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谷川的诗》读后感锦集

《谷川的诗》读后感锦集

《谷川的诗》是一本由[日] 谷川俊太郎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谷川的诗》读后感(一):谷川俊太郎自序

从18岁起,我用日语写被称作诗的东西已经有70年。诗该如何去写,诗对人类有帮助吗?光写诗能养活家人吗?怀着种种疑问和烦恼,只是高中毕业,就决定不上大学,也没领过工资,总是不断地对写诗感到疑惑的我,幸而受惠于读者,还在靠着一支笔生活。

这70年间世界变化巨大。我自己也随着年岁的增长,无论是生活也好,诗歌写作也罢,都一直在发生变化。并且,我开始觉得,诗除了表现诗人自我的内心世界,也应该追求与读者这一他者共享感动。有人曾问我写诗时设想的读者年龄段,我当时回答“从0岁到100岁”,这不是开玩笑,而是我一贯地想要通过诗歌来拓宽、深化日语可能性的一种愿望,有必要的话,我还会写脱离诗这一形态的——譬如诗化的歌词、绘本的文本这类作品。

我的第一本诗集《二十亿光年的孤独》出版于1952年,当时我21岁。那时人们对宇宙大小的认知是20亿光年,现在由于测量技术的进化已经扩展到了137亿光年。但与此无关,时至今日,《二十亿光年的孤独》似乎仍被年轻的读者广泛阅读。有了社交媒体,诗歌传播的手段跨越国境逐渐多样化,但与科学技术不同,诗歌发生变化并不意味着注定要进化到一个新层面。

我也一直重复着对自己诗歌的文体感到厌倦、进而追求新鲜文体的这一过程。时至今天,我还在尝试写一首与以往文体不同的诗。能欣然享受写诗的意趣,年老的我也为此深感喜悦。

谷川俊太郎

2020年4月 于东京

《谷川的诗》读后感(二):【九分成长读书社】发现自我 坚持自我——谷川的诗

在现实中,被工作所累的人,被琐事困扰的人,该如何调整心态,奋发踔厉呢?读小说可能是拓展视野、自我调整的一种方式。读诗可能是另一种发现自我、改变自我的途径。有些人从小在父母的管控之下,失去了自我意识,成年之后并不十分了解自己,不明白自己喜欢什么,不明白该做什么,凡事总要请教父母,一辈子离不开父母的决策,自己从未思考过为什么。因为这类人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哪能奢望改变人生呢!

然而最近,工作量徒增的我,正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了上述的问题。我也在思考自己,读什么更能使自己了解自己?

有幸读到了日本诗人谷川俊太郎的诗集,我惊讶的是,谷川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正值二十岁出头的年纪,他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引发出感悟,留下了这些诗句。至今回头读起来,仍然不觉得守旧。大概是因为,事物的本质没有改变吧!那么,自己的本质到底是怎样的呢?

这部谷川先生的诗歌总集厚达632页,分《总集》和《儿童诗》两部分。《总集》包含了1952年至2019年间,谷川先生对各种事物描写的部分诗句,虽说是总集体裁,但实际上创作的诗句应该远远大于收录到书中的量。

谷川先生对事物的体察是细致入微的。《春天》中,作者写出了电车沿线的:白屋、小路、烟囱、小站,结尾处的“除了春天禁止入内”一句,真是画龙点睛。春天的到来,可真是大自然的苏醒啊!春的脚步,体现到人们生活离不开的电车及沿线,只有善于发现的眼睛,才能看懂这一切。《悲伤》中,作者是看到失物招领处没人认领的物品有感而发,遗失物品、遗失内心的某种感觉,再也不可能找回来,因此作者体察到了悲伤。《二十亿光年的孤独》,这首诗写作时,宇宙最大范围的研究成果是二十亿光年。作者已然体会到了宇宙中只有人类一种智慧生命的孤独感。人类渴望知识、恐惧未知的宇宙深空,作者调皮地幻想火星人的存在。我想,在20世纪50年代那时,极少会有人拿诗句写科幻,谷川先生可能是唯一的。《初夏》是一组诗,夏日里,会有什么吸引谷川先生的关注呢?瓦、牧童、夕阳、擦皮鞋者、光、河流、云雀、墓、科长、病人、少年,似乎生活中一切事物,都在夏日中发生了细微的变化。《梦》中,作者似乎遇到了挫折,但又想要用简单的语言解决它,令人遐想。

在书中结尾处的《访谈》中,谷川先生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自身之中,努力去发现心灵深处的他者。这大概就是谷川先生坚持写诗半个多世纪的最佳答案吧!

