体框架手法新颖,通过描写十二个不同阶级,不同职业的人从小到大的故事,尤其是经历一战到经济大危机这个动荡波折的年月,见证着美国无比富裕表象下的其他人的生活。

为了更加全面的体现当时的美国场景,作者约翰·多斯·帕索斯就像布置一个格局一样,通过新闻短片(当时的报纸标题、流行歌曲、官方文件摘录等等)、摄像机眼(主角人物的内心独白和心理活动)、人物特写(当时的知名风云人物摩根、福特、爱迪生、威尔逊总统等人的个人小传)。

刚开始阅读时候,因为读外国文学比较少,对美国历史也缺乏了解,属实说阅读很困难,但随着阅读的深入,逐步习惯了作者的讲述形式,突然间就豁然开朗,仿佛在看一部电视剧,和主人公们一起看新闻读报纸,听着当时的流行音乐,感受当时的文化气氛,了解当时的名人名事。

都说小说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样的小说之所以能成为二十年代的成名之作,且至今都被一再翻版,最突出的莫过于小说本身的藏而不露的写实风格。

它利用以小见大的方式,从另一个不同于历史文献的角度,把作者生活的年代,吃穿住行,感情生活,社会压力,经济状态,思想观点都展现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个普通阅读者,我无法感受作者的政治思想,但是很庆幸这次翻版的《美国》系列丛书后附有专业人员的解读,尤其是政治领域的思想流派,可以便于普通人去理解感悟更深层次的内容。

《北纬四十二度》是《美国》三部曲的开篇,三部曲中的十二位主角有一半在这本书中出现,作者从每个人的童年写起,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北美大陆建设的高潮,人口高速增长、经济全面发展,无数新城市拔地而起,民用设施和机械大量生产,国家的绝大部分钢铁和能源生产都用在经济发展再投入和民用消耗。

这包括:铺天盖地的基建项目(如新城市、新工厂、民用住宅、道路和桥梁等的建设)、农用机械(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就基本普及了农业机械化,而美国的农业规模远远超过英德)、潮水般的汽车、商船、等等。

由此可见,美国的经济发展快速且蓬勃有活力。

综合来说,《美国》三部曲适合对美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历史感兴趣,有研究,希望有直观感受的人群阅读,阅读门槛还是有一些的,0基础的人可以多读几遍配合翻阅材料感受更多,书末所附解读对新手极为友好。

《北纬四十二度》读后感(二):美国梦的时代

看《北纬四十二度》,总让我想起当初读《白鲸》的日子。它们同样是代表着美国文化的作品,也同样非常不好读。

《白鲸》的不好读在于,作者不断切换内容,那不仅仅是一本小说,还是那个时代下捕鲸文化的体现。

《北纬四十二度》同样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它由那个时代的新闻碎片、作者意识流的一些想法(摄影机眼)和众人物的群像组成。这本书没有传统小说连续的情结,它是一个个小人物的生活缩影,在庞杂的背景下,来表现这个社会的的精神面貌。

它的碎片化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并不那么好,所以如果你希望看到一个精彩的故事,很抱歉约翰·多斯·帕索斯并不会为你讲述。

然而它与《白鲸》一样,是美国文化的代表作之一,不管是麦克还是约摩尔豪斯,珍妮或者埃莉诺,他们都是非常具有美国特点的人物——美国在那个时代就是年轻人的国度,不管是淘金还是做工人,每个人都做着美国梦。

那么多角色里,我最喜欢珍妮,她带有一丝小女孩的天真,却又是从家庭中走出来,独立自主的女性代表。珍妮出生在一个特别保守而且有种族歧视的家庭里,但是她却并没有成长为原生家庭的样子。我喜欢她因为德国发动战争而生气的样子,更喜欢她独立工作为自己而生活的样子。

印象中,美国女性是最初走向职场的一批女性,因为工作赋予了她们经济上的自由,美国女性的平权意识一直走在世界的前沿。或许珍妮的觉醒在今天看再普通不过,但是在那个女性主要做家庭主妇的年代,珍妮无疑是走在时代前列的。

《北纬四十二度》里有着太多作者的政治观点,比如世界产联和资本主义。那个年代的美国贫富差距那么大,但是美国仍然是一个有希望的国家,因为至少社会中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走上街头去表达自己的主张。在麦克和约摩尔豪斯也可以看到作者对于社会主义和战争的态度。

可惜的是,我个人对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政治不甚了解(我也不喜欢了解政治),所以对整本书只能浅尝辄止。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更适合对美国历史和政治相对了解的读者,他们读那些穿插的新闻短片和摄影机眼会比我这样的门外汉流畅很多。

总之,这是一部略有阅读门槛的、反映一个时代的作品,群像视角向读者展示了二十世纪初期的美国风貌。我想,它确是美国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

《北纬四十二度》读后感(三):读《北纬四十二度》,看美国梦的开端

谈起二十世纪初的美国,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作品很可能是《了不起的盖茨比》,那纸醉金迷的生活,那令人头脑发热的美国梦。那是“美国时代”的开端,如果没有读过帕索斯的《美国》三部曲,恐怕对美国的了解便停留那样的财富累积与享乐的“美国梦”中。

