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过渡之舟》读后感锦集

《过渡之舟》读后感锦集

《过渡之舟》是一本由唐娒嘉著作,凤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元,页数:202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过渡之舟》读后感(一):渡之,适之,时人也

今人对胡适之的评价褒贬不一,大部分正面为多。这或许得益于他注重经营自身形象(人设)。他不仅在意人事,连自己所写的日记也格外注意。若说日记本是个人私密之物,记录的大多是非公开的信息,对于记者而言便是可以毫无顾忌畅所欲言之地,因此我们能从前人的日记中得知许多重要的小秘密。但胡适之写日记之时,就已知晓日记内容为公众所阅,而他也有出版自己日记的计划,换言之,他的日记其实也算是他经营个人形象的一部分,经过考量、修饰的。

这不是说胡适之的日记没有价值。首先,他的留学日记当年在《新青年》上连载,向读者公开展示他读书治学、社交、对社会时事观察与分析等等,这些信息亦能反映着当时的社会情境与人文思想。其次,胡适之本人对日记多加修订、改动,亦可从中看出他思想、心态产生的变化,他到底是否进行过有意的自我建构,日记修改留下的痕迹便是证明。最后,或许其实应把胡适之的日记当作文章来看。即他只是以日记作为写作的载体,实则对外传达的是他有意呈现与传播的社会面貌、他的思想或者他所认同、批判的他人的思想。有人曾将胡适之的日记称作“他的往来书信和学术著作的延伸”,也有人认为他的日记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思想草稿”的意义。另一点不可否认的是,胡适之对传记文学的热爱,促使他把自己的日记当作自传文学的“实验室”。

唐娒嘉的《过渡之舟:<胡适留学日记>研究》的问题意识源于唐德刚在《胡适口述自传》提出的一个观点:胡适晚年的思想与其中少年时期并无出入,是前后一致,也是没有进步。唐娒嘉认为,胡适之的中少年时期的思想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能追溯胡适之早年思想的形成,也能借其考察胡适之晚年思想仍保持较强稳定性的导因,因而它是理解胡适之思想的重要关窍。以此延伸,胡适之留美七年的经历正是发生在他中少年时期,《胡适留学日记》正是这段经历的重要记录。作为留洋海外的弱国学子,胡适之如何以中西视角看待当时的中国社会,萌生救国之志并在这一口号下找准位置,作为自己的使命,实则都在其日记中有所体现。“过渡之舟”,是唐娒嘉认为用以理解胡适当时思想主张的最佳概括,而这个词,不仅仅只是用来说明胡适之,它还是当时中国知识阶层、中国新旧文化、制度等各方面所呈现出来的面貌,因此,正如唐娒嘉所言,研究胡适的日记,不应只将其作为个人生命史看待,而是要将日记与时代历史发生联动,透过它看到更多关于中国命运、近代知识阶层的思想主张变化、社会现实各方面相互交织的关系,因为它们并不都独立存在,即使胡适之修改自己的日记,也并不完全脱离当时社会时事去进行。

基于此,《过渡之舟》以专题为章节,先是对《胡适留学日记》手稿本、誊清稿本、排印本进行对勘比较,论证胡适之通过日记自我干预及其与编者之间的互动;进而通过对胡适之著作体例的考察,探究其文体意识与思想训练之关系;如果“过渡之舟”是胡适之留学的心境,根据唐娒嘉的观察,对中国“再造文明”的愿景,在其“过渡”时期就有所萌芽;演说、剪贴信息、阅读、与友人辩驳、婚恋等等亦是唐娒嘉用以考察胡适之思想主张变化的重要视角。可以说,这些虽然都是针对胡适之的个案深描,勾勒的却是那个过渡时代下,以胡适之为代表的中国知识阶层,其精神思想的一面。国难当前,新旧之间孰去孰留,个人志向与社会需求之关系,都是那一代人不可回避的问题。日记中的胡适之,便是那个过渡时代的一枚剪影。

《过渡之舟》读后感(二):胡适留美时期的思想发展与生命历程之研究

梁实秋曾在回忆胡适的文章《怀念胡适先生》里提到阅读《胡适留学日记》的感受:我读过他的日记之后,深感自愧弗如,我在他的那个年龄,还不知道读书的重要,而且思想也尚未成熟。如果我当年也写过一部留学日记,其内容的贫乏与幼稚是可以想见的。

胡适1911-1912年底的日记所记范围甚广,既包括上课、读书心得,又不乏对日常见闻、书信往来的记述,更兼及美国社会风情等诸多方面的内容窥览;1914-1917年的日记,则多是读书札记、思考片段等为主。