《谷川的诗》读后感(三):乌有乡的老顽童

看到谷川俊太郎的名字首先想到的是他的第三任妻子佐野洋子对他的评价,她说“谷川这个人完全没有伦理常识。”谷川本人也承认:“我这样的性格有一个巨大的缺点,就是很难体会得到其他人的痛苦”。”本书的最后附有译者诗人田原对谷川的访谈。其中田原问道,“作为有过战争体验……的诗人,您似乎并没有刻意直接用自己的诗篇去抨击战争和讴歌和平。”对此谷川引用了评论左拉和易卜生等作家的一句话来解释:“在他们面前不存在国家、社会和阶级,只有人生和人生的尊严”。这就是谷川的超脱感。 如果非要分析谷川这种超脱感的原因,自小的家庭环境是一个很大的原因。他自小家境富裕,父亲是著名哲学家谷川彻三,母亲也是大家闺秀。他所居住的地方是位于火山和山野包围之中的别墅。曾经有诗人说谷川的诗里有着“植物的味道”。他从17岁在朋友北川幸比古的影响下开始写诗,在父亲的资助下自费出版了处女作诗集,到今天已经有70多年。在这70多年里谷川的诗却似乎没有年龄的痕迹,还是超脱的、年轻的、敏感的。谷川自己也说:我是上了年纪的少年,是尚未出生的老人。

谷川:我是一位矮个子的秃头老人。

本书是谷川的诗歌总集,收集了他从1952年到2018年的所有诗集,并且在书后附上了谷川年谱及田原对谷川的访谈录。可以说这一本书浓缩了谷川作为诗人的一生。谷川的诗没有历史的厚重感,正如他所说的,自己缺乏历史感。也没有日本独特“物哀”文化的影子,这跟他的超脱感非常有关系。谷川的诗歌是不受形式拘束的,这本诗集中有自由诗歌体、十四行诗,还有散文体,谷川的创作是自由的。其内容也多与自然客体相关,很少像目前很多现代诗歌一样地拘泥于“小我”。 谷川说自己无法创作叙事诗、长诗或者“物语”,他只能抓住片段。的确在谷川的诗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个个像电影镜头似的场景,一刹那时光及感受的捕捉。比如他写父亲家里收集的“陶俑”:“所有的情感和长了青苔的寂静时间,正在你的脑中沉淀”;比如他写“影子”:“静静流淌的河,低着头,目送远去的树”;又比如《二十亿光年的孤独》:“万有引力,是相互吸引孤独的力”…… 谷川有一首《对苹果的执着》: “不能说它是红的,它不是一种颜色,它只是苹果。 …… 是开花的苹果,是结果的苹果,是在枝头被风摇动的苹果。 …… 是红玉,是国光,是王林,是祝光,…… …… 是无法回答的苹果。是无法提问的苹果。无法讲述,最终只能是苹果,现在仍是……” 这首诗歌让我想起了哲学家拉康所说的,没有所指,只有一个个能指构成的能指链。这首诗里非常明显地透露出了谷川的顽童本色。他用苹果跟读者做游戏,说到最后大家都忘了到底“苹果”是什么?到底存不存在“苹果”。 谷川老人现在已经90岁了,大概正是因为他的超脱感所以才如此长寿吧。乌有乡的老顽童,加油哦!