《了不起的盖茨比》剧照

《北纬四十二度》是帕索斯《美国》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是《一九一九年》和《赚大钱》的序曲。由于三部曲故事体系宽广宏大,作为三部曲的开端,《北纬四十二度》呈现了主要人物的童年成长以及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生活起伏。如书籍简介中说到,帕索斯采用了“群像小说”的写法,写作手法多样,在每个主角独立的故事篇章之外,有记录当时新闻标题的“新闻短片”,有作者自白的“摄影机眼”,甚至还有爱迪生、威尔逊总统等人的人物小传。每一段都可以算作独立的故事篇章,读起来既可以前后联系,也能独立阅读,正是因为体系庞大,内容丰富,从各方面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和矛盾,有人说这三步曲是一部美国的民族史诗,是相当中肯的评价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1917年4月美国对德国宣战前,美国 利用优越的地理环境,相对地保持对国际事务的中立,以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中致力于发展美国的经济,增强美国的综合国力,如书中写到植物育种魔法大师伯班克及电术士爱迪生的小传,以诗歌般简短的语言,描述了他们在工业和工业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让人身临其境般感受到在那个年代,美国经济的确以火箭般的速度在腾飞,而社会新闻标题的描写以及主人公生活的变化,又反映出社会变迁中并非人人都是生活的强者和胜者。

彼时的我国,积贫积弱,处在战争的水深火热之中,书中有一段读来令人百感交集:

也许革命会在俄国发生,那是个最落后的国家,人民遭受最残酷的压迫……

蒂姆舅舅认为革命会在德国发生。

应该在这儿,在美国发生革命,在这儿已经有自由组织了,我们只要摆脱大财团的统治就成。

蒂姆舅舅说我们美国人太富有了,我们不了解压迫或者穷困是怎么回事。

……

的确,“迷惘的一代”只是苦闷无聊,精神空虚,而在彼时的我国国土之上,是苦难深重,也才会有了流血的革命!

这一段对话来自故事主人公麦克与同伴的对话,麦克的人生成长历程,是那个年代年轻人的代表。他的童年也曾过着捉襟见肘的日子,跟着爸爸和舅舅辗转各地;他上过几年学,跟着舅舅学了一些印刷排版的技术;他和朋友四处打散工,靠体力赚了一些钱,花光或被人骗光,又开始新的打工生活;他认识了一个姑娘,下定决心要结婚,又想参加工人运动;他投身工人运动的时候,因为姑娘怀孕,他终止了所谓的“理想”,与姑娘结婚,按部就班过上了上班、还贷款、与家人共享天伦的日子(虽然常常争吵);他厌倦了生活的重压和争吵,有一天他又去了墨西哥闹革命;他在墨西哥与一个姑娘堕入情网,开了一家书店,当上了自由的老板;当闹革命影响到他的时候,他又企图抛下姑娘回美国,最后发现革命不影响他,他仍然留在了原地,快乐地吃起了早餐……

小人物的命运仅仅是大变革时代背景中的极其不起眼的一滴水,连浪花也不是,但透过人物命运的描写,却让人更清晰地看到时代变革对一代人的影响有多巨大。

看过《美国》三部曲,再看约翰·斯坦贝克的《人鼠之间》,会更容易得到共鸣。

最近看过电视剧《觉醒年代》,再读这本书,百感交集。

《北纬四十二度》读后感(四):在那个《北纬四十二度》的国度……

在美国作家约翰.多斯·帕索斯眼中,自己所在的国度是孤独的。这位有着左翼倾向、生于芝加哥富裕律师家庭的葡萄牙移民之子,尤善于汲取印象派绘画、试验性电影以及意识流小说等种种艺术特点,运用印象主义、表现主义、蒙太奇等表现手法,从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叙事方法。

关于这一点,在他的代表作——《美国》三部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帕索斯通过娴熟的“摄影机镜头”等方式的运用,生动描绘了诸多人物的真实生活,辅以“新闻短片”式的手法,更是客观凝炼地为读者展现出了人生百态。

在英语文学界,帕索斯的《美国》三部曲已被视为绝对的文学经典。小说所采取的散点视角和信件报道等多种形式的叙事,成功烘托出一种时代的庞大与不可掌控感。就艺术效果而言可谓无可挑剔。帕索斯语句的魅力在于让读者在短短几页内就能仿佛置身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从华丽丽的美国梦到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三十年的社会巨变凝炼在其作品中,并精准地刻画出了一批扭曲堕落的灵魂。总之,在帕索斯笔下,贯穿全文始终的中心思想就是无情的社会制度对个人身心的巨大摧残……