胡适在写读书札记时未有分条目、拟标题的意识,往往是兴之所至,随文敷衍,促使研究者们不得不对其做必要的补充说明。

本书作者在爬疏整理胡适日记的过程中,发现胡适有经常涂抹、修改、删减日记的习惯。另外,胡适学术规范与治学态度的更新变化在日记排印本与手稿本的对照之间亦得以显现。

胡适认为通过与人谈话、发表演说、著作可帮助自己整理和形成有系统的思想。胡适喜欢征求友人意见、看重往来探讨与对话意识,而留学日记恰发挥了有统系的思想谈话的功能。

因此胡适在他的留学日记中记录了相当多与友人的对弈和往来信件的摘录与驳斥及个人演讲的记载,比如演讲提纲的梗概和演讲取材由来的记述,尤其集中在1915-1916年期间。由此可见日记于此承担了梳理演说思路、形成论说提纲与逻辑的思维草图与思想草稿的作用。

胡适的自我建构一直格外注重个人生命史的论说逻辑,尤其是个人兴趣和学养与其日后影响之关联;重视个人精神改造与思想革命的留学观,立志做“国人之导师”;他通过留学实践的反思而生成教育理想,为他日后志在以思想革命推动民族更新、促进社会进步的理想蓝图埋下了伏笔。

胡适不仅阅读内容广泛,还采用中西混杂、交替阅读的研读方式,以比较式阅读法最为突出。

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发现胡适以自身的留美经历为中心,勾勒出一幅文学革命发生的草图,留美时期是胡适思想形成与变动发展最为急剧的时期。

在胡适看来,留学只是救急之选,而非长久之计。留学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不留学,留学的最大意义在于输入外来文明以改造和重估旧有文明,而使得中华文明获一新生,重新恢复其光辉灿烂。“长久之计乃在振兴国内之高等教育,是故当以国内高等教育为主,而以留学为宾,当以留学为振兴国内高等教育之预备。”

胡适剪贴报的习惯,与我们现在常见做手帐的习惯有些相似。围观他的婚恋观,我想他骨子里依然是封建儒家思想至上吧,不过其妻江冬秀也自有其过人之处,瑕不掩瑜!

《过渡之舟》读后感(三):留下大量“打牌”日记的胡适,他真实的日记研究是什么样子的?

《胡适日记》在网络上已经成为段子,就是那段经典的打牌日记。当然,这段日记有着被篡改的成分,可是它也基本反映了胡适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段,有着胡适生活的缩影。 从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日记本来是很私人的事情,因此也就没有任何的思想隐藏,可以从中看到一个人最本质的状态,最符合内心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日记的研究就非常有意义,可以从中梳理出很多思想内涵,了解日记主人最真实的状态。所有,现在也就有了这套“日记研究丛书”。

而关于胡适的日记,也就有了北京大学文化博士唐姆嘉的研究成果,也就有了这一本《过渡之舟:<胡适留学日记>研究》。 胡适一直有记日记的习惯,因此也就留下来大量的日记,而且在他的生前,他的日记就已经整理出版过。这成为了解胡适最为重要的资料。胡适日记也就有了手稿本、澄清本、排印本,等等不同的版本。这其中的改动、衍生也成为了解胡适自我认识建构过程的变化。当然胡适思想体系前后差异并不是很大,所以这些日记也并没有特别巨大的改动。

那么胡适日记中是否有着关于打牌的段落呢?这在这本研究中没有专门提及,但从日记中体现出胡适留学期间的思想状况来看,是非常有可能的。作为1910年第二批庚子赔款赴美留学生,留学对于胡适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但也正是这样留学的契机,让他看到了很多留学生之间的弊端。

留学更大程度上是满足于谋求上进之路,这与学习先进科技的救国思想明显有冲突。因此胡适也就留下了“留学者,吾国的大耻也。留学者过渡之舟楫,而非敲门之砖也。留学者,费时伤财事倍而功半也。留学者,救急之际而非长久之图也”这样的感慨。这也是胡适对于文化比较认知的一种体现,而在这种过渡之舟楫、救急之选,非长久之计的思想下,胡适必然是迷茫的。

但胡适依然在寻求着改变的机会,寻求着救国道路。他先在美国学习了一年半的生物解剖学等相关科学知识,但对此毫无热情,后转入文理学院,选择了哲学专业。希望以哲学的思想改变国人状态,因此,胡适留学期间的学习还是成就了他后来的思想体系的。

那么胡适的具体思想是怎样形成的呢?这在胡适的日记之中都可以体现。而这本《过渡之舟》也就有了详细的论述,包括救国理念的变化以及后来在职教北大时的改革创新,这是他学习的过程以及把学习成果转化为现实的过程。

胡适在学习期间还在用演说来酝酿文字革命。他不断听取他人的大量演说,也有着很多演说实践。而他最为著名的《文学改良刍议》也就是他在这种思想影响之下真实的反应。最终胡适也成了中国白话文的发起者,影响了中国的整个文化体系。 当然,《胡适日记》之中也有着非常私人的部分,比如他的婚姻,他的婚恋观。这些都可以从日记的研究中认识一个真实而全面的胡适,对于胡适的研究也非常有意义。

那么我们呢?从这本《过渡之舟》中了解胡适,了解日记研究的具体过程,了解一种另类的学术研究氛围,都是一种求知的渠道。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