《谷川的诗》读后感(四):给人生的篇章--评《谷川的诗》

小时候不爱看现代诗,因为蕴含哲理的不多,无病呻吟的特多,可能是自己的知识水平有限,就现代诗而言,流派众多,自1920年开始至今,不下几十个,帮派林立,各立山头,反正自身文化水平也看不懂,干脆就不看。

最近看到豆瓣有一本叫做《谷川的诗》,是日本的诗人谷川俊太郎的诗歌集,购买一本后,晚上无聊地时候翻翻,效果出奇的好,竟然有六神花露水的味道,提神醒脑,回味无求。

《谷川的诗》封面

比如以下这首《后悔》:

其实人生都没有重启,就像《大话西游》的月光宝盒,不断地穿越到过去,有的只是每天用快乐的心情去面对一切未知的困难,有时候很多人都在自我的剖析孙悟空,其实,对于他而言,五百年让人磨平了人生的棱角,遇到困难不是去硬碰硬,而是用谋略来达成,这就是人生的智慧。

如果说人生有什么后悔的,我想就是没有将那些童年的记忆牢牢地烙刻在记忆里,有些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地模糊,父亲2019年1月23日去世,我的那些记忆似乎随着他的离开而变得愈加缺失,童年黄石桥水上的房子,和爷爷一起吃蟹,爷爷拔牙捂着牙回家,父亲不羁又无奈的脚步,奶奶的慈爱,回上海窗户缓慢挥动的手。。。。。。都成了过去,无法重来。

“当时这样就好了”,谷川的辞藻没有这个派那个派艳丽,也没有他们的晦涩难懂,只有心灵的共鸣,当时这样就好,其实小时候的美好都是这样的简单,弄堂的游戏,和爷爷奶奶的时光,和姐姐的童年,一样无法抹去,但是在渐渐远去。

这首《在窗户的旁边》,我也深有感触。小时候的房子在无锡胜利门红梅市场附近,那时候商户还是摆地摊的,我的童年就是从窗户开启的,早晨打开窗户,可以看到商户们支起竹竿将摊头搭好,那时候放学后喜欢一个个摊头去逛,小时候的书皮上贴满了商户那里买的“西游记”、“红楼梦”、“变形金刚”、“葫芦兄弟”等等的贴纸,还有一种用口水在背面沾一下就能印在书上的东西,而且闻着有一股印刷品的香味,现在记忆犹新,我想和我一个时代的同好可以留言。

窗户承载着一个家的变迁,从老家拆迁又回迁到红梅市场楼上,每当过年那热火朝天的场景历历在目,一家人围在圆台面上聊天,何等的开心。

下雪天,从窗户远眺对面汽车站,早晨清晰的汽车报站声,都如此的美好。

窗户依然有着对奶奶的无尽思念,那只从窗户伸出缓慢挥动的手,是不舍,是慈爱,我的眼眶每每想起都湿润依然。

《谷川的诗》,建议大家看看,因为我们需要正能量。

《谷川的诗》读后感(五):不妨向谷川学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今年5月新出的《谷川的诗:谷川俊太郎诗歌总集》选编了谷川俊太郎70余部诗集,时间跨度70年,共囊括了300余首诗歌。除了诗歌外,还收录了谷川俊太郎的自序,以及与译者田原的对谈,许多作品为首次译介,无论是想一窥当代日本诗歌,或者是想做谷川的研究,这本诗集都很值得翻阅。喜欢写诗的读者,也不妨向谷川学诗。

不过有一点可谈论的是,这本书按照上述说明(印在本书封三上),应该是一部选集,或许用“谷川诗选”的名字更为妥当,说是“总集”,总给人有一种“全集”感。虽然“总集”除了网罗宏富的“全集式”总集外,确实也有择优选精而辑成的“选集式”总集。但本书事实上也只是谷川俊太郎诗歌选集,如果能再有一篇编选说明,可能更加完美。比如这本书的宣传说“300余首代表诗作全收录”,那么这个“300余首代表作”是怎么来的呢?总不会是译者一拍脑门,“就决定是你了”吧。

本书的译者田原是日本文学专家,也是一位诗人,他与谷川俊太郎的对谈极具深度,既是译者和作者的对话,也是两位诗人之间的碰撞,非常值得一读。

宇宙诗人

1931年,梁宗岱在写给徐志摩的《论诗》一文中,借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提出了“宇宙的精神”。梁宗岱发问:“古今中外的诗里有几首能令我们这么真切地感受到宇宙的精神(world spirit)?有几首这么活跃地表现那对于永恒的迫切呼唤?”