成书于1930年的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北纬四十二度》中通过对五个不同阶层人物的描绘,全景式集中展现了美国20世纪前30年间重大的社会变迁。TA们中有为了生存、不断找工作的印刷工人麦克;出身种族歧视的保守之家、父亲早逝的速记打字员珍妮;美国国庆日出生、从公共关系顾问一步步做到寡头的摩尔豪斯;从小就憎恨周遭的血腥味、憎恨父亲的室内装饰设计师埃莉诺以及不安于室、总是在不断换着工作和姑娘的心灵流浪者查利。

五人中,似乎又以印刷排版工人麦克最具代表性,帕索斯对其着墨也最多。这个父亲失业、母亲过世后就被舅舅领养到芝加哥的可怜孩子为了生计不得不一次又一次辗转于“火车不停的隆隆声、经过道口时的咔哒咔哒声、从桥下钻过时的突然的咆哮声”,这个永远在路上奔跑,永远坐着拥挤不堪的火车,努力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创造美好明天的年轻人始终怀揣对生活的热忱不曾磨灭。直到舅舅因酗酒去世,已成家生子的他拿出了多年积攒下来用于给孩子做教育支出的全部积蓄填补丧葬费用,为此不惜承受妻子的言语暴力。仅从这一点来看,麦克的做法对舅舅的养育之恩就已经无愧于心。

在第一部的《北纬四十二度》中,帕索斯尚未清晰交代每个人物的结局,我们也只能通过人物的生平经历、性格、社会关系等方面或只言片语的情节暗示来对TA们的结局有一个大致上的猜测。尽管20世纪以来,所谓的“美国三部曲”并不在少数,但这部描写美国20世纪30年代社会百态的“里程碑”式的巨著,无论篇幅或是广度,都没有哪部三部曲可以与之媲美。从这一点上来说,足以说明这就是一部成功且成熟的佳作!

《北纬四十二度》读后感(五):一个世纪前的美国,追求美国梦的贫富差距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个影响非常巨大的事情,欧洲是牵涉最深的地方,中国也受到波及,美国自然也不例外。

如果把镜头回放到一战前,美国人的日子还是好过很多,但真实情况自然不能跟现在相比,这方面的著作,在20世纪美国著名作家约翰·多斯·帕索斯的笔下,有着非常生动的描述,笔者正在看的就是《北纬四十二度》。

书中通过对多位主人公的叙述,描写了瞬息万变的美国生活,而在每个人的故事之间,还穿插了很多有意思的短文;其中,“新闻短片”是由当时的报纸标题、流行歌曲、官方文件等摘录组成,非常有时代气息;“摄影机眼”则用意识流手法描写作者当时的心情及活动等。

约翰·多斯·帕索斯重点提到的一个人是印刷排版工人麦克,这是一个典型的底层美国人,不屈不挠地追求着美国梦。

麦克的人生起点很不幸,小时候就遭遇了父亲失业、母亲过世,最终被舅舅领养到芝加哥;但跟着舅舅的生活并不如意,麦克也只能为了活下来,经常坐火车去工作。

和我们现在坐着的舒适的高铁不同,美国到现在都没有,更何况是在100多年前,想想比绿皮车还要差的火车,麦克的无奈大概也就能够体会得到了。

但麦克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一直在努力,追求着更美好的明天,也确实靠自己的努力娶妻生子了。

可这时又发生了一件事情,麦克的舅舅去世了,因为那个老毛病:爱喝酒。

舅舅并没有给麦克带来多好的生活,但他曾经是麦克的依靠,得到消息的麦克把全部积蓄拿出来,为舅舅办了丧葬事宜。

这个举动让妻子很不满,言语间对麦克很不客气,而麦克只能忍受,因为这笔钱原本是用来给孩子的教育基金;当然,这也从侧门说明麦克对舅舅的报答。

跟麦克形成呼应的是,书中也出现了当时的不少大人物,比如约翰·皮尔庞特·摩根、福特、爱迪生等;下面笔者以约翰·皮尔庞特·摩根为例,说一下当时的另外一种美国梦。

约翰·皮尔庞特·摩根1837年4月出生在一个美国富商家庭,虽然中学时曾因患风湿热病,在家里和亚速尔群岛休养了一段时间,但总体上学业进展顺利,大学都是在欧洲读的。

1857年,摩根在新奥尔良通过咖啡生意,开始了自己的商业生涯;四年后,摩根创立摩根商行。

1871年,摩根在父亲的撮合下,与德雷克赛尔家族合作,合伙开办了德雷克赛尔—摩根公司,也就是J.P.摩根公司的前身,从而创建了后来实力强大的摩根财团;21年后,他撮合了爱迪生通用电力公司与汤姆逊—休士顿电力公司合并,成为到现在仍然大名鼎鼎的通用电气公司。

1901年,摩根合并了卡内基钢铁公司等钢铁公司,成立U·S·钢铁,这也是一个大动作;12年后,在一战爆发前一年,摩根在去埃及开罗的旅行途中去世。

麦克和摩根没法比,也没有可比性,但他们却是那个年代真正奋斗的美国人;《北纬四十二度》作为约翰·多斯·帕索斯《美国》三部曲的第一本,开了一个好头,也是我们了解美国的一个窗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