梁宗岱所谓的“宇宙的精神”后来进一步深化为“宇宙意识”,是对“永恒的迫切呼唤”,是对宇宙、对生命追问的传统。且不说徐志摩这一代诗人,让我们把目光放到谷川俊太郎身上吧,这位“宇宙诗人”是否也有这种“宇宙意识”呢?

谷川的诗中自然不乏“万有引力/是相互吸引孤独的力”“看远方的涡状星云/但却看不见无限”这样的诗句,但更重要的其实是延续西方哲思一般的知性诗学传统。在《鸟羽2》中,谷川开篇就讨论了此刻和永恒,最后“我的心也随着星辰的波动而起伏”。可见谷川的目光并不像日本传统美学那样局限于精细巧妙的“小”之美,他的目光是向着宇宙的,在《自序》中,谷川就说第一本诗集《二十亿光年的孤独》出版于1952年,那时人们对宇宙大小的认知是20亿光年。显然,科学知识、宇宙意识一直作为养分供养着谷川的诗,当然,谷川的诗内蕴丰富,也并非“宇宙意识”就能概括的。

在与本书译者田原的对谈中,谷川俊太郎说:“语言属于人类,而沉默则属于宇宙。沉默中蕴含着无限的力量。”“灵感在超越了理性的地方把诗人与世界、人类与宇宙连接在了一起。”这或许就是谷川俊太郎的宇宙诗歌观吧。

儿童诗人

对于20世纪的中国诗歌来说,有不少伟大的诗人曾经担任过导师一职,但如果概括地说,可谓“先有英法,后有美苏”。比如卞之琳、穆旦他们的老师是艾略特、瓦雷里、奥登、普希金,后来美国的艾伦·金斯堡,俄罗斯的“白银诗人”都对我国当代诗人产生过重要影响,那么日本诗歌呢?或许有人问,日本有什么知名诗人吗?

且不说谷川俊太郎,其他像宫泽贤治、与谢野铁干和与谢野晶子夫妻、西条八十、金子美玲等等都是著名诗人。先不论诗歌成就的高低,日本诗人有一个非常优秀的传统,就是为孩子写诗。

宫泽贤治的著名诗篇《不畏风雨》其实就是在教导孩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西条八十和金子美玲都是为孩子创作诗歌的童谣诗人代表,谷川俊太郎的《谷川的诗》中,也收录了多首他为孩子创作的儿童诗。

当然,中国当代诗人也有编选《给孩子的诗》,但与日本诗人对比,我们的诗人在童谣创作上显得并不上心,在儿歌软件中搜索,那些朗朗上口的儿歌都是我作为父亲小时候就听过的,童谣的创作在近二十年仿佛是停滞的一般。

孩子的语言就是诗,想要“诗歌复兴”,也许童谣创作是一条路。

顺带多一笔,谷川俊太郎还为为宫崎骏《哈尔的移动城堡》和手冢治虫《铁臂阿童木》的主题曲作词,这种“跨行联动”其实也是一种童谣创作吧。

多元诗人

日本文学有《万叶集》《源氏物语》等古典名著,也诞生了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等诺奖作家(石黑一雄六岁就移居英国,更像是英国小说家)。在谷川俊太郎的诗歌中,我们很容易看到有俳句、和歌的影子(即便青蛙跃入古池世界也不会改变/可是改变世界有那么重要吗?),但谷川显然不想做一名重现古典的演歌歌手,他的诗有许多的世界元素,有东方的禅意,也有欧美诗人的传承,比如在《……》这首诗中,我仿佛看到了奥登的影子(我们相爱是如此的远离正义)。

即便不是奥登的信徒,谷川也不避讳在诗歌中出现奥登的名字,比如《在纽约东二十八街十四号写下的诗》中,谷川就让奥登“用他的大手/把装进铝质牙缸里的/热咖啡端过来”。当然,谷川的诗没有那种“奥登风”,即便从古诗传统和现代诗人中学到了不少东西,但对于谷川,显然走的是一条只属于自己的路。在与本书译者田原的对谈中,谷川俊太郎虽然提到了加里·斯奈德对他的影响,但还是称自己是“一匹独来独往的狼”,他显然不愿意在其他诗人的影子中创作,而从古到今,国内国外的诗歌养分,则“在自己的内心拥有这一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